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电影的良心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意识流电影的良心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我们写文章,写影评,是因为心里有想表达的东西。
导演拍电影,也是因为他有感而发。
表达的方式各种各样,都不脱离“表达自己”的核心。
我们去看电影,也是为了一窥导演的思绪和情感,借他人之笔抒自己之情。
这也是为什么通常好看的电影,我会至少二刷。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我标准里,值得三刷或以上。
11月把这电影三刷后,感觉因观影而压着的东西可以开始整理,并以文字记录下来了。
又如一直以来的想法,无论观影或读书都是极私人的体验。好作品能带动观众或读者的情绪及思绪,根据各人经历与阅历,解读手头的作品。虽然这种解读与电影中比利最不喜欢的“理解”一样,已经与他完全无关而只与读者或观众自身有关。
世事概莫如此。人终究是孤独的,我们求得的是精神上似乎某瞬间的共鸣。
说回电影。
首先第一感觉:这是一部意识流电影。李安拍了一部我看过的最让我入迷、最动人也最为完整的一部意识流电影。
李安用技术为幌子,放大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既符合小说原著的写作风格,也达到了以电影语言与手法讲述一个少年成长故事的内心纠结。当然其中李安借这样一个小人物进而审视时代和美国社会和其中的人物,是他一以贯之的作法。电影细腻层次分明,即使不考虑作为宣传点的技术背景,仍是一流作品。
回到故事本身,小说也好,电影也罢,完全从比利内心视角出发,从他的眼看到并由此而想到感觉到的方方面面。一个19岁的德州少年,虽然聪明却不肯在学校好好学习,未及高中毕业又犯了事,不得不投身军队,被“流放”到伊拉克战场。一次派遣任务就能把一个新兵锻炼为老鸟,何况是比利——他对自己对战争甚至对自己身边的社会虽然一知半解,但他聪明而且喜欢动脑子——小说里着墨较多的是比利的思想频率与深度确实与一般大兵不同——所以他矛盾又纠结。
这样一个故事,要想对比利的思想状态与情绪有共鸣,至少要对美国2003年对伊战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作为HBO战争三部曲的资深爱好者与深坑保持者,我早已有了《杀戮一代》(Generation Kill)的知识储备,作为讲述同时期同战场背景的纪实故事,《杀戮一代》中的人物众生相如此生动,以致于八年后我仍念念不忘,无论是Lt. Nate Fick,“Iceman”Brad Colbert,唠叨嘴Ray-Ray Person,“哲学家”Tony Espera,或是“真Recon”Rudy Reyes,甚至那些所谓的反面角色如“教父”团长和“原始人”连长以及“美国队长”三排长,只要一句台词或一个字,就能调动出相关画面与记录。印记深刻至此,感情也就不会远离。因此,带着对这场战争背景的相关了解与对参与此战的美国大兵精神情绪状态的一点点了解,我轻易进入到比利思绪中,并以此为基础,随电影画面而一点一点撕开那层层伪善面纱,如同我们化身为比利,感他所感,想他所想,痛他所痛。
有几个片段留下最深刻印象:
1,比利和蘑菇在树下讨论战争的意义,自己应该如何面对战争。
蘑菇说:比利,你的问题就是想太多。不要去想,而是要明白已经有神安排好一切,我们所做的就是在命运之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勇气,坚持下去。
少年比利一知半解地接受了他的劝解。
这一点在整个电影中一直有呼应,也是书的主题。
选择。
比利不是出于选择来到战场。但是他可以选择心怀恐惧或看开一切。对蘑菇来说,这点比什么都重要。象比利这样的懵懂少年,蘑菇等于是他的精神导师,否则不能解释为何蘑菇的死对他的精神世界影响那么大,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影片的最后是比利与蘑菇的告解如此重要,而成为最终的高潮。
2,新闻发布会上比利对提问的各种脑补。这是非常典型的对比手法,也很直白,但很有效。世界想听到的是经过打磨而虚假的故事,真正的话说出来谁也不能接受。大家都知道他们说的只是冠冕堂皇的官方说辞,但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全国都在玩,谁也不能破坏规矩。大概这也是第一次比利直接面对并体会到现实的荒谬与无力。他改变不了这个社会规则,他只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小兵,虽然被尊为“英雄”——然而,“英雄”是美国人民强行套在他身上的称号,他并不想以蘑菇为代价得到这个称号——他的意见却完全没人会在乎。
这个片段带出对美国市场社会的批判比表面来得更深刻,大概也因此,整个电影的宣传一直躲开了对电影内容的宣传。
3,拉拉队员和比利的“恋情”从一开始就“假”,她那种对被“英雄”看上的兴奋简直溢出银幕,她和比利在帘幕后说的话跟样板戏台词并无二致,可惜少年比利不了解套路,于是一头热的扎了进去,以为那就是自己的理想知己,大有机会可以与她共建家庭。所以最后拉拉队员说:“逃走?可你是英雄啊,你是要回去战场的”,比利神情明显就看出来是深受打击,完全失去了光彩。
美国人制造英雄是为了自己能消费英雄,而并不是真的在乎英雄。不是说全民如此,有人是真的关心与在乎,但那毕竟是少数。看看电影中,真正在乎的,连家人中也只有姐姐Kate一个,父母根本也不关心比利真正的心理状态,只觉得自己身为英雄的家人非常光彩。
李安说电影的主题是讲一个少年的成长,这个成长放在伊战背景之中,是很容易被“反战”或“PTSD”这些热门主题掩盖。可是看看他选择演员的标准,就知道这部电影只讲了“成长”这个词。
Joe Alwyn作为电影新人,连真正的商业舞台作品都没有的情况下,第一部触电作品就是大导演李安的主角,说明他真的有天分。我们不是专业人士,看不出门路,但整个观影过程,他的表演既有层次,也细腻到位,相当好的完成了表达导演意图的功课。
一开始我就说这是一个意识流电影,所以影评出来后看到许多人说电影不好看,估计是观众受了宣传误导,以为是一部战争大片。可电影中屈指可数的战争片段只有几段,其他时候都要依靠Joe的脸和眼来表达故事的情绪,这种时候怀着另一种期待永远得不到满足,给差评就不难理解了。
我想借用微信上一位朋友与我聊这部电影时所说的话来结束这篇不是影评的观影后感:
“人是需要自己的经历和阅历的,说来说去我们都是比利·林恩,否则怎么会共情,小的时候就是事情一件件的来也不会想为什么,当然小时候基本就读书也不用想太多,然后慢慢长大了事情还是一件件的来,大事情(所谓的)来的时候怎么能容考虑,就跟林恩被奉为英雄的那件事。
中场战事英语直译是中场休息,终于喘口气了可以想一想,但这一想比战争更激烈。
就这样边走边长大。
但是不想的人也会长大。
浑浑噩噩日子就过去了。”
还有许多人不想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些人,就是“比利·林恩”们。
所以,我们还有许多能想的事,许多能看的书,许多能讨论的话题。
成长这件事,到最后既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我们写文章,写影评,是因为心里有想表达的东西。
导演拍电影,也是因为他有感而发。
表达的方式各种各样,都不脱离“表达自己”的核心。
我们去看电影,也是为了一窥导演的思绪和情感,借他人之笔抒自己之情。
这也是为什么通常好看的电影,我会至少二刷。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我标准里,值得三刷或以上。
11月把这电影三刷后,感觉因观影而压着的东西可以开始整理,并以文字记录下来了。
又如一直以来的想法,无论观影或读书都是极私人的体验。好作品能带动观众或读者的情绪及思绪,根据各人经历与阅历,解读手头的作品。虽然这种解读与电影中比利最不喜欢的“理解”一样,已经与他完全无关而只与读者或观众自身有关。
世事概莫如此。人终究是孤独的,我们求得的是精神上似乎某瞬间的共鸣。
说回电影。
首先第一感觉:这是一部意识流电影。李安拍了一部我看过的最让我入迷、最动人也最为完整的一部意识流电影。
李安用技术为幌子,放大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既符合小说原著的写作风格,也达到了以电影语言与手法讲述一个少年成长故事的内心纠结。当然其中李安借这样一个小人物进而审视时代和美国社会和其中的人物,是他一以贯之的作法。电影细腻层次分明,即使不考虑作为宣传点的技术背景,仍是一流作品。
回到故事本身,小说也好,电影也罢,完全从比利内心视角出发,从他的眼看到并由此而想到感觉到的方方面面。一个19岁的德州少年,虽然聪明却不肯在学校好好学习,未及高中毕业又犯了事,不得不投身军队,被“流放”到伊拉克战场。一次派遣任务就能把一个新兵锻炼为老鸟,何况是比利——他对自己对战争甚至对自己身边的社会虽然一知半解,但他聪明而且喜欢动脑子——小说里着墨较多的是比利的思想频率与深度确实与一般大兵不同——所以他矛盾又纠结。
这样一个故事,要想对比利的思想状态与情绪有共鸣,至少要对美国2003年对伊战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作为HBO战争三部曲的资深爱好者与深坑保持者,我早已有了《杀戮一代》(Generation Kill)的知识储备,作为讲述同时期同战场背景的纪实故事,《杀戮一代》中的人物众生相如此生动,以致于八年后我仍念念不忘,无论是Lt. Nate Fick,“Iceman”Brad Colbert,唠叨嘴Ray-Ray Person,“哲学家”Tony Espera,或是“真Recon”Rudy Reyes,甚至那些所谓的反面角色如“教父”团长和“原始人”连长以及“美国队长”三排长,只要一句台词或一个字,就能调动出相关画面与记录。印记深刻至此,感情也就不会远离。因此,带着对这场战争背景的相关了解与对参与此战的美国大兵精神情绪状态的一点点了解,我轻易进入到比利思绪中,并以此为基础,随电影画面而一点一点撕开那层层伪善面纱,如同我们化身为比利,感他所感,想他所想,痛他所痛。
有几个片段留下最深刻印象:
1,比利和蘑菇在树下讨论战争的意义,自己应该如何面对战争。
蘑菇说:比利,你的问题就是想太多。不要去想,而是要明白已经有神安排好一切,我们所做的就是在命运之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勇气,坚持下去。
少年比利一知半解地接受了他的劝解。
这一点在整个电影中一直有呼应,也是书的主题。
选择。
比利不是出于选择来到战场。但是他可以选择心怀恐惧或看开一切。对蘑菇来说,这点比什么都重要。象比利这样的懵懂少年,蘑菇等于是他的精神导师,否则不能解释为何蘑菇的死对他的精神世界影响那么大,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影片的最后是比利与蘑菇的告解如此重要,而成为最终的高潮。
2,新闻发布会上比利对提问的各种脑补。这是非常典型的对比手法,也很直白,但很有效。世界想听到的是经过打磨而虚假的故事,真正的话说出来谁也不能接受。大家都知道他们说的只是冠冕堂皇的官方说辞,但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全国都在玩,谁也不能破坏规矩。大概这也是第一次比利直接面对并体会到现实的荒谬与无力。他改变不了这个社会规则,他只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小兵,虽然被尊为“英雄”——然而,“英雄”是美国人民强行套在他身上的称号,他并不想以蘑菇为代价得到这个称号——他的意见却完全没人会在乎。
这个片段带出对美国市场社会的批判比表面来得更深刻,大概也因此,整个电影的宣传一直躲开了对电影内容的宣传。
3,拉拉队员和比利的“恋情”从一开始就“假”,她那种对被“英雄”看上的兴奋简直溢出银幕,她和比利在帘幕后说的话跟样板戏台词并无二致,可惜少年比利不了解套路,于是一头热的扎了进去,以为那就是自己的理想知己,大有机会可以与她共建家庭。所以最后拉拉队员说:“逃走?可你是英雄啊,你是要回去战场的”,比利神情明显就看出来是深受打击,完全失去了光彩。
美国人制造英雄是为了自己能消费英雄,而并不是真的在乎英雄。不是说全民如此,有人是真的关心与在乎,但那毕竟是少数。看看电影中,真正在乎的,连家人中也只有姐姐Kate一个,父母根本也不关心比利真正的心理状态,只觉得自己身为英雄的家人非常光彩。
李安说电影的主题是讲一个少年的成长,这个成长放在伊战背景之中,是很容易被“反战”或“PTSD”这些热门主题掩盖。可是看看他选择演员的标准,就知道这部电影只讲了“成长”这个词。
Joe Alwyn作为电影新人,连真正的商业舞台作品都没有的情况下,第一部触电作品就是大导演李安的主角,说明他真的有天分。我们不是专业人士,看不出门路,但整个观影过程,他的表演既有层次,也细腻到位,相当好的完成了表达导演意图的功课。
一开始我就说这是一个意识流电影,所以影评出来后看到许多人说电影不好看,估计是观众受了宣传误导,以为是一部战争大片。可电影中屈指可数的战争片段只有几段,其他时候都要依靠Joe的脸和眼来表达故事的情绪,这种时候怀着另一种期待永远得不到满足,给差评就不难理解了。
我想借用微信上一位朋友与我聊这部电影时所说的话来结束这篇不是影评的观影后感:
“人是需要自己的经历和阅历的,说来说去我们都是比利·林恩,否则怎么会共情,小的时候就是事情一件件的来也不会想为什么,当然小时候基本就读书也不用想太多,然后慢慢长大了事情还是一件件的来,大事情(所谓的)来的时候怎么能容考虑,就跟林恩被奉为英雄的那件事。
中场战事英语直译是中场休息,终于喘口气了可以想一想,但这一想比战争更激烈。
就这样边走边长大。
但是不想的人也会长大。
浑浑噩噩日子就过去了。”
还有许多人不想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些人,就是“比利·林恩”们。
所以,我们还有许多能想的事,许多能看的书,许多能讨论的话题。
成长这件事,到最后既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Elwoobatch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