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林登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0分
看的我真的好想哭!讲述了巴里·林登的一生,角度极其客观、冷静,“上述人物的悲欢,发生在乔治三世时期,不论好坏、美丑或贫富,现已平等归土。”好似黄粱一梦。无论命运如何无常,我们终究不能不屈就;无论人生如何荒诞,我们终究不能不经历。每个镜头截图,都是一幅油画。
"Good or bad, handsome or ugly, rich or poor, they are all equal now."
冷峻的黑底白字,观众接收长达近三个小时的《乱世儿女》后,最终得到导演库伯力克下的结语。
无论是贫是富、功过与否还是美丑,都将随着时代的推移,幻化成风,这些琐事都不再重要了。
人人谈起史丹利库伯力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这位不愿与好莱坞妥协的鬼才导演,
大多数的影迷最先必定提起永恒的科幻经典《2001太空漫游》,惊悚类型翘楚《鬼店》,
或者是《奇爱博士》、《发条橘子》、《金甲部队》,还有「前」汤姆克鲁斯夫妇主演的《大开眼戒》等等。
奇怪的是,诞生于1975年的《乱世儿女》却时常被世人遗忘。
很难想像,库伯力克在完成惊世骇俗的《发条橘子》之后,居然转换路数,
耗费四年拍摄一部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历史古装大戏,实让众人跌破眼镜。这充分证明库伯力克的才气和独到之处。
侯孝贤直说要有所突破,但仍显得力不从心;高达(Jean Luc-Godard)爷爷还是沉溺在他专属的影像探索,
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库伯力克不拘泥、依恋于同种题材,游走在各种类型电影之间,来去自如,每一部都有出乎意料的惊人表现;
同时他是个汲汲追求完美的导演,对于镜头与构图十分重视,也曾达到让演员take近百次的疯狂记录。
端看《乱世儿女》的精细雕琢程度,更可体会那种几近偏执狂的创作精神。
《乱世儿女》改篇自英国作家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发表于1844年的小说《The Luck of Barry Lyndon》。
故事背景设定在18世纪中叶的欧洲,英法两国七年战争正如火如荼展开,一位爱尔兰青年雷蒙巴瑞,
如何幸运地由无名小卒前往从军、晋身至英国上流社会,用手段获得爵位,和有财产、身份的林登夫人结婚,改名「巴瑞林登」;
最后却因耗尽钱财、负债累累,儿子布莱恩摔马身亡,遭林登夫人前夫之子-布林登的背叛,
最终身败名裂、黯然回乡,不知所终。
库伯力克以巨型的史诗篇幅,娓娓道来大时代之下的命运无常,对于人性亦有所深刻的描绘。
据传导演原先是打算拍萨克雷的另一名著《浮华世界》(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
在搜集资料时,读到他这本当时默默无名的小说,结果爱不释手,决意要将它搬上大萤幕。
而他曾尝试筹拍《拿破仑传》时的服装与场景档案,也适时派上用场。
巴瑞林登的一生,因为库伯力克的坚持再度成为世人的焦点。
整部电影的结构分为两篇章节,一刀两断,标志的库氏印记。
每次必出现的旁白犹如台湾老戏院里头的辩士,
如神般的全知观点,平铺直叙、无音扬顿挫地侃侃而谈,不带感情,静待观众细细体会。
有人说,一部电影若用到大量旁白是下下之策;但是《乱世儿女》的旁白与影像是相辅相成、无法切割,缺一不可。
不知侯导的《戏梦人生》是否有受到影响,不过《戏梦》有李天禄现身说书,更增添与历史对话的魅力。
饰演巴瑞林登、因《爱的故事》走红的小生雷恩欧尼尔(Ryan O'Neal),没有库氏其他作品男主角的惊奇演技,
除了儿子小布莱恩丧命时的真情流露令人动容外,脸部神情略显呆板,容易使人过目即忘,怪不得会被称为最没有库氏风格的男主角。
林登夫人玛丽莎贝瑞森(Marisa Berenson),绝世美人一名,在悠悠烛光照映下,美艳动人;
里昂费塔利(Leon Vitali)演出布林登的青少年时期,也因为这部片的关系,日后他成为库柏力克的专属助理,直到导演过世为止。
整部片还有不少《发条橘子》的班底演员参与演出,有兴趣不妨看看能不能找出这些熟面孔。
《乱世儿女》摄影技术上的突破,就是使用光圈F0.7的蔡斯镜头(据称是太空总署NASA拍摄月球暗面用的,已不多见),
并使用感光度高的底片拍摄,连室内也采用自然光,华丽异常的烛光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每位演员彷佛真的成了十八世纪油画里的人物,动静得宜,绚烂如梦,
再搭配上库伯力克精心挑选的古典音乐,韩德尔、舒伯特、莫札特及巴赫创作的旋律悦耳动听,莫不使观者沉醉其中,难以忘怀。
如果能透过大萤幕观赏,想必是趟美好的时空旅行。
再来,不时穿插的远景空镜头,美丽如画的山水风景,爱尔兰的乡村田园风光,静谧清幽的落叶林道,优美迷人;
而后半段有更多色调冰冷的城堡室内戏,与前段有着鲜明的对比,故事也更为阴暗、沉重。
最让我惊艳的,便是整部片散发著亚洲电影特有的诗意:
抒情似地寄景于情,长镜头的运用,摄影机如名旁观者般观望着芸芸众生,冷静、客观;
以及电影结束时留给观众的「余韵」……这部电影都做了完美的诠释。
只是大量缓慢的zoom镜头看久会有点腻,也许是《发条橘子》的遗毒未尽吧!不过还是看得很过瘾!
《乱世儿女》甫推出时,声势极大,时代杂志还为之做了封面专题报导。而其极为杰出的美术、摄影,
双双获得了1976年的奥斯卡奖,库伯力克自己也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的提名;
只是这两个奖项依旧无缘,全都颁给了另一部也是好评不断、杰克尼可逊主演的《飞越杜鹃窝》。
一向看「戏」为主的美国影评们则对本片好恶参半,多数嫌之沉闷、冗长,市场上的票房反应也不如预期。
尽管欧洲艺术圈给予热烈回响,但对这对这位美国出生、长居英国的电影导演是个不小的打击,
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走向--挑选能在商业和艺术间取得平衡的题材,造就日后的《鬼店》、《金甲部队》,跟观众更靠近了。
事隔多年,回头来看《乱世儿女》,仍不嫌过时;
马丁史柯西斯对本片的艺术成就赞誉有佳,雷利史考特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决斗的人》风格上深受影响。
巴瑞林登的传奇早已随时间洪流淡去,但这部库氏作品仍将持续影响后进电影人,
更多人会知道,我们曾经拥有过一位厉害的导演,曾经拍出过许多如此精采的电影--
别忽略还有这部美到令人屏息的《乱世儿女》。
======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先请教各位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有f0.7的镜头?即使是在工业发达的21世纪,这样的东西恐怕也无处寻觅吧。或许,全世界只有一块f0.7镜头──就是导演库布里克拍摄这部《乱世儿女》所用的那一块。
这块珍贵的镜头,据说是蔡司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定制的产品,不知为什么流落到了库布里克手中。他将这块镜头稍加改装后,安装到了摄象机上。f0.7的巨大透光量,使得他在拍摄室内景物时可以完全使用烛光照明,而没有任何其它的人造光源。
有了这样的拍摄利器,这部电影无论是野外风景还是室内空间,构图用光都极其用心,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精美油画,随便拉出一幅,都能挂到墙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有意识的采用大量的“中心构图”,尤其在室内场景中,总是用柱子、门窗、桌椅等物品标明画面的中心点,而那里也正是即将展开的场景的中心,是摄影机想要引导观众关注的中心。从视觉心理上来说,只有在对称发生偏转或变动时,才会有活跃动态的感觉,这种静止镜头中的标准对称,只能产生沉闷的心理的感受。而这也正是库布里克想要传达的: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等级森严,无所事事。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8世纪的欧洲,当时英普同盟和法奥俄同盟正打得不可开交。一文不名的爱尔兰无赖、穷小子Barry,由于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个富有的寡妇,并藉此挤入了上流社会。但他为了追求贵族爵位而和勋爵决斗,最后被驱逐出英国。或许这部电影该译作《欧洲版鹿鼎记》更合适。
在这部电影中,主角Barry Lyndon的扮演者Ryan O'Neal很好的把握了小无赖自由自在,毫无道德压力的心情。他本人和这部电影也获得了最佳电影艺术学员奖,最佳艺术导演奖,不列颠最佳电影奖等一系列奖项。在这部超过3个小时的电影中,至少有二三十处值得记录为静态画面的场景。当然,如果你没有以上所说的f0.7镜头,还是试着打几快反光板吧。毕竟,f0.7听上去比神话还遥远。
看的我真的好想哭!讲述了巴里·林登的一生,角度极其客观、冷静,“上述人物的悲欢,发生在乔治三世时期,不论好坏、美丑或贫富,现已平等归土。”好似黄粱一梦。无论命运如何无常,我们终究不能不屈就;无论人生如何荒诞,我们终究不能不经历。每个镜头截图,都是一幅油画。
"Good or bad, handsome or ugly, rich or poor, they are all equal now."
冷峻的黑底白字,观众接收长达近三个小时的《乱世儿女》后,最终得到导演库伯力克下的结语。
无论是贫是富、功过与否还是美丑,都将随着时代的推移,幻化成风,这些琐事都不再重要了。
人人谈起史丹利库伯力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这位不愿与好莱坞妥协的鬼才导演,
大多数的影迷最先必定提起永恒的科幻经典《2001太空漫游》,惊悚类型翘楚《鬼店》,
或者是《奇爱博士》、《发条橘子》、《金甲部队》,还有「前」汤姆克鲁斯夫妇主演的《大开眼戒》等等。
奇怪的是,诞生于1975年的《乱世儿女》却时常被世人遗忘。
很难想像,库伯力克在完成惊世骇俗的《发条橘子》之后,居然转换路数,
耗费四年拍摄一部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历史古装大戏,实让众人跌破眼镜。这充分证明库伯力克的才气和独到之处。
侯孝贤直说要有所突破,但仍显得力不从心;高达(Jean Luc-Godard)爷爷还是沉溺在他专属的影像探索,
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库伯力克不拘泥、依恋于同种题材,游走在各种类型电影之间,来去自如,每一部都有出乎意料的惊人表现;
同时他是个汲汲追求完美的导演,对于镜头与构图十分重视,也曾达到让演员take近百次的疯狂记录。
端看《乱世儿女》的精细雕琢程度,更可体会那种几近偏执狂的创作精神。
《乱世儿女》改篇自英国作家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发表于1844年的小说《The Luck of Barry Lyndon》。
故事背景设定在18世纪中叶的欧洲,英法两国七年战争正如火如荼展开,一位爱尔兰青年雷蒙巴瑞,
如何幸运地由无名小卒前往从军、晋身至英国上流社会,用手段获得爵位,和有财产、身份的林登夫人结婚,改名「巴瑞林登」;
最后却因耗尽钱财、负债累累,儿子布莱恩摔马身亡,遭林登夫人前夫之子-布林登的背叛,
最终身败名裂、黯然回乡,不知所终。
库伯力克以巨型的史诗篇幅,娓娓道来大时代之下的命运无常,对于人性亦有所深刻的描绘。
据传导演原先是打算拍萨克雷的另一名著《浮华世界》(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
在搜集资料时,读到他这本当时默默无名的小说,结果爱不释手,决意要将它搬上大萤幕。
而他曾尝试筹拍《拿破仑传》时的服装与场景档案,也适时派上用场。
巴瑞林登的一生,因为库伯力克的坚持再度成为世人的焦点。
整部电影的结构分为两篇章节,一刀两断,标志的库氏印记。
每次必出现的旁白犹如台湾老戏院里头的辩士,
如神般的全知观点,平铺直叙、无音扬顿挫地侃侃而谈,不带感情,静待观众细细体会。
有人说,一部电影若用到大量旁白是下下之策;但是《乱世儿女》的旁白与影像是相辅相成、无法切割,缺一不可。
不知侯导的《戏梦人生》是否有受到影响,不过《戏梦》有李天禄现身说书,更增添与历史对话的魅力。
饰演巴瑞林登、因《爱的故事》走红的小生雷恩欧尼尔(Ryan O'Neal),没有库氏其他作品男主角的惊奇演技,
除了儿子小布莱恩丧命时的真情流露令人动容外,脸部神情略显呆板,容易使人过目即忘,怪不得会被称为最没有库氏风格的男主角。
林登夫人玛丽莎贝瑞森(Marisa Berenson),绝世美人一名,在悠悠烛光照映下,美艳动人;
里昂费塔利(Leon Vitali)演出布林登的青少年时期,也因为这部片的关系,日后他成为库柏力克的专属助理,直到导演过世为止。
整部片还有不少《发条橘子》的班底演员参与演出,有兴趣不妨看看能不能找出这些熟面孔。
《乱世儿女》摄影技术上的突破,就是使用光圈F0.7的蔡斯镜头(据称是太空总署NASA拍摄月球暗面用的,已不多见),
并使用感光度高的底片拍摄,连室内也采用自然光,华丽异常的烛光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每位演员彷佛真的成了十八世纪油画里的人物,动静得宜,绚烂如梦,
再搭配上库伯力克精心挑选的古典音乐,韩德尔、舒伯特、莫札特及巴赫创作的旋律悦耳动听,莫不使观者沉醉其中,难以忘怀。
如果能透过大萤幕观赏,想必是趟美好的时空旅行。
再来,不时穿插的远景空镜头,美丽如画的山水风景,爱尔兰的乡村田园风光,静谧清幽的落叶林道,优美迷人;
而后半段有更多色调冰冷的城堡室内戏,与前段有着鲜明的对比,故事也更为阴暗、沉重。
最让我惊艳的,便是整部片散发著亚洲电影特有的诗意:
抒情似地寄景于情,长镜头的运用,摄影机如名旁观者般观望着芸芸众生,冷静、客观;
以及电影结束时留给观众的「余韵」……这部电影都做了完美的诠释。
只是大量缓慢的zoom镜头看久会有点腻,也许是《发条橘子》的遗毒未尽吧!不过还是看得很过瘾!
《乱世儿女》甫推出时,声势极大,时代杂志还为之做了封面专题报导。而其极为杰出的美术、摄影,
双双获得了1976年的奥斯卡奖,库伯力克自己也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的提名;
只是这两个奖项依旧无缘,全都颁给了另一部也是好评不断、杰克尼可逊主演的《飞越杜鹃窝》。
一向看「戏」为主的美国影评们则对本片好恶参半,多数嫌之沉闷、冗长,市场上的票房反应也不如预期。
尽管欧洲艺术圈给予热烈回响,但对这对这位美国出生、长居英国的电影导演是个不小的打击,
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走向--挑选能在商业和艺术间取得平衡的题材,造就日后的《鬼店》、《金甲部队》,跟观众更靠近了。
事隔多年,回头来看《乱世儿女》,仍不嫌过时;
马丁史柯西斯对本片的艺术成就赞誉有佳,雷利史考特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决斗的人》风格上深受影响。
巴瑞林登的传奇早已随时间洪流淡去,但这部库氏作品仍将持续影响后进电影人,
更多人会知道,我们曾经拥有过一位厉害的导演,曾经拍出过许多如此精采的电影--
别忽略还有这部美到令人屏息的《乱世儿女》。
======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先请教各位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有f0.7的镜头?即使是在工业发达的21世纪,这样的东西恐怕也无处寻觅吧。或许,全世界只有一块f0.7镜头──就是导演库布里克拍摄这部《乱世儿女》所用的那一块。
这块珍贵的镜头,据说是蔡司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定制的产品,不知为什么流落到了库布里克手中。他将这块镜头稍加改装后,安装到了摄象机上。f0.7的巨大透光量,使得他在拍摄室内景物时可以完全使用烛光照明,而没有任何其它的人造光源。
有了这样的拍摄利器,这部电影无论是野外风景还是室内空间,构图用光都极其用心,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精美油画,随便拉出一幅,都能挂到墙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有意识的采用大量的“中心构图”,尤其在室内场景中,总是用柱子、门窗、桌椅等物品标明画面的中心点,而那里也正是即将展开的场景的中心,是摄影机想要引导观众关注的中心。从视觉心理上来说,只有在对称发生偏转或变动时,才会有活跃动态的感觉,这种静止镜头中的标准对称,只能产生沉闷的心理的感受。而这也正是库布里克想要传达的: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等级森严,无所事事。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8世纪的欧洲,当时英普同盟和法奥俄同盟正打得不可开交。一文不名的爱尔兰无赖、穷小子Barry,由于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个富有的寡妇,并藉此挤入了上流社会。但他为了追求贵族爵位而和勋爵决斗,最后被驱逐出英国。或许这部电影该译作《欧洲版鹿鼎记》更合适。
在这部电影中,主角Barry Lyndon的扮演者Ryan O'Neal很好的把握了小无赖自由自在,毫无道德压力的心情。他本人和这部电影也获得了最佳电影艺术学员奖,最佳艺术导演奖,不列颠最佳电影奖等一系列奖项。在这部超过3个小时的电影中,至少有二三十处值得记录为静态画面的场景。当然,如果你没有以上所说的f0.7镜头,还是试着打几快反光板吧。毕竟,f0.7听上去比神话还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