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他们说我死了
那些贪新的,厌旧的
一本正经说鬼话的
苟活的,正腐烂的
不敢开始更不敢结束的
阳奉的,阴违的
粉饰明天,篡改昨天的
来路去路都全部依稀的
他们愿意听到我死去
他们,也包括你吗?
走出影院,脑中盘旋的除了仍旧苍凉的《一生所爱》,还有这段曾经作为动画《大圣归来》的宣传语,也许它更适合本片的内核。很庆幸这个可以跟《指环王》并驾齐驱的古老魔幻IP,能交给周星驰和徐克共同打造,带来一次最炫目、最黑暗,最接近原著的西游。
《伏妖篇》的前半段让人惊叹,黑暗魔幻气息渲染浓烈,诡异怪诞,人物个性张扬,CG视效得益于徐老怪的专攻,较之前的《降魔篇》有了质的飞跃,虽然比较好莱坞在细节的打磨上仍显粗糙,却将变幻莫测的西游世界构建得荡气回肠。情节推进张弛有度,看得出周导将这次的剧本和台词都进行了大力的重构打磨,力图摆脱往昔作品的狭隘港式文化桎梏,人物对白和笑料包袱都尽量往大中华文化靠拢。除了里面代替紧箍咒的《儿歌三百首》还存在让人直犯尴尬症的恶俗套路,其它的桥段都还算流畅自然,让人虽笑不露齿,但内心舒坦,用力恰到好处。
说到角色的塑造,林更新饰演的猴子应是最大的惊喜,至少对我来说,他的演出符合我内心对猴子的想象,亦正亦邪,不可一世,目空一切,浪荡不羁,却又对唐僧心有戚戚,不敢逾越造次,将取经初期的猴子身上魔性未脱、人性挣扎、神性初现的纠葛冲撞诠释得很不错。八戒和沙僧也在尽量扭转往日作品中的脸谱性与酱油性,被注入了浓重的腹黑魔性,加上唐僧的私心和自大,营造出一个取经团队不仅外部环境危机重重,内部的稳定也面临巨大考验的紧迫氛围。
当然,吴亦凡的唐僧和个别配角的演技是被吐槽最多的,电影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当初继续用文章或其他颜值和演技较平衡的艺人,也许会有更出彩的效应。后半段比丘国的戏份,也存在一些突兀的转折和不可理解的纰漏,但我们还是应更多地看到全片为营造最纯粹残酷西游世界的努力,和周徐二人内心对东方魔幻类型电影的执着和追求。
东方魔幻与西方奇幻虽都属仙魔式幻想类型,两者在内核与外在形式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现代西方奇幻基本都以古欧洲版图为世界搭建基础,剧情也多以国家纷争与权力阴谋为主要着力点,遵守客观秩序,宣扬人性抉择,奇幻的元素基本属于点缀,更像是架空的历史文学。而东方魔幻则多属高魔型的作品,世界构架纷繁唐突,人物怪异荒诞,故事随心所欲,仙魔鬼怪搅成一锅粥。要将西游这样一个万年老梗拍出新意,拍出新的境界,除了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天外飞仙的灵气,更需要打破常规、直面非议诟病的巨大勇气。在我看来,这一次周徐二人做到了最好,至少我想不出还有谁能比他们做得更好。83版的《西游记》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除了情怀依旧,剩下的基本是粗糙的制作和苍白的脸谱,《大话西游》也毁于追逐商业浮华。西游的世界,绝不是那么美好单纯的童话仙境,和谐友爱的师徒克服套路般的九九八十一难,打怪升级,取得真经,得道成佛。心魔和业障,人性魔性的狰狞,才是对每个人远超于妖魔艰险的最大考验。很庆幸在国内影视圈这样一个追逐商业炒作的浮华时代,能看到他们用执着和坚持奉献了一出不完美但却足够华丽真实的演出。
如今的猴子孙大圣,被各种影视作品乱涂乱描, 早已褪去正面脸谱化形象,化为一个既桀骜不驯又难逃人性拷问的复杂而悲情的英雄。一边叫嚣着“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要踏碎凌霄,要放肆桀骜,一边又迷惘着“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我有这变化又如何”,还是不安,还是氐惆。昔日的美猴王洗尽神光,段小姐的那颗指环紧箍在头,让他也尝尽人世的尔虞悲欢,不知他可会怀念昔日花果山的快意放荡?而每个人在这世上,不都跟这猴子一样,在各自的“取经”路上流离颠簸,路途残酷孤独,夜深人静之时,望着自己像狗一样的背影唏嘘慨叹,舔舐伤口。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那个“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大圣时代早已逝去,也许我们还将也终将逝去的,是那些残留在体内关于热血和理想的梦境,以及那一抹还挂在某个次元星空的执着。
最后词穷,只有用歌词做结: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何时能再用铁棒醉舞魔,以变化乱泥浊……
那些贪新的,厌旧的
一本正经说鬼话的
苟活的,正腐烂的
不敢开始更不敢结束的
阳奉的,阴违的
粉饰明天,篡改昨天的
来路去路都全部依稀的
他们愿意听到我死去
他们,也包括你吗?
走出影院,脑中盘旋的除了仍旧苍凉的《一生所爱》,还有这段曾经作为动画《大圣归来》的宣传语,也许它更适合本片的内核。很庆幸这个可以跟《指环王》并驾齐驱的古老魔幻IP,能交给周星驰和徐克共同打造,带来一次最炫目、最黑暗,最接近原著的西游。
《伏妖篇》的前半段让人惊叹,黑暗魔幻气息渲染浓烈,诡异怪诞,人物个性张扬,CG视效得益于徐老怪的专攻,较之前的《降魔篇》有了质的飞跃,虽然比较好莱坞在细节的打磨上仍显粗糙,却将变幻莫测的西游世界构建得荡气回肠。情节推进张弛有度,看得出周导将这次的剧本和台词都进行了大力的重构打磨,力图摆脱往昔作品的狭隘港式文化桎梏,人物对白和笑料包袱都尽量往大中华文化靠拢。除了里面代替紧箍咒的《儿歌三百首》还存在让人直犯尴尬症的恶俗套路,其它的桥段都还算流畅自然,让人虽笑不露齿,但内心舒坦,用力恰到好处。
说到角色的塑造,林更新饰演的猴子应是最大的惊喜,至少对我来说,他的演出符合我内心对猴子的想象,亦正亦邪,不可一世,目空一切,浪荡不羁,却又对唐僧心有戚戚,不敢逾越造次,将取经初期的猴子身上魔性未脱、人性挣扎、神性初现的纠葛冲撞诠释得很不错。八戒和沙僧也在尽量扭转往日作品中的脸谱性与酱油性,被注入了浓重的腹黑魔性,加上唐僧的私心和自大,营造出一个取经团队不仅外部环境危机重重,内部的稳定也面临巨大考验的紧迫氛围。
当然,吴亦凡的唐僧和个别配角的演技是被吐槽最多的,电影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当初继续用文章或其他颜值和演技较平衡的艺人,也许会有更出彩的效应。后半段比丘国的戏份,也存在一些突兀的转折和不可理解的纰漏,但我们还是应更多地看到全片为营造最纯粹残酷西游世界的努力,和周徐二人内心对东方魔幻类型电影的执着和追求。
东方魔幻与西方奇幻虽都属仙魔式幻想类型,两者在内核与外在形式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现代西方奇幻基本都以古欧洲版图为世界搭建基础,剧情也多以国家纷争与权力阴谋为主要着力点,遵守客观秩序,宣扬人性抉择,奇幻的元素基本属于点缀,更像是架空的历史文学。而东方魔幻则多属高魔型的作品,世界构架纷繁唐突,人物怪异荒诞,故事随心所欲,仙魔鬼怪搅成一锅粥。要将西游这样一个万年老梗拍出新意,拍出新的境界,除了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天外飞仙的灵气,更需要打破常规、直面非议诟病的巨大勇气。在我看来,这一次周徐二人做到了最好,至少我想不出还有谁能比他们做得更好。83版的《西游记》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除了情怀依旧,剩下的基本是粗糙的制作和苍白的脸谱,《大话西游》也毁于追逐商业浮华。西游的世界,绝不是那么美好单纯的童话仙境,和谐友爱的师徒克服套路般的九九八十一难,打怪升级,取得真经,得道成佛。心魔和业障,人性魔性的狰狞,才是对每个人远超于妖魔艰险的最大考验。很庆幸在国内影视圈这样一个追逐商业炒作的浮华时代,能看到他们用执着和坚持奉献了一出不完美但却足够华丽真实的演出。
如今的猴子孙大圣,被各种影视作品乱涂乱描, 早已褪去正面脸谱化形象,化为一个既桀骜不驯又难逃人性拷问的复杂而悲情的英雄。一边叫嚣着“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要踏碎凌霄,要放肆桀骜,一边又迷惘着“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我有这变化又如何”,还是不安,还是氐惆。昔日的美猴王洗尽神光,段小姐的那颗指环紧箍在头,让他也尝尽人世的尔虞悲欢,不知他可会怀念昔日花果山的快意放荡?而每个人在这世上,不都跟这猴子一样,在各自的“取经”路上流离颠簸,路途残酷孤独,夜深人静之时,望着自己像狗一样的背影唏嘘慨叹,舔舐伤口。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那个“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大圣时代早已逝去,也许我们还将也终将逝去的,是那些残留在体内关于热血和理想的梦境,以及那一抹还挂在某个次元星空的执着。
最后词穷,只有用歌词做结: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何时能再用铁棒醉舞魔,以变化乱泥浊……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康斯坦丁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