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利的乐高游戏

上次骂雷德利是在《火星救援》,作为声名在外的大导演,那样一部流水线工艺的片实在倒了我的胃口。没想到,一年之后,看到了远在十五年前就诞生的这部《黑鹰坠落》,仔细看,竟然是一个尿性。由此可见,雷德利并未坠落,他一直如此。
那么,就来说说这部片的问题在哪里。
情节上,是很标准的美式战争片。开头字幕就把邪恶与正义给定了调,奠定了主旋律的底色。然后是基本可以预想到的“战前铺垫——突发事故——展开救援——拉锯作战——王师胜利”的情节线。不过,考虑到片子是十年前的片子,如此老套也可以原谅。
感情色彩上,敌人当然是邪恶的,所以美军师出有名。美军也必须是正义的,所以对于后发开枪的原则执行得将近死板。全片充当群众演员,且一直跑来跑去的非洲人,除了拿枪费力地扫射并且打不准以外,就是被美军神枪手一个个利落地干掉。无数个大俯拍大远景,无数密密麻麻的黑皮肤,在高大伟岸的美军之后充当着背景墙,这样的镜头很难不给人一种“蝗虫遮天”“命如草芥”的即视感。
在死亡的处理上同样轻重分明。我方战斗人员的牺牲一如既往地富有悲剧色彩,飞溅的鲜血、抽搐的表情、临终的记挂、疼痛的煎熬,细致入微甚至略带夸张的描写,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也无意中把立场挪到了大兵的担架上。反观那些被击倒的非洲人,没有一个给过2秒以上的特写,死得如尘土般干净。当然,反打也并非没有。抓住美军俘虏后的那位黑哥们,义正言辞地说了几句不屑于“美式民主”的漂亮话,看上去是在反思战争,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调味料罢了。
意思就是,没它,本意更凸显;有它,全片更周全。说白了,不过是要把过于肤浅外露的样板戏手法,略收一收的“劝百讽一”之手段也。这样的套路,几十年来也比比皆是。
再回到影片塑造的主体——大兵身上。美式主流战争片的一贯套路,是要让大兵表现得尽量像普通人,并且符合普世价值,由此让观众产生认同感。比如美国士兵间舍命的相互营救,在战场上表现出的恐惧、对生命的爱护和尊重,都是我们中国观众司空见惯的大兵形象(不得不说,相比之下,中国的军事题材电影愈来愈丧失人心,根本就在于愈来愈多年轻人已经不认同甚至反感主流的党国价值观,而肉食者却浑然不觉)。甚至到最后,在保留性的慷慨陈词环节,那位死里逃生的大兵选择重返战场之际,也说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他要保护自己的同伴。
听到这句话,我整个人都毛骨悚然了。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热血动漫的核心价值观——为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而战。这特么不是一回事吗?美国人什么时候也开始学习日本人了,不能吧?等等,再一想,近来受《人类简史》启发而想到的前现代文明的特征之一,即是为了自我保护而不断侵占领土的“消极扩张”。由此再想想美国的“先发制人”,并进而想一想日本侵华时那种充满温暖的口号,不由得一震。
所谓战争的正义,其实有时只是缺乏安全感的借口。杀人就是杀人,归根到底是没有谁比谁更高尚的。至多,只是规则不同而已。
统观全片,就在这样套路化的情节、人设、台词和镜头中完成了。如果把开头和结尾的字母换成80年代的普通话播音腔旁白,把富有人性和友爱的美国大兵换成高擎红色旗帜不怕牺牲的红军,把索马里的黑人换成千人一面的皇军或国军,再把呈现方式从士兵的个人叙事换成领导人的宏大叙事——叮咚,一部我国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便横空出世了。
所以雷导,同样都是套路,我凭什么要给你更多分呢?(Though technically you are better indeed)
那么,就来说说这部片的问题在哪里。
情节上,是很标准的美式战争片。开头字幕就把邪恶与正义给定了调,奠定了主旋律的底色。然后是基本可以预想到的“战前铺垫——突发事故——展开救援——拉锯作战——王师胜利”的情节线。不过,考虑到片子是十年前的片子,如此老套也可以原谅。
感情色彩上,敌人当然是邪恶的,所以美军师出有名。美军也必须是正义的,所以对于后发开枪的原则执行得将近死板。全片充当群众演员,且一直跑来跑去的非洲人,除了拿枪费力地扫射并且打不准以外,就是被美军神枪手一个个利落地干掉。无数个大俯拍大远景,无数密密麻麻的黑皮肤,在高大伟岸的美军之后充当着背景墙,这样的镜头很难不给人一种“蝗虫遮天”“命如草芥”的即视感。
在死亡的处理上同样轻重分明。我方战斗人员的牺牲一如既往地富有悲剧色彩,飞溅的鲜血、抽搐的表情、临终的记挂、疼痛的煎熬,细致入微甚至略带夸张的描写,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也无意中把立场挪到了大兵的担架上。反观那些被击倒的非洲人,没有一个给过2秒以上的特写,死得如尘土般干净。当然,反打也并非没有。抓住美军俘虏后的那位黑哥们,义正言辞地说了几句不屑于“美式民主”的漂亮话,看上去是在反思战争,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调味料罢了。
意思就是,没它,本意更凸显;有它,全片更周全。说白了,不过是要把过于肤浅外露的样板戏手法,略收一收的“劝百讽一”之手段也。这样的套路,几十年来也比比皆是。
再回到影片塑造的主体——大兵身上。美式主流战争片的一贯套路,是要让大兵表现得尽量像普通人,并且符合普世价值,由此让观众产生认同感。比如美国士兵间舍命的相互营救,在战场上表现出的恐惧、对生命的爱护和尊重,都是我们中国观众司空见惯的大兵形象(不得不说,相比之下,中国的军事题材电影愈来愈丧失人心,根本就在于愈来愈多年轻人已经不认同甚至反感主流的党国价值观,而肉食者却浑然不觉)。甚至到最后,在保留性的慷慨陈词环节,那位死里逃生的大兵选择重返战场之际,也说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他要保护自己的同伴。
听到这句话,我整个人都毛骨悚然了。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热血动漫的核心价值观——为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而战。这特么不是一回事吗?美国人什么时候也开始学习日本人了,不能吧?等等,再一想,近来受《人类简史》启发而想到的前现代文明的特征之一,即是为了自我保护而不断侵占领土的“消极扩张”。由此再想想美国的“先发制人”,并进而想一想日本侵华时那种充满温暖的口号,不由得一震。
所谓战争的正义,其实有时只是缺乏安全感的借口。杀人就是杀人,归根到底是没有谁比谁更高尚的。至多,只是规则不同而已。
统观全片,就在这样套路化的情节、人设、台词和镜头中完成了。如果把开头和结尾的字母换成80年代的普通话播音腔旁白,把富有人性和友爱的美国大兵换成高擎红色旗帜不怕牺牲的红军,把索马里的黑人换成千人一面的皇军或国军,再把呈现方式从士兵的个人叙事换成领导人的宏大叙事——叮咚,一部我国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便横空出世了。
所以雷导,同样都是套路,我凭什么要给你更多分呢?(Though technically you are better indeed)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