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8分。
布达佩斯大饭店
电影创作者可以分成很多种,
其中一种是走安全牌路线的,作品就是中规中矩,平平稳稳地说完一个故事;
有的是走大众化路线,观众喜欢什么就喂他们什么,
这一点麦可贝做得相当优秀;
还有一种是个人风格极端强烈,你一看就知道这是某某导演拍的,
例如砸大钱但却是大烂片,你开始猜这是奈夏马兰的作品;
例如剧中出现的有钱雅痞由钮承泽饰演,那导演多半是钮承泽。
个人风格太强烈,缺点就是喜欢的人很爱,频率没对到的观众就难以接受。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看提姆波顿的作品,
看完出来被骂到臭头。
魏斯安德森显然是另一位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电影导演,
而且相当符合本里的胃口,
第一次看到「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预告我就觉得,
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去看!
◎太有趣
「欢」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横跨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
叙述一间虚构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在能袖善舞的总管葛斯塔夫管理之下,
冠盖云集,声名显赫。
一天,葛斯塔夫卷入一桩命案,
他从狱中逃出后,带着门僮徒弟穆斯塔法一边逃亡,一边寻找真相,
整个过程就在葛斯塔夫的优雅搞笑和一个又一个的大明星跑龙套中展开,
呈现出导演魏斯独特的恶趣味。
电影的结构非常特别,先是有个无名女孩到憧憬的作家墓前,
时空切换到作家口述、画面再进入年轻作家与孤独老人相遇,
最后老人才又说出他与葛斯塔夫的遭遇,
四层故事架构相叠,我还以为来到了全面启动XD。
整个电影透过导演安德森的巧思和他独到的恶趣味,
使故事在非常轻快、淘气的节奏中,重现了一个旧时代的欧洲,
却又在若有似无间,带给人一丝丝、稍纵即逝的惆怅。
安德森找来了无数的资深演员,让他们在片中担任戏份不多但抢眼的配角,
每个角色恰如其分,表现十分精采,
饰演穆斯塔法的莫瑞亚伯拉罕说,「超强的卡司啊」(What a cast ! )
一点也没有夸张!
◎成人
电影中明确指出故事灵感来自于奥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
但并没有指出是哪部或哪些作品,
精神上很可能是以《昨日的世界》为主,形式则应该来自于<夏日小故事>。
前者是褚威格在欧洲的回忆录,也是他的遗作;
后者则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的设定也是在度假饭店中,
一名老人向饭店住客说故事。
在看似热闹逗趣的冒险中,导演其实也放进了很多严肃议题,
只是他包装得让你不那么感伤。
例如说,在葛斯塔夫成功逃狱后,来接应的穆斯塔法却忘了带他的香水,
葛斯塔夫因此无情地数落了他一顿,
「你当初为什么要离乡背井,千里迢迢来到这,
不就是为了要摆脱落后贫穷,过着文明的生活吗?
而你却忘了我的叮嘱,忘了把香水带过来,
这跟你在乡下有什么两样,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
他的门僮面无表情,淡淡地回答:「因为战争。」
「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成长的地方落后,
但我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战争使我颠沛流离来到这里,
我没有地方可以去了。」
在短短的三分钟对话中,
完全可以看到文明与原始、富裕与贫穷,两种视角的冲突,
而反战思想更是贯串全片。
听完穆斯塔法的回答,葛斯塔夫马上拥抱着他道歉,
天真而热情的反应马上让刚刚的沉重气氛转为温馨,
甚至因为葛斯塔夫带点傻气的纯真而令人莞尔,
像这样的精准的包装,也成为「欢」中的特色。
而不管是褚威格的作品或者「欢」,
都同样述说着那个令他们着迷的时代已然远逝,
裘德洛饰演的作家最后问穆斯塔法先生,留下这间饭店是不是因为葛斯塔夫,
穆斯塔法回答,更多是为了他和阿嘉莎在此相遇的美好回忆,
因为美好的饭店生活其实早已随着旧时代的欧洲一块消失,
一如第二次越界,因为情势已然改变,第一次越界时的人情味也不复见。
◎绘本
这部片的影像太重要了!
魏斯安德森偏好对称式构图不是新闻,但在「欢」中,
几乎全片都是对称式构图而无违和感,根本太强大,
能够坚持到这种地步,实在不得不说也算是一种男人的浪漫。
而更绝的是,为了更凸显对称式构图的黄金中线,
导演使用了大量1.37:1的银幕比例,
使得对称式构图在正方形的画面中更为突出;
不过当时空转变,来到战后的60年代、老作家的现代,
银幕比例又切换为一般的宽银幕尺寸(但还是对称式构图)。
故事中的诸多美术细节也都精细考据且充满意涵,
正如安德森所说,
「影片跨越30年代和60年代之间的欧洲,我们需要体现那个时代的场景和颜色。
30年代给我的感觉是奢华、浮夸,像是一个结婚蛋糕,
于是大饭店在那个时代下是粉色的,彰显华丽与梦幻。
但随着二战的到来,影片融入更多红色、橘色,
代表着当时影响东欧的共产主义精神,
剩余的则是我们反映了当地建筑与文化,
你会发现很多建筑依然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特征,我们就直接拿来运用,
或者在此基础上藉以发挥。」
充满魅力的影像,幽默而饶富机智的对话,精准的剧情,抢眼的演员表现,
「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无疑是魏斯安德森迄今最棒的作品。
==========
《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是部高度展现导演技巧的电影,导演 Wes Anderson 的个人特色,充分地呈现在电影的每个角落与细节。如果,形式即是一种象征,某种形式的呈现,是为了表达某种隐喻,那么在 Anderson 的《布达佩斯》,导演到底传达出了些,什么样的议题呢?
在《布达佩斯》里,有两个明显又特别的形式,第一个是,故事的层层叠叠千层糕,另一个就是,画面的平行垂直又对称。
透过如此匠式的形式设计,这个故事也展现了,两个意外严肃的主题。
。。。。。。
首先,关于故事千层糕,到底有几层呢?而且,故事是如何一层又一层地接续起来呢?
最外层,你我,坐在电影院(或是电视前),观赏这部电影,看着导演是如何地告诉我们,曾经在两次大战期间,在欧洲的 Zubrowka 国家,有个特别的饭店 Grand Budapest Hotel,里面有个特别的故事。
第0层,导演,以他自己的特殊技巧,叙述着一个层层被包裹起来的故事(跟故事里,包得方方正正漂漂亮亮的蛋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1层,真正的进入故事内部。有位现代的年轻女粉丝,来到已经去世的作者墓前,拜读作者的小说(年轻读者+已故作者的作品)。
第2层,年老作者(Tom Wilkinson),于1985年,在书桌前,开始说故事,旁边还有个打闹的小孙子(年老的作者+年轻的小男生)。
第3层,年轻的作者(Jude Law),于1968年,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当时的布达佩斯,已经相当颓败了。不过,年轻作者,会得知此故事,是因为来自饭店主人,Zero 老先生(F. Murray Abraham)的传述(年老的Zero+年轻的小说家)。
第4层,年轻的Zero(Tony Revolori)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担任 lobby boy,认识了大掌门,古斯塔夫 Monsieur Gustave(Ralph Fiennes);他们两人,共同经验了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将他们两人的命运绑在一起。古斯塔夫,成就了后来的Zero,而 Zero 之所以能够拥有这家饭店,说出这些故事,也是因为传承了来自 古斯塔夫 的管理能力和财产。Zero and Gustave 两人关系,情同父子,两人之间,有着许多 有形与无形的「继承」关系,而这个「老幼『继承』」的观念,便胶着连结了这些层层又叠叠的故事。
。。。。。。
关于形式,还有这些独特的设计:
1. 故事的呈现,充满了绝对的 对称、垂直、与平行的布局;连人物的行进方向,也是。看一部电影,彷佛是在欣赏一幅连动性的画作。
2. 在颜色的设计上,除了灰黑与白之外,就是甜美的粉红与青春的浅蓝。
3. 人物的描述上,除了两位主角 Gustave and Zero,其他角色(虽然都是大咖)都是平面人物,而且,是很刻意地要设计成好像纸片的人物形象。至于 Gustave and Zero,也是较为平面的刻划,因为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内心转折。
有趣的是,如果有注意到人物刻划与故事千层糕的设计,就会发现,愈是走向内层(第四层),人物愈是平面平板,然而,在最外层(第一层),拍摄手法的呈现,就是平时所见的当代写实影像。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当代的故事,不是很忌讳人物的平板设计吗?
4. 关于故事内容,虽然主题是围绕着 Gustave 这个角色,关于他被牵扯进一个爱慕他的老贵妇(Tilda Swinton)谋杀案,不过,若是将这个故事的背景带入,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个 非常血腥的战争与死亡故事,关于 家庭内战 以及 国际战争(可以当成是欧洲的内战)。
。。。。。。
然而,透过这些形式上的设计,Anderson 在这个 看似喜剧的悲剧(comic tragedy)里,以这个「甜点包装死亡」的悲剧,想要传达出什么样的隐喻或意涵呢?
让我们从故事的最内部,再一层一层地走出来,应该就能够发现了。
。。。。。。
1. 虽然由故事的最内部看起来,这部电影好像是以 Gustave 的 掌门 人生 作为主题,不过,再比对故事的场景与时代,就会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关于 美好时代的凋零 的故事呀。
因为一个家族的遗产内战,卷入一个无辜的继承人,导致他在两次大战里,走向死亡;而且,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死亡,也因为这两场战争,造成了一个美好大饭店的凋零,以及,没有明说的 时代凋零。
站在自然与万物的面前(例如那苍白的雪景),所有的人事物,都是那么的脆弱,随时都可能凋谢坠落;站在历史面前,所有的人事物,也都是那么的无助与无能,随时都可能因为权力的更迭,而被剃除在历史之外。
虽然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里,Gustave 是如此万能地能够呼风唤雨,但是这个看似当时的大人物,也仅是历史里的蝼蚁,最后,正如世上所有的大人物一样,包括当时最有钱的老贵妇 Madame D,只能淹没在层层叠叠的历史大人物中。
虽然是个陈腔烂调,不过,这不就在暗示,「名利皆空」呀!
2. 虽然团团地被甜甜蜜蜜的蛋糕意象,给包装起来了,不过故事的核心(也是导致一切崩坏的主因)就是,战争。而且,是泯灭人性的战争,无论是家庭内战或是两次大战。
Gustave and Zero 两次在火车上遭遇的差异,便暗示了,战争愈是深入,人性愈是黑暗,到达几乎没有人性的地步,甚且还比监狱里的罪犯,更没人性。
除了没有人性,战争也极度不理性。不理性的战争,就象征在故事最后的 饭店枪战。原本只是一个私人恩怨,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头,所有的人竟然不分青红皂白,不明就里地,也一起加入。世事,不也如此。
故事非常巧妙地,没有明说,但看得出,是以 家庭战争的荒谬,影射 世界上所有战争的可笑。家族间的战争,是以「财产」开始的,世上所有的战争,也都起因于利益争夺。然而,悲伤的是,最后死的那些关系人,其实多是被伤及的无辜者。更荒谬的是,原本大家最在意的那些财富或利益,最后竟然是,落在一个原本不相干不起眼的遥远角色,故事里指的,当然就是Zero。
(这让我想起,在《三国》的故事里,曹操、刘备、司马懿还有当时的许多大英雄,谁不想当皇帝、谁不想统一天下;结果,经过数十年,经过那么多场战争,最后篡国称帝的,竟是个公子哥儿,一点也称不上英雄的司马炎,还真是唏嘘一阵呀!)
3. Zero 这个名字,为这个最内层的故事,下了一个终极注解:ZERO!
空、无、什么都没有了。故事的最内层,二次大战之后,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个角色,就是 Zero。战争之后,能为后世留下什么呢?荒芜?!
在战争中,Zero 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如兄长父亲般的 Gustave,也失去了爱人与孩子,唯一获得的,就是财富(不过也多被共产党没收),而他的余生,就是拿这些财富(饭店),来回忆他最幸福的时日与最爱的家人。真是心痛的讽刺啊!
。。。。。。
可是,既然是个如此悲伤的故事,为什么看起来,却一点都没有沈重心痛的感觉,反而有可爱、可笑、轻松、欢乐个感受呢!
让我们往故事外走一层,就可以发现,原来这就是 Anderson 在这个电影里,设计的「形式」,所营造出的效果。
因为层层叠叠,那些恐怖、可怕、可悲、与心痛的内容,已经一层一层地被稀释掉了。
为了呈现这种「稀释」的质感,Anderson 展现的技巧,就是将人物平面化,也将画面透过平行垂直又对称,刻意地制造出「有雕饰过」的「手感」(也呼应了《拿苹果男孩》The Boy with an Apple 的 mannerism,不过这幅画,应该有其他暗示,有机会再写)。
透过层层叠叠的距离,以及有雕饰的刻意手法,可以创造出,「读者与故事(历史)之间的安全距离 以及 分离感」,让我们在看电影(故事)时,不会有直接的心理冲突,甚至连由篮子里拉出的一颗人头,也一点都不血腥可怖。
安全距离感,加上颜色(浪漫粉红与浅蓝),使得整个残忍的悲剧,变得不再血腥残酷。
由此,还可以再往前推出两个结论:
1. 透过层层叠叠的「故事」结构,读者可以很安全无痛地,阅读历史(故事)。
2. 比较可悲的是,历史,透过一手又一手的传述与转述,最后竟然变得一点也不真实了。于是,历史还会再次发生,悲剧一定也会再出现,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都是无痛的。
于是,这样的故事,同时给观影者,营造了两种情绪,想笑 又 想哭。
想笑,因为我们是如此不痛不痒地,看着别人的悲剧;透过距离,那些悲剧的发生过程,竟然是那么的可笑!
想哭,因为历史竟是如此的残酷。在时间与历史辗过的轨迹下,没有人是赢家,人一生所极力争取的一切,无论是 爱情、家庭、事业、财富 等等,最后竟然,都是「归零」。
若说,在财富之外,战乱余生的老Zero,最在乎的就是最爱的家人;那么,当前,我们应该在意什么呢?
。。。。。。
「归零」,这么悲惨吗?总是有剩下的其他一点什么吧?
的确,由故事千层糕的最外层(第0层 到 第2层),我们还看到了,这些悲剧的「剩余价值」,就是 历史 与 记忆透过 Gustave 传给 Zero,再传给小说家;小说家传给孙子,还有女粉丝读者来到作家墓前的阅读;之后,还有导演传递了这个小说的故事给观众,也就是我们一起观看的这段 历史 和 Zero 的记忆。
历史,于是成为 累进许多死亡的过程。这是故事最后,女粉丝在墓前,轻松阅读小说的那一幕,深深地给我的感受。
。。。。。。
不过,于此可得小心,关于历史,这世上,可真的有「历史」这回事?
电影透过 形式,直接告诉我们,根本「没有『真的历史』」。
因为历史在透过 记忆、转述、传递、转手 等等的过程,早已经被 平面化、平板化、扭曲、简化、甚至美化,正如同我们所看到的电影最内层,那已经不算真实历史,也不是原始记忆。
历史,不过是「已经被重新雕饰过的故事」罢了。
。。。。。。
虽然感觉令人很想暗中发笑,不过《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却是个让人想笑又笑不出的严肃悲剧,因为它默默地呈现了两个现实:
1) 人生终将归零 与 2) 历史不过是个故事 。
========
前言
Wes Anderson作品向来以绝妙的配乐、精准剪辑、逗趣荒谬的冷幽默享誉国际。此次《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亦是如此,除了众星云集的卡司阵容,导演利用缤纷暖色调的故事舞台述说一段惊悚谋杀,但过程却是天马行空的怪诞,彷佛成人童话物语。在这古老欧洲风情中,他带领观众经历了段喜泪交织的旅程,让我们看见爱情的浪漫、人性的险恶、反战的省思。
剧情
这一个作家所撰写的故事,但作家又是听老人说的,而老人说的又是关于他师父的故事...。回忆总是因为点缀,而显得美好,应该吧,这故事应该也一样。那一年,有个小门僮来到一个好大好大的大饭店,他在那拜师学艺,目标成为门僮大师。结果,艺学没一半,他的师父就陷入了一场谋杀案,于是他们只好跑跑跑,逃逃逃。究竟,他能否成为Lobby Boy界最闪耀的一颗星呢?就请看倌们进戏院见真章~
层次堆叠
初看预告会以为《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是部明星客串喜剧集,但随着剧情演进,不断推翻,出现了各种元素:侦探、浪漫、政治、历史、文化,丰富地叫人眼花撩乱。但厉害的是,导演却能够完美地以个人风格掌握呈现,藉此讲述了一段缅怀旧时代的浪漫故事。过程更不时地,以「冷幽默」穿插,令人会心一笑。
银幕与摄影比例
在这部电影,有趣的是,电影的银幕比例与拍摄。在剧中,绝大多数的画面以16:9呈现,但到了部分回忆片段却调整为4:3,似乎这表现了导演Wes Anderson对于过去电影工业的情怀,当中部分故事桥段更对好莱坞黄金时代致敬,在这部新颖的影像中,酝酿了古早味的醍醐,让这段观影过程,格外地美好梦幻。
而且从剧照就能发现,导演对于比例1:1的强迫执着,几乎所有画面,都是四正方圆的固定镜位,角色置中,配合著韵律转景。这使得Wes Anderson的电影构图画面有着独特魅力,彷佛艺术品般地对称,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其所拍摄的作品。
关于角色
另外不得不崇拜的,便是剧中的角色设定,充满魅力,亮眼夺目,叫人难忘。
就以两位东西方门僮来举例吧:
葛斯塔夫,
他喜欢在用餐前讲道吟诗、执着于任何事物的美感,丑一定会说出来、遵循着规矩、做事要求一丝不苟面面俱到、个性有些阴柔、可以挨饿但一定要喷香水、喜欢一个人躲在房内吃饭、到处留情纵欲无分老幼但大家都好爱他、为了保护下属能够无畏高压勇敢出头宁死不屈、三不五时就要念个诗篇、做错事能够诚心诚意地道歉,喜好内心良善者(阿嘉莎、Zero)、永远不忘本,在监狱中依旧当着门僮服务牢友。
Zero,
人如其名,甚么都没有突出,却忠心不二,努力不懈,只要上司命令,再怎么艰难都会达成,更是滑雪夺命追追追的高手(!?)
而爱情是他人生的全部,谈到爱人阿嘉莎,他总是会难过掉泪(第一次带到还故意忽略不谈)。对他而言,这个世界因她而完美,而在她离去之时,世界转淡黑白。但他努力维持幻想,待在这个曾经与她的回忆,相信着爱情片刻即永恒,即便它停留很短暂。
(你是否有发现最后的访谈甜点,跟阿嘉莎以前做的,是同一道呢?)
究竟现在的电影,谁能够如此地去刻凿一名角色呢?而且,导演更不忘隐喻,利用这对双人合夥,表现了东西合并、时代交替、精神传承。利用诗意的美感描绘角色,传达着普世乐观主义,这就是Wes Anderson。
反战
《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在片末字幕提到故事发想于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他是一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当年,由于纳粹掌权奥地利,封锁犹太作品,所以他流亡海外、入籍英国,其后他的作品,充分地表现出反战思想,当中更有著作被好莱坞翻拍成电影。
因此,明显地,剧中作家角色就是从身分在比喻他。
而在《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中,也有着微微地反战思想。Zero曾说到他是因为战乱移民来到电影捏造的牛茅国,这表现出民众基于渴望生活安平而逃亡。且,剧中两次的火车旅程,Zero与葛斯塔夫遭受士兵攻击,也显现出军队无情的武装暴力施加于无辜百姓。甚至,在剧情后段,当布达佩斯大饭店沦为军营时,角色更说出「它已不再是饭店」,道出战争的冷酷无情,将过去美好一举抹灭。
故事结尾,葛斯塔夫为了个人坚持,在那个野蛮不复文明的战乱时代,英勇赴死;而在现实中,茨威格不愿活在混沌二战时期,选择与妻子扼杀自我性命,前往理想净土。这是否都有些典雅呼应呢?
电影最后的回忆画面,更将色彩调为黑白,展现出角色的悲伤悼念、导演对于战争的反感。
传承
而《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本书,传达着理念。在剧中,德斯格乌特斯夫人将美丽典雅的苹果少年传承给葛斯塔夫;葛斯塔夫将他的人生态度完美无却地传授给Zero;Zero即便老态龙钟,依然将这段故事告诉作家;作家将其化成文字撰写成书,而在逝世后,开头那名读者依旧阅读著书籍;茨威格的思想著作影响了导演,导演将其化成影像成为电影;
而观看电影的你我,是否也有些领悟,接收到了那份理念呢?
结语
《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充满了惊奇,在片尾字幕跑到一半时,导演在右下角安排了一位可爱动画人偶俏皮地跳着欧洲民俗舞蹈。(很像是哥萨克舞中的蹲伸步、转身跳)直到最后一刻,依然不忘巧思,让观众在这场奇幻飨宴,依旧嘴角上扬步出戏院,试问,现在有多少电影能够做到呢?
将本片推荐给, Wes Anderson导演的粉丝;注重电影美术、喜欢冷幽默、想看大牌明星凑堆演出、想知道佛地魔长鼻子模样的观众们~
布达佩斯大饭店
电影创作者可以分成很多种,
其中一种是走安全牌路线的,作品就是中规中矩,平平稳稳地说完一个故事;
有的是走大众化路线,观众喜欢什么就喂他们什么,
这一点麦可贝做得相当优秀;
还有一种是个人风格极端强烈,你一看就知道这是某某导演拍的,
例如砸大钱但却是大烂片,你开始猜这是奈夏马兰的作品;
例如剧中出现的有钱雅痞由钮承泽饰演,那导演多半是钮承泽。
个人风格太强烈,缺点就是喜欢的人很爱,频率没对到的观众就难以接受。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看提姆波顿的作品,
看完出来被骂到臭头。
魏斯安德森显然是另一位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电影导演,
而且相当符合本里的胃口,
第一次看到「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预告我就觉得,
太有趣了,我一定要去看!
◎太有趣
「欢」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横跨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
叙述一间虚构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在能袖善舞的总管葛斯塔夫管理之下,
冠盖云集,声名显赫。
一天,葛斯塔夫卷入一桩命案,
他从狱中逃出后,带着门僮徒弟穆斯塔法一边逃亡,一边寻找真相,
整个过程就在葛斯塔夫的优雅搞笑和一个又一个的大明星跑龙套中展开,
呈现出导演魏斯独特的恶趣味。
电影的结构非常特别,先是有个无名女孩到憧憬的作家墓前,
时空切换到作家口述、画面再进入年轻作家与孤独老人相遇,
最后老人才又说出他与葛斯塔夫的遭遇,
四层故事架构相叠,我还以为来到了全面启动XD。
整个电影透过导演安德森的巧思和他独到的恶趣味,
使故事在非常轻快、淘气的节奏中,重现了一个旧时代的欧洲,
却又在若有似无间,带给人一丝丝、稍纵即逝的惆怅。
安德森找来了无数的资深演员,让他们在片中担任戏份不多但抢眼的配角,
每个角色恰如其分,表现十分精采,
饰演穆斯塔法的莫瑞亚伯拉罕说,「超强的卡司啊」(What a cast ! )
一点也没有夸张!
◎成人
电影中明确指出故事灵感来自于奥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
但并没有指出是哪部或哪些作品,
精神上很可能是以《昨日的世界》为主,形式则应该来自于<夏日小故事>。
前者是褚威格在欧洲的回忆录,也是他的遗作;
后者则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的设定也是在度假饭店中,
一名老人向饭店住客说故事。
在看似热闹逗趣的冒险中,导演其实也放进了很多严肃议题,
只是他包装得让你不那么感伤。
例如说,在葛斯塔夫成功逃狱后,来接应的穆斯塔法却忘了带他的香水,
葛斯塔夫因此无情地数落了他一顿,
「你当初为什么要离乡背井,千里迢迢来到这,
不就是为了要摆脱落后贫穷,过着文明的生活吗?
而你却忘了我的叮嘱,忘了把香水带过来,
这跟你在乡下有什么两样,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
他的门僮面无表情,淡淡地回答:「因为战争。」
「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成长的地方落后,
但我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战争使我颠沛流离来到这里,
我没有地方可以去了。」
在短短的三分钟对话中,
完全可以看到文明与原始、富裕与贫穷,两种视角的冲突,
而反战思想更是贯串全片。
听完穆斯塔法的回答,葛斯塔夫马上拥抱着他道歉,
天真而热情的反应马上让刚刚的沉重气氛转为温馨,
甚至因为葛斯塔夫带点傻气的纯真而令人莞尔,
像这样的精准的包装,也成为「欢」中的特色。
而不管是褚威格的作品或者「欢」,
都同样述说着那个令他们着迷的时代已然远逝,
裘德洛饰演的作家最后问穆斯塔法先生,留下这间饭店是不是因为葛斯塔夫,
穆斯塔法回答,更多是为了他和阿嘉莎在此相遇的美好回忆,
因为美好的饭店生活其实早已随着旧时代的欧洲一块消失,
一如第二次越界,因为情势已然改变,第一次越界时的人情味也不复见。
◎绘本
这部片的影像太重要了!
魏斯安德森偏好对称式构图不是新闻,但在「欢」中,
几乎全片都是对称式构图而无违和感,根本太强大,
能够坚持到这种地步,实在不得不说也算是一种男人的浪漫。
而更绝的是,为了更凸显对称式构图的黄金中线,
导演使用了大量1.37:1的银幕比例,
使得对称式构图在正方形的画面中更为突出;
不过当时空转变,来到战后的60年代、老作家的现代,
银幕比例又切换为一般的宽银幕尺寸(但还是对称式构图)。
故事中的诸多美术细节也都精细考据且充满意涵,
正如安德森所说,
「影片跨越30年代和60年代之间的欧洲,我们需要体现那个时代的场景和颜色。
30年代给我的感觉是奢华、浮夸,像是一个结婚蛋糕,
于是大饭店在那个时代下是粉色的,彰显华丽与梦幻。
但随着二战的到来,影片融入更多红色、橘色,
代表着当时影响东欧的共产主义精神,
剩余的则是我们反映了当地建筑与文化,
你会发现很多建筑依然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特征,我们就直接拿来运用,
或者在此基础上藉以发挥。」
充满魅力的影像,幽默而饶富机智的对话,精准的剧情,抢眼的演员表现,
「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无疑是魏斯安德森迄今最棒的作品。
==========
《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是部高度展现导演技巧的电影,导演 Wes Anderson 的个人特色,充分地呈现在电影的每个角落与细节。如果,形式即是一种象征,某种形式的呈现,是为了表达某种隐喻,那么在 Anderson 的《布达佩斯》,导演到底传达出了些,什么样的议题呢?
在《布达佩斯》里,有两个明显又特别的形式,第一个是,故事的层层叠叠千层糕,另一个就是,画面的平行垂直又对称。
透过如此匠式的形式设计,这个故事也展现了,两个意外严肃的主题。
。。。。。。
首先,关于故事千层糕,到底有几层呢?而且,故事是如何一层又一层地接续起来呢?
最外层,你我,坐在电影院(或是电视前),观赏这部电影,看着导演是如何地告诉我们,曾经在两次大战期间,在欧洲的 Zubrowka 国家,有个特别的饭店 Grand Budapest Hotel,里面有个特别的故事。
第0层,导演,以他自己的特殊技巧,叙述着一个层层被包裹起来的故事(跟故事里,包得方方正正漂漂亮亮的蛋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1层,真正的进入故事内部。有位现代的年轻女粉丝,来到已经去世的作者墓前,拜读作者的小说(年轻读者+已故作者的作品)。
第2层,年老作者(Tom Wilkinson),于1985年,在书桌前,开始说故事,旁边还有个打闹的小孙子(年老的作者+年轻的小男生)。
第3层,年轻的作者(Jude Law),于1968年,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当时的布达佩斯,已经相当颓败了。不过,年轻作者,会得知此故事,是因为来自饭店主人,Zero 老先生(F. Murray Abraham)的传述(年老的Zero+年轻的小说家)。
第4层,年轻的Zero(Tony Revolori)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担任 lobby boy,认识了大掌门,古斯塔夫 Monsieur Gustave(Ralph Fiennes);他们两人,共同经验了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将他们两人的命运绑在一起。古斯塔夫,成就了后来的Zero,而 Zero 之所以能够拥有这家饭店,说出这些故事,也是因为传承了来自 古斯塔夫 的管理能力和财产。Zero and Gustave 两人关系,情同父子,两人之间,有着许多 有形与无形的「继承」关系,而这个「老幼『继承』」的观念,便胶着连结了这些层层又叠叠的故事。
。。。。。。
关于形式,还有这些独特的设计:
1. 故事的呈现,充满了绝对的 对称、垂直、与平行的布局;连人物的行进方向,也是。看一部电影,彷佛是在欣赏一幅连动性的画作。
2. 在颜色的设计上,除了灰黑与白之外,就是甜美的粉红与青春的浅蓝。
3. 人物的描述上,除了两位主角 Gustave and Zero,其他角色(虽然都是大咖)都是平面人物,而且,是很刻意地要设计成好像纸片的人物形象。至于 Gustave and Zero,也是较为平面的刻划,因为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内心转折。
有趣的是,如果有注意到人物刻划与故事千层糕的设计,就会发现,愈是走向内层(第四层),人物愈是平面平板,然而,在最外层(第一层),拍摄手法的呈现,就是平时所见的当代写实影像。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当代的故事,不是很忌讳人物的平板设计吗?
4. 关于故事内容,虽然主题是围绕着 Gustave 这个角色,关于他被牵扯进一个爱慕他的老贵妇(Tilda Swinton)谋杀案,不过,若是将这个故事的背景带入,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个 非常血腥的战争与死亡故事,关于 家庭内战 以及 国际战争(可以当成是欧洲的内战)。
。。。。。。
然而,透过这些形式上的设计,Anderson 在这个 看似喜剧的悲剧(comic tragedy)里,以这个「甜点包装死亡」的悲剧,想要传达出什么样的隐喻或意涵呢?
让我们从故事的最内部,再一层一层地走出来,应该就能够发现了。
。。。。。。
1. 虽然由故事的最内部看起来,这部电影好像是以 Gustave 的 掌门 人生 作为主题,不过,再比对故事的场景与时代,就会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关于 美好时代的凋零 的故事呀。
因为一个家族的遗产内战,卷入一个无辜的继承人,导致他在两次大战里,走向死亡;而且,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死亡,也因为这两场战争,造成了一个美好大饭店的凋零,以及,没有明说的 时代凋零。
站在自然与万物的面前(例如那苍白的雪景),所有的人事物,都是那么的脆弱,随时都可能凋谢坠落;站在历史面前,所有的人事物,也都是那么的无助与无能,随时都可能因为权力的更迭,而被剃除在历史之外。
虽然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里,Gustave 是如此万能地能够呼风唤雨,但是这个看似当时的大人物,也仅是历史里的蝼蚁,最后,正如世上所有的大人物一样,包括当时最有钱的老贵妇 Madame D,只能淹没在层层叠叠的历史大人物中。
虽然是个陈腔烂调,不过,这不就在暗示,「名利皆空」呀!
2. 虽然团团地被甜甜蜜蜜的蛋糕意象,给包装起来了,不过故事的核心(也是导致一切崩坏的主因)就是,战争。而且,是泯灭人性的战争,无论是家庭内战或是两次大战。
Gustave and Zero 两次在火车上遭遇的差异,便暗示了,战争愈是深入,人性愈是黑暗,到达几乎没有人性的地步,甚且还比监狱里的罪犯,更没人性。
除了没有人性,战争也极度不理性。不理性的战争,就象征在故事最后的 饭店枪战。原本只是一个私人恩怨,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头,所有的人竟然不分青红皂白,不明就里地,也一起加入。世事,不也如此。
故事非常巧妙地,没有明说,但看得出,是以 家庭战争的荒谬,影射 世界上所有战争的可笑。家族间的战争,是以「财产」开始的,世上所有的战争,也都起因于利益争夺。然而,悲伤的是,最后死的那些关系人,其实多是被伤及的无辜者。更荒谬的是,原本大家最在意的那些财富或利益,最后竟然是,落在一个原本不相干不起眼的遥远角色,故事里指的,当然就是Zero。
(这让我想起,在《三国》的故事里,曹操、刘备、司马懿还有当时的许多大英雄,谁不想当皇帝、谁不想统一天下;结果,经过数十年,经过那么多场战争,最后篡国称帝的,竟是个公子哥儿,一点也称不上英雄的司马炎,还真是唏嘘一阵呀!)
3. Zero 这个名字,为这个最内层的故事,下了一个终极注解:ZERO!
空、无、什么都没有了。故事的最内层,二次大战之后,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个角色,就是 Zero。战争之后,能为后世留下什么呢?荒芜?!
在战争中,Zero 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如兄长父亲般的 Gustave,也失去了爱人与孩子,唯一获得的,就是财富(不过也多被共产党没收),而他的余生,就是拿这些财富(饭店),来回忆他最幸福的时日与最爱的家人。真是心痛的讽刺啊!
。。。。。。
可是,既然是个如此悲伤的故事,为什么看起来,却一点都没有沈重心痛的感觉,反而有可爱、可笑、轻松、欢乐个感受呢!
让我们往故事外走一层,就可以发现,原来这就是 Anderson 在这个电影里,设计的「形式」,所营造出的效果。
因为层层叠叠,那些恐怖、可怕、可悲、与心痛的内容,已经一层一层地被稀释掉了。
为了呈现这种「稀释」的质感,Anderson 展现的技巧,就是将人物平面化,也将画面透过平行垂直又对称,刻意地制造出「有雕饰过」的「手感」(也呼应了《拿苹果男孩》The Boy with an Apple 的 mannerism,不过这幅画,应该有其他暗示,有机会再写)。
透过层层叠叠的距离,以及有雕饰的刻意手法,可以创造出,「读者与故事(历史)之间的安全距离 以及 分离感」,让我们在看电影(故事)时,不会有直接的心理冲突,甚至连由篮子里拉出的一颗人头,也一点都不血腥可怖。
安全距离感,加上颜色(浪漫粉红与浅蓝),使得整个残忍的悲剧,变得不再血腥残酷。
由此,还可以再往前推出两个结论:
1. 透过层层叠叠的「故事」结构,读者可以很安全无痛地,阅读历史(故事)。
2. 比较可悲的是,历史,透过一手又一手的传述与转述,最后竟然变得一点也不真实了。于是,历史还会再次发生,悲剧一定也会再出现,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都是无痛的。
于是,这样的故事,同时给观影者,营造了两种情绪,想笑 又 想哭。
想笑,因为我们是如此不痛不痒地,看着别人的悲剧;透过距离,那些悲剧的发生过程,竟然是那么的可笑!
想哭,因为历史竟是如此的残酷。在时间与历史辗过的轨迹下,没有人是赢家,人一生所极力争取的一切,无论是 爱情、家庭、事业、财富 等等,最后竟然,都是「归零」。
若说,在财富之外,战乱余生的老Zero,最在乎的就是最爱的家人;那么,当前,我们应该在意什么呢?
。。。。。。
「归零」,这么悲惨吗?总是有剩下的其他一点什么吧?
的确,由故事千层糕的最外层(第0层 到 第2层),我们还看到了,这些悲剧的「剩余价值」,就是 历史 与 记忆透过 Gustave 传给 Zero,再传给小说家;小说家传给孙子,还有女粉丝读者来到作家墓前的阅读;之后,还有导演传递了这个小说的故事给观众,也就是我们一起观看的这段 历史 和 Zero 的记忆。
历史,于是成为 累进许多死亡的过程。这是故事最后,女粉丝在墓前,轻松阅读小说的那一幕,深深地给我的感受。
。。。。。。
不过,于此可得小心,关于历史,这世上,可真的有「历史」这回事?
电影透过 形式,直接告诉我们,根本「没有『真的历史』」。
因为历史在透过 记忆、转述、传递、转手 等等的过程,早已经被 平面化、平板化、扭曲、简化、甚至美化,正如同我们所看到的电影最内层,那已经不算真实历史,也不是原始记忆。
历史,不过是「已经被重新雕饰过的故事」罢了。
。。。。。。
虽然感觉令人很想暗中发笑,不过《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却是个让人想笑又笑不出的严肃悲剧,因为它默默地呈现了两个现实:
1) 人生终将归零 与 2) 历史不过是个故事 。
========
前言
Wes Anderson作品向来以绝妙的配乐、精准剪辑、逗趣荒谬的冷幽默享誉国际。此次《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亦是如此,除了众星云集的卡司阵容,导演利用缤纷暖色调的故事舞台述说一段惊悚谋杀,但过程却是天马行空的怪诞,彷佛成人童话物语。在这古老欧洲风情中,他带领观众经历了段喜泪交织的旅程,让我们看见爱情的浪漫、人性的险恶、反战的省思。
剧情
这一个作家所撰写的故事,但作家又是听老人说的,而老人说的又是关于他师父的故事...。回忆总是因为点缀,而显得美好,应该吧,这故事应该也一样。那一年,有个小门僮来到一个好大好大的大饭店,他在那拜师学艺,目标成为门僮大师。结果,艺学没一半,他的师父就陷入了一场谋杀案,于是他们只好跑跑跑,逃逃逃。究竟,他能否成为Lobby Boy界最闪耀的一颗星呢?就请看倌们进戏院见真章~
层次堆叠
初看预告会以为《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是部明星客串喜剧集,但随着剧情演进,不断推翻,出现了各种元素:侦探、浪漫、政治、历史、文化,丰富地叫人眼花撩乱。但厉害的是,导演却能够完美地以个人风格掌握呈现,藉此讲述了一段缅怀旧时代的浪漫故事。过程更不时地,以「冷幽默」穿插,令人会心一笑。
银幕与摄影比例
在这部电影,有趣的是,电影的银幕比例与拍摄。在剧中,绝大多数的画面以16:9呈现,但到了部分回忆片段却调整为4:3,似乎这表现了导演Wes Anderson对于过去电影工业的情怀,当中部分故事桥段更对好莱坞黄金时代致敬,在这部新颖的影像中,酝酿了古早味的醍醐,让这段观影过程,格外地美好梦幻。
而且从剧照就能发现,导演对于比例1:1的强迫执着,几乎所有画面,都是四正方圆的固定镜位,角色置中,配合著韵律转景。这使得Wes Anderson的电影构图画面有着独特魅力,彷佛艺术品般地对称,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其所拍摄的作品。
关于角色
另外不得不崇拜的,便是剧中的角色设定,充满魅力,亮眼夺目,叫人难忘。
就以两位东西方门僮来举例吧:
葛斯塔夫,
他喜欢在用餐前讲道吟诗、执着于任何事物的美感,丑一定会说出来、遵循着规矩、做事要求一丝不苟面面俱到、个性有些阴柔、可以挨饿但一定要喷香水、喜欢一个人躲在房内吃饭、到处留情纵欲无分老幼但大家都好爱他、为了保护下属能够无畏高压勇敢出头宁死不屈、三不五时就要念个诗篇、做错事能够诚心诚意地道歉,喜好内心良善者(阿嘉莎、Zero)、永远不忘本,在监狱中依旧当着门僮服务牢友。
Zero,
人如其名,甚么都没有突出,却忠心不二,努力不懈,只要上司命令,再怎么艰难都会达成,更是滑雪夺命追追追的高手(!?)
而爱情是他人生的全部,谈到爱人阿嘉莎,他总是会难过掉泪(第一次带到还故意忽略不谈)。对他而言,这个世界因她而完美,而在她离去之时,世界转淡黑白。但他努力维持幻想,待在这个曾经与她的回忆,相信着爱情片刻即永恒,即便它停留很短暂。
(你是否有发现最后的访谈甜点,跟阿嘉莎以前做的,是同一道呢?)
究竟现在的电影,谁能够如此地去刻凿一名角色呢?而且,导演更不忘隐喻,利用这对双人合夥,表现了东西合并、时代交替、精神传承。利用诗意的美感描绘角色,传达着普世乐观主义,这就是Wes Anderson。
反战
《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在片末字幕提到故事发想于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他是一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当年,由于纳粹掌权奥地利,封锁犹太作品,所以他流亡海外、入籍英国,其后他的作品,充分地表现出反战思想,当中更有著作被好莱坞翻拍成电影。
因此,明显地,剧中作家角色就是从身分在比喻他。
而在《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中,也有着微微地反战思想。Zero曾说到他是因为战乱移民来到电影捏造的牛茅国,这表现出民众基于渴望生活安平而逃亡。且,剧中两次的火车旅程,Zero与葛斯塔夫遭受士兵攻击,也显现出军队无情的武装暴力施加于无辜百姓。甚至,在剧情后段,当布达佩斯大饭店沦为军营时,角色更说出「它已不再是饭店」,道出战争的冷酷无情,将过去美好一举抹灭。
故事结尾,葛斯塔夫为了个人坚持,在那个野蛮不复文明的战乱时代,英勇赴死;而在现实中,茨威格不愿活在混沌二战时期,选择与妻子扼杀自我性命,前往理想净土。这是否都有些典雅呼应呢?
电影最后的回忆画面,更将色彩调为黑白,展现出角色的悲伤悼念、导演对于战争的反感。
传承
而《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本书,传达着理念。在剧中,德斯格乌特斯夫人将美丽典雅的苹果少年传承给葛斯塔夫;葛斯塔夫将他的人生态度完美无却地传授给Zero;Zero即便老态龙钟,依然将这段故事告诉作家;作家将其化成文字撰写成书,而在逝世后,开头那名读者依旧阅读著书籍;茨威格的思想著作影响了导演,导演将其化成影像成为电影;
而观看电影的你我,是否也有些领悟,接收到了那份理念呢?
结语
《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充满了惊奇,在片尾字幕跑到一半时,导演在右下角安排了一位可爱动画人偶俏皮地跳着欧洲民俗舞蹈。(很像是哥萨克舞中的蹲伸步、转身跳)直到最后一刻,依然不忘巧思,让观众在这场奇幻飨宴,依旧嘴角上扬步出戏院,试问,现在有多少电影能够做到呢?
将本片推荐给, Wes Anderson导演的粉丝;注重电影美术、喜欢冷幽默、想看大牌明星凑堆演出、想知道佛地魔长鼻子模样的观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