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条鱼和怎样的一枝海棠,其实并不重要

有句话说得好,“所有动画都是给大人看的”(出自我)。中国近十几年,这部电影总算第一次验明了这个道理。关于人生,它有想法,有胆识,但似乎表达的不是太好。
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电影?
我有个朋友随口说的章法矛盾的话足以蔽之一言:还不错,也不怎么好。
《大鱼》本身的制作非常分化:一流的画面分镜与配乐,三流的台词与配音,造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矛盾感。
再加之并不丰满的剧情走向,有的人便继而说它,“华而不实”,“徒有其表”。那么事实上呢?
我们把表与里拆分开,分别从制作层面(1-5点)以及剧情的角度(第6点),一条一条来说。
1.分镜
这是我整部电影最喜欢的部分。《大鱼》的分镜水准总体非常不错,有些部分相当之高。分镜与画面这两个概念不完全同,后者是更技术面的可以依靠技术的进步甚至砸钱实现的,前者则是更“人为”性质的东西。总的看来,国内影视剧的分镜非常僵硬,缺乏灵性,常常是演到哪镜头跟到哪,鲜有漂亮的长镜头或眼前一亮的几何构图,全靠特写演员一张大脸,一只袖子,食之无味。
《大鱼》的分镜与构图则极其出彩,举几个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影片开头,人类鲲在身上涂满鱼食跳入海中游泳,这时的一个镜头是从仰角(海底)朝上拍的,天与海折叠在一起共色,鱼如同游于天上,非常漂亮,看到的时候令人惊艳。
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嗯。
片尾也有一个类似意境的构图:化为人形的鲲支肘躺在海滩上,椿站在他面前伸出手,接着镜头对准椿的身后向后拉远,两人的身影重叠,远景变得开阔;镜头朝天空回退,两人成为画布中间一个略带俯视的点,画布对称,周围是浅的流动的海水 。
(依旧找不到图,和下面这张的构图原理有一点点类似,但是布局不同,意境不同。)

灵婆带椿走进那个装满“小鱼”(灵魂)的房间的时候,镜头并未追随她们,而是先给了一个住楼(印象中应该是灵婆而不是下图居民住的楼,但类似)的仰视图,圆形往内收缩,构图中心是月亮;接着镜头朝上提起来,来到装“小鱼”房间那一层的时候角度变平,椿和灵婆此时出现在画面左下角的一部分。

还有许多富有技巧性的构图,比如:

还有:

诸如此类非常之多,不一而足。我对《大鱼》的分镜的确是爱不释手。
2.配乐
我个人对影视作品的配乐格外重视——配乐的好坏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入戏程度。惊悚的影片去掉配乐就会变得平淡生硬,感人至深的作品掐掉配乐也会收缩而变得干巴巴的,不再具有张力。
《大鱼》的配乐为影片的上下限提拉不少,仅举两例:椿第一次“探险”去寻找灵婆时,配乐确实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气质;湫拉着椿最后从崖上跳下来的时候,甭管剧情有多么不够深刻,音乐一响,我差点眼泪都要掉下来——
但紧接着男女主一开口对话,我就把眼泪生生憋回去了。谈谈接下来的两部分:
3.台词
这部电影台词水准实在有欠。编剧屡屡想要写出一些意境隽永的带有意味的句子,却屡屡显得狼狈周章。
湫在酒馆同酒保对话,想要忘记痛苦,酒保说了些同时忘记痛苦与快乐(孟婆汤)的话,湫于是转而换酒。这个场景简直就是全片台词的一个缩影:
浅浅地流于关于爱,关于痛苦,关于绝望的表面,既没有深长意味的魄力,也不具有日剧里那种从平凡生活透出的光芒。
它和这部电影的说故事能力一样,显得太薄弱了。
比如开头和结尾的关于人生的旁白,比如湫的爱的宣言,试图表现出想法,但是表达出来的东西却未必能让人心动。
4.配音
中国的配音不成产业,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不拥有日本那样成熟的声优体系,我们的更应当称作“配音工作者”。配音有时候比起匹配度更看重名气,演员歌手路边拉的小伙子其实还是某演员儿子这样的比比皆是,没有正规、完整的声优培训的产业链是中国的配音水准迟迟没有进展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可以对比日本的声优产业。
回看这部片子的配音水平,绝大部分都表现出得比较一般乃至平庸,甚至有一些非常糟糕乃至出戏的:比如鲲的妹妹,椿的爸爸。 配音不具备高规格,也就休想说出什么感人至深的话来。
5.把3、4两点结合起来,就铸就了《大鱼》的制作层难孚众望的一面。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就是那句:
“我喜欢看你吃东西的样子。”——湫
......
“还有你任性的样子,生气的样子,(中间有一些不记得了)都很好看。你所有的样子我都见过。”——湫
“你对我就像哥哥一样。”——椿
“好吧。”——湫
......
......
<图片6>
以及:
“你冷吗?”——湫
“不冷。”——椿
“那睡吧。”——湫
......
......
<图片7>
再见。
6.故事
《大鱼》说故事的能力确实比较生硬。
首先来看看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什么。《大鱼》的灵感出自导演的一个有关《逍遥游》的梦境:每个人都是海里的一条鱼,出生的时候从此岸出发,穿越大海一样的生命旅程,离世时抵达彼岸。影片继而表现出这样一个创作理念:
有些鱼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属于天空。
这确实是个如幻梦般、意境非凡的理念。想要做出能够匹配这个框架的血与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无法把梦境具体地表达成一个完整的、除了意境还必须具有真实意味的故事,虚幻的梦就会变成一个虚妄的梦。
首先是世界观的构建。《大鱼》的世界观先是靠旁白引入:主背景设在一个与人类世界可以产生交集的另一个世界,旁白口中的“我们”司自然秩序与万物生长,既不是人亦不是神而是“其他人”。(这个设定让我想起了美剧中主人公是“someone else,something else”的桥段)
进入故事以后,则需要依靠细节的布局来塑造观众对世界观的理解。《大鱼》的元素种类极多,涵盖神话,民俗,志怪,道佛。但元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要形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秩序,继而建立起一个精准的运行体系,构筑出世界观。
《大鱼》着实打造出了一个奇幻的中国风世界,但其更类似于元素的堆砌——元素之间缺乏准确的运行联系,即一个“无序”的世界观。
<图片8>
《大鱼》的官博宣称全片出现了100多个人物和妖怪,但其中许多人与妖怪塑造的程度与意义却有待商榷。人形与妖怪形的本质区别不明,海豚的设定也更近于日漫风格,与中国风的基调显得很不搭。
<图片9>
这几只妖怪居民用了这么多的红色,可着色风格看起来还是十分的宫崎骏。
<图片10>
还有这俩人是怎么混进居民里去的??怎么想他俩都应该是神吧??画风也不一样,自带头发衣带飞舞效果,还偷偷牵小手,其存在就是为了出本子吧??
<图片11>
这张图的元素构成也非常之宫崎骏。至于女主为何行动的时候要抱着花,(男二也是在这一时间段抱着一盆花)后来却再也没有抱过,影片既没有征兆也没有给出解释,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元素的随意插播。
此外,湫自称“天神”(天神的爱),这个突然出现的天神位置在世界观中的存在也非常尴尬,除了法力比同龄人强一点点外“似乎”也并没有什么推动剧情的意义。
<图片12>
也有一些不错且大胆的尝试:男女主的几次“坦诚相见”。看过高达、EVA等日漫的朋友大概会对此感到熟悉,即“裸漂”——每当角色之间产生意识性的沟通时常会使用的桥段。尤其是高达的SEED系列,一言不合就要裸。

不过这些元素的紊乱也都还好,无序但终归也较为不错地营造出了奇幻的氛围。影片真正的硬伤还在于情节的空洞与内涵的缺失。
《大鱼》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出场人、妖众多,但作为核心的椿、湫、鲲三个主角的塑造却显得很薄弱,反倒是一些诸如灵婆鼠婆的配角出了彩。重新来捋一遍主线:
椿在成人礼化为海豚前往人类世界
→在出发地瞧见人类男子并产生兴趣
→游历世界,在最后一天回到出发地并对人类男子产生感情(或者浓厚兴趣)
→陷入困境后被男子所救,但因对人类的恐惧加之恐慌而误害死男子
→回到原来世界,终日愧疚,后在灵婆的引导下(注意这里)交出一半性命换回男子性命,取名“鲲”
→季节、气候反常,族人对鲲产生杀心;椿与湫在鼠婆的帮助下保护鲲
→海水倒灌,椿献出生命挽救世界;湫献出生命救回椿,并开天帮助椿与鲲回到人类世界
→(彩蛋)灵婆救回湫,湫成为灵婆下一任继承人(注意这里)
情节的走向似乎也挺连贯。但《大鱼》在讲故事的时候却埋下了一个大的问题:角色为什么要这么做?
譬如(部分来自网友吐槽):
a.椿为什么能为了一个素不相识兴许一见钟情的男子背叛整个部族?
b.灵婆为什么先对椿说“我有办法帮你”,后又说“你根本无力回天”劝她不要这么做?她分明引导着整个走向,却又不停地强调自己只是个生意人?
c.气候一反常,族人就认定是鲲的锅?
d.影片暗示明示了数次湫是天神,可对剧情的推动意义何在?天神这个位置的存在意义非常尴尬,似乎只表明出:这是来自天神的爱,比普通人的爱来得要更壮烈。
<图片14>
e.湫把鲲放出窗外,惊喜地说:“原来你会在雨里飞啊!”Excuse me??你不知道他能飞你把它丢出去干嘛??其实你也是想杀他的是吗??
f.水灾时出现了一个叫廷牧的角色,这个名字在这一时段出现了许多次,角色的存在感非常强,但其角色的作用非常薄弱(只是为了表现出椿的行为连累了族人),人物主次的刻画牵强附会。
很多行为的动机与铺垫让人觉得“不合理”,亦而不深刻;情节像为了情节而情节,主人公像为了行动而行动,观众无法深入感受到其内心情感,无法认可其动机,继而不认可影片。
我们再回到这部影片的出发点:有些鱼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属于天空。这时你会发现:
这个理念本身与情节毫无关联性。
编剧只是借着这个表层的梦,来讲述了一段尴尬而动机不明的三角恋情;幻境般的外壳下,包裹着的是一层并不匹配的别人的血肉。
青春的爱恋本身也不算什么坏的题材,但是编剧讲故事的功力实在有限;主角薄弱,配角出彩,在理念与情节严重的不匹配下,故事也就自然失去了其内核。
失去内核的故事, 就算是表达“爱”这样广阔的话题,都无法把它说的痛而切。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上述几个问题似乎也不是不可调和的:
a.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认为椿是为了一个人背叛了一个部族;联系c来看,并没有任何征兆或者训言表明养“鱼”是会遭天谴的,所以这一点的主观性与引导性非常强;对椿而言,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她并不知道养鲲会招致灾难,她所见所想的只是拿自己的命来偿命;而等她最后发现自己的所为连累了族人,她旋即选择担起责任——牺牲自己来拯救家园。
再者,爱情本身就是大胆且盲目的。(你要觉得这不是爱也没啥关系)
族人不让椿养鱼,因为鲲是“不祥之物”,这是束缚族人的规则;爷爷却让她“听从自己的内心”,这是不要被规则束缚。联系末尾旁白:“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这段台词还行),这时你会发现:
椿的行为才真正表现出了“有些鱼是永远关不住的(即被规则束缚),因为它们属于天空(大胆追寻所求)”这一理念。
椿才是那条关不住的、游向天空的鱼。
这样一来,不仅电影本身能够自圆其说,椿的行为也就合理化了。至于那是怎样的一条大鱼,怎样的一枝海棠,此刻不过是些纯粹的意象,在无序的世界里放态地生长罢了。
c.典型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觉得这反而是种反讽吗?
e.为了引出鲲能飞和跳舞的桥段,非常强行,这个就是不可调和的。
f.这个也是。
至于b和d,本片有许多类似的看似不合理的行为,但倘若这些行为是创作者有意为之,是“线索”呢?那么这个故事大概就有些不同了。
—————————————————分割线———————————————————
(脑洞灵感部分来自网络)
1.先来看看本片唯一的一个既得利者:鼠婆。
鼠婆是片中气质最类似于反派的人物。她大概因做了什么禁忌之事而被罚,但在影片中却没有做出什么阻碍主人公之事,反而一路帮助(实则为利用)他们,冲破牢笼,重返年轻,并回到自己心乡往之的人类世界。
2.再来看本片情节走向的关键节点:
灵婆(控制的石狮)对椿说,“如果是死去的人,也许我可以帮你。”但等到椿真的去找她的时候,她又转而劝她放弃并说“你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灵婆性别不明,暂时以女性代指)
灵婆一面引导女主,一面又表现出是“你来求我而不是我想这么做”的态度,也就是之前说的影片“行为牵强”的问题。但倘若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情节,其实正是暗示呢?
我们不妨来推测一下灵婆的行为的动机。
联系几点:
a.湫在寻求灵婆帮助的时候,灵婆说“赢了我就帮你”,可牌刚发完湫就已经胡牌。而牌正是灵婆的猫变的。
b.灵婆向椿索要一半性命,向湫索要的却是全部性命;到片尾可知,向湫多要的另一半性命正是为了救湫。当然,灵婆也可以一开始就只要他的一半性命,但这样就无法对应下一个点:
c.灵婆救湫是为了让其继承自己之位。如果湫一开始就留有另一半性命,他最后的选择很可能会有所不同。跟着椿一起即可保护她,就不必“化作人间的风雨来守护她”了不是吗。
d.海水时倒灌时,灵婆说了类似“清洗下界”的话。
e.鲲在衔着海棠枝来找灵婆时,灵婆说:“我等你很久了。”
f.在救活椿后,灵婆说:“两个世界已经相连了。”
旁白里有一句出自《逍遥游》,其实已经揭示了原因:“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春、秋即对应椿、湫,而灵婆所住的如升楼正是处于北冥。
继而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猜测:
灵婆正是上一代的椿。(和网友的推断不太一样)
五百岁为椿,五百岁为湫。(电影中似乎有提到是八百年)灵婆曾经为了爱,做出了和男女主同样的事,继而成为灵婆;所以她对这一代椿说,“你根本无力回天。”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灵婆其实是片中另一个既得利者。其动机也明朗起来:使湫继任自己之位。对椿,灵婆的引导(教唆)导致了之后的一切,对故事的走向开始产生规划;对鲲“等你很久了”,并救活椿;对湫,诱使其牺牲自己,等到他与男女主生死别离后再救活他,相当于“逼”着他接替自己。
电影有些宿命论的味道。这一切仍将轮回,但灵婆终于逃离灵婆这一位置之苦,湫成为继任;数百年后,椿再成为继任。一任为春,一任为秋,如此往复。
(至于上古有大椿者的八千年,我也没想明白)
再看f点,联系湫第二次用核桃开天时比较轻松,即是因为此时“两界已经相连”,那么这恐怕就是灵婆的另一个目的: 使两界相连 。这兴许是为了帮助鼠婆逃离,前往人间;兴许是为了别的什么。
至于她与鼠婆的关系,有人说是禁忌的恋人,有人说灵婆养猫正是为了压制鼠婆的鼠。电影给出的线索亦不明朗,也就不讨论。
3.最后再看看湫的天神之位。全片多次暗示天神的存在,最后直接让湫大喊“ 你接受的是一个天神的爱!他将背叛所有的神灵去爱你! ”那么天神论与情节究竟有何关联作用呢?
a.灾难的起因。海水倒灌极有可能正是因为天神湫内心疾苦绝望,加之酒醉,才招致大变。但是由于《大鱼》的官博里说“每一次鲲长大都会伴随着下雨(雪)。”所以这个可能性不高。
b.与灵婆的关系。灵婆的三手对湫脱帽行礼,灵婆自然也知道湫的身份,考虑到其能力之大,掌管灵魂的重要性却被束高阁,加之对水灾的清晰认识,灵婆也有一定可能是个被罚守在此的神灵。
c.与结尾呼应。鲲在人类世界醒来,对椿背叛族人救他一事毫不知情,椿也再也回不去家园,开放结局。但是对应湫说自己“从小无父母”,“但我见到你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你是我的守护神”,“背叛所有的神灵去爱你”,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另一轮宿命论:
湫也曾因为为了救椿,而背叛了整个神灵一族;最后沦落至椿的世界再也回不去,默默守护着椿。
这时回看上一点b。前文推断灵婆是上一代的椿,大约她也正是为了上一代的某人而背叛神灵,最终受罚来到“其他人”的世界,终生守于如升楼。
那么按照本片的宿命论基调,未来的椿与鲲的相处也很可能是:
鲲:“你父母呢?”
椿:“我父母很早就去世了。”
椿:“我喜欢看你吃东西的样子......”
鲲:“你对我就像妹妹一样。”
椿:“好吧。”
......
......

全剧终。
—————————————————分割线完——————————————————
回到电影,脑洞毕竟是脑洞,尽管是自影片线索而来的”看似合理”的推断,但到底创作者是不是有着类似的创作意识在影片里仍未可知,也就不足以列为影片真正的评判标准。
(图片大量来自豆瓣。)
最后,关于《大鱼》和《大圣》的比较,两部电影都是富有潜力但不成熟的作品,各怀所长,人各有好,实在没什么可撕的道理。我个人更喜欢《大鱼》一些。木心说“问何所嗜,予嗜离题,尤其在情爱上”,大约就是我看电影时的心情。
对于我国的动画电影,我想,比起手执自己所好的一方来贬低另一方,满怀优越感,终归不如挑出不足,继续努力吧。
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电影?
我有个朋友随口说的章法矛盾的话足以蔽之一言:还不错,也不怎么好。
《大鱼》本身的制作非常分化:一流的画面分镜与配乐,三流的台词与配音,造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矛盾感。
再加之并不丰满的剧情走向,有的人便继而说它,“华而不实”,“徒有其表”。那么事实上呢?
我们把表与里拆分开,分别从制作层面(1-5点)以及剧情的角度(第6点),一条一条来说。
1.分镜
这是我整部电影最喜欢的部分。《大鱼》的分镜水准总体非常不错,有些部分相当之高。分镜与画面这两个概念不完全同,后者是更技术面的可以依靠技术的进步甚至砸钱实现的,前者则是更“人为”性质的东西。总的看来,国内影视剧的分镜非常僵硬,缺乏灵性,常常是演到哪镜头跟到哪,鲜有漂亮的长镜头或眼前一亮的几何构图,全靠特写演员一张大脸,一只袖子,食之无味。
《大鱼》的分镜与构图则极其出彩,举几个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影片开头,人类鲲在身上涂满鱼食跳入海中游泳,这时的一个镜头是从仰角(海底)朝上拍的,天与海折叠在一起共色,鱼如同游于天上,非常漂亮,看到的时候令人惊艳。
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鲲在游泳
......嗯。
片尾也有一个类似意境的构图:化为人形的鲲支肘躺在海滩上,椿站在他面前伸出手,接着镜头对准椿的身后向后拉远,两人的身影重叠,远景变得开阔;镜头朝天空回退,两人成为画布中间一个略带俯视的点,画布对称,周围是浅的流动的海水 。
(依旧找不到图,和下面这张的构图原理有一点点类似,但是布局不同,意境不同。)

椿第一次去见灵婆
灵婆带椿走进那个装满“小鱼”(灵魂)的房间的时候,镜头并未追随她们,而是先给了一个住楼(印象中应该是灵婆而不是下图居民住的楼,但类似)的仰视图,圆形往内收缩,构图中心是月亮;接着镜头朝上提起来,来到装“小鱼”房间那一层的时候角度变平,椿和灵婆此时出现在画面左下角的一部分。

土楼内景
还有许多富有技巧性的构图,比如:

土楼全景,圆形的向外扩张的透视图显得气势磅礴
还有:

湫去拜访灵婆。半圆形的构图,又一次用到了重叠的手法,使三者处
诸如此类非常之多,不一而足。我对《大鱼》的分镜的确是爱不释手。
2.配乐
我个人对影视作品的配乐格外重视——配乐的好坏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入戏程度。惊悚的影片去掉配乐就会变得平淡生硬,感人至深的作品掐掉配乐也会收缩而变得干巴巴的,不再具有张力。
《大鱼》的配乐为影片的上下限提拉不少,仅举两例:椿第一次“探险”去寻找灵婆时,配乐确实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气质;湫拉着椿最后从崖上跳下来的时候,甭管剧情有多么不够深刻,音乐一响,我差点眼泪都要掉下来——
但紧接着男女主一开口对话,我就把眼泪生生憋回去了。谈谈接下来的两部分:
3.台词
这部电影台词水准实在有欠。编剧屡屡想要写出一些意境隽永的带有意味的句子,却屡屡显得狼狈周章。
湫在酒馆同酒保对话,想要忘记痛苦,酒保说了些同时忘记痛苦与快乐(孟婆汤)的话,湫于是转而换酒。这个场景简直就是全片台词的一个缩影:
浅浅地流于关于爱,关于痛苦,关于绝望的表面,既没有深长意味的魄力,也不具有日剧里那种从平凡生活透出的光芒。
它和这部电影的说故事能力一样,显得太薄弱了。
比如开头和结尾的关于人生的旁白,比如湫的爱的宣言,试图表现出想法,但是表达出来的东西却未必能让人心动。
4.配音
中国的配音不成产业,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不拥有日本那样成熟的声优体系,我们的更应当称作“配音工作者”。配音有时候比起匹配度更看重名气,演员歌手路边拉的小伙子其实还是某演员儿子这样的比比皆是,没有正规、完整的声优培训的产业链是中国的配音水准迟迟没有进展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可以对比日本的声优产业。
回看这部片子的配音水平,绝大部分都表现出得比较一般乃至平庸,甚至有一些非常糟糕乃至出戏的:比如鲲的妹妹,椿的爸爸。 配音不具备高规格,也就休想说出什么感人至深的话来。
5.把3、4两点结合起来,就铸就了《大鱼》的制作层难孚众望的一面。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就是那句:
“我喜欢看你吃东西的样子。”——湫
......
“还有你任性的样子,生气的样子,(中间有一些不记得了)都很好看。你所有的样子我都见过。”——湫
“你对我就像哥哥一样。”——椿
“好吧。”——湫
......
......
<图片6>
以及:
“你冷吗?”——湫
“不冷。”——椿
“那睡吧。”——湫
......
......
<图片7>
再见。
6.故事
《大鱼》说故事的能力确实比较生硬。
首先来看看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什么。《大鱼》的灵感出自导演的一个有关《逍遥游》的梦境:每个人都是海里的一条鱼,出生的时候从此岸出发,穿越大海一样的生命旅程,离世时抵达彼岸。影片继而表现出这样一个创作理念:
有些鱼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属于天空。
这确实是个如幻梦般、意境非凡的理念。想要做出能够匹配这个框架的血与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无法把梦境具体地表达成一个完整的、除了意境还必须具有真实意味的故事,虚幻的梦就会变成一个虚妄的梦。
首先是世界观的构建。《大鱼》的世界观先是靠旁白引入:主背景设在一个与人类世界可以产生交集的另一个世界,旁白口中的“我们”司自然秩序与万物生长,既不是人亦不是神而是“其他人”。(这个设定让我想起了美剧中主人公是“someone else,something else”的桥段)
进入故事以后,则需要依靠细节的布局来塑造观众对世界观的理解。《大鱼》的元素种类极多,涵盖神话,民俗,志怪,道佛。但元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要形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秩序,继而建立起一个精准的运行体系,构筑出世界观。
《大鱼》着实打造出了一个奇幻的中国风世界,但其更类似于元素的堆砌——元素之间缺乏准确的运行联系,即一个“无序”的世界观。
<图片8>
《大鱼》的官博宣称全片出现了100多个人物和妖怪,但其中许多人与妖怪塑造的程度与意义却有待商榷。人形与妖怪形的本质区别不明,海豚的设定也更近于日漫风格,与中国风的基调显得很不搭。
<图片9>
这几只妖怪居民用了这么多的红色,可着色风格看起来还是十分的宫崎骏。
<图片10>
还有这俩人是怎么混进居民里去的??怎么想他俩都应该是神吧??画风也不一样,自带头发衣带飞舞效果,还偷偷牵小手,其存在就是为了出本子吧??
<图片11>
这张图的元素构成也非常之宫崎骏。至于女主为何行动的时候要抱着花,(男二也是在这一时间段抱着一盆花)后来却再也没有抱过,影片既没有征兆也没有给出解释,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元素的随意插播。
此外,湫自称“天神”(天神的爱),这个突然出现的天神位置在世界观中的存在也非常尴尬,除了法力比同龄人强一点点外“似乎”也并没有什么推动剧情的意义。
<图片12>
也有一些不错且大胆的尝试:男女主的几次“坦诚相见”。看过高达、EVA等日漫的朋友大概会对此感到熟悉,即“裸漂”——每当角色之间产生意识性的沟通时常会使用的桥段。尤其是高达的SEED系列,一言不合就要裸。

高达SEED
不过这些元素的紊乱也都还好,无序但终归也较为不错地营造出了奇幻的氛围。影片真正的硬伤还在于情节的空洞与内涵的缺失。
《大鱼》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出场人、妖众多,但作为核心的椿、湫、鲲三个主角的塑造却显得很薄弱,反倒是一些诸如灵婆鼠婆的配角出了彩。重新来捋一遍主线:
椿在成人礼化为海豚前往人类世界
→在出发地瞧见人类男子并产生兴趣
→游历世界,在最后一天回到出发地并对人类男子产生感情(或者浓厚兴趣)
→陷入困境后被男子所救,但因对人类的恐惧加之恐慌而误害死男子
→回到原来世界,终日愧疚,后在灵婆的引导下(注意这里)交出一半性命换回男子性命,取名“鲲”
→季节、气候反常,族人对鲲产生杀心;椿与湫在鼠婆的帮助下保护鲲
→海水倒灌,椿献出生命挽救世界;湫献出生命救回椿,并开天帮助椿与鲲回到人类世界
→(彩蛋)灵婆救回湫,湫成为灵婆下一任继承人(注意这里)
情节的走向似乎也挺连贯。但《大鱼》在讲故事的时候却埋下了一个大的问题:角色为什么要这么做?
譬如(部分来自网友吐槽):
a.椿为什么能为了一个素不相识兴许一见钟情的男子背叛整个部族?
b.灵婆为什么先对椿说“我有办法帮你”,后又说“你根本无力回天”劝她不要这么做?她分明引导着整个走向,却又不停地强调自己只是个生意人?
c.气候一反常,族人就认定是鲲的锅?
d.影片暗示明示了数次湫是天神,可对剧情的推动意义何在?天神这个位置的存在意义非常尴尬,似乎只表明出:这是来自天神的爱,比普通人的爱来得要更壮烈。
<图片14>
e.湫把鲲放出窗外,惊喜地说:“原来你会在雨里飞啊!”Excuse me??你不知道他能飞你把它丢出去干嘛??其实你也是想杀他的是吗??
f.水灾时出现了一个叫廷牧的角色,这个名字在这一时段出现了许多次,角色的存在感非常强,但其角色的作用非常薄弱(只是为了表现出椿的行为连累了族人),人物主次的刻画牵强附会。
很多行为的动机与铺垫让人觉得“不合理”,亦而不深刻;情节像为了情节而情节,主人公像为了行动而行动,观众无法深入感受到其内心情感,无法认可其动机,继而不认可影片。
我们再回到这部影片的出发点:有些鱼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属于天空。这时你会发现:
这个理念本身与情节毫无关联性。
编剧只是借着这个表层的梦,来讲述了一段尴尬而动机不明的三角恋情;幻境般的外壳下,包裹着的是一层并不匹配的别人的血肉。
青春的爱恋本身也不算什么坏的题材,但是编剧讲故事的功力实在有限;主角薄弱,配角出彩,在理念与情节严重的不匹配下,故事也就自然失去了其内核。
失去内核的故事, 就算是表达“爱”这样广阔的话题,都无法把它说的痛而切。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上述几个问题似乎也不是不可调和的:
a.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认为椿是为了一个人背叛了一个部族;联系c来看,并没有任何征兆或者训言表明养“鱼”是会遭天谴的,所以这一点的主观性与引导性非常强;对椿而言,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她并不知道养鲲会招致灾难,她所见所想的只是拿自己的命来偿命;而等她最后发现自己的所为连累了族人,她旋即选择担起责任——牺牲自己来拯救家园。
再者,爱情本身就是大胆且盲目的。(你要觉得这不是爱也没啥关系)
族人不让椿养鱼,因为鲲是“不祥之物”,这是束缚族人的规则;爷爷却让她“听从自己的内心”,这是不要被规则束缚。联系末尾旁白:“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这段台词还行),这时你会发现:
椿的行为才真正表现出了“有些鱼是永远关不住的(即被规则束缚),因为它们属于天空(大胆追寻所求)”这一理念。
椿才是那条关不住的、游向天空的鱼。
这样一来,不仅电影本身能够自圆其说,椿的行为也就合理化了。至于那是怎样的一条大鱼,怎样的一枝海棠,此刻不过是些纯粹的意象,在无序的世界里放态地生长罢了。
c.典型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觉得这反而是种反讽吗?
e.为了引出鲲能飞和跳舞的桥段,非常强行,这个就是不可调和的。
f.这个也是。
至于b和d,本片有许多类似的看似不合理的行为,但倘若这些行为是创作者有意为之,是“线索”呢?那么这个故事大概就有些不同了。
—————————————————分割线———————————————————
(脑洞灵感部分来自网络)
1.先来看看本片唯一的一个既得利者:鼠婆。
鼠婆是片中气质最类似于反派的人物。她大概因做了什么禁忌之事而被罚,但在影片中却没有做出什么阻碍主人公之事,反而一路帮助(实则为利用)他们,冲破牢笼,重返年轻,并回到自己心乡往之的人类世界。
2.再来看本片情节走向的关键节点:
灵婆(控制的石狮)对椿说,“如果是死去的人,也许我可以帮你。”但等到椿真的去找她的时候,她又转而劝她放弃并说“你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灵婆性别不明,暂时以女性代指)
灵婆一面引导女主,一面又表现出是“你来求我而不是我想这么做”的态度,也就是之前说的影片“行为牵强”的问题。但倘若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情节,其实正是暗示呢?
我们不妨来推测一下灵婆的行为的动机。
联系几点:
a.湫在寻求灵婆帮助的时候,灵婆说“赢了我就帮你”,可牌刚发完湫就已经胡牌。而牌正是灵婆的猫变的。
b.灵婆向椿索要一半性命,向湫索要的却是全部性命;到片尾可知,向湫多要的另一半性命正是为了救湫。当然,灵婆也可以一开始就只要他的一半性命,但这样就无法对应下一个点:
c.灵婆救湫是为了让其继承自己之位。如果湫一开始就留有另一半性命,他最后的选择很可能会有所不同。跟着椿一起即可保护她,就不必“化作人间的风雨来守护她”了不是吗。
d.海水时倒灌时,灵婆说了类似“清洗下界”的话。
e.鲲在衔着海棠枝来找灵婆时,灵婆说:“我等你很久了。”
f.在救活椿后,灵婆说:“两个世界已经相连了。”
旁白里有一句出自《逍遥游》,其实已经揭示了原因:“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春、秋即对应椿、湫,而灵婆所住的如升楼正是处于北冥。
继而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猜测:
灵婆正是上一代的椿。(和网友的推断不太一样)
五百岁为椿,五百岁为湫。(电影中似乎有提到是八百年)灵婆曾经为了爱,做出了和男女主同样的事,继而成为灵婆;所以她对这一代椿说,“你根本无力回天。”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灵婆其实是片中另一个既得利者。其动机也明朗起来:使湫继任自己之位。对椿,灵婆的引导(教唆)导致了之后的一切,对故事的走向开始产生规划;对鲲“等你很久了”,并救活椿;对湫,诱使其牺牲自己,等到他与男女主生死别离后再救活他,相当于“逼”着他接替自己。
电影有些宿命论的味道。这一切仍将轮回,但灵婆终于逃离灵婆这一位置之苦,湫成为继任;数百年后,椿再成为继任。一任为春,一任为秋,如此往复。
(至于上古有大椿者的八千年,我也没想明白)
再看f点,联系湫第二次用核桃开天时比较轻松,即是因为此时“两界已经相连”,那么这恐怕就是灵婆的另一个目的: 使两界相连 。这兴许是为了帮助鼠婆逃离,前往人间;兴许是为了别的什么。
至于她与鼠婆的关系,有人说是禁忌的恋人,有人说灵婆养猫正是为了压制鼠婆的鼠。电影给出的线索亦不明朗,也就不讨论。
3.最后再看看湫的天神之位。全片多次暗示天神的存在,最后直接让湫大喊“ 你接受的是一个天神的爱!他将背叛所有的神灵去爱你! ”那么天神论与情节究竟有何关联作用呢?
a.灾难的起因。海水倒灌极有可能正是因为天神湫内心疾苦绝望,加之酒醉,才招致大变。但是由于《大鱼》的官博里说“每一次鲲长大都会伴随着下雨(雪)。”所以这个可能性不高。
b.与灵婆的关系。灵婆的三手对湫脱帽行礼,灵婆自然也知道湫的身份,考虑到其能力之大,掌管灵魂的重要性却被束高阁,加之对水灾的清晰认识,灵婆也有一定可能是个被罚守在此的神灵。
c.与结尾呼应。鲲在人类世界醒来,对椿背叛族人救他一事毫不知情,椿也再也回不去家园,开放结局。但是对应湫说自己“从小无父母”,“但我见到你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你是我的守护神”,“背叛所有的神灵去爱你”,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另一轮宿命论:
湫也曾因为为了救椿,而背叛了整个神灵一族;最后沦落至椿的世界再也回不去,默默守护着椿。
这时回看上一点b。前文推断灵婆是上一代的椿,大约她也正是为了上一代的某人而背叛神灵,最终受罚来到“其他人”的世界,终生守于如升楼。
那么按照本片的宿命论基调,未来的椿与鲲的相处也很可能是:
鲲:“你父母呢?”
椿:“我父母很早就去世了。”
椿:“我喜欢看你吃东西的样子......”
鲲:“你对我就像妹妹一样。”
椿:“好吧。”
......
......

全剧终。
—————————————————分割线完——————————————————
回到电影,脑洞毕竟是脑洞,尽管是自影片线索而来的”看似合理”的推断,但到底创作者是不是有着类似的创作意识在影片里仍未可知,也就不足以列为影片真正的评判标准。
(图片大量来自豆瓣。)
最后,关于《大鱼》和《大圣》的比较,两部电影都是富有潜力但不成熟的作品,各怀所长,人各有好,实在没什么可撕的道理。我个人更喜欢《大鱼》一些。木心说“问何所嗜,予嗜离题,尤其在情爱上”,大约就是我看电影时的心情。
对于我国的动画电影,我想,比起手执自己所好的一方来贬低另一方,满怀优越感,终归不如挑出不足,继续努力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阿兹卡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