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似浮云知进退

我们对有一些片子十分宽容,可以轻易打出四星或以上,另一些却用全然不同的苛刻标准来衡量。其实也很好理解,无论是超级英雄片、科幻片或是惊悚片,它们离我们的生活相对遥远,观众有意无意地会将自己抽离在外,于是可以用隔岸观火的心态去窥视;
而现实主义剧情片则不同,它其中描绘的场景与每天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视感强烈”会产生两个指向,其一是引起部分观众的情感共鸣,往往与影片所希望表达的主旨一致,产生积极效用。但由于个体差异,其二则是引起另外一些观众的情绪反弹。当然,我们举例子的时候不能身边即世界,但是观影感受终究是私人的,代入感越强,对细节偏差的容忍度就越低,打个不恰当地比方就是会产生恐怖谷效应,放在这个片子里——或当今社会语境之下,很容易想见究竟是哪些人在鼓吹“女性地位已空前提高”——即是:
电影本身没有足够强烈或直接的事件冲突推动女主的角色转变,使得故事本身缺乏说服力;或者针对现在女权主义者的“叫嚣”,指出男女本来就有别,有些工作本来就不适合女性做,要求平等不是有病么;我自己/我身边的女性待遇都不错,并没有感受到很多性别歧视,当时女性地位低下没错,既然现在已提升又何必日日重提事事计较,诸如此类。
近年总有一些词出现频率忽然变得很高,从而使词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女权,情怀,直男,这些词后面被加上“癌”,彻底妖魔化,很多人说着它们的同时,根本不懂得也无心考虑这些词汇的初始语境和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大家都在用于是就跟着用了。词义一旦扩大,人们的敏感性便随之降低,比如那些自称“宝宝”的傻逼——啊不对这个例子不对,这些傻X还是很恶心,该拉黑的千万别手软。
语言的滥用对拉低大多数路人的普遍观感可谓推波助澜,对一个不甚了解、无喜无怒的事物,“弱势群体”在路人原是一个加分项,却因为非正常的刷关注造成别人根本无心去关注孰是孰非,只想把女权和反女权全部叉出去,这实在怨不得别人。
我个人对国内的民间女权(可算是民间科学的对应词吧)也实在没什么好感,因为其中参杂着太多政治正确,和太多挂羊头卖狗肉。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也有类似的顾虑:电影本身所持的立场是什么?拍片是为了陈述观点还是炒作热点卖钱?毕竟现在钱好赚了嘛,有些电影目的也难说纯粹,当有可恶的新娘这种打着某种名义干另一种事情的影片出现,我们再也不能说电视圈的拍电影只是为了圈钱了,圈钱不可怕,不但圈钱而且夹带私货还有脑残粉主动当枪,这种把什么情怀梦想以及更多掰扯不清的事情放在一起,从不跟你讲逻辑只讲主观感受的人一旦出现,就再没有什么争论的必要了。
好在这部影片本身足够诚恳。当然,它有很多不足,但有一点极其真切地打动了我,这个等下后面说,个人认为这点足以遮盖所有不足,所以我给了五星。
其实影片中已经表现得清楚明白了,想要获得弱势群体之外人群的注意十分困难,而就在弱势群体内部很多人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愿去改变现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得不偿失”。她们有自己的社交圈、圈中(无论是谁在引导)有主导舆论、有丈夫与孩子,或有苦衷无法发声,为了一些很难说到底能不能争取到、能争取到多少的权利实在不值得承担失去一切的风险。
前面说到打动我的一点是,你的面前从来都有选择,而你要选择自己会做什么。当然,真正经历了歧视的人更“容易”觉醒,但也并不意味着女主的动机不够充分,毕竟世界上还有那么多LGBT友好人士。关键是你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发声与如何发声。
我原先也是个身边即世界派,因为没有真切体会过因性别带来的权利缺失,也就从未为了平权去做出过什么事情,即使我自己也是性少数人群中的一员。作为一个社恐症,缩几乎是一种本能,另一方面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是爱情就是爱情,它不因LGBT与否而变得伟大或渺小。换言之,电影就是电影本身,底线是不性别歧视,但也不用刻意显得政治正确而安插非必要性的场景、台词乃至角色。
(尤其是近年来无论LGBT还是女权在某些人那里一如既往受到歧视不说,在另一些人眼里却俨然成了某种身份标识,同性恋“反而”高人一等了,咄咄怪事——这么说的意思是,反歧视最重要的一点是去特殊化,无论是用以标榜或用以嘲讽都在广义上使之分离于另一群体,这很不正常。当然不仅指影视剧卖腐。圈粉小斗士同样可怕。)
这部片子中的女性为了争取权利而从事暴力活动,同志亦凡人中近乎滥交的夸张镜头描写,这是否一种矫枉过正,它们真的有必要吗?赛佛·哈定说,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吗?
首先要推翻我原本的想法,站在电影创作的角度,去特殊化仍然很重要,站在电影创作者的角度——总有人要站出来做这件事——“夸张”必不可少。我们需要为正当一种权利而呐喊,因为借助影像媒介发声这件事是结果导向的,通过哪一个环节、哪一种方式抓取观众的注意力不重要,最终抓取了观众的注意力,并令人们有所思考比较重要。所有让人觉得如鲠在喉、不符合现世道德逻辑准则的事情,都是为了确保观众能够理解一个弱势群体的苦衷:如果不这样夸张地把这些指出来,观众就不会意识到,从而理解和接受。
在电影设定中当时的情况下,暴力是否唯一的解决方法我不知道,但的确是这些妇女所能想出的最优方案,也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伤亡最小并逐步达成期望的结果。暴力从来不是必须的,但是绝不能因为不希望使用暴力,对方以暴力相待时就不去还手。
这就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啊。有些公司/导演的片子烂成一滩仍然有无数热情粉丝高呼好好好买买买,另一些同类型、水准甚而更高的作品,却遭到或许是同一批观众几乎零容忍度的攻击,究竟岔在了哪里可能只能归结于微妙的气质,不过这也正是开头第一段所说,现实主义作品是有门槛的。
是偶然跟人说着别的,想起了这部片子,我之前看的时候其实有些不认同,但今天顺口就用了其中一个观点,想了想竟然无法反驳自己。
我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甚至不是个人权主义者,原来对人类的未来看法很悲观的。往大里说万物兴衰有本,人类无论破坏或保护自然、战争或保持和平最终都会自行灭绝;往小里说人各有命,活好自己的一世已然不易,连死后会去往哪里都还不知道,何苦操心太抽象的“人权”?不过写着写着我感觉又把自己说服了。以后尽量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该死的人类做点好事吧。
另外关于男女有别那条,说得没错,女性去从事更男性化的职业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神/生理代价,所以有时候我们不提倡女性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这是出于社会资源分配的考量,也意在避免女性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但如果后果被申明的前提下,一位女性仍然决定自己可以去和男性做平等竞争,就证明她已经意识到并认可自己将要承担的风险,这时候选择和从事职业是她的权利与自由。
最后,不管你是哪个性别,请反思自己的说话习惯吧,带有歧视性的群体词汇尽量少用,我也会尽量少说某一类型的人是狗屎的。就像所有正派人被问及“他们骂我们,我们却不能骂回去?”时说的:至少我们不能跟他们一样啊。
而现实主义剧情片则不同,它其中描绘的场景与每天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视感强烈”会产生两个指向,其一是引起部分观众的情感共鸣,往往与影片所希望表达的主旨一致,产生积极效用。但由于个体差异,其二则是引起另外一些观众的情绪反弹。当然,我们举例子的时候不能身边即世界,但是观影感受终究是私人的,代入感越强,对细节偏差的容忍度就越低,打个不恰当地比方就是会产生恐怖谷效应,放在这个片子里——或当今社会语境之下,很容易想见究竟是哪些人在鼓吹“女性地位已空前提高”——即是:
电影本身没有足够强烈或直接的事件冲突推动女主的角色转变,使得故事本身缺乏说服力;或者针对现在女权主义者的“叫嚣”,指出男女本来就有别,有些工作本来就不适合女性做,要求平等不是有病么;我自己/我身边的女性待遇都不错,并没有感受到很多性别歧视,当时女性地位低下没错,既然现在已提升又何必日日重提事事计较,诸如此类。
近年总有一些词出现频率忽然变得很高,从而使词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女权,情怀,直男,这些词后面被加上“癌”,彻底妖魔化,很多人说着它们的同时,根本不懂得也无心考虑这些词汇的初始语境和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大家都在用于是就跟着用了。词义一旦扩大,人们的敏感性便随之降低,比如那些自称“宝宝”的傻逼——啊不对这个例子不对,这些傻X还是很恶心,该拉黑的千万别手软。
语言的滥用对拉低大多数路人的普遍观感可谓推波助澜,对一个不甚了解、无喜无怒的事物,“弱势群体”在路人原是一个加分项,却因为非正常的刷关注造成别人根本无心去关注孰是孰非,只想把女权和反女权全部叉出去,这实在怨不得别人。
我个人对国内的民间女权(可算是民间科学的对应词吧)也实在没什么好感,因为其中参杂着太多政治正确,和太多挂羊头卖狗肉。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也有类似的顾虑:电影本身所持的立场是什么?拍片是为了陈述观点还是炒作热点卖钱?毕竟现在钱好赚了嘛,有些电影目的也难说纯粹,当有可恶的新娘这种打着某种名义干另一种事情的影片出现,我们再也不能说电视圈的拍电影只是为了圈钱了,圈钱不可怕,不但圈钱而且夹带私货还有脑残粉主动当枪,这种把什么情怀梦想以及更多掰扯不清的事情放在一起,从不跟你讲逻辑只讲主观感受的人一旦出现,就再没有什么争论的必要了。
好在这部影片本身足够诚恳。当然,它有很多不足,但有一点极其真切地打动了我,这个等下后面说,个人认为这点足以遮盖所有不足,所以我给了五星。
其实影片中已经表现得清楚明白了,想要获得弱势群体之外人群的注意十分困难,而就在弱势群体内部很多人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愿去改变现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得不偿失”。她们有自己的社交圈、圈中(无论是谁在引导)有主导舆论、有丈夫与孩子,或有苦衷无法发声,为了一些很难说到底能不能争取到、能争取到多少的权利实在不值得承担失去一切的风险。
前面说到打动我的一点是,你的面前从来都有选择,而你要选择自己会做什么。当然,真正经历了歧视的人更“容易”觉醒,但也并不意味着女主的动机不够充分,毕竟世界上还有那么多LGBT友好人士。关键是你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发声与如何发声。
我原先也是个身边即世界派,因为没有真切体会过因性别带来的权利缺失,也就从未为了平权去做出过什么事情,即使我自己也是性少数人群中的一员。作为一个社恐症,缩几乎是一种本能,另一方面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是爱情就是爱情,它不因LGBT与否而变得伟大或渺小。换言之,电影就是电影本身,底线是不性别歧视,但也不用刻意显得政治正确而安插非必要性的场景、台词乃至角色。
(尤其是近年来无论LGBT还是女权在某些人那里一如既往受到歧视不说,在另一些人眼里却俨然成了某种身份标识,同性恋“反而”高人一等了,咄咄怪事——这么说的意思是,反歧视最重要的一点是去特殊化,无论是用以标榜或用以嘲讽都在广义上使之分离于另一群体,这很不正常。当然不仅指影视剧卖腐。圈粉小斗士同样可怕。)
这部片子中的女性为了争取权利而从事暴力活动,同志亦凡人中近乎滥交的夸张镜头描写,这是否一种矫枉过正,它们真的有必要吗?赛佛·哈定说,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吗?
首先要推翻我原本的想法,站在电影创作的角度,去特殊化仍然很重要,站在电影创作者的角度——总有人要站出来做这件事——“夸张”必不可少。我们需要为正当一种权利而呐喊,因为借助影像媒介发声这件事是结果导向的,通过哪一个环节、哪一种方式抓取观众的注意力不重要,最终抓取了观众的注意力,并令人们有所思考比较重要。所有让人觉得如鲠在喉、不符合现世道德逻辑准则的事情,都是为了确保观众能够理解一个弱势群体的苦衷:如果不这样夸张地把这些指出来,观众就不会意识到,从而理解和接受。
在电影设定中当时的情况下,暴力是否唯一的解决方法我不知道,但的确是这些妇女所能想出的最优方案,也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伤亡最小并逐步达成期望的结果。暴力从来不是必须的,但是绝不能因为不希望使用暴力,对方以暴力相待时就不去还手。
这就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啊。有些公司/导演的片子烂成一滩仍然有无数热情粉丝高呼好好好买买买,另一些同类型、水准甚而更高的作品,却遭到或许是同一批观众几乎零容忍度的攻击,究竟岔在了哪里可能只能归结于微妙的气质,不过这也正是开头第一段所说,现实主义作品是有门槛的。
是偶然跟人说着别的,想起了这部片子,我之前看的时候其实有些不认同,但今天顺口就用了其中一个观点,想了想竟然无法反驳自己。
我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甚至不是个人权主义者,原来对人类的未来看法很悲观的。往大里说万物兴衰有本,人类无论破坏或保护自然、战争或保持和平最终都会自行灭绝;往小里说人各有命,活好自己的一世已然不易,连死后会去往哪里都还不知道,何苦操心太抽象的“人权”?不过写着写着我感觉又把自己说服了。以后尽量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该死的人类做点好事吧。
另外关于男女有别那条,说得没错,女性去从事更男性化的职业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神/生理代价,所以有时候我们不提倡女性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这是出于社会资源分配的考量,也意在避免女性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但如果后果被申明的前提下,一位女性仍然决定自己可以去和男性做平等竞争,就证明她已经意识到并认可自己将要承担的风险,这时候选择和从事职业是她的权利与自由。
最后,不管你是哪个性别,请反思自己的说话习惯吧,带有歧视性的群体词汇尽量少用,我也会尽量少说某一类型的人是狗屎的。就像所有正派人被问及“他们骂我们,我们却不能骂回去?”时说的:至少我们不能跟他们一样啊。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