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我觉得完美的剧本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教育哲学课上讲到民主与宪政,老师便给我们放了这部黑白电影。
法官支着下巴懒洋洋的宣布让陪审团决定“杀人犯”的命运让我大跌眼镜,怀疑老师放的难道是讽刺民主的?
随后的12名每天赚三美元的陪审员也是各讨论各的,球赛、打广告、股票,足球总经理等等似乎没人把一个少年犯的生死看在眼里。12名陪审员11人投guilty。
但是此剧最让我欣赏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些爱较真的人,比如那名建筑师。即使只有自己一人投not guilty,即使自己也不明白到底是不是有罪,即使要面对其他十一个人的抨击,那又怎样呢?Everything is possible,他想要的唯有真相。
剧中有几个让人拍案称奇的地方。第一:在大家都认为一定是那个孩子杀了他父亲,因为那把折叠刀很特别,其他人不可能有,建筑师站起来从兜里拿出一把一模一样的折叠刀😂其他人都震惊了,有的人甚至震怒了!怎么可能!明明这么独特!但男主就是用事实说话了。
第二个点是借一名老年陪审员之口说出了一个道理:“It is a very bad thing to be obscure.”尽管我们可能会想否认,但事实上我们人就是在不断寻求关注。人人都害怕被无视。
第三个是十二怒汉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尽管来自不同的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身份地位都比较悬殊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各自的观点都能被尊重,没有人能强迫任何人改变想法。12怒汉都是以发现真相为目的,虽然有部分人并没有清晰的投GUILTY的理由而只是觉得有罪,但并不一意孤行,不会为了让其他人附和自己的观点而否认事实编造证据,相反能在发现证据漏洞的情况下改变自己错误的观点而不担心丢面子。在中国社会情况下,大多数人随大流,很少有人勇敢到以一人之力反抗绝大多数。而且中国盛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暴力政治,少数人的权益往往被忽视。
第四点:当票数变为not guilty:guilty为10:2时,有两个人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也并不因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以及众多看似正确的推理而动摇。一个戴眼镜的陪审员面对众人仍然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都有证人看到嫌疑人杀死他父亲了,还想要什么别的证据呢!我就是不理解这一点”。说实话看到这儿我都有点懵,替not guilty派着急,明明进度条君要完了啊!关键时刻还是那名老年陪审员发现了端倪。所谓老当益壮老而弥坚姜还是老的辣吧。
第五点:剧中每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都是有内在原因的。比如坚持到最后的那位“暴躁”的陪审员。大家都认为他是因为personal thing而固执己见。电影很完美的诠释了一个被自己的孩子伤害、抛弃的父亲形象。正因为被自己的孩子伤透了心,他便不再愿意相信kids,认为所有的kids都是asshole.虽然这确实是一个个人的私见,但反映的可能是当时美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家长与孩子的暴力相处方式,父子间缺乏亲情,孩子不愿回归家庭。但最后他还是哭着接受了事实。
这部电影就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演完,但是12 angry men每个人都演出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人的作用都恰到好处无可取代。剧中所有的推理与猜想都是建立在一个个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虽然各位陪审员一开始看上去漫不经心,不在乎这件案子。但是说起细节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真的发现。从这部电影不能以小见大,不能判断这样的民主,这样的审判是否能足够公正,不知道其他的嫌疑犯是否会足够幸运遇到建筑师这样较真的陪审员。但是能肯定的是在没有一个健康的世界观,在公民不能坚定自己内心没有健全的价值观,经常随大流怕丢面子的社会,这样的民主将会是灾难。陪审员将会是占据社会高位的人的“家庭聚会”!虽然看完这部电影我仍然不能体会老师想要我们看完明白的是什么,虽然还是不懂什么样的民主才是好民主,什么样的社会才能真正民主,但是我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抉择、面对众议我该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