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一个故事有多难?——看完电影《夏洛特烦恼》之后的闲扯

最近我相信中国本土电影最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去看国产电影。而且我们都是有这种情节的:国外的电影就像别人的孩子,再好看也是别人家的,只有自家的孩子得到了赞赏我们才会由衷地感到喜悦。而且国产电影有其“中国特色”,那就是越是宣传的火的“大片”越是会达不到观众的期望值,过去好多有些名气的中国电影都流行明星扎堆,甚至认为观众只看明星而不看剧情和故事。孰不知,是一个好的故事撑起明星们的表演的,而不是明星们去硬撑起一个好的故事。所以这也解释了刘德华为什么能演《无间道》也能拍《富春山居图》。现在看来中国的小成本电影还是值得期待的,就如以前的《疯狂的石头》一样,是小成本的投资却是丰富多彩的故事。所以我要说,一部电影要求什么人文情怀或是什么所谓的正能量都是虚无缥缈的,甚至是很扯淡的,如果一部电影能讲好一个故事,一个让观众觉得有意思的好故事就是很成功了。至于要求宣传正义光明之类的所谓的思想内涵,那要看这么拍有无损害你电影的故事性,如果损害了,就宁愿不要这些。如果你的说教大于故事本身,那么这就是很糟的电影。如果你觉得讲好一个故事很容易的话,那么你也可以当导演了,因为一些导演连讲好故事的能力都没有却硬要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加进去,于是乎就让电影变得不知所云。
好故事并不是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便罢了,如果一个故事一开头就是陈词俗调让人们一看就知道后面的发展甚至是结局,那样的话就糟透了,比如说富家公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再怎么编也就是那样的剧情,所以您也别编了。最近还比较恶俗的就是青春片了,这种美其名曰“缅怀青春”的电影到底在是缅怀什么也让人无从得知了,为什么说它恶俗了呢,因为它老是按套路出牌啊,正如“吃饭睡觉打豆豆”的企鹅三部曲一样,青春片沿着“撕逼堕胎叹现实”的这三部曲无限拓展开来,这样的话导演不是拍我们的青春,只是拍一个中年人意淫出来的年轻人的青春,其实与年轻人无关,与青春无关,只是与一些低级品味有关。扯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多扯几句了,青春片之所以这么火,无非是有个成功的先例,那应该是口碑还比较好的泰国片《初恋那件小事》和台湾电影《那些年》,那么某些世俗的商人们看到了这样类型的电影的成功就打了鸡血似的要求导演也要拍这类的电影来分这个新市场的一杯羹。就像是写高考作文,语文老师拿着一篇满分的高考作文,高喊着,同学们,看看吧,这就是你们的榜样,如果你们想拿高分就必须照着这个样子写啊!可以想象那些导演们当时也是“照着这个样子写”的心态,直至偏离了青春片的内涵,完全按照某种套路来拍摄,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迎合市场和大众,但是你去看这种电影之后会有“这是我们逝去的青春么”这样的疑惑,其实连导演和编剧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只能导致这样的电影走向衰败和无人问津。其实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一个问题,就是讲故事必须创新,讲怀念青春,好像以前没人讲过,看似是个新故事,但是讲的人多了,就变成千篇一律的老故事了。最近老外拍了一部电影叫做什么《明日边缘》的,内容就是打外星人,够俗套吧,但是人家加进去了循环和时间倒流的东西。打外星人,俗,时间倒流,也俗,但是两者加在一起就比较有创意了,但这也只是比一般的电影更有创意一点而已,就是这样只是动了点小小的心思都比墨守成规的要好。读书的时候老师说,现在的电影创新都是被市场绑架了的,其实就是没有创意。导演们有了个好点子却怕观众们不接受,只好作罢,这就是所谓被市场绑架了的吧。所以说,电影故事的创新,任重而道远,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现在来简单讲讲《夏洛特烦恼》这部国产电影吧,毕竟上述的一坨都是根据看完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想法。这部电影是“开心麻花”团队的第一部电影,按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小学生”的作品,但是往往就是“小学生”们才有成人们不具备的奇思妙想,其次,他们不必要太去迎合市场的口味,毕竟“初生牛犊不怕虎”嘛,放开胆子拍才是他们的正道。但是看完之后我还是觉得他们有被“市场化”的明显痕迹,他们接受了一定的套路与规范,就好比小学生写作文一定会接受到老师教的什么要“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之类的东西以至于忘了写作的初心。《夏洛》这部电影本来可以拍的更好,但是它却止步不前了。也许它害怕观众会不买账,所以它一定得要有“珍惜身边人”的说教了。这部电影的创意在于时光倒流,让主人公重返校园时代,这样的剧情当年的《重返十七岁》就有了,但是这部电影加了自己的包袱与笑料在里面,至少在电影的气氛是很好的,观众们每隔几分钟都会笑一次,毕竟人家是做喜剧出身的。但是剧情发展的后面大家都不太笑了,我知道这出现大多喜剧片的通病,就是为了向观众说教而来展开故事情节,把珍惜时间、感恩亲人之类的感悟加进去,来达到所谓的“寓教于乐”的效果,好像喜剧就一定要有让人感悟、引人向善的功能一样。其实这么做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降低这部喜剧片的精彩程度。正如这部电影,可以分为“精彩的前半部”和“忧郁的后半部”一样,前半部我们看到了导演利用时光倒流这个不算新的梗在天马行空地制造新的“笑果”,可是到了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主创们为了要把思想主题讲清楚而走向了套作:同样的精神贫穷的富人和拥有温暖的穷人的对比,同样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间的选择,同样的向我们宣传真爱至上与金钱不是万能的之类的伟大主题……。我并不是说这样说有什么不好,只不过在电影里面我们说的太多了,过犹不及了。在学校我们接受这样的教育,可是到了电影院我还是要接受这种教育,那么这就变成了一种很常态和世俗的东西,观众就会有点厌倦了。因为我们希望故事继续这么好看下去,而不是你突然停了下来,问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老师的工作而不是导演们的。正如恩老先生说过的,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故而,如果主创们为了故意指点出来一个倾向性的主题而去编造一个故事,这种故事往往是不太好的。
但我并没有走极端地完全排斥“寓教于乐”,只是如果说这两者不可兼得,那么你就必须舍弃一种,毕竟道理谁都会说,好故事却不是人人都讲得来的。
好故事并不是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便罢了,如果一个故事一开头就是陈词俗调让人们一看就知道后面的发展甚至是结局,那样的话就糟透了,比如说富家公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再怎么编也就是那样的剧情,所以您也别编了。最近还比较恶俗的就是青春片了,这种美其名曰“缅怀青春”的电影到底在是缅怀什么也让人无从得知了,为什么说它恶俗了呢,因为它老是按套路出牌啊,正如“吃饭睡觉打豆豆”的企鹅三部曲一样,青春片沿着“撕逼堕胎叹现实”的这三部曲无限拓展开来,这样的话导演不是拍我们的青春,只是拍一个中年人意淫出来的年轻人的青春,其实与年轻人无关,与青春无关,只是与一些低级品味有关。扯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多扯几句了,青春片之所以这么火,无非是有个成功的先例,那应该是口碑还比较好的泰国片《初恋那件小事》和台湾电影《那些年》,那么某些世俗的商人们看到了这样类型的电影的成功就打了鸡血似的要求导演也要拍这类的电影来分这个新市场的一杯羹。就像是写高考作文,语文老师拿着一篇满分的高考作文,高喊着,同学们,看看吧,这就是你们的榜样,如果你们想拿高分就必须照着这个样子写啊!可以想象那些导演们当时也是“照着这个样子写”的心态,直至偏离了青春片的内涵,完全按照某种套路来拍摄,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迎合市场和大众,但是你去看这种电影之后会有“这是我们逝去的青春么”这样的疑惑,其实连导演和编剧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只能导致这样的电影走向衰败和无人问津。其实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一个问题,就是讲故事必须创新,讲怀念青春,好像以前没人讲过,看似是个新故事,但是讲的人多了,就变成千篇一律的老故事了。最近老外拍了一部电影叫做什么《明日边缘》的,内容就是打外星人,够俗套吧,但是人家加进去了循环和时间倒流的东西。打外星人,俗,时间倒流,也俗,但是两者加在一起就比较有创意了,但这也只是比一般的电影更有创意一点而已,就是这样只是动了点小小的心思都比墨守成规的要好。读书的时候老师说,现在的电影创新都是被市场绑架了的,其实就是没有创意。导演们有了个好点子却怕观众们不接受,只好作罢,这就是所谓被市场绑架了的吧。所以说,电影故事的创新,任重而道远,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现在来简单讲讲《夏洛特烦恼》这部国产电影吧,毕竟上述的一坨都是根据看完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想法。这部电影是“开心麻花”团队的第一部电影,按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小学生”的作品,但是往往就是“小学生”们才有成人们不具备的奇思妙想,其次,他们不必要太去迎合市场的口味,毕竟“初生牛犊不怕虎”嘛,放开胆子拍才是他们的正道。但是看完之后我还是觉得他们有被“市场化”的明显痕迹,他们接受了一定的套路与规范,就好比小学生写作文一定会接受到老师教的什么要“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之类的东西以至于忘了写作的初心。《夏洛》这部电影本来可以拍的更好,但是它却止步不前了。也许它害怕观众会不买账,所以它一定得要有“珍惜身边人”的说教了。这部电影的创意在于时光倒流,让主人公重返校园时代,这样的剧情当年的《重返十七岁》就有了,但是这部电影加了自己的包袱与笑料在里面,至少在电影的气氛是很好的,观众们每隔几分钟都会笑一次,毕竟人家是做喜剧出身的。但是剧情发展的后面大家都不太笑了,我知道这出现大多喜剧片的通病,就是为了向观众说教而来展开故事情节,把珍惜时间、感恩亲人之类的感悟加进去,来达到所谓的“寓教于乐”的效果,好像喜剧就一定要有让人感悟、引人向善的功能一样。其实这么做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降低这部喜剧片的精彩程度。正如这部电影,可以分为“精彩的前半部”和“忧郁的后半部”一样,前半部我们看到了导演利用时光倒流这个不算新的梗在天马行空地制造新的“笑果”,可是到了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主创们为了要把思想主题讲清楚而走向了套作:同样的精神贫穷的富人和拥有温暖的穷人的对比,同样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间的选择,同样的向我们宣传真爱至上与金钱不是万能的之类的伟大主题……。我并不是说这样说有什么不好,只不过在电影里面我们说的太多了,过犹不及了。在学校我们接受这样的教育,可是到了电影院我还是要接受这种教育,那么这就变成了一种很常态和世俗的东西,观众就会有点厌倦了。因为我们希望故事继续这么好看下去,而不是你突然停了下来,问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老师的工作而不是导演们的。正如恩老先生说过的,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故而,如果主创们为了故意指点出来一个倾向性的主题而去编造一个故事,这种故事往往是不太好的。
但我并没有走极端地完全排斥“寓教于乐”,只是如果说这两者不可兼得,那么你就必须舍弃一种,毕竟道理谁都会说,好故事却不是人人都讲得来的。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