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去过釜山,那你还是不了解首尔

明知山有斧,偏向斧山行。
首尔迷魂夜,魑魅重重影。
老实说,很久都没看恐怖片了。禁不住被网上信息安利,一路从釜山走到首尔。
对于僵尸之类的生物,我的概念还停留在欧美的吸血鬼系列和港产搞笑僵尸片。而这两部大热韩片的恐怖担当是一种被称作“丧尸”的物种,感染者嗜血如命,疯狂咬人,通过血液传染病毒,使其成为下一个感染者,如此这般连锁反应,就像病毒那样扩散开来。
尽管是恐怖片,《釜山行》其实是那种典型的老少咸宜的院线作品。封闭的环境,主人公父女,车厢里的各色人物,隐现无常的鬼怪,这些都是商业恐怖片的标配。
与一个屋子里闹鬼不同,病毒般扩散,一条街一间医院侵占的丧尸,更像恐怖和灾难的混合。电视画面报道,“前方有暴动。”正常人与丧尸的对抗,正是暴动的缩影。暴动中有勇往直前的,也有反戈一击的,有彷徨无措的,也有从利己到舍身的。主人公是一名基金经理,奉行利己主义的城市精英。刚开始发现列车内有丧尸,紧急避难的时候,他教导女儿不该把座位让给腿疼的老人,对于几乎要葬身尸手的其他乘客,他首先考虑自己和女儿的安危,不愿多惹麻烦。直到另一个大块头乘客甘冒生命危险解救他的女儿,他才从一个但求自保的人变成一个保护他人的英雄。他拿起球棒,手刃丧尸,突破重围,直至最后护送幸存的女儿和孕妇(大块头之妻)离去,自己因为感染病毒跳车自杀
而另一名身为客车公司经理的大叔可以看成是黑化的主人公的翻版,将幸存者的呼救置之不理的是他,拿别人当垫背的是他,最后咬伤男主的是他,从头至尾都没有丝毫的觉醒和愧疚。直至他感染病毒,意识模糊,嘴里念叨,“送我回家,我家在xx街xx号”,才知原来还是个人。
正是因为有这号人物的存在,和他同一阵线的人群中有人倒戈。“因为你们见死不救,我姐姐才死的,你们这种人活在世上也没有什么意义。”
灾难面前,丰富多层的群像描写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闪光点。最后男主人公牺牲,留下女儿和待产孕妇,意味着未来和希望并未泯灭。还是一个温暖的结尾。这也很大片。

可是要从釜山走回首尔,你就知道,釜山行不过是一场希冀尚存的梦魇,首尔站的感染才是绝望的人性悲剧。
先来看人设。一对年轻男女蜗居小旅馆,女孩的职业是在其男友的逼迫下卖春。这里只是对底层的暗示,而面纱是在故事的最后揭开的。因为有一个老父亲寻找失足女儿的主干情节,你以为女孩身后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疼爱她的父母,她不过是一时糊涂。影片是在父亲寻女(边逃亡)和女儿逃亡的双线下展开。然而,最恐怖的并不是随时都有遭遇丧尸的可能,而是已经逃过了丧尸的追踪、军人的扫射,最后深深陷落在“父亲”的魔爪里。
跟恐怖感编排得密密麻麻的商业片不同, 这部独立动画在结尾有大段的间歇。没有丧尸的追逐,没有血肉模糊的撕咬场面,女孩逃到某个小区的豪华样板房里,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确认没有丧尸,竟然趴在书桌上打盹。没有一个丧尸的出现,却让观者的心提到嗓子眼。猜猜下一个出现的人会是谁?是她的男友。大团圆了是不是?no.剧情开始玩反转,原来苦心寻女的并非女孩真正的父亲,而是和她男友一样的皮条客,一个将女孩当作挣钱机器的恶魔。女孩一直在躲避他的追踪,没想到躲过了嗜血的丧尸,没有躲过伪装成父亲的人类。
仇恨和体内的病毒一同爆发,女孩绝地反击。坏的,好的,都给病毒杀死了。
在前面骂男友人渣的,对比女孩“父亲”,他算是心怀慈悲了。从女孩的对话我们得知,她真正的父亲身体不好,你可以想象那是什么样的家庭,贫困、疾病、教育缺失,女孩此前的人生跟遭遇丧尸的经历没有本质的不同。丧尸是吃人,然而又是怎样的看不见的一张大口在吞噬着女孩的青春和生命。
卖春女孩死于人手,民工大爷同样命丧人类的机枪。
灾难中拯救生灵的英雄,那是商业片,独立电影里没有英雄,只有手无寸铁却要活命的小人物。《首尔站》的终极画面是女孩跟随民工大爷在漆黑的地铁里穿行。一个人就是这样在黑暗中行走,可能前面有光,却不能靠近,(片中有一幕是他们走到某个停靠站,赫然发现那里全是感染的丧尸,见到他们就往这里扑,幸好隔着轨道间隔玻璃,他们才幸免于难)只能挣扎着往前走,不管前路如何,只能继续往前走。
本来是先有《首尔站》这个动画剧本,但是可能因为资金受限,导演延尚昊随后抛出一个商业电影剧本,就是《釜山行》。相信导演为挽救一个将要难产的胎儿付出了巨大努力,妹想到,诞下一对娃儿。两娃这样分裂,又各自美好。真正的创作者本当如此,你相信那样交口称赞的文艺片《钢的琴》的导演,以前是撰写晚会小品的吗?立志拍电影到100岁的伍迪艾伦最早从脱口秀起家。不怕不识货,就怕卖家是呆货。高逼格也好,怪趣味也罢,出来的人,小半是天分,大半是想要将天分展示于人的强大执行力。
扯白太多,想说,《首尔站》真的刺痛我。
ps。安利一部咱们自己的独立动画,就叫《刺痛我》。
首尔迷魂夜,魑魅重重影。
老实说,很久都没看恐怖片了。禁不住被网上信息安利,一路从釜山走到首尔。
对于僵尸之类的生物,我的概念还停留在欧美的吸血鬼系列和港产搞笑僵尸片。而这两部大热韩片的恐怖担当是一种被称作“丧尸”的物种,感染者嗜血如命,疯狂咬人,通过血液传染病毒,使其成为下一个感染者,如此这般连锁反应,就像病毒那样扩散开来。
尽管是恐怖片,《釜山行》其实是那种典型的老少咸宜的院线作品。封闭的环境,主人公父女,车厢里的各色人物,隐现无常的鬼怪,这些都是商业恐怖片的标配。
与一个屋子里闹鬼不同,病毒般扩散,一条街一间医院侵占的丧尸,更像恐怖和灾难的混合。电视画面报道,“前方有暴动。”正常人与丧尸的对抗,正是暴动的缩影。暴动中有勇往直前的,也有反戈一击的,有彷徨无措的,也有从利己到舍身的。主人公是一名基金经理,奉行利己主义的城市精英。刚开始发现列车内有丧尸,紧急避难的时候,他教导女儿不该把座位让给腿疼的老人,对于几乎要葬身尸手的其他乘客,他首先考虑自己和女儿的安危,不愿多惹麻烦。直到另一个大块头乘客甘冒生命危险解救他的女儿,他才从一个但求自保的人变成一个保护他人的英雄。他拿起球棒,手刃丧尸,突破重围,直至最后护送幸存的女儿和孕妇(大块头之妻)离去,自己因为感染病毒跳车自杀
而另一名身为客车公司经理的大叔可以看成是黑化的主人公的翻版,将幸存者的呼救置之不理的是他,拿别人当垫背的是他,最后咬伤男主的是他,从头至尾都没有丝毫的觉醒和愧疚。直至他感染病毒,意识模糊,嘴里念叨,“送我回家,我家在xx街xx号”,才知原来还是个人。
正是因为有这号人物的存在,和他同一阵线的人群中有人倒戈。“因为你们见死不救,我姐姐才死的,你们这种人活在世上也没有什么意义。”
灾难面前,丰富多层的群像描写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闪光点。最后男主人公牺牲,留下女儿和待产孕妇,意味着未来和希望并未泯灭。还是一个温暖的结尾。这也很大片。

《首尔站》剧照
可是要从釜山走回首尔,你就知道,釜山行不过是一场希冀尚存的梦魇,首尔站的感染才是绝望的人性悲剧。
先来看人设。一对年轻男女蜗居小旅馆,女孩的职业是在其男友的逼迫下卖春。这里只是对底层的暗示,而面纱是在故事的最后揭开的。因为有一个老父亲寻找失足女儿的主干情节,你以为女孩身后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疼爱她的父母,她不过是一时糊涂。影片是在父亲寻女(边逃亡)和女儿逃亡的双线下展开。然而,最恐怖的并不是随时都有遭遇丧尸的可能,而是已经逃过了丧尸的追踪、军人的扫射,最后深深陷落在“父亲”的魔爪里。
跟恐怖感编排得密密麻麻的商业片不同, 这部独立动画在结尾有大段的间歇。没有丧尸的追逐,没有血肉模糊的撕咬场面,女孩逃到某个小区的豪华样板房里,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确认没有丧尸,竟然趴在书桌上打盹。没有一个丧尸的出现,却让观者的心提到嗓子眼。猜猜下一个出现的人会是谁?是她的男友。大团圆了是不是?no.剧情开始玩反转,原来苦心寻女的并非女孩真正的父亲,而是和她男友一样的皮条客,一个将女孩当作挣钱机器的恶魔。女孩一直在躲避他的追踪,没想到躲过了嗜血的丧尸,没有躲过伪装成父亲的人类。
仇恨和体内的病毒一同爆发,女孩绝地反击。坏的,好的,都给病毒杀死了。
在前面骂男友人渣的,对比女孩“父亲”,他算是心怀慈悲了。从女孩的对话我们得知,她真正的父亲身体不好,你可以想象那是什么样的家庭,贫困、疾病、教育缺失,女孩此前的人生跟遭遇丧尸的经历没有本质的不同。丧尸是吃人,然而又是怎样的看不见的一张大口在吞噬着女孩的青春和生命。
卖春女孩死于人手,民工大爷同样命丧人类的机枪。
灾难中拯救生灵的英雄,那是商业片,独立电影里没有英雄,只有手无寸铁却要活命的小人物。《首尔站》的终极画面是女孩跟随民工大爷在漆黑的地铁里穿行。一个人就是这样在黑暗中行走,可能前面有光,却不能靠近,(片中有一幕是他们走到某个停靠站,赫然发现那里全是感染的丧尸,见到他们就往这里扑,幸好隔着轨道间隔玻璃,他们才幸免于难)只能挣扎着往前走,不管前路如何,只能继续往前走。
本来是先有《首尔站》这个动画剧本,但是可能因为资金受限,导演延尚昊随后抛出一个商业电影剧本,就是《釜山行》。相信导演为挽救一个将要难产的胎儿付出了巨大努力,妹想到,诞下一对娃儿。两娃这样分裂,又各自美好。真正的创作者本当如此,你相信那样交口称赞的文艺片《钢的琴》的导演,以前是撰写晚会小品的吗?立志拍电影到100岁的伍迪艾伦最早从脱口秀起家。不怕不识货,就怕卖家是呆货。高逼格也好,怪趣味也罢,出来的人,小半是天分,大半是想要将天分展示于人的强大执行力。
扯白太多,想说,《首尔站》真的刺痛我。
ps。安利一部咱们自己的独立动画,就叫《刺痛我》。
© 本文版权归作者 l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