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人到杀人犯,只需要72分钟——观影《达伦·布朗:就范》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文/Alex
群体压力对个体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达伦·布朗(Derren Brown),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项实验,结果发现,一个普通人,到杀人犯,可能只需要72分钟。
这个实验的过程,也被记录成影片——《达伦·布朗:就范》(Derren Brown: The Push)
布朗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一个人,是否会被社会群体性压力操纵,从而去杀人。4个普通人,被选中了当实验的小白鼠,29岁的克里斯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一家印刷与设计公司的总监,生活富足,事业有成,最爱的就是工作和身边的朋友,一个人畜无害的boy。
而之所以他们能在2000多个报名参与实验的选手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屈从性强。
在达伦看来,对权威毫无条件的屈从,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权威可以是一个人、一群人,也可以是一种意识形态。
换句话说,就是别人是对的,个体往往就会跟着去做。
而社会屈从性强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群体、权威等外界的影响,而做出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实验的关键,就是通过一群人的压力,一步步操纵他,让他顺着大家伙的意见,把另一个人从楼顶推下去。那么,克里斯最后随大流了吗?我先卖个关子。
先来看看,克里斯到底是怎么样一步步入坑的;群体的压力,在他身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首先,群体的行为,让个体不知不觉开始从众。
选角的面试阶段,布朗找了3名演员充当选手,提前坐在面试室,他要求这三名演员,一听到铃声就要站起来。
另外24名真正的面试者,被一个个带进实验室,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只需要填表,并没有告诉他们铃声的事情。
第一个进来的面试者,先是一直站着填表,但看到旁边的人随着铃声站起、坐下,他开始有点怀疑,很快就跟着他们重复一样的动作。
接下来,其他的面试者,统统照做。
稍稍有怀疑的,说明屈从性不够强,out。
这个安排,说到底,也是为了操纵这些面试者。
最后,4位最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的面试者,被选中了当实验对象。
坑已经挖下了。
接着,利用权威的庄严感,对个体形成服从的压力。
为了让整个计划看上去更高大上,布朗找来了一群演员来主持这次实验,特意挑选了装饰豪华的高级场地作为实验地点,还找了一群威高权重的名人,来担任代言人。
比如大卫·田纳特、华生马丁·福瑞曼等等。
其中一个关键的权威人物,就是演员汤姆。
他在实验中,“饰演”一个位高权重的慈善项目高管,找到克里斯合作,说要开发一款APP,为《推手》(Push)这个大型的慈善项目服务,在线筹集资金。
他还诚心诚意地邀请克里斯参加晚上的项目开幕仪式,见识更多的人。
克里斯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很快就答应赴约了。
鱼儿开始上钩。
他并不知道,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是这项实验的工作人员。
眼看仪式上来的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腕,汤姆还特意提醒克里斯,有一个重要的客户,会直接捐款500万英镑。
为了争取这些大客户,克里斯已经暗戳戳决定,要好好伺候他们。
让他撒谎,他也乐意——工作人员说素食在路上出了问题,不能准时送达,汤姆建议把素食的棋子直接插在肉类食物上,反复强调没人会发现的。
克里斯虽然稍有怀疑,但是也照做了。看到素食主义者吃了,他也没有说一句话。
这也是布朗挖坑的第一步——让克里斯服从群体、讨好权威,并主动为权威撒谎。
心理学上,这种个体主动服从群体,是群体效应的其中一种作用:社会助长效应。
群体活动中,成员的行为是在一定的群体氛围中进行的,个体一旦意识到这个氛围对自己有着积极的作用,便会调动自己的热情度、积极性,尽力完成任务,从而得到群体的肯定、赞扬和尊重。
有助长效应,当然就会有致弱效应。
怎么样可以让克里斯感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
第一,工作人员找借口,收走了他的手机,让他没法跟外界沟通。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被堵上了,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个体,便只有唯一、单向的信息来源,从而无法判断事实的真假。
第二,工作人员特意安排其他人一起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而并没有通知克里斯穿正装。看到所有人都穿得西装革履,而自己却穿着便服,克里斯眼神中已经出现了自卑感,加上每个人都在谈笑风生,谈的都是大生意,他开始觉得低人一等。
而当一个人处于弱势地位时,他往往会随大流,因为跟随大众的做法,会让人找回安全感。
自觉低人一等的克里斯,差不多忘记了自己也是合作伙伴的角色,他开始给大客户伯尼拿香槟、提包,伯尼走到哪,他就跟到哪。伯尼讲的烂笑话,他也会配合着笑。
到这里,布朗已经成功将克里斯引入角色,克里斯变得很听话。而这个过程,才花了不到20分钟。真正的重头戏,现在开始。
这时,距离推人下楼,还有52分钟。伯尼对拍卖的价格表不满意,假装非常气愤,不断爆粗口暗骂活动主办方。站在一旁的克里斯很尴尬,无所适从。当发现伯尼“心脏病发死了”之后,他彻底慌了神,不断说要赶紧叫救护车。
现场只有伯尼、汤姆、克里斯三人,但汤姆说,人已经死了,倒不如先把他藏起来,等开幕仪式完了之后再处理尸体。
汤姆抓住了克里斯nice的性格,整个过程,他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一直用命令式的语气去主导整件事,根本没有任何要和克里斯商量的味道。
克里斯心里觉得不妥,但别忘了,他屈从性很强,不知不觉就会受到身边人的意见影响。
尤其是这种权威式的命令口吻,让克里斯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跟着汤姆一起把尸体抬进去会议室,藏在箱子里。之后又听汤姆的话,假扮伯尼上台发表演。
就这样,圈套一环套一环,越来越紧张的克里斯毫无反击之力,一步步走进深渊。
当汤姆让他把尸体推出去拍卖会现场、放在楼梯上制造意外摔死的假象时,克里斯没有拒绝;
当尸体被两个醉汉发现,克里斯甚至已经不需要别人指示,便开始主动撒谎圆场;
当整个事情发现是个乌龙,伯尼不是死了,而是没吃药昏睡症发作,同样不用人指挥,他已经把所有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主动解释来龙去脉。
从刚开始的假素食小谎言,到后来别人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的彻底服从,再到最后的主动承认一切责任,无论是事实上,还是心理上,克里斯已经从旁观者,变成了这项阴谋的一份子。
撒了一个谎,就得再撒无数个谎。但谎言并不能圆另一个谎言,只会越滚越大,直到走向极端。
这时候,距离杀人,只有7分钟。
当克里斯向几个与会者解释完之后,他们继续不断地克里斯施压:
伯尼可是大客户啊,他现在醒过来了,一定会告我们的!我们只有把他除掉,才能保住我们的利益啊!
还有你克里斯,他一定会找你算账的,你的前途就这样被断送了,你忍心吗?
旁边的伯尼继续不断爆粗,谴责克里斯和汤姆。
楼顶上的广告牌,也在重复播放这项慈善项目的slogan:推吧,不惧一切代价。
这些重复性的语言洗脑,把克里斯推到了压力的顶点。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在死亡。
克里斯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牺牲个人利益,把伯尼推下去,保住群体的利益;
二是坚定地守护底线,主动自首,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把事情反推回去。
这个实验,不仅仅只有克里斯参加了,在两天之内,相同的实验举行了4场。
4个被选出来的小白鼠,到最后,都要面临跟克里斯一样的问题:推,还是不推。
到最后,4人当中,有3人,都战战兢兢地把人退了下去;唯独克里斯,关键时刻,选择了不推。
从普通人,到杀人凶手,他们只花了72分钟。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写道: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为了获取这种安全感,个体往往愿意牺牲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甚至是人性底线,去为融入群体而努力。
顺从群体会很安全,但同时,这种群体性,很可能会变成一种危险的行为,尤其是当群体中权威人士越多、倡导的价值观念越正义,事情就越容易走向极端。
从开始的一点点小恶,到不断的服从,再到无可挽回的罪恶,一切往往变得顺理成章,无可挽回。
传销是这样,邪教也是这样。
布朗希望通过这个实验,来提醒所有人:只要一施压,我们就会轻易地把自主权交出去,失去这种自我控制,往往就会做出我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难道我们就只能人有群体摆布吗?不。每个人都可以像克里斯一样,坚持底线,把这种压力,反推回去。不轻易从众,不轻易作恶。
(首发于公众号bookface,文章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