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伟大”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误区

昨天有人在朋友圈上传了电影《我不是药神》的链接,打开看了不到一半,便关掉了它。我说:“谢谢。看了一半。幸亏没上电影院……”后来有人说,链接现在打不开了。我说其实无所谓,还是《泰囧》的记忆。
但是有人一丝不苟在电影院看完了,出来大发感动,发表了一通评论。说: 看了《我不是药神》,感到能让这个片子过审,还是有点惊诧。因为整个故事虽然纠结于非法药和“法”的冲突,但是非法药牵涉到了“情”,也就是生存权,也就是人权,而法的延伸就是统治。惊诧的是,这么一部实际会让人们朝人权与统治的关系去“深入”反省,去思考的片子,为什么会过了真理部的审查?为此,惊诧到非夷所思的地步。非常自然地去联想到非法药以及那个追杀非法药的“法”。二者的象征意义,是“非法药”象征着人权,而那个“法”象征着对于人权的扼杀......。最后,他说这就是《我不是药神》的伟大之处。
我虽偶尔浏览,不是正版,即使正版我也不会这么激动!因为我要去看的是《我不是药神》本身,不看也不想看它的“伟大之处”。我不特别喜欢它,大凡电影有三段定律,看了三分之一就足够把握一部电影情节风格,所以我也有发言的根据。我主要是从画面的粗糙、人物的简单,说话靠喊叫......种种感觉而言。 至于上边有人说的那些“权力”涵义中的“伟大”深刻问题,我觉得更不该是电影的题中之义。那是一场社会具体问题的博弈,应该由报媒平台、公众舆论去推动,借助冷静的统计数据和明晰概念,那才是杠杠的观察逻辑……
前两天,不是有一篇关于一家医药公司的揭黑报道文章吗?那是才分析的、数字的、准确时间地点人物和法规条文的讨论平台——

纸媒,它才有支撑理性的能力。反之,电影是一门情感艺术,除了煽情,分析性不是它的主业。中国的问题是种种原因下,各行跨界,各业不作为,又各越其职,所以做的事情除了囫囵泄愤,专业性一团浆糊。
除开那些“伟大”的话题,即便从艺术来讲,徐铮的演出与赵本山一路的,几无艺术可言。关于这一点,有人极端作了评价:这部电影中,徐峥是“装疯卖傻派”。相对于对前边那篇英文撰写的统计和分析性的揭黑报道(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361/6397/16.full.pdf),中文媒体也有一篇介绍和引申论述的文章,可以掩卷反思,可以持之追责,而不是解恨的喊叫。

不同意我的人说:你只看了半部盗版就想着省了钱的侥幸,在现行体制下,徐峥们的奋争,你应该用买一张票的行动去表示一点力所能及的支持,而不是暗自庆幸省了¥80。至少,这样做缺乏一种对徐峥们的尊重。
其实,这是另一个问题。看过起高楼的,不一定也要看楼塌掉。同一个朋友圈子里有专业律师,也是影院的观众,而他的评论一样在给这座高楼的“伟大”抽砖,批评说:徐峥饰演的男主角在剧中还被判了个走私罪,真莫名其妙,编剧绝对法盲。
主流观众一般来讲,有人感动其题材,说:“药神是这么多年来唯一的表现现实题材的电影,瑕不掩瑜,电影能引起观众共鸣是自然的。”有人感动其良心,说:“艺界推该片是良心片,我认为可以接受,本片确实是在唤起天良这一点上下了功夫。” 一句话,看《我不是药神》引起了大家良心的共鸣。
然“良心”二字,传统上是要经过一场修为功夫过程的圣贤才具体有,十年寒窗,考取进士,泽披乡闾,才算良心。后来“良心”范畴大众化,下放到饮食男女尘埃里,又和光同尘而抽象化,吃饭穿衣都是良心,满大街一眼望去“人人皆尧舜”。更有自从进入现代历史以来,人人通吃良心二字,只要是国家、社会和经济诸层,哪怕一草一木的名义,就可以占有良心,成为各个层级操持烂熟的武器。古有“天地良心”,今更有“社会良心”、“爱国良心”、“民族良心”、“老百姓的良心”、“当官的良心”……。良心成为一个供言说者寄寓托词的修辞。
所以良心早已用得太滥,做了无孔不入商家的噱头。30年代,上海街头爱国肥皂、爱国香水(驱蚊水)……,老百姓看了很受用,所指大于能指,功用很划算。时下,我们该如何讨论社会的真问题、真话题?哪里才是社会讨论的公共平台?却寄将秦镜、偷换韩香。电影替代了报纸的功能,党宣替代了报纸功能,意识形态替代了人文社科功能,而电影院又去替代公共会堂的功能,这含混不正常。实际上,《我不是药神》就是一个将社会良心寄名电影院、委托票房计算的商业产品,货真价实。做产品要抢卖点,赶销路要趁热点。时下缺位的社会里,良心通吃。良心加上敏感政治性话题做胡椒粉,意义所指这个筐子放大,国人的政治探险神经下,情绪化青筋爆满,却把电影的艺术性趣味低到了尘土里。
《我不是药神》是一个出现在电影大会堂里的议论话题,话题的严肃性由此就下降到菜场门口围观地摊“神药”奇效的水平。一个新题材景观,大家良心都聚拢来,不参与唯恐失去社会参与感。观众之踊跃,仿佛是簇拥在国家政治节日的一队一队游行队伍里。说到底,社会控制下,话题太少,《我不是药神》松开一道细缝就是大家暴口的机会,众人借以出一口压抑的恶气。
最后要 强调的是,那些伟大、严肃社会讨论应该报纸、专业人士、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在一个社会公共平台上来谈,至少在公共媒体、舆论平台上展开讨论。而不是希望于电影院,寄托电影院一部名为《我不是药神》的娱乐片子。电影商家在商言商,手段自由,顺便煽动煽动舆情也无妨。但明白人要意识到社会问题解决靠的不是它,否则真是“戏子救国了”(借用俗语)。所以,对《我不是药神》的这部电影,从艺术上追究评级才是正道。所以,看了三分之一链接足矣!如果电影院不是社会讨论的地方,这部电影就不值得我去花八十块钱。
时下,观众踊跃进出电影院,激动+欢悦,仿佛观看《我不是药神》就是参与了一场国家人民命运的大讨论,这是好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