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原来》写下的第一篇长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了一下底下满满的恶评,感觉好多打1星的黑都是冲着男主买票的。不得不再次感叹他的人气。电影改编的小说,原本就有很扎实的群众基础,无论是谁出演,我想我都会怀抱着好奇心去一看究竟。可能因为原来是辛夷坞处女作的缘故,程铮这个人物被赋予了高富帅学霸和傻白甜的完美特性,也有人认为程铮的身上带有些不管不顾的幼稚和任性,虽不尽完美,但已经满足了很多人的青春幻想。也就难怪,这么多人将程铮奉为言情界第一苏的男主。创作者都爱惜自己的羽毛,我相信他们在选角的时候都经过了审慎的考虑。辛夷坞很早就发了微博,而导演周拓如形容程铮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男生形象,原本对小鲜肉无感的他,在看到吴亦凡的第一眼后就认定他是从剧本中走出的程铮。这是前话。 基于和导演同样的感受,我非常满意这个角色,包括饰演韵锦的刘亦菲。当我带着路人朋友去电影院观看的时候,朋友看到荧幕上苏韵锦踮起脚给了程铮一个吻,她回过头问,你的心是不是碎成渣了(笑)。我笑着回复她,我觉得很好,你不觉得他们俩看起来很美好吗?朋友点点头,很认可我的说法。 与很多水军黑对青春片题材动辄无脑喷的态度不同,我与大多数路人一样,对青春片有自己的理解。没有人的青春是相同的,而一天到晚在教室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青春是真实而苍白的,我们只能在影片中瞥见一端,譬如程铮在每个课间给韵锦留下的便签,例如在天台的地板上留下的满满的粉笔印记,例如每次拿到新发下的试卷,看到自己小小进步后的喜悦,例如韵锦和莫郁华相互鼓励,为对方出头,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的友情,例如男生在遇到心仪的女生时耍的那些幼稚的把戏,例如为了高考,默默收起触摸对方的心思,例如莫郁华在高考结束后的舞会上,用一个吻道出了深藏心底的秘密。这些,难道不是真实的青春?难道不是我们正在经历或已经失去的东西。 青春片不需要烧脑,当我们置身大荧幕之前,情绪随着男女主人公的际遇起起伏伏,发现笑点很自然,平均颜值让人看着舒心,这不就是很好的青春影片了吗? 还有这个程铮(吴亦凡),能把傻白甜和高富帅学霸这两种特质糅合得有模有样,我是苏韵锦我也喜欢他呀。 人物塑造上我觉得吴恰恰演出了程铮的好与不好,帅气而痴情,为爱有不顾一切的勇气,时而精明,时而幼稚,面对情敌,他寸步不让,面对爱人,他死缠烂打,这种霸道也渗透了程铮的幼稚和心虚。他的唯一不确定的地方,是苏韵锦从未正面回应自己的情感。诚如一个初吻那样神圣的举动,在苏韵锦看来都可以是一个告别的礼物,那么还有什么东西能为他们的爱情做保证呢?在程铮和苏韵锦最后一次矛盾发生前,我们看到程铮那么自然那么宠溺地吻上她的脸颊,丝毫没有把韵锦继父亏空的事放在心上。在程铮心里,除了苏韵锦不爱他以外,什么都不是事,这也是程铮为什么在听到回答后突然情绪失控的原因,爱得越卑微越容易失望,吴亦凡把程铮那种爱而不得的悲痛演绎得恰到好处,虽说演技有青涩的地方,但恰好与青春的底色相得映彰,有谁不为这样一个像孩子一样苦恼的大男生的遭遇而难过呢? 后来的一大段情节是韵锦的独白,她讲述自己唯一还能维系与程铮的关系的就是那几十万的欠款,当钱还完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彻底断了。而后我们看到这个自诩“慢慢地不再想起程铮”的苏韵锦,在夜晚的街头,时常看到程铮的幻影闪现;当两年的时光匆匆流逝,最后一笔欠款即将还清时,她对着还债日程表,对着手机支付的界面,迟迟按不下那个一键转账的按钮;当她在寺庙的功德簿上依例写下平淡生活后,走在寺庙的回廊上,听到钟声敲响,第一个想起的画面,依然是程铮。于是我们知道了那句所谓的习惯了他不在的日子,是多么自欺欺人,也知道了爱一个人的执念可以多么深入骨髓。朋友看到这里抹了眼泪,跟我说,男主的付出太可怜了。 这些笑与泪交织的画面,我不知道那些说出“打胎,撕逼,小三”这些字眼的人到底有没有走进影院里看过。另外一口一个脏词的人估计也不会贡献票房。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对影片的“客观”评价是打哪里来的?是来源于对青春题材或主演的成见?还是网上道听途说的跟风嘲?抑或看了盗版枪版资源?晒个票根来看看。 起码我看电影时,周围的观众都跟我投入,笑时一起笑,难过时,整个大厅都陷入了沉默。我相信这是一部拥有质感的电影,任何努力都不该被辜负。而我对影片唯一感到遗憾的,很多人都提过了,剪辑上为了迁就时长,删减了很多很好的情节,最后吴亦凡(程铮)的情感爆发,如果没看过书的话,一部分观众会觉得突兀,其实是有铺垫的情节被删除了。如果电影下映后能放出被删减的片段,我会欣然接受上映版这些无关痛痒的小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