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改名 奔跑吧,胡巴!

在此前的短评里,由于我刚出影院时观感极差,只评了1星。
有朋友批评我过于主观,缺乏评分体系的统一性。
我冷静仔细思考一下,确实有这样的问题,总的来说,我这部片子我的评价是40-50分之间。只评1星的话,确实太低了,那些真正的大烂片就没有评分空间了。捉妖记2作为一部商业影片,目前完成至现在这样,至少值得2星以上的分数。
这部电影有着很强的工业化基础,完成这么大体量的电影非常困难。
任何一个镜头里面都有千百道工序,每一帧都是无数工作人员日夜通宵的结果。我自己也是电影从业者,深知个中不易。
另外捉妖记作为商品,还是有一定的娱乐属性的,在观影现场,虽然我和我妈全场未笑,但与此同时很多小孩子确实笑得很开心,而且他的开场和结尾也极尽热闹之能事,在这一层面上,他还是在春节期间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欢乐的。从这一点讲,也至少值得2星的分数。
然而尽管这样,我依然不能给这部影片好评乃至及格以上的分数。
因为故事是电影的核心本原,如果连最根本的故事都讲不清楚,人物建构不到位,本该是主角的胡巴沦为了吉祥物般的道具,这样的影片确实很难给出及格的分数。
从工业体系上,近几年我们的电影工业体系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捉妖记1的时候我是十分惊喜的,因为我们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小怪物体系,还听说要借此打造胡巴宇宙。
因此我的带着极大的期待去看的捉妖记2。然而剧作却如此的不用心。
中间老虎杂技段落,对于故事的推动有什么意义呢?
在本来就是假的电影里,制造同样是假的魔术的危机感,吓唬谁呢?而且还用这么拙劣浮夸的表演方式。
在李宇春的段落里,李宇春算是很卖力地演了,能看得出来她很用心。可惜这段剧情跟主线是脱节的。她的动机到底是要追梁朝伟,还是要抓胡巴呢?这个角色后面怎么就没影了呢?
1其实已经架构好了一个很庞大的世界观。哪怕用两妖相争,人类维护和平的套路,应该也能讲一个及格的故事。
又或者顺着现在的线索,老老实实把井柏然寻父亲的线索补充完成,胡巴成长一些,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也能将故事升级,同事不妨碍续集的展开。然而导演却选择了拍你追我赶的《奔跑吧胡巴》,全篇动作场面大部分时间都在奔跑……其余的欢乐则是通过一段段的小品和杂技构成。
另一方面,作为视效大片,捉妖记在视觉设计上也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设定和镜头。
最为喜欢的剪纸人是第一部留下的遗产,确实很可爱!我觉得以他们衍生出一部类似《小黄人》的电影也不过分。
另外那个冥想沙盘的特效也做得很不错。(不过那段的设计让我想起了哈利波特的冥想盆)
受限于捉妖记1已经把基础的妖的设定定死了,续集在妖的设计上没法进行大的突破。当年为了图渲染简单,群妖是光秃秃的没有毛发的,如今设定不能改,在人们已经被猩球崛起等好莱坞大片洗过眼的今天,这些光秃秃的萝卜们看起来就动画感十足了。
评论里大家批评我说用阿凡达的标准要要求捉妖记,实在过分。我细想一下确实也是,像阿凡达那样流畅的镜头语言,是数十年特效电影沉淀的结果,这需要前期精密的设计,对实拍和特效结合的精确把控,后期细致的调整。硬件的设施容易弥补,但经验的差距不是一朝一日能赶上的。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2颗星,体现了中国电影、特效工业的基础水平,带小朋友看的话也具有一定的娱乐价值。但作为中国最顶级特效团队的作品,剧作水平严重拉低了观感,浪费了特效人员的辛劳。过年观影不值得推荐。
有朋友批评我过于主观,缺乏评分体系的统一性。
我冷静仔细思考一下,确实有这样的问题,总的来说,我这部片子我的评价是40-50分之间。只评1星的话,确实太低了,那些真正的大烂片就没有评分空间了。捉妖记2作为一部商业影片,目前完成至现在这样,至少值得2星以上的分数。
这部电影有着很强的工业化基础,完成这么大体量的电影非常困难。
任何一个镜头里面都有千百道工序,每一帧都是无数工作人员日夜通宵的结果。我自己也是电影从业者,深知个中不易。
另外捉妖记作为商品,还是有一定的娱乐属性的,在观影现场,虽然我和我妈全场未笑,但与此同时很多小孩子确实笑得很开心,而且他的开场和结尾也极尽热闹之能事,在这一层面上,他还是在春节期间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欢乐的。从这一点讲,也至少值得2星的分数。
然而尽管这样,我依然不能给这部影片好评乃至及格以上的分数。
因为故事是电影的核心本原,如果连最根本的故事都讲不清楚,人物建构不到位,本该是主角的胡巴沦为了吉祥物般的道具,这样的影片确实很难给出及格的分数。
从工业体系上,近几年我们的电影工业体系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捉妖记1的时候我是十分惊喜的,因为我们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小怪物体系,还听说要借此打造胡巴宇宙。
因此我的带着极大的期待去看的捉妖记2。然而剧作却如此的不用心。
中间老虎杂技段落,对于故事的推动有什么意义呢?
在本来就是假的电影里,制造同样是假的魔术的危机感,吓唬谁呢?而且还用这么拙劣浮夸的表演方式。
在李宇春的段落里,李宇春算是很卖力地演了,能看得出来她很用心。可惜这段剧情跟主线是脱节的。她的动机到底是要追梁朝伟,还是要抓胡巴呢?这个角色后面怎么就没影了呢?
1其实已经架构好了一个很庞大的世界观。哪怕用两妖相争,人类维护和平的套路,应该也能讲一个及格的故事。
又或者顺着现在的线索,老老实实把井柏然寻父亲的线索补充完成,胡巴成长一些,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也能将故事升级,同事不妨碍续集的展开。然而导演却选择了拍你追我赶的《奔跑吧胡巴》,全篇动作场面大部分时间都在奔跑……其余的欢乐则是通过一段段的小品和杂技构成。
另一方面,作为视效大片,捉妖记在视觉设计上也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设定和镜头。
最为喜欢的剪纸人是第一部留下的遗产,确实很可爱!我觉得以他们衍生出一部类似《小黄人》的电影也不过分。
另外那个冥想沙盘的特效也做得很不错。(不过那段的设计让我想起了哈利波特的冥想盆)
受限于捉妖记1已经把基础的妖的设定定死了,续集在妖的设计上没法进行大的突破。当年为了图渲染简单,群妖是光秃秃的没有毛发的,如今设定不能改,在人们已经被猩球崛起等好莱坞大片洗过眼的今天,这些光秃秃的萝卜们看起来就动画感十足了。
评论里大家批评我说用阿凡达的标准要要求捉妖记,实在过分。我细想一下确实也是,像阿凡达那样流畅的镜头语言,是数十年特效电影沉淀的结果,这需要前期精密的设计,对实拍和特效结合的精确把控,后期细致的调整。硬件的设施容易弥补,但经验的差距不是一朝一日能赶上的。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2颗星,体现了中国电影、特效工业的基础水平,带小朋友看的话也具有一定的娱乐价值。但作为中国最顶级特效团队的作品,剧作水平严重拉低了观感,浪费了特效人员的辛劳。过年观影不值得推荐。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非洲鸡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