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中许知远的采访风格怎么样?
查看话题 >一场“失败”的行为艺术——也谈许知远和李诞的“话术”

直到今天,我才完整看了一次传说中的“十三邀”。
前段时间,许知远和他的相关话题被炒到爆。而我也只是短暂地浏览过只言片语,或节选的视频。对其人其事的印象,大多得自二次转述。为了跟上进度,我索性直接跳到最新一期。这一次,和许知远对话的是80后吐槽天王李诞。
结果怎样呢?
首先,对许知远的印象,并没有因为多了画面、声音有太多变化。对于他,不管是看文字,还是如面晤,依然是那么个人。和二手转述大差不差。
其次,我反而更加确定了自己对这个节目策略的判断——卖争议,卖情怀,卖立场。而这和镜头前展现出来的许知远本人所思所想是否有关,不清楚。
镜头前的许知远,活像个提线木偶,按照他的人设一路走到黑。那些不远千里来到这个舞台,嘲讽、回怼许知远的人,不过是乖乖地配合表演。
舞台不大,但很有意思。
很多观众看得入迷了,甚至会忘掉——这是一场秀。
*
“铁打的许知远,流水的艺人”
*
看了下采访目录,发现这个节目很喜欢邀请艺人。从马东到俞飞鸿,从诺兰到罗大佑,从冯小刚到林志玲。新或旧,男或女,有种或没蛋。
很多观众可能习以为常了,觉得这没什么问题啊。可是你再想想,真的?
以知识分子身份亮相的许知远,难道不应该在另外一个群体里,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
即便是要找碰撞的感觉,和一个立场不同学者的碰撞,难道不比艺人来的更有深度?
可是,他找的不是学者,是艺人。
其实这很好理解。
你看看,十三邀在腾讯视频里边放在哪个节目?——综艺。
答案不言自明。
从罗振宇,到马东,再到李诞,节目的策划方向再明显不过。而背后的投资商,他们要的是点击量,话题度,吸引力,可看性。他们要的就是台面上的人物。
让他们,在舞台上掐起来,才能给你好看。
*
“李诞就像一个蛋,怎么搓都是圆的,不硌手”
*
回到这一期的嘉宾。李诞。
这个80后小伙貌不惊人,看上去,也并非气场惊人的类型。之前看过他的《吐槽大会》,印象中,可算一个才华横溢的段子手。
然而这样就能上十三邀么?
不是的。
李诞最大的优点不在于他多么幽默,或搞笑。在采访中,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话术——无论多么剑走偏锋的话题,也能圆回去,无论多么尖锐的冲突,也能借势消解,并从中构拟笑话的话术。
他带着无数冒犯性的话头登场,然后不动声色地,把冒犯化解为一个又一个段子。
无伤大雅,八面玲珑,十分周全,万无一失。
这才是他最大的能耐。
与此前许多嘉宾不同,因为年龄的差距,许知远几乎是以一种俯视的态度和后辈李诞对谈的。他变得轻松了许多。严肃而轻松的许知远,俨然一个王者。
而李诞上来,就用劈头盖脸的吐槽“扇”他,“扇”完以后,又笑嘻嘻地“摸摸”他。然后,伺机再“扇”,“扇”完再“摸”。如是往复。
李诞在镜头前的话术,完美的阐释了一个艺人的自我修养。
*
“你们创造冲突,你们消弭冲突。你们把生活变成笑话”
*
如果到现在,你还没有想到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职业的话,那么可能历史之于你,还是太过生疏。
《汉书》里说东方朔,“ 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傲弄,无所为屈。 ”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言,“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满清外史》载乾隆叱纪晓岚,“ 朕以汝文字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议国事?”
没错,我想说的就是优伶(倡优)。
这“一扇一摸”的话术本事,就是从这些祖师爷这儿传下来的。
而传统儒家对这些古代的伟大演员们有多么不齿,中学课本里人人皆知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应该很能说明问题了。对那位宠信伶人,以至亡国的李存勖,欧阳文忠公恨不能生啖其肉。
直到今天,优伶的传统从来未变。他们曾经怎样讲笑话,现在也怎样讲笑话。
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都能变成一个笑话。
当然,现在没人敢公开歧视艺人了。文艺的地位既已空前拔高,还像欧阳公一样说话,那是迂腐。
不过,要说文化人是不是看得上艺人,他们一定会报之以呵呵。
别忘了,乾隆爷那句掷地有声的“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议国事”,如今仍不失为某些群体真实地位的反映。
*
“凭借一场场的失败,他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在十三邀中,这种潜在的感觉就常常跳出来搅局。
看许知远和李诞在餐桌上觥筹交错,侃侃而谈,如果你相信节目的人设,完全可以把这看作类似欧阳修和伶人在把酒言欢。
总感觉,哪里不对——哪里不对呢?
没错,人设不对。
李诞是伶人(艺人),但许知远不是欧阳修(知识分子)。
至少,在这个节目里,他不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而是以一位拥有知识分子姿态的综艺节目主持人身份亮相的。
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是这样谈话的。
真正的知识分子谈话,必定不会太好看。
就像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展现的“辩证法”式的知识分子诘问。逻辑缜密,刨根究底,穷追猛打,令人讨厌。如果苏格拉底懂得找戏子聊天,大概也不会被投死。
所以你真的以为,许知远较真了吗?恐怕远远没有。
从这个角度来说,看似笨拙的许知远,其实也在使用“话术”。
这种话术相当高级。它不讲逻辑,不作推理,而是立场和修辞的往复交锋。它借那些长于优伶之道的“艺人”之口,来消解自己坚硬的、冒犯的、甚至危险的立场之锋芒。而在一场接一场言辞的失败(甚至羞辱)中,许知远成功让自己的立场变得愈加坚硬和顽强。
这不是知识分子的策略。
这是艺人的策略。
*
“要的就是失败,要的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当然,许知远本人有没有参与这场“知识分子综艺化”的运筹,无从得知。
也许他一无所知。也许他心知肚明。也许各方,都是各取所需。
在这一意义上,更加可笑,乃至可怜的,其实正是那些自信满满上门踢馆的嘉宾。
在这场许知远自降身段主演的大戏里边,嘉宾们乘兴而至,兴尽而归,装完他们想装的牛逼,扯过他们能扯的蛋,然后心满意足地绝尘而去。
然后,节目组把你们卖力演出的记录收好,剪辑,加工。所有流于表浅的话语都被搅碎,重组,再混缩成一场有亮点、有高潮、有冲突的大合唱。
到最后,每一个嘉宾,都成为了名为“社会主旋律”背景大合唱的一个音符。
不过是,有人自成一个声部,有人淹没在更高的分贝里。
而许知远,是同整个合唱团飙歌的领衔独唱——他的声音也许不是最大,却最长久。
不难看出,这场还未落幕的歌咏比赛里边,到底谁衬托了谁。
到底是谁,以一场场口舌之争的“战术”失利,去换得了时间上的“战略”优势?又是谁以一种近乎顽固的、执着的、不同流俗的姿态,坚守着他自己都从没讲清楚过的文化高地?
两千年前,我们管这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用来形容孔子的。
而现在,它叫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