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呼啸而过的“青春”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0月5日,《那场呼啸而过的青春》上映。几乎是悄然无息,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秘密上映,新人导演,无大卡司和流量明星加持,导致本片上映四天票房未能超过1000万。如今片方宣布撤档,择日再上映。感觉真的是应了片名那样,“呼啸而过”。
而由于贪图票补我在第一时间看了此片,我个人认为这是乐视影业成立以来拍过的最好的一部青春片。票房和口碑都没有立起来,有些可惜。虽然这部影片有的剧情挺狗血,却依然不能掩饰它身上所散发的光芒。
谈谈观后感,以下涉及全片的剧透。

故事的大概,讲述的是在96年左右,东北某地的一所职高的几个年轻人的生活。主角杨北冰、于一和白宇宙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杨北冰、于一、紫薇和雷管之间又是一组关系,剧情围绕着人物关系展开,人物并没有特别强的戏剧性需求。刚开始的女生去男澡堂打男生的桥段,足以让普通的女性观众发笑。而随后故事讲述的是女生暗恋男生的故事,杨北冰对于一的暗恋贯彻始终,是故事的主线,而杨北冰、于一和雷管的关系,是一条副线,却在某些情节点上走到了主线的前面。引发了比较强烈的冲突。
貌似不良少女的杨北冰,喝酒、打架,晚归,并且崇拜黑道大哥。一开始我并不清楚她的愤怒来自哪里,而实际上到了后来才发现,杨北冰的愤怒,和她在剧情中的遭遇,是东北那段历史的缩影。
去年有一篇公众号文章火遍了朋友圈,名字记不得了,但是深刻的揭露了国企改制之后,对东北人的巨大影响,很多人活的很苦闷,甚至有人陷入绝望。我觉得本片中的背景可以跟这个背景进行结合。故事之中,杨北冰的父亲为了维护雷管,被判入狱五年。杨北冰的母亲改嫁,没有人照管。而雷管偷东西这种行为虽然在剧情中没有揭露,但是看得出有可能是被生活所逼迫。杨父念着师徒情谊,所以没有揭发雷管。而等他出狱之后,雷管已经慢慢混出来了。雷管开了“小香港”酒吧,杨北冰在这里玩,感觉认识社会大哥倍有面,而于一也靠从这里打工赚钱。此处是一个反讽。而当杨北冰发现雷管冷血无情,并且开设地下赌场之后,她又准备跟这种生活划清界限。体现出杨北冰并不是真浑,反叛不过是她的外衣而已。
雷管就像一条蛇一样,在养父怀中暖好,却“咬了”杨北冰一口。(一开始雷管放任杨北冰在酒吧里玩)随后又被杨北冰和于一所救。但最终雷管介入了杨北冰、于一和紫薇之间的关系,把他们之间的平衡给打破了。雷管就像是“恶”的写照,并不只是这个角色的设置,而是跟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东北在国企改制之后,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工人,很多人在靠酒精麻痹自己。甚至后半生一蹶不振。雷管的恶是一种丛林法则下的暴力权威。只要比别人狠,就可以过得很好。这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无意搞地域歧视,为什么长久以来东北出狠人,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杨北冰等人的善面对雷管的恶,这是少年的天真和成人世界的残酷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在酒吧的混战场景,算是雷管彻底击碎了杨北冰和于一的天真之梦,少年们也就由此而成长。
一开始我对杨北冰为什么小小年纪会喝的醉醺醺的不太理解,可以认为她是在影射一种现实状况。杨北冰也是如此,在对现实不满,对父亲不满,不愿回到家里,也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只能靠酒精和暴力作为发泄,这是青年人的正常写照。她的身上也就沾着义气,为了义气,她可以得罪雷管救出令她讨厌的白宇宙,为了义气她可以和于一赴险为紫薇报仇。她和于一之间的情感,也在懵懂的恋情和哥们情谊之间游移,甚至会发展成说不清的一种感情状态。通过演员的出色表演,这种小飞女的气质很好的表现出来。而当杨北冰理解了杨父是为了雷管顶罪之后,特意给父亲做了碗面条,这个情节跟之前父亲给她做面条的情节是呼应的。剪辑点也很好,非常明白。父女关系在那个地方暂时缓解,父女之间的“义气”也在此表达。
除了描述青春的这些黑,对于青春美好的白色描述也不错。有一场戏,杨北冰、于一和其他同学在雪地上打冰球,配合着音乐这个场景非常地欢快。那时他们毕业已经不包分配了,也标志着计划经济完全向市场经济转型。而她们却在憧憬着各自的职业,并没有特别发愁的样子。也充分表现了少年们的心气,和单纯的美好。杨北冰、于一和紫薇三个人在一起玩的那段剧情也有体现。这些白色描述,和之后黑色的部分呈现出了强烈的对比,混合在这个另类青春故事中,更能体现彼此之间的强烈对比,他们的的青春是甜蜜而又残酷的。
而至于“小香港”酒吧的描述,这里本来是杨北冰带于一来见世面的地方,是杨北冰的“港湾”。随后才发现这里的老板是雷管,杨北冰和雷管攀上关系,于一也得以从这里打工。随着东北经济的陷落。东北人非常羡慕“南方”的生活。甚至的东北人认为“山东”已经是南方了。所以才有现如今到处可见东北人,海南遍地东北人的状况。除了经济原因和气候原因之外,我想在片中也会有所体现。杨北冰和于一和“小香港”混得如鱼得水时并没有发现,这里有一天会让他们反受其害。(雷管的名字也隐喻着危险)雷管看中了紫薇,而紫薇因为流言退学又跟了雷管。杨北冰这才发现,“小香港”并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这里依然是广袤冰冻大地的一角。杨北冰和于一未能带走紫薇,而紫薇却陷入了雷管和其他黑社会的矛盾殒命。(对于这个情节点外化出来的车祸事件和其细节是减分项)
随后杨北冰和于一卷入了火烧“小香港”,以及最后的血拼。这个影片走向最黑暗的一个环节。于一想要去香港,而这个“小香港”等同于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幻化缩影,直到最后,于一的梦可以醒了,不但在当时,甚至在与未来。世界并不是他们认为的那样美好,即使真的去了香港,也不见得能够过想要的生活。(这一点,在结尾画蛇添足的部分,杨北冰在香港的经历再次印证)。杨北冰和于一的关系完了,于一的学业也完了。少年的梦想破灭了,被迫走上了青年的道路。杨北冰出国了,于一出海,而于一给杨北冰写的信,再放在了学校里吃土。直到白宇宙成为拆迁负责人之后,才再次被开启。
而白宇宙的那段叙述,也令人感到唏嘘。虽然当初他们这么讨厌大厂房,讨厌这栋教学楼,恨不得走得越远越好。而在拆除这些东西的时候,却依然感到感伤。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期对东北人的影响太大了。虽然他们被伤害过,却依然辉煌过。(在《钢的琴》中有最好的体现)虽然白宇宙这样的小混混讨厌这种生活,但却深深的被这些东西所影响着,当亲手拆除它们,当要亲自跟过去告别,当时代像是呼啸而过的列车飞驰而去的时候,我们还来不及向旧时代挥手告别,就被迫面对“新时代”。
故事到了最后,杨北冰依然昏昏噩噩地活,在香港有了男朋友,有了干了多年的工作,她却依然不知道她要什么。虽然她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不想待在老地方,想要离开伤心之所,却没有能够回去的地方。而于一的那封信却阐明了一个道理,也许在他们共同经历的那段青春中,既有甜蜜,又有痛苦和鲜血,那些东西凝结成了一种少年心气,在那个瞬间,他们认为自己是生命的主宰,他们真的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就在那个瞬间生命定格了,成为了不能磨灭的记忆。
这就是我过度阐述的本片的主题。
而由于贪图票补我在第一时间看了此片,我个人认为这是乐视影业成立以来拍过的最好的一部青春片。票房和口碑都没有立起来,有些可惜。虽然这部影片有的剧情挺狗血,却依然不能掩饰它身上所散发的光芒。
谈谈观后感,以下涉及全片的剧透。

故事的大概,讲述的是在96年左右,东北某地的一所职高的几个年轻人的生活。主角杨北冰、于一和白宇宙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杨北冰、于一、紫薇和雷管之间又是一组关系,剧情围绕着人物关系展开,人物并没有特别强的戏剧性需求。刚开始的女生去男澡堂打男生的桥段,足以让普通的女性观众发笑。而随后故事讲述的是女生暗恋男生的故事,杨北冰对于一的暗恋贯彻始终,是故事的主线,而杨北冰、于一和雷管的关系,是一条副线,却在某些情节点上走到了主线的前面。引发了比较强烈的冲突。
貌似不良少女的杨北冰,喝酒、打架,晚归,并且崇拜黑道大哥。一开始我并不清楚她的愤怒来自哪里,而实际上到了后来才发现,杨北冰的愤怒,和她在剧情中的遭遇,是东北那段历史的缩影。
去年有一篇公众号文章火遍了朋友圈,名字记不得了,但是深刻的揭露了国企改制之后,对东北人的巨大影响,很多人活的很苦闷,甚至有人陷入绝望。我觉得本片中的背景可以跟这个背景进行结合。故事之中,杨北冰的父亲为了维护雷管,被判入狱五年。杨北冰的母亲改嫁,没有人照管。而雷管偷东西这种行为虽然在剧情中没有揭露,但是看得出有可能是被生活所逼迫。杨父念着师徒情谊,所以没有揭发雷管。而等他出狱之后,雷管已经慢慢混出来了。雷管开了“小香港”酒吧,杨北冰在这里玩,感觉认识社会大哥倍有面,而于一也靠从这里打工赚钱。此处是一个反讽。而当杨北冰发现雷管冷血无情,并且开设地下赌场之后,她又准备跟这种生活划清界限。体现出杨北冰并不是真浑,反叛不过是她的外衣而已。
雷管就像一条蛇一样,在养父怀中暖好,却“咬了”杨北冰一口。(一开始雷管放任杨北冰在酒吧里玩)随后又被杨北冰和于一所救。但最终雷管介入了杨北冰、于一和紫薇之间的关系,把他们之间的平衡给打破了。雷管就像是“恶”的写照,并不只是这个角色的设置,而是跟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东北在国企改制之后,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工人,很多人在靠酒精麻痹自己。甚至后半生一蹶不振。雷管的恶是一种丛林法则下的暴力权威。只要比别人狠,就可以过得很好。这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无意搞地域歧视,为什么长久以来东北出狠人,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杨北冰等人的善面对雷管的恶,这是少年的天真和成人世界的残酷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在酒吧的混战场景,算是雷管彻底击碎了杨北冰和于一的天真之梦,少年们也就由此而成长。
一开始我对杨北冰为什么小小年纪会喝的醉醺醺的不太理解,可以认为她是在影射一种现实状况。杨北冰也是如此,在对现实不满,对父亲不满,不愿回到家里,也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只能靠酒精和暴力作为发泄,这是青年人的正常写照。她的身上也就沾着义气,为了义气,她可以得罪雷管救出令她讨厌的白宇宙,为了义气她可以和于一赴险为紫薇报仇。她和于一之间的情感,也在懵懂的恋情和哥们情谊之间游移,甚至会发展成说不清的一种感情状态。通过演员的出色表演,这种小飞女的气质很好的表现出来。而当杨北冰理解了杨父是为了雷管顶罪之后,特意给父亲做了碗面条,这个情节跟之前父亲给她做面条的情节是呼应的。剪辑点也很好,非常明白。父女关系在那个地方暂时缓解,父女之间的“义气”也在此表达。
除了描述青春的这些黑,对于青春美好的白色描述也不错。有一场戏,杨北冰、于一和其他同学在雪地上打冰球,配合着音乐这个场景非常地欢快。那时他们毕业已经不包分配了,也标志着计划经济完全向市场经济转型。而她们却在憧憬着各自的职业,并没有特别发愁的样子。也充分表现了少年们的心气,和单纯的美好。杨北冰、于一和紫薇三个人在一起玩的那段剧情也有体现。这些白色描述,和之后黑色的部分呈现出了强烈的对比,混合在这个另类青春故事中,更能体现彼此之间的强烈对比,他们的的青春是甜蜜而又残酷的。
而至于“小香港”酒吧的描述,这里本来是杨北冰带于一来见世面的地方,是杨北冰的“港湾”。随后才发现这里的老板是雷管,杨北冰和雷管攀上关系,于一也得以从这里打工。随着东北经济的陷落。东北人非常羡慕“南方”的生活。甚至的东北人认为“山东”已经是南方了。所以才有现如今到处可见东北人,海南遍地东北人的状况。除了经济原因和气候原因之外,我想在片中也会有所体现。杨北冰和于一和“小香港”混得如鱼得水时并没有发现,这里有一天会让他们反受其害。(雷管的名字也隐喻着危险)雷管看中了紫薇,而紫薇因为流言退学又跟了雷管。杨北冰这才发现,“小香港”并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这里依然是广袤冰冻大地的一角。杨北冰和于一未能带走紫薇,而紫薇却陷入了雷管和其他黑社会的矛盾殒命。(对于这个情节点外化出来的车祸事件和其细节是减分项)
随后杨北冰和于一卷入了火烧“小香港”,以及最后的血拼。这个影片走向最黑暗的一个环节。于一想要去香港,而这个“小香港”等同于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幻化缩影,直到最后,于一的梦可以醒了,不但在当时,甚至在与未来。世界并不是他们认为的那样美好,即使真的去了香港,也不见得能够过想要的生活。(这一点,在结尾画蛇添足的部分,杨北冰在香港的经历再次印证)。杨北冰和于一的关系完了,于一的学业也完了。少年的梦想破灭了,被迫走上了青年的道路。杨北冰出国了,于一出海,而于一给杨北冰写的信,再放在了学校里吃土。直到白宇宙成为拆迁负责人之后,才再次被开启。
而白宇宙的那段叙述,也令人感到唏嘘。虽然当初他们这么讨厌大厂房,讨厌这栋教学楼,恨不得走得越远越好。而在拆除这些东西的时候,却依然感到感伤。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期对东北人的影响太大了。虽然他们被伤害过,却依然辉煌过。(在《钢的琴》中有最好的体现)虽然白宇宙这样的小混混讨厌这种生活,但却深深的被这些东西所影响着,当亲手拆除它们,当要亲自跟过去告别,当时代像是呼啸而过的列车飞驰而去的时候,我们还来不及向旧时代挥手告别,就被迫面对“新时代”。
故事到了最后,杨北冰依然昏昏噩噩地活,在香港有了男朋友,有了干了多年的工作,她却依然不知道她要什么。虽然她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不想待在老地方,想要离开伤心之所,却没有能够回去的地方。而于一的那封信却阐明了一个道理,也许在他们共同经历的那段青春中,既有甜蜜,又有痛苦和鲜血,那些东西凝结成了一种少年心气,在那个瞬间,他们认为自己是生命的主宰,他们真的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就在那个瞬间生命定格了,成为了不能磨灭的记忆。
这就是我过度阐述的本片的主题。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北海十三郎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