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虫过江》:小沈阳最伤心的事,到头来发现自己还不如王宝强!
当小沈阳说要拍电影的时候,我们当时只是笑笑不说话,没想到他还真办成了。这部由小沈阳自导自演的《猛虫过江》,上映8天票房近1.4亿的成绩想必不会让他感到满意。
不仅票房不给力,甚至评分都低到尘埃里——豆瓣评分仅仅3.4分,有超过一半的人给了一星评价。从2009年一炮而红,到如今想要转型做导演,小沈阳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也许他想学习师弟大鹏,想当初大鹏一部《煎饼侠》让他名声大噪,虽然评价良莠不齐却赚了个盆满钵满。到了执导第二部长片《缝纫机乐队》,电影品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小沈阳忘了,大鹏曾经导演过四季《屌丝男士》才沉淀了些许导演能力,参演过多部佳作如《海洋天堂》,在演艺圈有了近10年的经验才敢正式执导电影。
再举个例子,即使像没读过几天书的王宝强,从一名草根到挂职导演,也是经过了15年的摸爬滚打。
而且做导演必须懂演戏,王宝强的演技有目共睹,而小沈阳呢?仅仅合作过一个大导演张艺谋,还把《三枪拍案惊奇》给带到了沟里。
下面让我们来谈谈小沈阳的这部费尽心血鼓捣出的电影《猛虫过江》。
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唯有的一点反转也丝毫没有惊喜,管家是隐身的大反派这种套路,早在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中都用烂了。
电影讲述了一个东北小人物被远在台湾的爷爷寻回,继承了家族的商业帝国,却因为有人不服,这名小人物沈福凭借真善美最终感化了恶人,成功坐稳了领导者地位的故事。
全片在故事和情节来看,丝毫没有亮点,豆瓣的低评分毫不为过。而小沈阳却大言不惭的为自己鸣冤,指着猫眼和淘票票上的高评分义正言辞的维护着自己的权益。
殊不知,在猫眼平台上,就算《逐梦演艺圈》这种人尽皆知的烂片评分和公认佳作《湮灭》的评分相同。你觉得可信吗?
当然,我们不能够从故事层面去苛责一个刚刚转型的导演,毕竟他的强项不是讲故事,而是讲笑话。
那《猛虫过江》这部电影的笑点如何呢?我列举以下几个地方,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1,大潘和同村人斗地主,却被对方联合耍诈,自己刚出一个3,就被对方用非常好的牌一次性赢了。
这个桥段在北方来讲还是比较可笑的,毕竟斗地主有群众基础,而牌面的鲜明强弱对比也能形成良好的喜剧效果。
2,小沈阳和肖央饰演的厨师长在厨房对话,却发现了另外两个帮工偷拿东西,显示怀中露出猪肉,再者裤腿中掉出鸡蛋。
这个地方的笑点就显得非常低级,对于看惯了高级喜剧的我们来说,这种情节设置智能暴露导演的才疏学浅,绝不会因此得到更多的褒奖。
3,大潘和保镖宫某的对话,上来就喊人老宫(谐音老公),马上再自我解嘲“你这姓太占人便宜了!”
这种只有小品中才使用的把戏,因为谐音字造成误解笑料,甚至不如1999年赵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台词“我飘起来是沙尘暴”带来的效果以及艺术性。
4,大潘和小沈阳被拉到天气炎热的台湾去见爷爷,满头大汗的大潘死活不脱身上的貂皮大衣,“好不容易买了一件貂,出门不穿啥时候穿?”
这个角色到这里的塑造就不是俗了,是“傻”。但是如果把这个情节想象成是小沈阳对东北人爱面子的讽刺,倒是挺有意思的。
也许是参考了徐峥的《囧》系列,这部电影中小沈阳突出正面形象,大潘则饰演对立面的低俗,就像徐峥和王宝强的组合一样。
但是小沈阳本就俗的“固有形象”没有树立起雅,大潘的“猥琐和低俗”也没有王宝强塑造的成功。所以这部电影最基础的角色设置就已经失败了。
既然提到了《囧》系列,不妨再多对比一下。还记得在天桥上王宝强和徐峥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吗?
两个人的意图不同造成了理解上的笑料,两个人都不是傻子,但是角色的理解错位就会给观众带来笑果。
反观电影《猛虫过江》,全片全靠大潘插科打诨,用“智障般”的低级对白和情节设置,来逗观众发笑。
《猛虫过江》失败的很彻底,无论是故事还是情节。《煎饼侠》再不济,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鲜的、从没见过的情节,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
《煎饼侠》作为大鹏第一部执导长片,整体把控力不足造成的口碑不佳可以理解,但我们能看出他的用心。
《猛虫过江》纯粹就是堆砌一些老段子,再把段子造成一个故事,更可怕的是,导演小沈阳丝毫意识不到这部电影的“过时性”。
整部电影都没有这个宣传海报有意思
要做导演,不一定会表演,但一定要懂表演。
姜文、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直到现在的宁浩、贾樟柯,甚至徐峥。他们的演技都毋庸置疑,
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表演,所以才能拍出好的作品。小沈阳既然不是导演科班出身,就一定要先做好演员的本分,才能打开导演的大门。
小沈阳离一名真正的演员还差得远,何况是导演呢?小沈阳现在最伤心的事,发现自己到头来还不如王宝强!
《大闹天竺》票房7.58亿,《猛虫过江》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