你怎样理解《狗十三》中对少女成长和家庭教育的描绘?
查看话题 >我看到的不一样的《狗十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电影已半月有余,还记得回家的出租车上和马老师探讨各自看到了什么。马老师说,怎么觉着这孩子这么矫情,不识好歹呢?我说:我看到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生成的温床。然后一路给马老师讲解我看到的心理学。半个月后,马老师又问我,那么多的影评,你怎么不写一篇?想了想,那就写吧。
看完电影已半月有余,还记得回家的出租车上和马老师探讨各自看到了什么。马老师说,怎么觉着这孩子这么矫情,不识好歹呢?我说:我看到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生成的温床。然后一路给马老师讲解我看到的心理学。半个月后,马老师又问我,那么多的影评,你怎么不写一篇?想了想,那就写吧。
我先来谈谈边缘性人格患者的几点特征:
第一,情绪失调。不稳定的情绪,管理情绪的困难,也许常人看来很小的一件事,对BPD而言,是一件绝顶之灾,情绪突然的失控,也许是一只宠物的丢失,也许是一次考试的失利,也许只是别人一句不注意的言辞。
第二,人际关系失调。BPD的人际关系总是处在一种不稳定中,过于紧张或过于夸张。根源在于人际关系中的不稳定感,害怕抛弃,这种害怕会让自己的人际经常被警觉、被审视,讨好、回避都是常见的应对方式,用讨好降低被抛弃的可能,用逃避让抛弃不再发生。
第三,行为的失调。BPD的不稳定和最可怕之处在于行为的不稳定,因为情绪管理的不擅长,会给BPD带来行为的失控,所以常见的危险冲动行为有危险的性行为、酗酒、酒精等,最常见的是自残,对,自残。我曾见过手上有400多刀的孩子,不要问为什么,99%的自残行为不是自杀,而是无处安放的情绪。当然,一不小心的后果,我们猜得到,但不愿想象。
第四,自我认知的失调。不稳定的自我形象,长期的空虚感,对于生死的“无畏”,于他们而言,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不知道自己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确定、不够稳定,让BPD的世界总是在摇摆。
是不是发现了,每一条都伴随着三个字,“不稳定”。不稳定是BPD最可怕也最让人痛心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有生理学的易感性,这部分我不想多说,今天我想就着《狗十三》说说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BPD的温床。
第一,被抛弃的经历。除了影片中的父母离异住在奶奶家,现实中可能的留守经历,没有被充分重视的二胎,同伴中的背叛,都可能给幼小的心灵打上“我被抛弃”的经历。影片而言,我们不知道李玩的父母发生了什么,总之离异了,对李玩的性格应该有了影响,这是第一次的抛弃;爱因斯坦的丢失,大家哄小孩似的又找了一只回来,让自己认,这是第二次的抛弃;弟弟的突然出现,全家的重视,这是第三次的抛弃;因为弟弟,被承认的爱因斯坦又被丢弃,这是第四次的抛弃。其实看到这里,我就在担心,妈的,这小孩不会最后成个边缘吧。(原谅我最近老想着边缘,因为已被边缘折磨得够呛。)
第二,我不值得被爱的强化再强化。从我有限的知识和经验中,我害怕边缘,但又被边缘吸引,因为总觉得这个群体是孤独的,一直想被理解,被看见。他们想个巨大的黑洞,因为自身的特征,经常边界不清晰,把周围人耗竭到不行,但觉得还是不够。骨子里像是个没被宠够的小孩,终其原因,在最应该被爱的年龄,“不被爱”的信念被无数次的放大了。李玩的忽视,隔代的不理解,甚至堂姐的争风吃醋,也许都会加深这种观点。
第三,因以上特点被大家逐渐远离和放弃的恶性循环。试想以上这样的人在你身边,你还能持续多久几十年如一日的朝夕相处?不是所有人都是足够稳定的客体,让BPD感到绝对的安全,还能知道自己不可以像个孩子一直肆无忌惮,现实生活中可能更像我家马老师一句“你这么矫情,作不作?”,或者直接像李玩的老爸一样,一顿打了再说。爷爷奶奶一样,“你还想怎样”。BPD内心的独白更像是个太阳,我想靠近你,但是我却不小心灼伤了你。
好吧,写到这里其实我的观点并不是抨击当今无数的家庭教育和“被戕害的成长”。看到最多的一句话,“如果影片没有引起你的共鸣,那你就庆幸你的童年吧”。事实上,我想说,家庭教育经常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和缩影,好像我们总是在抨击一个时代,攻击一个家庭。我见过悲惨的家庭绝对比绝大多数的人群要多,我每天见到的孩子的故事总是在刷新我对这个社会阴暗面的认知。影片的确引起了我的一些童年经历,但是我却想说,我更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是什么呢,我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家庭可以避免孕育问题少年。
李玩最终是否会成为一个BPD,或者其他形式的问题少年,我不是很确定,因为影片结束了。我能确定的是,影片中的某些因素应该被放大,这些因素是避免问题少年的很重要部分。
首先是爷爷奶奶的不离不弃。即使我不理解你的世界,但我始终跟在你的后面,被你气到说不出话,但你就是我的孙女,疼你爱你,给你做好一日三餐,这是我们最大的努力。我们老了,但在试图理解你。
其次是堂姐的来去去来。我吃你的醋,但我们共享一个青春,性格迥异,但是我最终站在你这里。影片中弟弟被众人包围,堂姐那一个握手,虽然李玩抽回去了,我那一刻却在想,还好有堂姐,幸好有堂姐。
最后是爸爸矛盾但母庸质疑的爱。我逼你选择英语,打你,忘记看展览的承诺,这些的确是家庭教育中最为诟病的地方,那么多人抨击了我就不说了。但是我对爸爸却是感激的,因为至始至终,都未放弃。爸爸在为家庭奔波,这个家里是有李玩的;爸爸在饭桌上高谈阔论,是有让李玩值得尊敬的理想化的;爸爸在李玩面前的哭泣,也是能让李玩看到这是一个真实的父亲的地方的。所以,影片中有太多被阴暗化的地方,但总体而言,爸爸给予李玩的,更像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挫折”,早熟的李玩,也过早的蜕变和成长了。
我其实很怕看一部影片出来后铺天盖地评论社会败类、批判家庭教育的影评。为什么?大概是的确说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事实,但又不是事实全部,或者是,我们都知道如此,那该如何走下去呢?
我的工作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悲剧,也见过各种各样的家庭,我无力也无法改变这些孩子的家庭,但我在想,如果多一点以上的这些,那么孩子的发展可不可能会是另一个模样,或者即使没有以上的那些,如果多一些这样的引路人,是不是就会少一个这样的孩子。
我们都在挫折中成长,没有痛苦的成长从不存在。让我们将痛苦化为动力和快乐的,是陪伴在我们周围的爱。
愿我们都看到爱,感觉到爱,学会爱,最后足够稳定的成长。
我从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内生力量和外在的支持。
大大的PS:
虽然别人传看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有读者看到,请勿对边缘型人格障碍障碍的特点进行对号入座,“贴标签”是一种很可怕的心理现象。如怀疑自己可能存在这种可能,请到专业机构进行求助。
任何随意给自己或给他人“贴标签”的行为都是心理学不允许原谅的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