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虽然从电影开始宣传伊始就在强调120帧,但由于设备限制大福州就只能看到60帧。单从技术层面上看,对于一个专业知识几乎为零的吃瓜群众而言,24帧与60帧画质的区别,通俗点说就是传统3D电影与沉浸式VR电影的差别。讲道理,由于情节原因,前面大量的对白很难体现出帧数的优势。真正让人体会到强烈差别的是在达拉斯体育场盛大中场晚会与伊拉克战地里激烈的隔空对战这一空间与时间发生交叠的这一场景中。60帧的画质让整体的画面显得更干净通透,颜色也更为明亮。夜色中绽开的绚烂烟花与激战中炮火带起的烟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拜新技术所赐,PTSD所带来的苦楚显得更为生动,一切似乎近在眼前。
虽然看到不是电影的完全体,但始终相信李大导演不是一个噱头取胜的人。毕竟全中国能看120帧的影院并不在多,起码福州没有...回归故事本身,战争或许不是主要卖点,毕竟这跟专业军事电影素材比起来要逊色不少。反倒是有几个点,却是值得玩味的地方。
譬如比利林恩参军的动因。因为某些原因犯了错,通过参军免于被责罚。这或许是一种美国本土相对现实的一种价值观体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曾经面对面问过一个为美军站在阿富汗战场上的哥哥,你为什么选择去参军。他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为了进美国的政府部门。或许作为一名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进政府部门需要去那么危险的地方服役。他给的答案过了很多年我在现实中和这部电影中都找到了答案。非原住民要想在原生社会中获取与原住民相同的待遇,那么就必须牺牲点什么。还记得颁奖典礼上那群穿着正装的亚裔孩童么?那就是社会对于某一类人群的定义。要想突破桎梏,就必须进行等价交换,甚至妥协性的交换。不巧的是远赴战场,存在牺牲的可能,且工资在那些普通公民眼里并不足以让他们为之付出所有。而那些犯了错,和为了需求突破的人而言,那就不一样了。记得相似的情况也曾出现在权力的游戏中。当你披上黑色的外衣成为乌鸦,你就与你的过去告别,你的职责是守卫长城。Winter is coming。乌鸦有谁,雪诺是的,犯过错的人也是的。雪诺的身份(虽然很有可能血统非常正)对于那个社会而言与移民和美国本土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异常相似,而其他守夜人身上是不是也有比利林恩的影子。当然由于缺乏论证或许这一切在美国本土不复存在了,但这种等价交换甚至妥协性的交换也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不是么?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一件我们认为重要的事...因此相较于少年派呈现的奇幻之境而言,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将触角延展到了现实社会之中。
非圣母,并不想批评现实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坏处,只是比利林恩最后对于奸商的那番话:或许什么都没有有时比有一点点好。让人略有所思。比利林恩是个矛盾体,一个矛盾体,两种人生态度。成为军人是为了不甘因为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而受罚,这是为了改变命运。成为军人后拒绝妥协继续回营,这是对军人宿命的妥协。因为只有在军营里,比利林恩是被认可。即使是在敌人眼里,他是值得被研究的。对于敌人而言,他的存在是那致命的一击。而在奸商眼里,他是赚钱的工具;在挑衅的工作人员眼里,他是傻大兵;在肤浅的女友眼里,他是被授勋过的美国英雄。那么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些人眼里,他就是那个披着华丽外表的他。没人觉得他值得被了解。他们看中的只是那个对敌的过程,那个他们所无法体会的过程,而不是关注战争本身对于大兵精神上的损害。舞台上为了追求效果,而使得PTSD发作。工作人员忽视,让他们无所适从。然而因为这样一件可能不是他们原因的错误,原本华丽的外衣就要被扒光。因此在他看来或许选择成为军人宿命没有什么不好,或许接受这个宿命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我做的是我该做的,这是存在的价值。我拒绝我不想要做,即使做了能让我更好,这是对世界最后的骄傲。
李安作为一名手执西方镜,内有东方魂的导演,尽管选了一个相较过往不是那么讨巧的电影题材,但通过对人性的揣摩,对细节的刻画,个人认为是将影片做到了入木三分,镂心刻骨。其实蛮同意网络上一个观点:其实比利林恩就是李安自己,一个追求改变命运,大胆启用划时代技术的华裔导演;但却又是一个服从于艺术家宿命的导演,因为艺术家的宿命就是不断追求。
虽然看到不是电影的完全体,但始终相信李大导演不是一个噱头取胜的人。毕竟全中国能看120帧的影院并不在多,起码福州没有...回归故事本身,战争或许不是主要卖点,毕竟这跟专业军事电影素材比起来要逊色不少。反倒是有几个点,却是值得玩味的地方。
譬如比利林恩参军的动因。因为某些原因犯了错,通过参军免于被责罚。这或许是一种美国本土相对现实的一种价值观体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曾经面对面问过一个为美军站在阿富汗战场上的哥哥,你为什么选择去参军。他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为了进美国的政府部门。或许作为一名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进政府部门需要去那么危险的地方服役。他给的答案过了很多年我在现实中和这部电影中都找到了答案。非原住民要想在原生社会中获取与原住民相同的待遇,那么就必须牺牲点什么。还记得颁奖典礼上那群穿着正装的亚裔孩童么?那就是社会对于某一类人群的定义。要想突破桎梏,就必须进行等价交换,甚至妥协性的交换。不巧的是远赴战场,存在牺牲的可能,且工资在那些普通公民眼里并不足以让他们为之付出所有。而那些犯了错,和为了需求突破的人而言,那就不一样了。记得相似的情况也曾出现在权力的游戏中。当你披上黑色的外衣成为乌鸦,你就与你的过去告别,你的职责是守卫长城。Winter is coming。乌鸦有谁,雪诺是的,犯过错的人也是的。雪诺的身份(虽然很有可能血统非常正)对于那个社会而言与移民和美国本土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异常相似,而其他守夜人身上是不是也有比利林恩的影子。当然由于缺乏论证或许这一切在美国本土不复存在了,但这种等价交换甚至妥协性的交换也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不是么?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一件我们认为重要的事...因此相较于少年派呈现的奇幻之境而言,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将触角延展到了现实社会之中。
非圣母,并不想批评现实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坏处,只是比利林恩最后对于奸商的那番话:或许什么都没有有时比有一点点好。让人略有所思。比利林恩是个矛盾体,一个矛盾体,两种人生态度。成为军人是为了不甘因为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而受罚,这是为了改变命运。成为军人后拒绝妥协继续回营,这是对军人宿命的妥协。因为只有在军营里,比利林恩是被认可。即使是在敌人眼里,他是值得被研究的。对于敌人而言,他的存在是那致命的一击。而在奸商眼里,他是赚钱的工具;在挑衅的工作人员眼里,他是傻大兵;在肤浅的女友眼里,他是被授勋过的美国英雄。那么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些人眼里,他就是那个披着华丽外表的他。没人觉得他值得被了解。他们看中的只是那个对敌的过程,那个他们所无法体会的过程,而不是关注战争本身对于大兵精神上的损害。舞台上为了追求效果,而使得PTSD发作。工作人员忽视,让他们无所适从。然而因为这样一件可能不是他们原因的错误,原本华丽的外衣就要被扒光。因此在他看来或许选择成为军人宿命没有什么不好,或许接受这个宿命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我做的是我该做的,这是存在的价值。我拒绝我不想要做,即使做了能让我更好,这是对世界最后的骄傲。
李安作为一名手执西方镜,内有东方魂的导演,尽管选了一个相较过往不是那么讨巧的电影题材,但通过对人性的揣摩,对细节的刻画,个人认为是将影片做到了入木三分,镂心刻骨。其实蛮同意网络上一个观点:其实比利林恩就是李安自己,一个追求改变命运,大胆启用划时代技术的华裔导演;但却又是一个服从于艺术家宿命的导演,因为艺术家的宿命就是不断追求。
© 本文版权归作者 Mashimar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