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潮下,我们来追忆铅黄电影
女性不再成为被展示的受害者,男人不因为对女性性别的向往而遭到迫害
小男孩13岁,收拾离世的外祖母的遗物时,情不自禁地穿起了那席蓝色长裙,伴着爵士乐独自在家翩翩起舞。
每次看到这种情节,我都会心一紧,担忧一把“宝贝你锁门了吗?”
[寄宿学校]还真的很按套路出牌,这件事,最终成了这个名叫雅各布的小男孩被送往所谓“寄宿学校”的缘由。
而“寄宿学校”只是个名头,它真正是一场阴谋,有着各自问题的、被父母遗弃的小孩被送去,接受清洗。
[寄宿学校]算得上是近期很优质的一部恐怖片、心理惊悚片,在氛围、光影、情节等方面都很有复古感。
回忆里重叠的神秘身影、寄宿学校的复古布置、画面呈现的鬼魅色彩,以及小男孩那一身蓝裙、黑色手套间凌厉出刀,都让人想起——
曾经,意大利有一种名叫Giallo(铅黄电影)的邪典恐怖片。
它是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文化的产物,常常是关于暴力,关于恋物,关于欲望的。
它有生动的一面,也有剥削的一面。
铅黄电影表现出来常常是恋物的。
这里的杀手总是神秘的,戴着帽子、轮廓模糊,他们的杀人目标也总是女人,那些性感的、迷人的、孤僻的女人。
杀人过程是视觉化的、艺术化的,杀手们从来不用枪,而是剃刀。
就像[妻子的罪恶]里那句经典的对白:
艾德薇姬·芬妮齐饰演的女主问出租车司机最近沸沸扬扬的犯罪“是一名性欲狂吗?”司机回答:“是的,不过他还使用剃刀。”
剃刀,露出它的尖锐刀锋,被一双戴着黑色手套的手紧握着,步步紧逼向毫无防备的弱势女人。
导演达里奥·阿基多除了用剃刀,还格外喜欢让那只套着黑色皮手套的手轻轻抚摸下一个受害者的照片。
摄影机总是对准了刀锋,闪着光亮,映衬出女人因恐惧而扭曲的脸。
马里奥·巴瓦的[血与黑蕾丝],一开始就是一个狂风大作、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头戴面具、手持剃刀的男人闯入了房间。
房间里是性感的女模特伊莎贝拉,她的恐惧、哀嚎、呼喊都湮没在了窗外的电闪雷鸣之中。
阿基多的[摧花手]最经典的一段,也是戴着黑色皮手套的男人闯入女人家中。
他的手伸向在床上的女人,用尖刀划开她的衣物,在她的胸口刻上他的勋章,情欲与暴力并存。
而尖锐物、黑手套、绳索、涂漆的指甲、和华丽的内饰,也描绘出了铅黄电影里那些恋物的细节。
Giallo一词,在意大利语中是“黄色”的意思,后来,在意大利之外,成了铅黄电影的代名词。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一些英美犯罪小说家的作品在意大利出版,统一用的是黄皮封面。
此外,还有诸多当时流行的惊悚、犯罪、神秘小说,都是黄皮封面,也成了六、七十年代很多铅黄电影的灵感来源。
到60年代时,意大利已经成了继美国之外的又一大电影生产基地,而没有审查制度限制的他们则将恐怖片发展出了一个新高度。
专表现惊悚、恐怖、虐杀、神秘题材的铅黄电影就是其中的类别之一。
1963年,马里奥·巴瓦拍出了[知道太多的女孩],成了公认的第一部铅黄电影。
这之后,他又接连拍了[血与黑蕾丝]、[辣手娇娃]和[血之海滩],更著名的,则是阿基多,带着他的[阴风阵阵]、[夜深血红]将铅黄电影推向了世界。
事实上,今年威尼斯上一部评论两极的卢卡·瓜达尼诺版[阴风阵阵],就是翻拍自这部最经典的铅黄电影。
而除了早前的恐怖小说,培养出这群导演对谋杀、尖刀和美女之死执着兴趣的,其实是希区柯克。
1960年,当希胖的[惊魂记]和里面那场著名的浴室谋杀在影院里惊艳众人时,导演巴瓦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他拍[知道太多的女孩],名字就取自希胖的[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直译是知道太多的男人)。
而更重要的影响,就是谋杀、和谋杀过程中的恋物。
混杂着性爱与暴力,情色与神秘,他们让裸露的女人在极具SM意味的场景喷血、虐杀、开膛破肚。
可以说,这些始终是一部部噩梦般、但又迷人的男性幻想惊悚片。
当代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在回忆起自己60年代初的青春期生活时,说:
那是一种出奇封闭的生活,我们仍然秉承着父母的伦理观,都活在“切瑟尔海滩”上。
托尼引用的《在切瑟尔海滩上》是一本描写一次不成功的初夜毁掉一对年轻恋人的悲剧小说,时代背景是1962年。
62年,劳伦斯写婚外恋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才刚刚解禁,披头士还憋在利物浦小城尚待走红。
那时的年轻人约会艰辛,生活闭塞,但这一切,很快就改变了。
青年人的“性革命”似乎是在一瞬间爆发的。
你说不清具体是从哪一刻开始,年轻女性们纷纷脱下了穿了一个世纪的保守内衣,换上了丝袜和超短裙。
沙滩上,女孩们穿着性感暴露的比基尼,尽情张扬着自己的身材和如火热情,甚至还有最新推出的裸胸泳衣,流行一时。
透明的裙子开始时兴,伊夫·圣罗兰设计出了一种仅用几个金属圆片半掩乳房和胯部的薄纱裙。
早一年前,拉尔夫·金兹伯格出版的《性爱》一书,还为他带来了5年牢狱之灾;
仅仅一年之后,《花花公子》的某一期封面,就打起了“第一夫人”的翻版裸露照片的生意。
《花花公子》转眼成为最流行的杂志之一,每周都能收到上百封不同女孩寄来的申请书,人人盼望着自己的裸照能够出现在杂志插页里。
也是这一年,女权运动的经典著作《女性的奥秘》一书出版,引领了之后风起云涌的女性解放运动。
60年代,是一个以嬉皮士、新左派为代表的反文化运动狂潮时期。
年轻人们即使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很明确自己不想要什么:他们不要一切旧东西。
老一辈的传统、陈旧的思潮,都是要被打破的,他们要冲破束缚,挑战权威。
美女杂志、摇滚乐、LSD、五彩斑斓的商业广告,混杂着激进高昂的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
一面是“要做爱,不要作战”的自由理想主义,一面是消费文化入侵的欲望释放与升级。
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标准坍塌,和秩序破坏,引发的暴力事件、暴动甚或极左恐怖组织。
六、七十年代,本来就是一个希望、恐惧与不确定性并行的奇异空间。
而铅黄电影,就是这一高度审美化的奇异空间的展现。
观众对性的观念的改变,首先解放了电影人,让他们可以创作一些更具偏激色彩的情欲戏和谋杀戏。
但讽刺的是,“性革命”本来是用来解放女性性自主权的女权运动的一部分。
但到了铅黄电影里,女性和她们的身体(常常是带血的或残破的身体),反而成了被暴露、被消费、被展览、被剥削的一种奇观。
说到底,铅黄电影,是关于迷恋和欲望升华的作品,无论是它恋物的部分,还是暴力的部分,目标都是要击中一种名叫欲望的情绪。
[寄宿学校]显然不太一样了。
它虽然也是关于一出神秘的谋杀,也是在封闭的古堡寄宿学校,画面、色彩上都在有意仿古铅黄电影。
但它在性别上做了文章。
这一次,套着黑色手套,在不经意间凌厉出刀,将对方脸庞割破的,不再是那些神秘而强壮的男人。
而是一个小男孩,13岁的、身穿着祖母蓝裙,化着淡妆的雌雄同体少年。
他是因此被继父送到所谓“寄宿学校”里准备被清洗,也在这里发现真相,然后迅速做出反杀。
那些在往常铅黄电影里暴烈的男人,在这里反被男孩吞噬。
仍然是野蛮而明亮的暴力场景,就像最后男孩复仇成功,轻轻舔舐嘴边鲜血,将其化作唇色。
甜美而危险。
但这种暴力有了一个理由:维护自己的性别。
女性不再成为被展示的受害者,男人不因为对女性性别的向往而遭到迫害,这是这部向铅黄片复古的作品里,最深动的部分。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