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快乐二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01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前阵子一个女生在微博讲述,自己在迪士尼乐园的“奇葩”经历。
她跟扮演美国队长的演员合影时,小小恶作剧地喊了一声队长死敌的名字,结果被队长一脸严肃地拒绝合影,直至她再三承诺,自己真的是站在正义这一方的。
妹子的这条微博引发了网友们的共鸣,大家纷纷讲述自己在迪士尼乐园里的欢乐际遇:
譬如被询问社交网络联系方式时,迪士尼公主们会困惑地回答“什么是Facebook?”,如果你与唐老鸭合影时过于亲密,会引起一旁的唐老鸭女朋友黛丝争风吃醋,以及最基本的:
——没有哪位扮演卡通人物的工作人员,会在游客面前摘下自己的头套。
也许看上去,迪士尼乐园所做的这些太过郑重其事了。但这也是他成为世界上影响最深远、广大,甚至可以为全年龄段的人创造幻想世界的原因。
而造梦这件事,离不开那些追踪、抓取并始终守护奇妙想象力的人。
当我真的行走在迪士尼乐园里时,看着工作人员们卖力营造着幻想的世界,嘲讽的却是自己:作为一个学会了不动声色的成年人,我是否逐渐失去了想象和快乐的能力?
在《马戏之王》里,我放佛找到了一种共鸣。电影里,面对纽约时报的评论人的诋毁,休·杰克曼扮演的马戏团长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作为当下最出名的剧评人,却在剧场里根本无法感受到快乐,这难道不是更大的欺骗吗?”

02
小时候回老家,会看到一种奇特的车子流窜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它的车身被整幅耸人耳目的挑逗广告包裹着,巨大的喇叭声到处播送着“蛇人艳舞,五块一次”的低俗内容。
它刺破了一个小县城表面的宁静秩序,夜幕降临之时,就悄悄停到某个僻静街道的角落,隐隐发出一些暧昧不明的灯光。
“不知道那里到底有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困扰着二十年前的我,可如果我敢提出说想去那些地方看个究竟,我爸就会顺手抄起离他最近的板凳,马上就要往我身上砸。
于是这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成了某个潜在水面之下的江湖世界。
每逢过年,在大家喝得正欢的时候,总会有一个行色诡异的不速之客悄然登门,还没来得及有人察觉出不妥,他就亮起嗓子唱起了一些俚俗的小歌,当然唱的内容主要都是讨个吉利的喜庆词儿。识趣的家人一般都是进门拿个红包,速速打发了事。
这还只是唱个歌的阵仗,更夸张的,有带了一整个班子的,进门就舞狮舞龙,吞刀吐火,无所不能。我们这些小朋友自然欢欣鼓舞,但是却被禁止对这些跑江湖的卖艺人产生任何好奇的。
代表了知书识礼的大人们,像一道墙一样,把我们挡在了这个杂乱、胡闹、低俗的世界之外。
在《马戏之王》里,纽约的上流社会对巴纳姆的马戏团嗤之以鼻的态度,和那时候的大人们是如出一辙的。
这些年再回老家,这些朦朦胧胧的记忆痕迹,早已不知道被赶到什么地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县城里最好的位置开起来的新商场和电影院,年轻人们排着队买这票,为新上映的《前任3》哭得死去活来。
于是“低俗”永远死去了,这片土壤生出了新的惊奇,养活了另一代人的情绪。
长大后的我读了书,进了城,非常偶然地去到了一家做演出的大公司。这家公司养着一个叫“采购部”的团队,日常干的活儿,就是混迹到演出江湖的各个角落:酒吧livehouse、独立小剧场,甚至马路边、天桥底……
他们总是抱持着一个孜孜以求的职业信念:我们要发现那些能一炮而红的演出天才,把他们送到最好的舞台,让观众喝个满堂彩。
看《马戏之王》的时候,我再次响起了那两年里我曾经有过的一个奇妙想法:
不知道我这些身为采购经理的同事们,如果看到当年在我的家乡小县城里走街串巷的“江湖艺人”,是不是也有本事让他们摇身一变,登上大城市里最富丽堂皇的剧院,成为这个都市时代的“演出天才”?
那些曾经被放逐的“低俗”,距离被主流接受的“艺术”,到底又有多远呢?
而属于我们成年人的快乐,又有多远呢。
03
《马戏之王》所塑造的角色原型巴纳姆,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他搜罗各式奇人,将他们集合起来打造最新奇的演出秀。而这种行为,自然遭受到当时部分评论家和民众的质疑,“一切都是假的”、“表演低俗”等评价甚嚣尘上。
在电影里的巴纳姆,在戏中也一度陷入这样的苦恼:他们说我的马戏团是假的,可是我带给观众的快乐却是真的。
随着视听科技的发展,马戏早已不是人们娱乐生活的必需品了,甚至因动物保护和平等观念的影响,它变得不合时宜。但我总觉得,150年前的巴纳姆,就是在为那个时代的人们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
片尾,屏幕上打出了电影主角的原型曾说过的一句名言:
“带给别人快乐的艺术,就是最高贵的艺术”。
我更喜欢港台对这部片的译名:《大娱乐家》,因为他是真正实现了带给观众快乐的人。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一个非常感动的细节是,休杰克曼当时刚完成鼻子上细胞瘤的摘除手术,医生告诉他千万不要开嗓,否则伤口会崩开,甚至会受感染。
剧情里有一首歌舞部分《From Now On》,原本是有人替休来演唱的,但到了录音棚里,他也忍不住唱了起来,偷偷抹掉了流出的鼻血,参与伴唱的所有人都被感染了。
这时,歌手们与剧情完全融入在一起,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自己,这才有了电影里那首完美的《From Now On》。
看了当时现场视频的我,觉得无比感动。
我想,恰恰是这样的一部未经设计,浑然天成的花絮,最完美的能表达出来这部影片的思想吧。

从电影院回到家之后,我第一件事就是下载了这部电影的所有配乐。
几乎每一首都值得你单曲循环很多遍,听着乐曲的旋律,脑子里就不自觉的回忆起了电影的片段。
刚刚为了给本文选配乐,又一次听到《Never Enough》,忍不住感动得落泪。
其实这部电影的每一个演员和制作者,都称得上是伟大的造梦师。
感谢这部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