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人偶遇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一头金发,从美国来法国巴黎度假,他的小说还没有完成。在和未婚妻一同旅行的期间, 他偶遇到了许多的名人。这个小伙子,他自己也算是个名人(作家嘛),但是和同时代的其他美国著名作家,如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等比较的话。就明显逊色了不少。
我们知道。巴黎是上流社会的聚集地,各种名人、社交名媛、电影明星都在巴黎进行社交活动。在主人公眼里看来,巴黎是艺术的殿堂,是完完全全的“诗和远方”,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主人公一定是对于社交本身也很热衷的(虽然他是个作家)。
电影中的有一个美女非常引人注意。他是《盗梦空间》里小李子的妻子的扮演者,一句“you jump,i jump”令观影者记忆犹新。在这里,他也扮演着电影主人公的外遇对象。没办法。他是毕加索的情人啊,其魅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攀比的。
这部电影塑造了许多的名人。和伍迪艾伦的另一部电影《午夜巴塞罗那》如果类比的话,巴塞罗那是小人物的经历和遭遇;而巴黎则重点刻画了各种社交名流。譬如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
如果说圈子里都是名人的话。那么,想要进入这个圈子,自身的全方面的素质则必然要非常高才行。也许是同行的缘故,海明威把故事的男主角引到了巴黎著名画家那里,也遇到了毕加索的情人。这一切,另我们故事中的小男主角头晕目眩。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遇到也许只是在书中才能和作者相遇的“活人”。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在生活中,也是一种福气和幸福吧。可遇不可求嘛。
巴塞罗那则是三个女人和一个画家的风流韵事。无论是巴黎,还是巴塞罗那, 从这两部电影,可以看出,伍迪艾伦这个导演的风格和偏好。文艺、艺术、浪漫、爱情,这些是他电影中的关键词和主旋律。
当故事的男主角几次遇到了海明威的活人的时候(这并不是谁都能够有这种运气),海明威对他并没有不加理睬。相反,他表现出了大度和对年轻作家的一定程度的肯定。但是,海明威是硬汉,这我们都知道,他视所有作家为竞争对手,令人敬佩。在和年轻人的对话中,海明威帮助年轻人将作品的未完成的初稿给了专业的评论家那里,去获得一些经验和总结。如果大家注意看的话。这个男主角每次遇到大人物的时候,面目表情都是眼睛睁得十分的大,就好像他的父亲给他寄来一笔巨款让他好好生活一样不可思议。我想,这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一定会刻下痕迹,在他今后的生活之中。(假如这个年轻人是真实存在的话)。
而作为电影的观众,能够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目睹了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夫妇,并且环游了巴黎一圈,也算是一种莫大的福气。而菲茨杰拉德的扮演者,也是非常的惟妙惟肖,我们知道:菲茨杰拉德夫妇一直为爱情所纠缠,哪怕是在电影中的一个场景,他们遇到了海明威,这种理性的力量也不能使他们之间的纠缠减少一分。“菲茨杰拉德一直心神难定,即使坐在这里也对他的妻子表示忧心忡忡”。
作家,艺术家,巴黎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堂,甚至用男主角的话来说是“宇宙的中心“。这当然带有某种西方人的人文主义的浪漫情节在里面,但是,对于艺术和文学来说。巴黎就是世界的中心。有幸阅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老人与海,对于两位作者也是敬慕有加。同时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他们,哪怕仅仅是扮演者,心灵也能够得到一丝满足。
如果你对三角恋、平凡生活感兴趣,那么你就去看《午夜巴塞罗那》;如果你对社交、名人、艺术感兴趣,那么你就去看《午夜巴黎》。伍迪艾伦,总能够满足你内心对于艺术的精神渴望,超脱于平凡生活中的一些对于“诗和远方”高山仰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