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第一集和小说开头的比较

冲突一:商鞅之死
原著所无。
名人,大事件,五马分尸的视觉冲击力。添了这一段,开头的震撼性显然较原著加强。
剧中商鞅之所以自报身份,一是自知必死,隐瞒也无意义;二是对变法之深入极感欣慰,所以这时表明身份,自有一种傲然。于史无据(其实作法自毙的故事本身,也未必不出于古代段子手的编造),但并不难理解。
冲突二:霸星出现
这对应原著第一段。
楚威王,原著中的称呼,是更合理的楚王商,电视字幕则径称观众更熟悉的谥号。——楚威王一般历史爱好者就听说过,楚王商则需要更多知识储备。我爸看到出现了楚威王,可以跟我妈吹吹楚威王和南京的关系之类,卖弄一下学识,换成楚王商,他就吹不成了。而边看电视边吹牛,本是一大部分观众的乐趣,不宜剥夺。
章华台,字幕是更直观的观星台。
楚王身边议政者,原著未提及何人。电视则说明是屈原和靳尚。名人和观众拉近距离。
——屈原竟然是崔中石,想想其实还是蛮合适的,祖峰身上有娘炮和坚毅完美圆融的文人气,是三闾大夫。屈原想效法商鞅,当然是厚诬古人,但不违背电视剧的逻辑。
莒姬的媵女是向氏。莒国灭向,《左传》里提过一句而已,向女为莒姬之媵非常合理,这个设定颇用心,不过电视观众自然是不会关注了。
“楚王商当即下令,遍查六宫,却在此时,后宫得宠的夫人莒姬便来告知,她的媵女向氏有孕……”
这句概括,若一板一眼的修改,当有三五场戏之多。电视改为楚王直接传唤永巷令问询,立刻获知此讯息,叙事迅捷。
冲突三:楚王后训斥莒姬
原著所无,后宫撕逼观众最爱。
楚王后与楚太子的对话则删。酱油众能删则删,尤其是身份敏感的酱油众,免得增加人物关系,后面不好处理。
冲突四:楚王后授意女医挚
原著:王后召见女医挚,暗示她要向氏堕胎的意图,女医挚拒绝。王后威胁:“倘若向氏平安产子,而当合族祸临矣!”女医挚遂屈服。
电视:王后召见女医挚,好好聊着医术,陡然提出要女医挚的儿子到身边为宦者,把女医挚吓得魂不附体时,淡淡补一句“我把向氏交给你,你放心,倘有差池,我必不怪罪于你。”
剧本里的王后有身份。威胁不可直说,恶意必以善言,高原著不止一个档次。姜宏波演得也好。
冲突五:女医挚下药为莒姬所阻
原著无此情节,只说女医挚虽畏惧王后严令,但古人迷信,恐遭报应,故一味拖延而已。
原著的设定也许更合情理,但想法不能落实为行为,在荧幕上难以表现,更淡化冲突。
以堕胎为手段的撕逼虽然俗套,但冲突强度是可以保证的。原著只说王后用药令莒姬无法受孕,电视则改为王后曾用药令已怀孕的莒姬堕胎。
连续累积的微创是人生不是电视剧,从无希望也就不会有失望。电视剧需要更多大起大落,更多希望、失望之间的轮替。
冲突六:芈月出生
楚王后催逼女医挚,楚王后迁向女于王后宫,莒姬闯宫意图营救向女……围绕生子冲突做戏,环环紧逼,皆原著所无。
原著写了大量女医挚的内心冲突,电视剧不宜表现内心戏,何况是酱油众的内心。芈月降生,竟是女婴,女医挚内心一块石头落地。照原著拍的话,则观众眼里石头从未举起,谈何落地?
电视里把莒姬做成了景阳冈上武松的哨棒,——以为必发挥大作用,而毕竟无用。先处处表现莒姬是向氏的保护者,使人以为向氏之儿要安全降生,必全靠莒姬之力,然后使莒姬无能为力,哨棒弄断,而剧情一下子翻转,生下来竟是女婴,节奏掌握很见功力。
冲突七:小芈月与大王的对手戏
父女之情,原著只有几句概述,对白、动作全是编剧所加。
我电视只看了一集,小说也只看了开头,并且都不打算看下去。
大体上,仅就这一小部分而言:原著是距离电视剧要求颇远的网络小说,而剧本则是电视工业流水线的水准之上的作品。至于这个转化工作是谁完成的,我自然不知道,也不关心。
原著所无。
名人,大事件,五马分尸的视觉冲击力。添了这一段,开头的震撼性显然较原著加强。
剧中商鞅之所以自报身份,一是自知必死,隐瞒也无意义;二是对变法之深入极感欣慰,所以这时表明身份,自有一种傲然。于史无据(其实作法自毙的故事本身,也未必不出于古代段子手的编造),但并不难理解。
冲突二:霸星出现
这对应原著第一段。
楚威王,原著中的称呼,是更合理的楚王商,电视字幕则径称观众更熟悉的谥号。——楚威王一般历史爱好者就听说过,楚王商则需要更多知识储备。我爸看到出现了楚威王,可以跟我妈吹吹楚威王和南京的关系之类,卖弄一下学识,换成楚王商,他就吹不成了。而边看电视边吹牛,本是一大部分观众的乐趣,不宜剥夺。
章华台,字幕是更直观的观星台。
楚王身边议政者,原著未提及何人。电视则说明是屈原和靳尚。名人和观众拉近距离。
——屈原竟然是崔中石,想想其实还是蛮合适的,祖峰身上有娘炮和坚毅完美圆融的文人气,是三闾大夫。屈原想效法商鞅,当然是厚诬古人,但不违背电视剧的逻辑。
莒姬的媵女是向氏。莒国灭向,《左传》里提过一句而已,向女为莒姬之媵非常合理,这个设定颇用心,不过电视观众自然是不会关注了。
“楚王商当即下令,遍查六宫,却在此时,后宫得宠的夫人莒姬便来告知,她的媵女向氏有孕……”
这句概括,若一板一眼的修改,当有三五场戏之多。电视改为楚王直接传唤永巷令问询,立刻获知此讯息,叙事迅捷。
冲突三:楚王后训斥莒姬
原著所无,后宫撕逼观众最爱。
楚王后与楚太子的对话则删。酱油众能删则删,尤其是身份敏感的酱油众,免得增加人物关系,后面不好处理。
冲突四:楚王后授意女医挚
原著:王后召见女医挚,暗示她要向氏堕胎的意图,女医挚拒绝。王后威胁:“倘若向氏平安产子,而当合族祸临矣!”女医挚遂屈服。
电视:王后召见女医挚,好好聊着医术,陡然提出要女医挚的儿子到身边为宦者,把女医挚吓得魂不附体时,淡淡补一句“我把向氏交给你,你放心,倘有差池,我必不怪罪于你。”
剧本里的王后有身份。威胁不可直说,恶意必以善言,高原著不止一个档次。姜宏波演得也好。
冲突五:女医挚下药为莒姬所阻
原著无此情节,只说女医挚虽畏惧王后严令,但古人迷信,恐遭报应,故一味拖延而已。
原著的设定也许更合情理,但想法不能落实为行为,在荧幕上难以表现,更淡化冲突。
以堕胎为手段的撕逼虽然俗套,但冲突强度是可以保证的。原著只说王后用药令莒姬无法受孕,电视则改为王后曾用药令已怀孕的莒姬堕胎。
连续累积的微创是人生不是电视剧,从无希望也就不会有失望。电视剧需要更多大起大落,更多希望、失望之间的轮替。
冲突六:芈月出生
楚王后催逼女医挚,楚王后迁向女于王后宫,莒姬闯宫意图营救向女……围绕生子冲突做戏,环环紧逼,皆原著所无。
原著写了大量女医挚的内心冲突,电视剧不宜表现内心戏,何况是酱油众的内心。芈月降生,竟是女婴,女医挚内心一块石头落地。照原著拍的话,则观众眼里石头从未举起,谈何落地?
电视里把莒姬做成了景阳冈上武松的哨棒,——以为必发挥大作用,而毕竟无用。先处处表现莒姬是向氏的保护者,使人以为向氏之儿要安全降生,必全靠莒姬之力,然后使莒姬无能为力,哨棒弄断,而剧情一下子翻转,生下来竟是女婴,节奏掌握很见功力。
冲突七:小芈月与大王的对手戏
父女之情,原著只有几句概述,对白、动作全是编剧所加。
我电视只看了一集,小说也只看了开头,并且都不打算看下去。
大体上,仅就这一小部分而言:原著是距离电视剧要求颇远的网络小说,而剧本则是电视工业流水线的水准之上的作品。至于这个转化工作是谁完成的,我自然不知道,也不关心。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