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顿与德哈维兰的恩怨始末

德哈维兰和琼芳登这对姐妹一到50年代,过了35岁就事业下滑了,只能选择转向舞台寻出路。好莱坞那些以美貌著称的女星基本这样的趋势,色衰开始之后转型很难,泰勒也是35岁一过就事业下滑了,之后都没有好电影拍了。
50年时伯顿在百老汇演《不能烧死她》,德哈维兰去找他,希望他能和她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他拒绝了。
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事,然而他还太年轻,第一次在美国登台,也是完全没有混好莱坞的经验。他和记者朋友讲了这件事,结果被报纸报道出来,弄得德哈维兰很没面子,她因此深恨伯顿。
德哈维兰选择了当时还是一颗崭露头角的新星的伯顿,伯顿当时才24岁,是吉尔古德在英国刚刚捧红的舞台新星,还没有引起好莱坞大佬门的关注。他甚至还没有正式演出过莎剧,她能够选择他当她的莎剧男主角真是很有眼光了。
我估计伯顿拒绝她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她看起来比他年纪大十岁以上,他演罗密欧,她演朱丽叶,怎么都不搭,一看就是姐弟恋啊,当时伯顿的那张脸嫩得简直能掐出水。
德哈维兰那时候已经是两届影后,女星中的顶级咖了,被伯顿拒绝这件事让她非常生气。以至于两年后伯顿来到好莱坞,和她拍摄《断肠花》时她一直对他非常不客气。 她对记者说伯顿是“一个粗糙的人,有着粗糙的魅力,他的才华并没有完全成熟。他的行为也非常粗糙,这让他真正的与众不同。”
又爆料伯顿的坏脾气,仿佛一个被宠坏的大男孩儿,“理查德伯顿一旦感到沮丧,就会大发雷霆。”
她利用她的关系和人脉,将所有宣传伯顿的渠道都封住,海报上甚至不放他的头像,他的名字被放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想方设法降低他的存在感。
明明这部电影有213个场景,其中196个都是伯顿的,伯顿的戏份比她吃重太多,她却硬生生地把它变成一部大女主戏。
但20世纪福克斯的总裁扎努克可不这样认为。
他一直在力捧伯顿,甚至在53年奥斯卡上动用关系把伯顿从最佳男主角提名换到了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名单上,以增加他的拿奖机会。
他很清楚在英国的观众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伯顿买票的,而不是冲着德哈维兰,所以他让公司的副总裁在英国把最好的宣传资源都集中在伯顿身上。
这部戏虽然在好莱坞没有大爆,却让他拿到了他的第一座金球奖奖杯,并且在英国的电影届火速走红。
这也让他在53年老维克演《哈姆雷特》之前积累了一大票粉丝。当他53年夏天返回伦敦时已经是个大红大紫的当红小生了,英国的俚语里甚至出现了一个新词汇,叫作“伯顿狂热症”(Burtonmania) 可以说,刚刚来到好莱坞的伯顿,手里的牌真是一副绝佳的好牌。他是一个年轻英俊,才华横溢,最被好莱坞所需要的新生代小生,扎努克坚信他会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好莱坞的领军人物。
其实他的眼光非常准,在十年后,也就是63年,伯顿果然成为好莱坞最红的男星。
只是那时候伯顿已经摆脱了和20世纪福克斯,和华纳兄弟这两家公司的合同,成为自由身了,扎努克并没有在他身上获得任何红利。
53年,在亚历山大柯达根本不看好伯顿在电影业的前途的情况下,扎努克坚持花了25万美金把伯顿从柯达那里买下来,想也把他捧成第二个白兰度。
然而伯顿志不在此,他喜欢舞台,讨厌拍电影,根本不珍惜已经放在他手中的机会。他把金球奖杯随随便便地扔在洗手间门后当门挡。
他在好莱坞的懒散态度和没有经验接错了剧本,加上他总是时不时地回老维克演莎剧,这让他错失了在好莱坞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机。
等54年他回到好莱坞后就遭遇了一连串的挫折。再之后,到了59年时,他甚至被华纳总裁杰克华纳亲口下令雪藏了,不再给他任何资源和宣传了。
大概也是因为杰克华纳在他最艰难的时刻落井下石的行为,让伯顿对他很反感。
虽然伯顿在66年拍摄的《灵欲春宵》让华纳以750万的投资(其中还拖欠了伯顿夫妇75万美元的薪酬,他无耻地说要从导演尼克尔斯的薪酬里扣,伯顿夫妇因为友情的关系主动放弃了这笔钱)获得了4000万美元之巨的票房,大赚特赚。但在华纳第二次发电报催促泰勒前参加奥斯卡颁奖礼时,伯顿突然爆发了,忍不住骂道,“尿在他身上!” 不得不说,伯顿因为受尽这些好莱坞大佬的欺凌,而选择不再和任何一家公司签长期合同是正确的。但他之后一直拿不到奥斯卡,而且明显是被人为作梗,就不知道有没有这层关系了。
总之,他两处不落好,英国戏剧届怪他放弃英国的剧院舞台跑去好莱坞拍混钱的烂片,好莱坞怪他把泰勒从好莱坞带走去欧洲漂流。所以最后除了钱,他什么都没有得到。
在回忆起他在好莱坞50年代中后期的落魄生涯时,他这样说道,“ 演员们总会经历不同寻常的怪圈。从1956年到1961年,有一段时间,我似乎做错了什么。我的声音变坏了,我的运气不好,我选错了剧本。我以为我已经失去了我所拥有的一切,我当时几乎就要退休了。”
“从艺术角度来讲,这不是我一生中最有趣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