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88》是怎样让观众“入戏”的?

如果单以个人偏向论,我更喜欢的是节奏明快,冲击力强或诡怪奇谲的故事,如《黑镜》、《权力的游戏》、《神探夏洛克》等,顶多看看都市情感类美剧《欲望都市》,鲜少去看家长里短的纯粹情感剧,也许是在中国,这类的标签往往和家庭婆媳大戏扯不开关系,(情景剧《家有儿女》等例外)。很久之前就听说了《请回答》系列,一直到一个月之前,我才真正开始看《请回答1988》,拉完片子后,想来从故事剧作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这部剧能收获这么多的好评和关注,以及,如果在中国,我们要怎么样去创作这样的青春怀旧情感剧。(以下都是个人愚见……)

《请回答1988》是怎样让观众“入戏”的?
1.时代流行元素。作为年代剧最明显的标志,还原生活是这部剧的根本。现实题材的剧讲究的是要“接地气”,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韩国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流行文化在剧中作为背景一一呈现。
流行文化是时代的标签,当我们回忆小时候,没人不会想到当时我们在追的电视剧,电影,明星。所以,提取具有代表性的那个年代的流行元素,是唤起人们回忆和怀旧的第一步。
每一集里都有随着剧情穿插的当时的流行音乐或录像影视类节目,在渲染人物和剧情气氛中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人物在故事中变化的心境和音乐的节奏契合,增强了感染力。在某个流行文化背景下展开故事,几乎立刻可以联想到当时不同性格的人物会讨论的话题,从而可以引出事件,例如印象较深的是1988里流行的广播电台,五人组都会听广播电台,同样的广播在几个家庭几个人物之间穿插,正峰的来信,德善的表白等,之后的JAM演唱会,前后呼应,同时扩大了剧集中的空间范围,只需要提到几个大家曾非常熟悉的名字,几个曾经以前大家都接触过的物品,观众可以自己脑补那个年代曾真正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有效,双门洞是一个横切片,我们就像是管中窥豹一样,透过这个小孔的成像去寻找到自身的记忆。
2.人物,具有普通共性特征的典型人物。群像类的剧对人物塑造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同样为了“接地气”和符合主题,最大程度地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人物的选择上肯定得是基数最大的群众而非金字塔塔尖的精英们。在地域的选择上,落在韩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仁川的一个村子,依据八九十年代的老胡同搭建布景,定位在了具备引起广泛共鸣的“市井阶层”。剧集中详细介绍的有四个家庭。一是作为五人组常驻地的阿泽家,单亲环境里的天才围棋少年。(阿泽是理想化的人物,但他也是五人组里普通甚至呆讷的普通少年。)二是主视角德善的家,也是剧中完成度最高展现得最全面的家庭,住在半地下室的贫困家庭,总是爱心泛滥被人骗还颇有正义感的老爸,烦心家中柴米油盐和子女生活的老妈,总是不断斗争的姐妹,应该是最能引起群众共鸣的一家人。然后是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正焕一家,(正焕一家的遭遇戏剧化元素十足,包括不正经不会花钱的幼稚老爸和憨傻的大儿子正峰,很多时候承担着剧中的笑料和调和现实残酷面的作用),还有和阿泽家对补的善宇一家,优秀听话的儿子和艰难中自强的善宇妈妈,(这个家庭是双门洞最难的了吧,虽然德善家更穷,但是毕竟是一大家人在一起,而善宇家却是寡妇独自承担着所有的事情,被婆婆逼迫,甚至被抵押房子赶出家门。) 看到有影评分析过,这几组家庭囊括了多数不同的家庭模式,这样覆盖的受众群自然也会更广。
支撑起人物塑造的是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选择。尽管在1988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将心比心,家庭中的‘大事’却时常发生——例如德善参加班级外出活动不慎将贵重的相机落在了火车上,这对那一刻的德善来说绝对是五雷轰顶的大事不妙,类似的事情在很多人小时候一定也曾经发生过,马马虎虎毛手毛脚丢了家里重要的东西时的心情,和那时的德善是一样的,而德善妈妈竟然出乎意料地没有骂她,反而在电话里温和地安慰她让她安心去玩,在放下电话后德善妈妈心疼地哭了,太真实了。我觉得这个哭是很有含义的,她当时不怪孩子是不忍心搅乱孩子的活动心情,是对孩子的爱,但她心疼丢失的珍贵的相机,但更进一步看,这里是对不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的那种无端的愤懑和委屈……
类似的事件频频可见,如正焕妈出去娘家两天,回来时看到家里井井有条时失落的神情,正焕选择继续和爸爸弟弟一起做“无能的男人”,这样才能让正焕妈妈重新找回家庭生活中的存在感和地位。
3.理想化的淳朴善良的人际关系。人们在回忆过去或怀旧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美化过去的生活,或忽略掉那些不好的,记着那些感动我们的,毕竟,我们大多都曾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感受到过善良而美化单纯的情谊。所以,希望那种关系能再现,这是人们之所以喜欢怀念的缘由之一吧。1988是接地气的现实题材的剧集,但它却不是完整的百分百的现实,是经过筛选后浓缩的柔化的过去,尽管也有酸甜苦辣,他们也在故事里经历挫折失败品尝残酷,但温暖的底子永远地印在双门洞人们的心中,同时也传达到了观众的心里。
艺术加工和贴近现实之间的份量的拿捏,的确很需要编剧的功力。
为什么这部剧能吸引到这么多年轻人的关注,甚至在中国的八零九零后也愿意去看?我觉得和上面所说的很有关系。
即使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共通的情感和人性是我们都能领会的。
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有情怀的细腻感人的怀旧风电视剧呢?我总觉得中国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要么太现实太沉重,固然这样能有警示和揭示社会黑暗面的作用,但同时它的严肃态度和批判色彩却也可能阻碍了它通向年轻人和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渠道;要么只是顶着现实的帽子做着狗血的魔幻桥段,结果却弄得不伦不类,(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是很厉害的,但是我还没在现在的主流电视剧上看到过)。

《请回答1988》是怎样让观众“入戏”的?
1.时代流行元素。作为年代剧最明显的标志,还原生活是这部剧的根本。现实题材的剧讲究的是要“接地气”,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韩国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流行文化在剧中作为背景一一呈现。
流行文化是时代的标签,当我们回忆小时候,没人不会想到当时我们在追的电视剧,电影,明星。所以,提取具有代表性的那个年代的流行元素,是唤起人们回忆和怀旧的第一步。
每一集里都有随着剧情穿插的当时的流行音乐或录像影视类节目,在渲染人物和剧情气氛中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人物在故事中变化的心境和音乐的节奏契合,增强了感染力。在某个流行文化背景下展开故事,几乎立刻可以联想到当时不同性格的人物会讨论的话题,从而可以引出事件,例如印象较深的是1988里流行的广播电台,五人组都会听广播电台,同样的广播在几个家庭几个人物之间穿插,正峰的来信,德善的表白等,之后的JAM演唱会,前后呼应,同时扩大了剧集中的空间范围,只需要提到几个大家曾非常熟悉的名字,几个曾经以前大家都接触过的物品,观众可以自己脑补那个年代曾真正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有效,双门洞是一个横切片,我们就像是管中窥豹一样,透过这个小孔的成像去寻找到自身的记忆。
2.人物,具有普通共性特征的典型人物。群像类的剧对人物塑造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同样为了“接地气”和符合主题,最大程度地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人物的选择上肯定得是基数最大的群众而非金字塔塔尖的精英们。在地域的选择上,落在韩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仁川的一个村子,依据八九十年代的老胡同搭建布景,定位在了具备引起广泛共鸣的“市井阶层”。剧集中详细介绍的有四个家庭。一是作为五人组常驻地的阿泽家,单亲环境里的天才围棋少年。(阿泽是理想化的人物,但他也是五人组里普通甚至呆讷的普通少年。)二是主视角德善的家,也是剧中完成度最高展现得最全面的家庭,住在半地下室的贫困家庭,总是爱心泛滥被人骗还颇有正义感的老爸,烦心家中柴米油盐和子女生活的老妈,总是不断斗争的姐妹,应该是最能引起群众共鸣的一家人。然后是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正焕一家,(正焕一家的遭遇戏剧化元素十足,包括不正经不会花钱的幼稚老爸和憨傻的大儿子正峰,很多时候承担着剧中的笑料和调和现实残酷面的作用),还有和阿泽家对补的善宇一家,优秀听话的儿子和艰难中自强的善宇妈妈,(这个家庭是双门洞最难的了吧,虽然德善家更穷,但是毕竟是一大家人在一起,而善宇家却是寡妇独自承担着所有的事情,被婆婆逼迫,甚至被抵押房子赶出家门。) 看到有影评分析过,这几组家庭囊括了多数不同的家庭模式,这样覆盖的受众群自然也会更广。
支撑起人物塑造的是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选择。尽管在1988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将心比心,家庭中的‘大事’却时常发生——例如德善参加班级外出活动不慎将贵重的相机落在了火车上,这对那一刻的德善来说绝对是五雷轰顶的大事不妙,类似的事情在很多人小时候一定也曾经发生过,马马虎虎毛手毛脚丢了家里重要的东西时的心情,和那时的德善是一样的,而德善妈妈竟然出乎意料地没有骂她,反而在电话里温和地安慰她让她安心去玩,在放下电话后德善妈妈心疼地哭了,太真实了。我觉得这个哭是很有含义的,她当时不怪孩子是不忍心搅乱孩子的活动心情,是对孩子的爱,但她心疼丢失的珍贵的相机,但更进一步看,这里是对不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的那种无端的愤懑和委屈……
类似的事件频频可见,如正焕妈出去娘家两天,回来时看到家里井井有条时失落的神情,正焕选择继续和爸爸弟弟一起做“无能的男人”,这样才能让正焕妈妈重新找回家庭生活中的存在感和地位。
3.理想化的淳朴善良的人际关系。人们在回忆过去或怀旧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美化过去的生活,或忽略掉那些不好的,记着那些感动我们的,毕竟,我们大多都曾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感受到过善良而美化单纯的情谊。所以,希望那种关系能再现,这是人们之所以喜欢怀念的缘由之一吧。1988是接地气的现实题材的剧集,但它却不是完整的百分百的现实,是经过筛选后浓缩的柔化的过去,尽管也有酸甜苦辣,他们也在故事里经历挫折失败品尝残酷,但温暖的底子永远地印在双门洞人们的心中,同时也传达到了观众的心里。
艺术加工和贴近现实之间的份量的拿捏,的确很需要编剧的功力。
为什么这部剧能吸引到这么多年轻人的关注,甚至在中国的八零九零后也愿意去看?我觉得和上面所说的很有关系。
即使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共通的情感和人性是我们都能领会的。
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有情怀的细腻感人的怀旧风电视剧呢?我总觉得中国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要么太现实太沉重,固然这样能有警示和揭示社会黑暗面的作用,但同时它的严肃态度和批判色彩却也可能阻碍了它通向年轻人和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渠道;要么只是顶着现实的帽子做着狗血的魔幻桥段,结果却弄得不伦不类,(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是很厉害的,但是我还没在现在的主流电视剧上看到过)。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胡子烧酒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