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都不是差生,因为保有骨子里的那个坏孩子

第一部北野武的片是《菊次郎的夏天》,虽然当时觉得节奏有点缓,但还是感动于老爷子拿手的硬汉般温柔的爱。第二部《那年夏天,那片宁静的海》,当时自己闲忙于自己凌乱的大学生活,静不下心来,看不了这种枯燥镜头、太少的对白,大片的空白日常(现在看又不同了),因此把武哥的电影搁了一段时间。直到一年前刚学日语的时候,下了《坏孩子的天空》,直到清内存都没看。删的时候我又对此片定性了一下,名字不错,但又不好,容易被当时我这类人界定为: 叛逆中二闯祸,失去时间,爱情或自己柔软宝贵的东西后顿悟,步入正常人行列……然后就被自己的无知劝服了,果断删了。再到自己一度一个人静静的刷岩导的片,因为《HanaとAlice》喜欢上了落语,就有了《红鱂鱼》,利川谈志师父有菊次郎的影子,不善言辞,不善表达,倔强,甚至有时让你感觉刚愎自用,但他们表达爱时总是让你的心为之动容。这太北野武了。包括《花火》里警察丈夫北野武,近乎讷言,但对妻子是满满的童心般小孩似的,看似小心翼翼但最原始、最柔情、最有力的硬汉般的爱。
重拾《Kids Return》是自己状态心智上的变化,很开心。
这种变化,就像班上的尖子生永远体会不到差生的心态,但他们容易谈恋爱。就像贵族永远无法真正感受到底层人们的心态,他们有的只是感兴趣,好奇,好玩,体验,仅仅止步于此。有跨越阶级被人们传唱的爱情,但主流还是门当户对。只能说原生家庭带给我们很多意识不到的习惯和思维模式,这也开启我们去认识人与世界,去打破这一切捆绑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也是演员这个职业如此有魅力的原因之一吧。总之当你领悟到一个隐藏于生活背后的既定道理时,太兴奋了,因为它强大到可以解释你周围的很多事。这也是大学最后阶段我热衷并且醉生梦死的事。
高中,也看一些青春校园电影,其中不乏这些坏孩子,周围似乎认为他们的青春才叫不枉一遭。日本学生甚至极端到——“人不中二枉少年”,什么狗屁,简直群体标榜存在感的价值观绑架。当时一个普通高中生的我,看电影单纯只是看一群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的故事而已,没有羡慕或是怎么滴。因为我不是坏孩子,我无法体会他们的心。我不像他们那般易怒,反应剧烈,江湖义气重,正义感强……但我依然和自己哥们一起学习,运动,撒汗,唱歌,挥泪……谱写我们自己的热血青春,在我看来,不比他们不热烈张扬半分。
但当经历自己心境变化时,从自己可以掌控,熟悉的角色(充实,团结,健康,刚强,倾诉,信任,积极,中庸,认真,向上)转换到另一个角色(无助,孤独,敏感,脆弱,不依赖,不相信,冷漠,极端,废柴,堕落)时,会感叹甚至痛恨当时自己的单纯无知。因为想起初二时,甚至对一个,脾气好不上进的差生同桌,总是妄自抨击+言语奚落+吐槽。前段时间自己很差,但又不求救,很极端,躺在床上就在想:自己变成了自己口中,吐槽,奚落,抨击的角色了吗?难道自己变成了一个差生了吗?当周围人全部一个声音来劝你,批评你时,你反抗,挣扎,极端,不服。当这些声音变小消失时,你自己接受了这个角色,用差生的心态去思考,去生活。但是你没有变好,没有轻松。那表面的平静,只是逃避的大衣下更加空虚,自责,愧疚的心。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无知到,对一些差生如此出言不逊,后悔极了。在差生这个群体里,自己还不如被自己恶语相加的差生们,他们是一本正经的差,知差后,平静的接受并面对自己的一切,而自己却不伦不类,明明干了差生的事,却死不承认,在自己的傲娇下垂死挣扎。但是当你坦然接受自己曾经一事无成,选择走出来向前看,似乎给自己骨子里那不可抗拒的东西认了输,低头耷脑顺从了。这样是最棒的,你知道的。你不好,大家都知道,包括你自己。然后自己折腾,自救,大家还在原地等你,一起向前。也许这就是有一颗不扰人的灵魂吧。再当你又重新上路时,发现以前的低谷只是,成长中一个个不同的状态,骨子里那一个个不安的坏孩子。
你从来都不是差生,顶多是骨子里有个坏孩子。差生是安静地接受自己差的状态,不反对不质疑地去生活。而你不是,有涨有落,从不曾是差生,只是阶段性的坏孩子。我也愿意相信,周围没有差生,有的只是一个个坏孩子,他们像阿滕(麻将)和信治(洗衣机),他们太美了。所以更正前面说的,班上尖子生和坏孩子容易恋爱,而不是差生。因为坏孩子,他们有太多我们没有的美好的东西:直接,不拧巴,价值观超正,人性,原始的东西太多。所以青春是痛的,暮然回首,眼球中那波幅剧烈的成长线条,只能衬托出内心的从容。你安抚着伤口,很是欣慰。
现在看这个标题《kids return》太好了,kids是每个人心中的坏孩子,期盼他们的归来,因为指不定哪天你变成世人眼中的正常人,从生活中攫取一点简单易得的东西,在阴影下苟且作乐,那么你的坏孩子,消失了,你彻底变差生了。
所以当我的坏孩子回来时,我会轻轻地弹弹嘴唇:嗨,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