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如果拍电影就是要烧钱,那就应该烧成《红海行动》这样!看过电影之后,相对于贺岁档的其他几部特效大片,深以为然。
跟闺蜜犹豫了三天,还是去看了《红海行动》,她是为了黄景瑜,我是为了豆瓣8.5的高分。犹豫的原因是其实我一直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会燃,但也会堵。但是我也万没想到这部在贺岁档上映的军事题材电影的表达方式会如此露骨,几近R级。全篇两个多小时,打了两个多小时,文戏被尽可能的压缩,二话不说就是干。不要说尿点,不尿裤子都算我是英雄。
看完电影,我不自觉地把它和《战狼2》放在一起比较,不可否认《战狼2》是一部现象级电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从电影院出来的人都有一股披着国旗大喊“我是中国人”的冲动,但在热血散去之后,人们开始推敲情节时,也只能摆摆手说,诶呀,哪有那么多真的假的,美国大片里不也有的是超级英雄么。
但是《红海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真实。
真实就是子弹是真的会打到人的。即使是万里挑一的狙击手,也会被一颗流弹打穿脊椎骨;近距离的攻击中,被子弹擦身而过,精神紧张到看到地上的一截手指,低头才发现自己已经残废了;扔到面前的手雷想要扔回去,晚了1秒,胳膊就没了,再晚1秒,一屋子的人,命就没了。即使这样,也要一往无前,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完成任务。
真实就是中国军人训练有素,有血有肉,也会紧张,也会害怕,但决不退缩。面对迫击炮,无力还击,跳进防御工事的一瞬间,抱住身边百姓的头;即使一车人都被炸成肉泥,也要从残骸中挖出能喘气的来;一轮轮的轰炸之后,一刻不耽误,立刻挖沙救人,因为哪怕晚了一分钟,没被炸死的人,也会被沙子埋住闷死;被炸断了胳膊,无暇惨叫,而是迅速找医疗设备自救,阻止伤势继续蔓延,因为他还要战斗;出发之前武器装备里放一颗糖,心里念着家乡,然后头也不回地热血撒沙场。
真实就是队长第一次提出想要靠8个人救出人质营里的所有人质,面对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人物,爆破手仅仅思考了几秒钟,就给出了最佳方案,没有质疑,没有拒绝,没有退缩。因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没有后备,没有退路,哪怕只有8个人,也要各司其职,面对着150个同样有信仰,训练有素并且装备精良的极端分子,信任是唯一的援军,战也得战,不战也得战,不光要战,还要赢,不光要赢,还要救人,不光要救人,还要带他们回家。这是任务,是命令,不容有失,不讲道理,必须完成。
真实就是中国国旗不再是护身符,几枚导弹对准中国军舰,残忍的杀掉人质,割掉头颅,然后录下视频发给中国,赤裸裸的挑衅,而我们必须等到他们开出第一枪,才能开始反击与营救,我们可以精准的对空反导,但决不允许先开第一炮。我们是大国,是强国,但世界并不和平。导演说,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些你不知道的人,在做你想不到的事,逃避不可以粉饰太平,战争,是最好的反战。
抛开这些情怀和热血的外因,影片本身也非常的可圈可点,虽说全程无尿点,但还是张弛有度。战斗在升级,人物技能也在升级,同时细节的处理非常的到位。
狙击手的冷静与专注,跟连天的炮火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观察员李懂的胆怯导致狙击手罗星受伤,到后来狙击手顾顺接替罗星执行任务,在战场上与对方狙击手之间心理较量,都非常的丰富,第一次顾顺打偏,第二次对方的狙击手反击,顾顺李懂位置被发现,第三次联络中断之后李懂靠射击向顾顺提供对方狙击手的位置,对方狙击手原地不动打心理战,最终顾顺李懂之间的信任和顾顺的果决,分秒之间的细节,都非常非常精彩。
除了这些细节,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也很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蛟龙突击队中唯一的女队员佟莉,扎扎实实的一个人立在那里,完全蜕掉了人们心中女队员“中看不中用”“绝对拖后腿”的标签。
其实前期对她并没有什么刻意的描绘,但正是这种不刻意,反倒衬托了佟莉的优秀,因为她不需要女兵的标签,和石头一样,她的位置就是机枪手,和其他人一样,她就是蛟龙突击队的一员。这样不刻意的塑造,在队长对她下达“压着他们打!”的命令时,达到了高潮——真是完全没把她当女人。然而接到命令之后,佟莉也真的一个人扛着二十斤的重机枪冲了出去,压着对方的火力一阵猛打。
后来石头受伤,她抱住被削掉了半边脸、打穿了动脉的石头,听他含混不清的说“好疼啊”,塞进他嘴里一块糖,因为石头说过,挨打了,疼的时候就吃糖。她哭着说“吃糖就不疼了”“我们回家”的一瞬间,激发了整场的泪点。能一个人扛起几十斤重机枪冲锋的女英雄,面对奄奄一息的心上人和剥不开的糖纸时发出的悲鸣,要比整场战争都来得惨烈绝望。
而当我们以为佟莉的戏份差不多了的时候,导演最后又把整部电影唯一的一场近身肉搏的戏份交给了这位女战士。这种只字不提她是个女兵,又时时刻刻的提醒观众她就是个女兵的表达,一级棒。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饱满的塑造下,电影呈现出的依旧是团队而非个人,表达出的依旧是“行动”而非情怀,这些相比较而言,所谓的主旋律和大国情怀处理的看上去非常克制,对于最后杨锐带着仅存的队员处理了脏弹的事情,看上去也只是有些强迫症的捎带手,但情怀却融进了各种细节中,命令、服从、信任、斗争,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严丝合缝,饱满了电影情节,感染了观众的内心。
我不是一个军事迷,看不懂电影里所谓50多种荷枪实弹的武器分类,不知道一颗迫击炮会有多大的功效,一把机枪能把人打飞多远,一个狙击手打枪甚至不靠眼睛……
当影片结束,灯光亮起的时候,我往椅背上虚脱的一靠,看着一长串的演职人员表,被轰炸了两个小时的脑子里嗡嗡的只有一个结论,我不想二刷。不是因为它不好看,而是因为那些血肉横飞的镜头之后,轻描淡写的一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太疼了。
虽然2015年的也门武装撤侨事件远没有电影里表现的这么惨烈,但是电影中那艘当年亲身参与撤侨的“临沂号”,却在无声的告诉我们,中国军人正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流血牺牲,保家卫国。
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只是生在了一个强大,愿意保护我们,
并且努力的想要保护我们的国家。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Q4NDI0NQ==&mid=2247485249&idx=1&sn=bd66f23e0e53ed91c63f17fd04b99373&chksm=973e3cbba049b5adc7a3ab8a1516ed1cc502755a24f90e8e4863cfc35a3f68383a47a95db82f#rd
跟闺蜜犹豫了三天,还是去看了《红海行动》,她是为了黄景瑜,我是为了豆瓣8.5的高分。犹豫的原因是其实我一直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会燃,但也会堵。但是我也万没想到这部在贺岁档上映的军事题材电影的表达方式会如此露骨,几近R级。全篇两个多小时,打了两个多小时,文戏被尽可能的压缩,二话不说就是干。不要说尿点,不尿裤子都算我是英雄。
看完电影,我不自觉地把它和《战狼2》放在一起比较,不可否认《战狼2》是一部现象级电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从电影院出来的人都有一股披着国旗大喊“我是中国人”的冲动,但在热血散去之后,人们开始推敲情节时,也只能摆摆手说,诶呀,哪有那么多真的假的,美国大片里不也有的是超级英雄么。
但是《红海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真实。
真实就是子弹是真的会打到人的。即使是万里挑一的狙击手,也会被一颗流弹打穿脊椎骨;近距离的攻击中,被子弹擦身而过,精神紧张到看到地上的一截手指,低头才发现自己已经残废了;扔到面前的手雷想要扔回去,晚了1秒,胳膊就没了,再晚1秒,一屋子的人,命就没了。即使这样,也要一往无前,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完成任务。
真实就是中国军人训练有素,有血有肉,也会紧张,也会害怕,但决不退缩。面对迫击炮,无力还击,跳进防御工事的一瞬间,抱住身边百姓的头;即使一车人都被炸成肉泥,也要从残骸中挖出能喘气的来;一轮轮的轰炸之后,一刻不耽误,立刻挖沙救人,因为哪怕晚了一分钟,没被炸死的人,也会被沙子埋住闷死;被炸断了胳膊,无暇惨叫,而是迅速找医疗设备自救,阻止伤势继续蔓延,因为他还要战斗;出发之前武器装备里放一颗糖,心里念着家乡,然后头也不回地热血撒沙场。
真实就是队长第一次提出想要靠8个人救出人质营里的所有人质,面对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人物,爆破手仅仅思考了几秒钟,就给出了最佳方案,没有质疑,没有拒绝,没有退缩。因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没有后备,没有退路,哪怕只有8个人,也要各司其职,面对着150个同样有信仰,训练有素并且装备精良的极端分子,信任是唯一的援军,战也得战,不战也得战,不光要战,还要赢,不光要赢,还要救人,不光要救人,还要带他们回家。这是任务,是命令,不容有失,不讲道理,必须完成。
真实就是中国国旗不再是护身符,几枚导弹对准中国军舰,残忍的杀掉人质,割掉头颅,然后录下视频发给中国,赤裸裸的挑衅,而我们必须等到他们开出第一枪,才能开始反击与营救,我们可以精准的对空反导,但决不允许先开第一炮。我们是大国,是强国,但世界并不和平。导演说,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些你不知道的人,在做你想不到的事,逃避不可以粉饰太平,战争,是最好的反战。
抛开这些情怀和热血的外因,影片本身也非常的可圈可点,虽说全程无尿点,但还是张弛有度。战斗在升级,人物技能也在升级,同时细节的处理非常的到位。
狙击手的冷静与专注,跟连天的炮火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观察员李懂的胆怯导致狙击手罗星受伤,到后来狙击手顾顺接替罗星执行任务,在战场上与对方狙击手之间心理较量,都非常的丰富,第一次顾顺打偏,第二次对方的狙击手反击,顾顺李懂位置被发现,第三次联络中断之后李懂靠射击向顾顺提供对方狙击手的位置,对方狙击手原地不动打心理战,最终顾顺李懂之间的信任和顾顺的果决,分秒之间的细节,都非常非常精彩。
除了这些细节,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也很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蛟龙突击队中唯一的女队员佟莉,扎扎实实的一个人立在那里,完全蜕掉了人们心中女队员“中看不中用”“绝对拖后腿”的标签。
其实前期对她并没有什么刻意的描绘,但正是这种不刻意,反倒衬托了佟莉的优秀,因为她不需要女兵的标签,和石头一样,她的位置就是机枪手,和其他人一样,她就是蛟龙突击队的一员。这样不刻意的塑造,在队长对她下达“压着他们打!”的命令时,达到了高潮——真是完全没把她当女人。然而接到命令之后,佟莉也真的一个人扛着二十斤的重机枪冲了出去,压着对方的火力一阵猛打。
后来石头受伤,她抱住被削掉了半边脸、打穿了动脉的石头,听他含混不清的说“好疼啊”,塞进他嘴里一块糖,因为石头说过,挨打了,疼的时候就吃糖。她哭着说“吃糖就不疼了”“我们回家”的一瞬间,激发了整场的泪点。能一个人扛起几十斤重机枪冲锋的女英雄,面对奄奄一息的心上人和剥不开的糖纸时发出的悲鸣,要比整场战争都来得惨烈绝望。
而当我们以为佟莉的戏份差不多了的时候,导演最后又把整部电影唯一的一场近身肉搏的戏份交给了这位女战士。这种只字不提她是个女兵,又时时刻刻的提醒观众她就是个女兵的表达,一级棒。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饱满的塑造下,电影呈现出的依旧是团队而非个人,表达出的依旧是“行动”而非情怀,这些相比较而言,所谓的主旋律和大国情怀处理的看上去非常克制,对于最后杨锐带着仅存的队员处理了脏弹的事情,看上去也只是有些强迫症的捎带手,但情怀却融进了各种细节中,命令、服从、信任、斗争,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严丝合缝,饱满了电影情节,感染了观众的内心。
我不是一个军事迷,看不懂电影里所谓50多种荷枪实弹的武器分类,不知道一颗迫击炮会有多大的功效,一把机枪能把人打飞多远,一个狙击手打枪甚至不靠眼睛……
当影片结束,灯光亮起的时候,我往椅背上虚脱的一靠,看着一长串的演职人员表,被轰炸了两个小时的脑子里嗡嗡的只有一个结论,我不想二刷。不是因为它不好看,而是因为那些血肉横飞的镜头之后,轻描淡写的一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太疼了。
虽然2015年的也门武装撤侨事件远没有电影里表现的这么惨烈,但是电影中那艘当年亲身参与撤侨的“临沂号”,却在无声的告诉我们,中国军人正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流血牺牲,保家卫国。
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只是生在了一个强大,愿意保护我们,
并且努力的想要保护我们的国家。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Q4NDI0NQ==&mid=2247485249&idx=1&sn=bd66f23e0e53ed91c63f17fd04b99373&chksm=973e3cbba049b5adc7a3ab8a1516ed1cc502755a24f90e8e4863cfc35a3f68383a47a95db82f#rd
© 本文版权归作者 Fa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