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history到herstory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有权思考,”爱丽丝说。
“正如猪想要有会飞的权利一样。”伯爵夫人说道。
这本书出版于1865年。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几乎都没有思考的权利。
正如前面有人说到《妇女参政论者》这部电影的意义大于形式,的确如此。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它恰恰选取了一战前女权运动的最高峰。我觉得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太真实了,每一个细节都可找到依据,几乎没有历史事实上的瑕疵。比如Moud在监狱里遭受鼻饲,完全再现了当时无数入狱女性所遭受过的痛苦:
不了解英国女权运动的人,会被本片的真实所震撼;而了解它的人亦会心照不宣。
1.
那么就从Moud开始参加女权运动之前的事情讲起吧。
1903年,Pankhurst夫人参与成立了英国女权运动的领导组织WSPU(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即电影中Moud被赶出家门后为其提供住宿的组织。)她和她的女儿们都投身于该组织的平权运动,甚至于1905和1906年被逮捕入狱。而Pankhurst本人也数次遭受牢狱之灾。
1910年,她们数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些微弱的回应。
对历时多年的争取投票权运动持同情态度的一组男议员向议会提交了一份《和解草案》(Conciliation Bills),提倡把投票权赋予私有资产达百万的女性。在最初的辩论中,议员们对这一法案给予了绝对多数的支持。但后来这一法案由于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的反对遭到雪藏。他宣称“由女性参选的政府作出的决定会缺乏事实上和道德上的权威。”
正如Pankhurst夫人所说,"Deeds, not words, was to be our permanent motto."作为回应,她在11月18日领导300名女性参政论者,组成代表团在议会入口外集结。警方组成的人墙对她们进行管控,后来升级为暴力,她们被殴打甚至性侵。
<图片2>
结果是血腥的——115名女性入狱,无数人受伤,2名女性丧生。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一张警察攻击一名倒在地上的女性的照片登上了报纸头条,而政府也很快意识到他们越过了底线,于是所有被捕女性在圣诞节前被释放了。Pankhurst夫人的姐姐也在此事件后逝世。
此后一年内,人们再次尝试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但1911年,首相再次撕毁了下议院通过的《和解草案》。
女性参政论者不得不再一次举起武器。400名女性协力组织了一场砸窗户的破坏运动,攻击百货商场等地点——这也就是女主角Moud在一开场所目睹的混乱的一幕。
回到电影本身,Moud在她的抗争之路中经历了与许许多多女性参政论者相似的历程——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走出来,被逐出家门,失去丈夫和孩子,流离失所,被数次逮捕甚至虐待。看似“逼上梁山”的历程,实际上是无数女性内心自我觉醒的历程。正是因为她们,持续数百年的抗争在20世纪迅速发酵,终于从1910年开始渐渐走向巅峰。
1913年大赛马日时妇女参政权运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事七年女性权益斗争的活动家Emily Davison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
电影在此戛然而止。然而平权之路何其漫漫,十五年后英国21岁以上的女性才真正拥有了投票权。直至今天,女性仍然未取得政治、经济、文化各界的真正平等——更加根深蒂固的是难以去除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日益严重的对女性的“物化”。
2.
影片的末尾,中国和印度同样被列在1949年女性获得选举权的国家之中。
那么我们自己民族的女性抗争史呢?
很遗憾,中国从来没有与英美一样震撼人心的女性平权运动。
古代历史中每一次女性地位表面上的提高,都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儒家父权社会的一次次妥协。无论是武则天时期出现的短时期内少数女性得以处理政务,还是明末清初上流社会的名媛和江南名妓纷纷结社乃至从事抗清运动,都是如此。
到了近代,中国早期的女权启蒙并不是无条件地给予妇女以自由,也没有彻底消灭传统妇女束缚的意思,而是要重新调整妇女在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更为完整和合理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政治和文化秩序。换言之,与其让女性足不出户“不劳力而分利”,不如让她们在履行母职的同时参与到民族救亡活动中;另一方面西方的女权运动和女权思想也被视为先进文明的象征而传入中国,但这些思想通过具有西方基督教背景的人士折射出来已经大打折扣,而再经过中国男性启蒙家的第二层过滤,往往与原意相去甚远。如果19世纪以来中国不面临民族国家危亡,妇女问题将在何时被提上议事日程就很难说了。
从梁启超等早期改良主义者提倡的“贤妻良母主义”到后来革命党人对女性的种种表现,无一不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来安排女性辅助男性效忠于民族国家,他们很少正视乃至无视妇女的切身利益。即使是一流的领袖人物——孙中山等等,也是如此。“人们要富国强兵,要救亡,要现代化,却忘了这一切本身并不能成为终极目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
上述近代“女权”思潮,多半波及城市;而在农村,后来的共/产/主/义/革/命好像带来了一些具有反讽意味的效果——革/命既加强了传统的农民家庭模式,同时使这种模式改良了。改良过的传统家庭体制,以及它所支持的沉默的父权制度,都在中国稳定、牢固地存在,没有收到根本质疑。
诚然中国无法复制英美国家的女权之路。我们缺乏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传统,历史和社会环境不同,故而没有西方模式下的女权运动,没有形成自觉的、有组织的力量。
妇女参政论者只是平权的开始。不论中国抑或世界,这条路 道阻且艰。
<图片3>
PS:推荐纪录片《永远的女性参政论者》Suffragettes Forever! The Story Of Women And Power
以及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女权的书《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
“我有权思考,”爱丽丝说。
“正如猪想要有会飞的权利一样。”伯爵夫人说道。
这本书出版于1865年。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几乎都没有思考的权利。
正如前面有人说到《妇女参政论者》这部电影的意义大于形式,的确如此。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它恰恰选取了一战前女权运动的最高峰。我觉得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太真实了,每一个细节都可找到依据,几乎没有历史事实上的瑕疵。比如Moud在监狱里遭受鼻饲,完全再现了当时无数入狱女性所遭受过的痛苦:
不了解英国女权运动的人,会被本片的真实所震撼;而了解它的人亦会心照不宣。
1.
那么就从Moud开始参加女权运动之前的事情讲起吧。
1903年,Pankhurst夫人参与成立了英国女权运动的领导组织WSPU(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即电影中Moud被赶出家门后为其提供住宿的组织。)她和她的女儿们都投身于该组织的平权运动,甚至于1905和1906年被逮捕入狱。而Pankhurst本人也数次遭受牢狱之灾。
1910年,她们数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些微弱的回应。
对历时多年的争取投票权运动持同情态度的一组男议员向议会提交了一份《和解草案》(Conciliation Bills),提倡把投票权赋予私有资产达百万的女性。在最初的辩论中,议员们对这一法案给予了绝对多数的支持。但后来这一法案由于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的反对遭到雪藏。他宣称“由女性参选的政府作出的决定会缺乏事实上和道德上的权威。”
正如Pankhurst夫人所说,"Deeds, not words, was to be our permanent motto."作为回应,她在11月18日领导300名女性参政论者,组成代表团在议会入口外集结。警方组成的人墙对她们进行管控,后来升级为暴力,她们被殴打甚至性侵。
<图片2>
结果是血腥的——115名女性入狱,无数人受伤,2名女性丧生。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一张警察攻击一名倒在地上的女性的照片登上了报纸头条,而政府也很快意识到他们越过了底线,于是所有被捕女性在圣诞节前被释放了。Pankhurst夫人的姐姐也在此事件后逝世。
此后一年内,人们再次尝试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但1911年,首相再次撕毁了下议院通过的《和解草案》。
女性参政论者不得不再一次举起武器。400名女性协力组织了一场砸窗户的破坏运动,攻击百货商场等地点——这也就是女主角Moud在一开场所目睹的混乱的一幕。
回到电影本身,Moud在她的抗争之路中经历了与许许多多女性参政论者相似的历程——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走出来,被逐出家门,失去丈夫和孩子,流离失所,被数次逮捕甚至虐待。看似“逼上梁山”的历程,实际上是无数女性内心自我觉醒的历程。正是因为她们,持续数百年的抗争在20世纪迅速发酵,终于从1910年开始渐渐走向巅峰。
1913年大赛马日时妇女参政权运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事七年女性权益斗争的活动家Emily Davison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
电影在此戛然而止。然而平权之路何其漫漫,十五年后英国21岁以上的女性才真正拥有了投票权。直至今天,女性仍然未取得政治、经济、文化各界的真正平等——更加根深蒂固的是难以去除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日益严重的对女性的“物化”。
2.
影片的末尾,中国和印度同样被列在1949年女性获得选举权的国家之中。
那么我们自己民族的女性抗争史呢?
很遗憾,中国从来没有与英美一样震撼人心的女性平权运动。
古代历史中每一次女性地位表面上的提高,都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儒家父权社会的一次次妥协。无论是武则天时期出现的短时期内少数女性得以处理政务,还是明末清初上流社会的名媛和江南名妓纷纷结社乃至从事抗清运动,都是如此。
到了近代,中国早期的女权启蒙并不是无条件地给予妇女以自由,也没有彻底消灭传统妇女束缚的意思,而是要重新调整妇女在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更为完整和合理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政治和文化秩序。换言之,与其让女性足不出户“不劳力而分利”,不如让她们在履行母职的同时参与到民族救亡活动中;另一方面西方的女权运动和女权思想也被视为先进文明的象征而传入中国,但这些思想通过具有西方基督教背景的人士折射出来已经大打折扣,而再经过中国男性启蒙家的第二层过滤,往往与原意相去甚远。如果19世纪以来中国不面临民族国家危亡,妇女问题将在何时被提上议事日程就很难说了。
从梁启超等早期改良主义者提倡的“贤妻良母主义”到后来革命党人对女性的种种表现,无一不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来安排女性辅助男性效忠于民族国家,他们很少正视乃至无视妇女的切身利益。即使是一流的领袖人物——孙中山等等,也是如此。“人们要富国强兵,要救亡,要现代化,却忘了这一切本身并不能成为终极目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
上述近代“女权”思潮,多半波及城市;而在农村,后来的共/产/主/义/革/命好像带来了一些具有反讽意味的效果——革/命既加强了传统的农民家庭模式,同时使这种模式改良了。改良过的传统家庭体制,以及它所支持的沉默的父权制度,都在中国稳定、牢固地存在,没有收到根本质疑。
诚然中国无法复制英美国家的女权之路。我们缺乏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传统,历史和社会环境不同,故而没有西方模式下的女权运动,没有形成自觉的、有组织的力量。
妇女参政论者只是平权的开始。不论中国抑或世界,这条路 道阻且艰。
<图片3>
PS:推荐纪录片《永远的女性参政论者》Suffragettes Forever! The Story Of Women And Power
以及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女权的书《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