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士李小龙》:印度人不需要李小龙


当中国人停留在“印度影片都是歌舞”的刻板印象时,印度人亦是将中国影片定格在了功夫片,李小龙、成龙等华人武打明星在印度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且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宝莱坞巨星阿米尔·汗去年来中国时,也明确表示成龙是自己敬仰的明星。去年南印当红明星拉姆·查兰甚至拍摄了一部致敬李小龙的作品,片名也非常直接的取作《斗士李小龙》。
这部影片中有着一些非常鲜明的李小龙元素,主角就取名李小龙,是一名擅长拳脚功夫的特技演员,他的房间里有李小龙的海报,手上有李小龙的纹身,他还会拿着双节棍跳舞,然后......然后就没有了,你会发现,如果给主角换个名字,去掉他房间的海报,抹掉他手上的纹身,拿掉他跳舞时的双节棍,这就是一部典型的印度影片,集爱情、搞笑、动作、歌舞以及大团圆结局于一身的马萨拉电影,那种大众普遍印象中的印度电影。如果影片是一杯咖啡,李小龙元素就是漂浮在上面的一点泡沫星子,可有可无。


如此说来,这部致敬片与李小龙的契合度很差?非也!李小龙擅长打斗,刚正不阿的精神其实都体现在主角的身上,只是这两个特点并非李小龙特有,在传统的印式英雄主义中同样存在,由于这两点的高度契合,潜移默化中,印度人将李小龙的形象和他们熟悉的印式英雄主义结合在了一起,所以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印式英雄主义风格的人物,李小龙的特长和精神都被保留,唯独他的个人风格被去除了,亦或者是被在地化了。从这个层面来说,影片和李小龙的契合度不是很差,而是好的有点过分了。
那么印式英雄主义到底是什么风格呢?
简单说一下,由于印度人的宗教信仰习俗,印度人心目中的英雄都被视作是神灵在人间的化身,所以具有神性,这种神性导致了他们会做到一些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在我们眼里就是开挂。这部影片中的武打动作,就保留着这样的特色,李小龙那种严谨的实打实肉搏被一种浪漫风格化的开挂动作所取代,并且伴有大量的慢镜头,去渲染主角打斗时的风采,与此同时,与具有神性的英雄相比,是看来非常渣渣的反面人物,他们经常数人围攻主角,但从没有一秒是占据上风的,这就是印式英雄主义中的动作特色,而在我们熟识的武打片,包括李小龙的电影中,常常表现为正反派的拉锯战以及主角的艰难取胜。


除此,就像印度教的三大神都有美满的爱情一般,印式英雄还必须获得爱情上的成就,并且由于市场的口味,爱情戏的比重必须占据影片的半壁江山,这个显然也与李小龙的影片风格相去甚远。

最后,也是非常无可奈何的一点,那就是印式英雄都会跳舞......你能想象李小龙一言不合就开始跳舞吗?

除了李小龙的印度化,李小龙元素在片中的模糊,也有剧本的原因,片头说主角是受了李小龙的鼓舞克服了困难,但在随后的剧情中,他并没有强调李小龙的作用,他的行为是自发的,甚至是爱情推动的,这就进一步淡化了李小龙在故事中的分量,最可怕的是,我也没觉得他有什么困难。同时,剧本显得不必要的冗长,比如主角和姐姐之间上学的故事,只是迎合了当下强调男女平等的政治正确性,跟主线一点关系都没有,不如直接删除。

那么这部影片是否值得一看呢?我只能说,故事没有什么新意,中规中矩,降低预期,你应该还是能被这部作品娱乐到,因为影片在喜剧部分做的非常出色,尤其是老戏骨Brahmanandam出场后,更是让人笑的停不下来。



Brahmanandam
对我这样一个中国人来,致敬李小龙的影片拍成这样,挺失望,如果什么英雄人物都需要被印式英雄主义改造的话,那么我想说,印度人不需要李小龙,他们只需要神。就像影片一开始讲的那样:不应祈祷拥有舒适的生活,而应祈祷拥有承受苦难的力量。所以,鼓舞主角的不是李小龙,而是他本身拥有的信仰。
——————————————————————————————————————
想看更多有关印度电影的评论,欢迎订阅公众平台“Indianmovie”。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绯色_神仙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