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影像下的东方内核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发完点评去看了一圈评论,很有意思。这是一部注定会有各种解读的作品。
对我而言,这部作品的关键字是“虚无”。(感叹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
我完全不能同意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说法。虽然电影展示了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也对战争的意义作了点到为止的探讨,但这些展示和反思显然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着力点。
从头到尾,重点是比利林恩——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他的回忆、境遇和心路历程,他就像千万个我们中的一个,只是处境更典型。于我而言,和少年派一样,这完全是一部关于心灵的电影。它的不凡之处在于它并不是着眼于揭示生存的困境本身,而是巧妙地传递出了在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下,貌似五彩纷呈活力无限的世界中,人生能体会到的终极虚无。(参见海报中,漫天烟火下的背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我们珍视的,我们痛恨的,我们苦恼的,我们为之奋不顾身的,林林总总,构成了我们自己。一旦某种境遇下,突然来个“中场休息”,切换到另一个生活轨道,你也许会有机会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你习以为常的生活。这时,你很可能会意识到,你视为正确的,可能是错误的,你视为崇高的,被当作邪恶,你以为珍贵的,其实无足轻重,而更残酷的是,你发现这一切合情合理,无可辩驳。这种崩溃幻灭是人生中不能承受之轻。
林恩在女孩惊疑的眼中读出所谓的一见钟情其实是个鸡同鸭讲的错觉,那一刻,逐渐累积的幻灭感达到了高潮。比利与姐姐相拥痛哭时,我也在同一频道哭泣。可能这也是一种错觉,我觉得我们哭的是一回事:这操蛋的人生着实令人心碎。
纯个人观点:这部电影的内核其实很东方:众生皆苦,万事皆空。也许因此,西方人不太欣赏得来?估计这并非原著的意图,而是李安打上了他的烙印,也可能只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的解读。
结局比利坚定地选择了回到战场。其实还可能是别的结果吗?纵然是创作者明知这份幻灭后的坚定其实只是个理想,也必须这样结束,否则就只能把大家继续拖入虚空。罗曼罗兰说:“看清了这个世界,然后爱它。”这是芸芸众生所能做的最本分最积极的事情了。
对我而言,这部作品的关键字是“虚无”。(感叹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
我完全不能同意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说法。虽然电影展示了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也对战争的意义作了点到为止的探讨,但这些展示和反思显然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着力点。
从头到尾,重点是比利林恩——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他的回忆、境遇和心路历程,他就像千万个我们中的一个,只是处境更典型。于我而言,和少年派一样,这完全是一部关于心灵的电影。它的不凡之处在于它并不是着眼于揭示生存的困境本身,而是巧妙地传递出了在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下,貌似五彩纷呈活力无限的世界中,人生能体会到的终极虚无。(参见海报中,漫天烟火下的背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我们珍视的,我们痛恨的,我们苦恼的,我们为之奋不顾身的,林林总总,构成了我们自己。一旦某种境遇下,突然来个“中场休息”,切换到另一个生活轨道,你也许会有机会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你习以为常的生活。这时,你很可能会意识到,你视为正确的,可能是错误的,你视为崇高的,被当作邪恶,你以为珍贵的,其实无足轻重,而更残酷的是,你发现这一切合情合理,无可辩驳。这种崩溃幻灭是人生中不能承受之轻。
林恩在女孩惊疑的眼中读出所谓的一见钟情其实是个鸡同鸭讲的错觉,那一刻,逐渐累积的幻灭感达到了高潮。比利与姐姐相拥痛哭时,我也在同一频道哭泣。可能这也是一种错觉,我觉得我们哭的是一回事:这操蛋的人生着实令人心碎。
纯个人观点:这部电影的内核其实很东方:众生皆苦,万事皆空。也许因此,西方人不太欣赏得来?估计这并非原著的意图,而是李安打上了他的烙印,也可能只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的解读。
结局比利坚定地选择了回到战场。其实还可能是别的结果吗?纵然是创作者明知这份幻灭后的坚定其实只是个理想,也必须这样结束,否则就只能把大家继续拖入虚空。罗曼罗兰说:“看清了这个世界,然后爱它。”这是芸芸众生所能做的最本分最积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