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必须是一部好片

这是一部在外网获得一致好评的电影,如果说“人性光辉”是西方的政治正确,“正邪对立”是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那么诺兰并没有让“人性关怀”和“正邪对立”出现。
这部电影里几乎没有展现德军,更专注于在这场撤退中的人们是如何求生。在敦刻尔克的滩头,没有运筹帷幄的决策,没有英勇战斗的战士,更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奇迹出现,只有在列队在绝望的死角,饥渴、惊恐、渴望回家的一群孩子。
这可能会让有些人失望了。他们认为的战场,就是灰暗的天空,灰暗的背景,狼烟四起等诸如此类的镜头。
他们认为的战争,会有一个充满智慧的指挥官加上一个无敌的前线英雄,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然后代表所有参战人员,发表一通热情洋溢的演讲。
然而,那不是战争,那是戏剧。
真正的战场从来不会有手撕鬼子式的传奇,更不可能出现吴京同志的金刚不坏之身。战争就是这么平静,残酷。死亡就是这么突然。一颗流弹,可能你就死了,一声巨响,朝夕相处的同伴就被炸飞了。
战场可没有什么特定的色彩和场景,如果天是蓝的,那么战场的天就是蓝的。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并不能证明子弹和炮火不存在。
有人认为本片赞美英国战争动员能力,是一部英国的主旋律电影。
于是很容易地陷入了意识形态思维的怪圈。
这里要吐槽一下贾六级的翻译,她几乎把影片对白中所有的“Home” ,都翻译成了“祖国”。而影片中的高地人却是苏格兰军团,苏格兰人在历史上可是很少认UK为祖国的,对他们来说,海峡对面,仅仅是家园(home)而已。
其实影片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可为什么却让年轻的孩子们去战场送死。”
诺兰自己都说,他拍的是一部惊悚片,不是战争片,更不是什么爱国主义主旋律片。
的确,没有什么比战争更令人惊悚的事了。
蔚蓝的大海,澄澈的天穹,柔软的海沙,祥和的夜幕。但在这样的景色下,四十万人无家可归、垂死挣扎。海面上随时漂来不久前踏上回家之路的战友的尸体,滩涂上的士兵随时都有可能被德国轰炸机结束生命。
这种剧烈的对比渲染了一种真实:恐怖的本质,来源于“未知”,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士兵们随时都有可能死去,被炸弹炸飞,被沉船窒息,被漂浮的燃油焚烧,被子弹穿喉,甚至死在求生的友军手里。他们是一群连死法都无从选择的人。
下一秒就有可能会死,哪里会有什么“紧绷感”?
真正战场上没有什么口号和激动人心的标语,唯一支撑他们战斗的信念,就是“活着”——希望自己和同伴活下去。
战争是被美化和歪曲的最离谱的事实。因为政治家总是在准备下一场战争,他们总是要从上一场战争里利用些什么。坐在办公室里玩弄意识形态的戈培尔,以及在家里吹着空调的键盘侠,他们当然不会体验到这种生存的恐惧。
我们很少有人经历过战争,甚至很少有人当过兵。有些人甚至以为打仗就是发几枚导弹,开枪杀人那么简单。有些人前两年还在看清宫剧,最近又在朋友圈叫嚣“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人就是这么容易遗忘,当人们对战争不再恐惧的时候,就会有人跳出来,鼓吹战争,发动战争。因为人性本如此,天性就爱占有,爱炫耀,爱杀戮。
而诺兰,用战争当中刻画出来的真实,来达成一种反战的效果:只有“恐惧”,才能让人类停止杀戮,反省战争,厌恶战争。
反观某些电影,炒作爱国和战争来获取票房,令人作呕。
所以,在这个充斥了营销推手,充斥了满口大义凛然装逼犯,充斥了煽情骗子的时代,其实我们非常需要这样一部影片,引导人们重归理性。
当你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有那么五分钟会想到再也不要打仗了,这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