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沉默,所以信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评价?
这是老马近年来最好的一部电影。
电影主要讲什么?
得益于原著小说的东方背景,片中老马极为克制和慢节奏地叙述了一个颇具有东方(日本)禅意色彩的个人史诗。
同时用一个人史诗般的历程展现出了东西方文化以及宗教的差异与冲突,并借由这个冲突引申到对宗教本身(仪式,信仰等)问题的深入讨论。
值不值得看?
如果你是一个马丁斯科塞斯的粉丝,推荐
如果你是一个宗教&日本题材的爱好者,推荐
如果你是一个日本基督教史爱好者,强烈推荐
如果你是一个加菲猫的粉丝,稍微推荐
其余,智者见智吧,毕竟快三个小时的电影。。
三个问题讲完。谈一谈电影本身,开始有剧透了。
日本在江户时代迫害禁止基督教的历史,很多人有所耳闻,但是有关其中具体的方式,细节等问题,估计除了专业学者,鲜为大众所知。而这部电影其实一定程度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主线剧情大概是,在日本基督徒被全面迫害的时代,两个年轻的传教士自愿来到日本寻找失去联系的前任传教士。在日本,他们见识到了作为的基督徒的底层人民所遭受到的闻所未闻的非人迫害。在躲匿了一段时间后,两人相继被捕,其中一人为拯救基督徒死在海中,另一人在与当地统治者长久的博弈之后,最终屈服,成为了当局禁止基督教的反面典型,最后终老日本。
下面探讨几个问题。
片名《沉默》的含义?
几个角度。
1.上帝的沉默。对基督徒来说,信仰最大的危机来源于上帝的沉默和神迹不显。而片中几乎所有被迫害的基督徒都在被迫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来自信仰的沉默。为了虚罔的主和天堂被杀,其实也是对宗教本身的一种讽刺,这种对基督教的质疑其实也贯穿了电影全片。
2.基督徒的沉默。日本反基督教之后,基督徒和传教士被捕杀殆尽,只有少数残留在民间以秘密社团的方式存在。被捕的基督徒们大多代以无声的反抗来应对当局的迫害。在两名传教士来到日本之后,基督徒以沉默的方式保护二人,但即便如此,仍旧被发现,逮捕,杀害。
3.传教士的沉默。在面对当局叛教或者死的威胁下,前任传教士在遭受了非人折磨后叛教。面对教徒被相继迫害致死的场景,男主叛教以保全众人,最后也成为了傀儡,典型。在传教士这个角度下看,沉默是一种伟大的坚守,发声就是背叛,所以传教士的沉默尤为可贵。
宗教的本身是什么?是信仰本身还是践行教义?
这个问题极为庞杂。片中对于宗教的探讨也仅仅在对于教义的践行之上。
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仪式感强化了对宗教的认同和归属感。教徒们通过践行教义来作证明——自己皈依宗教和宗教对个体归属的承认,这个交互的过程是双向的。所以在片中日本迫害基督徒的大背景下,日本残存的基督徒以一些卑微的方式来维持着自身对于教义的践行,实际上就是对于宗教的单向皈依。而传教士的到来就代表着宗教对他们的认可的可能性,所以才有片中信奉基督的贫民们对于传教士的顶礼膜拜。
江户幕府的做法也是从两个方向来的。第一,用侮辱圣像的方式打破教徒心中的归属感和仪式感,这种打破在传教士来之前有着显著的作用,相信很多人借此偷生叛教。但在传教士来之后,这一做法的作用被消解了。第二,从传教士入手,让传教士叛教以昭明——日本人不适合信奉基督教,上帝无法管辖日本。配合着闭关锁国,由此断绝日本普通基督徒发展的源动力,片中很多次提到的“根源已断”指的便是这个。
但是宗教本身就是践行教义和获得承认么?
显然不是。相比于践行教义,很多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都有提出一些放弃教条主义的观点,并将宗教思想归结到内心信仰的唯心发展趋向。其实这个在东方哲学中具有相当的传统,东方宗教的修行观对于教义的恪守并非西方教派中的严格,而西方宗教在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旧交替也衍化出了各类去政治化的宗教流派。这种趋势其实也是对于单纯践行的宗教行为的一种摒弃和进步。
而片中其实所赞扬的也是这个思想——宗教不仅仅是教义和宗教行为,而是信仰本身。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朴素价值观也是如此。
电影中那些日本基督徒信奉的是基督教吗?
是也不是。可以说,如果没有传教士再进入日本,这些基督徒们的信仰迟早会异化,即变成某种不知名的地方教派或消失殆尽。彼时对于基督教的传教,西方传教士仍旧是主要的推手,依靠自我对于教义的践行而演变的宗教,最终会如无垠之水消亡。所以地方统治者和男主作为聪明人,都有远见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博弈双方其实坚持的也就是这个点,即从传教士入手的迫害最有效。失去指引的平民教徒会自我灭亡。
导演主要想表达什么呢?
导演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出身,并且差点成为牧师的经历,使他对于宗教是有一套自己的看法的。电影的拍摄在老马这个阶段应该都有一个艺术思想的表达。导演早年曾经拍摄过《基督的最后诱惑》这类离经叛道的电影,对于宗教的表达在当时甚至有亵渎之嫌。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导演并没有尝试去突破和质疑宗教的野心——因为他已经做过了。他在本片中的表达,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对基督教传教历史的回顾,对于宗教仪式的一种贬义描述,对于信仰本身的赞誉。
宗教从来都应该是一个走心的过程,有的人依附于宗教,只为谋取好处,有的人通过践行教义来证明自己的纯洁性,但更多的人并不在宗教的照耀下,用信仰撑起宗教本身,从这个角度来看,本质上还是宗教改革那一套——任何繁文缛节都比不过信仰本身。我想导演本身希望表达的,大概如此,那位叫做吉次郎的仆人多次为了求生去侮辱圣像,多次背叛,但最终却因为信仰而死,男主在叛教后一生沉默,死时手上握着的是一个被摩擦烂了的十字架像,都是如此。在艰难环境下求生,在敌营中仍旧坚持信仰的人,无论做了什么对不住神的事,神都会原谅他。
题外话
有人说宗教包括宗教仪式在天朝似乎从来不是一个有着足够分量的东西。实则不然。天朝的统治者自古是有着政权和神权两个象征所在,在西方标准评判下,儒家思想所代表的文化,其实也被称作孔教,可以作为一种变种的宗教形式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其中代表的礼仪规范等其实也是一种宗教仪式,只不过礼仪更加普世,渗透进了社会人际之中,混淆在生活之中,所以不为人所察罢了。
所以在面对西方人或者基督徒对于破坏宗教仪式或者死的选择时,切莫抱着一个看笑话的心态,相比较,如果有人拿着刀让你辱骂师长,行乱伦之事,恐怕也就笑不出来了。所以面对这类不同的文化传统,应该包容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