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蹈角度读解《红军与白军》--转 丁老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文章首发 公众号【小导演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昨天下午的课上,我请丁老师对匈牙利的导演扬拙的影片《红军与白军》,从芭蕾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因为这个导演原来是一名芭蕾舞演员,他的影片在60年代受到全世界的赞扬,说他的调度,他的摄影机运动具有芭蕾舞的风格,在中国的影评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芭蕾舞的调度,芭蕾舞的镜头运动等概念,因为这些综合论的影评家除了认汉字以外,其他什么都不懂,装懂,不仅仅是马脚,连马肚子,马屁股都露出来了,什么素描般的美术风格油画式的的镜头,如果镜头都是油画式的那么这部影片的美术风格,那么这部影片的风格又怎么会是素描般的呢,这可真是瞎掰。 我把这部影片的最后一个段落拿出来请丁老师分析,下面是牧心的记录: 整个段落就像芭蕾舞的调度,为了壮观好看, 在背景上是三排静止不动的白军,白军的后面是一条从左到右的河,露出天边,第一排也是从左到右占满了整个画面,后面一排稍短一些,远处的那条线上还站着一排,有些散,他们都是静止的,接着我们看见前景上的一排红军唱着歌入画,这就跟芭蕾舞里主角出场的处理一样,舞台上的人全是静止的,只有主角是运动的,调度的突出重点是主角。从芭蕾舞的角度来看,如果背景上的敌人不站成一排的话就不好看了,前景上的运动与背景上的不动,使人忘不了后面的背景的陪衬,而前景上的人物与背景上的几排人物形成一种“坡型”的关系,让观众感觉前景的那排红军正在一点一点的向“圈子里面缩”,这种透视和人物层次感形成了一种悲壮的美,这是典型的芭蕾舞的调度:前景的人物一直向纵深推进,这样观众的注意力就全都集中在那个主角身上,而背景和那条河的布局对前景的那排红军形成了一个包围的形式。这前景上边唱着歌边向远景走去,与后面背景上的那几排站立着不动的人物,还有天边那一条线上人物相成了一种“自投罗网”的关系,前景上的一排人物与背景上的一排人物形成一种“吞噬与被吞噬”的关系,这是典型的芭蕾舞的出场方式。 另外,前景的这排红军的行为体现了一种民族性格。这支红军面对着人数超过他们多少倍的敌人,结果是可以预料的,全军覆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抵抗,他们的思想不是临死也要拼掉你几个,他们的思想是以大无畏的精神迎着死亡走去,民族性格出来了。可能另一个民族的观众会看不懂,因为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打仗哪有这样打的?可是这是艺术表现,这种处理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性格,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里有一个民族性格问题,就像蒙古族人的走路方式:昂首挺胸,环顾四周,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就是大草原,大大咧咧,粗犷美。维吾尔族,羌族,藏族,回族……各个民族的性格都不一样,文化不一样,环境不一样,研究一个民族要从他们生存的环境来研究,环境要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