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的是大地,苏醒的是人心

冬眠的是大地,苏醒的是人心
——对电影《冬眠》的一点看法
《冬眠》是一部代入感比较强的电影,所以影片虽长,但仍能让人看下去,也正因为如此,不同的观影人就会有不同的观影体验。
“冬眠”这个影名应当是有寓意的。有人说,“冬眠”其实就寓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这显然让“冬眠”名不符实。其实冬眠指的是包含了各种对立关系的整体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是针对冬眠后的“苏醒”状态来说的。冬眠的寓意就在于此:如果我们将虽有激烈的人性冲突但仍能保持有序的状态视为“冬眠”,那么,冬眠后的“苏醒”将是一种非常强的无序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将这部电影名称直译成“冬眠”,不如像港台地区那样意译为“冬日苏醒”,这样就更能彰显本片的寓意。
作为整体状态的“冬眠”其实包含诸多对立关系,这些对立关系将导致怎样的“苏醒”,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影片也似乎无意于此,它只是向我们展示各种对立关系中逐渐苏醒的“人心”,而人心的苏醒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对待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大家都心知肚明吧:夫妻的对立会导致劳燕分飞,兄妹对立则分道扬镳,阶级对立可能会导致剧烈的社会变革。但本片也不仅仅止于展示人心的苏醒,它还提供了一剂解决各方冲突的良药——妥协。这种妥协是由而且应当由强势一方作出,否则就是“臣服”,无益于冲突的解决和对立关系的缓和。之所以说“妥协”是一剂良药,是因为强者的这种态度是对逐渐苏醒人心的一种反应,更是对人性需要的一种尊重。
那么,逐渐苏醒的人心是怎样的?妥协是如何作出的,它又是基于什么样的人性尊重呢?
首先,平等意识的觉醒。影片首先展现了土耳其的社会现状: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而且大地主们似乎漠视这一点,他们认为贫穷是一种自然灾难,但对于下层的租户和佃农来说,他们并不认为这种现状是合理的,他们对此表现出强烈的“怨恨”,这足见他们平等意识已开始觉醒,从租户Ismail一家与大地主艾登(Aydin)之间冲突的几幕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点;而且从阶级冲突中,我们明显感觉到革命的气息,尤其从Ismail烧钱这一幕,以及他儿子那种愤怒的眼神,似乎在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而,这种阶级矛盾不是个人能够直接解决的,富人们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还是在积极地为教育募捐,而且,开明的地主,比如艾登的父亲,从不会过分逼迫租户,这些都能证明他们还是试图对穷人作出一定的妥协,这种妥协就是对穷人平等意识的尊重。
其次,自由意识的觉醒。“活在你的控制之下,花着你的钱,代价是自由和无所谓的忠诚。”从艾登年轻的妻子尼哈尔(Nihal)的这句控诉中,我们明显看出尼哈尔的自由意识。她不愿意过着被豢养的生活,她积极从事公益,想自由地做着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种“自由”是她存在感的来源,然而,争取这种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她是以离婚作要挟来争取自由,虽然成功了,但她的成功是以给予丈夫权威的必要尊重作为前提的,因为她最终还是示弱了,这在艾登看来就是一种尊重,一种感恩。可见,尼哈尔的自由是相互妥协的结果,她是以对权威的尊重来换取艾登对自由的尊重。
第三,尊重意识的觉醒。尊重是一种人性需要,但给予尊重从来不是基于人的本性,它是后天习得的,甚至经过惨烈的流血冲突才能明白的道理。本片在阐明这点上可谓不惜笔墨。尼哈尔想帮助穷人,但他不知道方式方法,没有考虑到“穷人的尊严是他们唯一的骄傲”,当她直接给Ismail家送钱时,得到的是钱被当场烧毁的羞辱。当然,本片是将艾登尊重意识的觉醒当作自始至终的主题,几个较长幅度的对话都反映了这一点。在第一个长篇对白中,艾登妹妹尼卡(Necla)认为应当宽容罪恶,艾登拒绝接受这一观点,并对此冷嘲热讽,他的行为不仅引起了妹妹的不满,也引起了妻子的不快;在接下来的另一场长对白,尼卡与艾登的交谈变成相互攻击,只因价值观的不同,他俩闹得不欢而散;第三场长对白涉及到尼哈尔争取自由的问题。经过前三场对白,艾登几乎成了孤家寡人,他似乎意识到什么,他想到离开,但又觉得这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想寻求朋友的建议,这就有了最后一幕对白。这场对白是发生在与老朋友Suavi和那个募捐教师之间。Suavi的一席话打中了他的软肋:“既然有些事情我们改变不了,就要学会变通,不要评判别人,接受事情本来的样子。”这显然与他骄傲的性格不合,至少在他的王国里,他向来是要别人来适应他的,他何曾想过要适应别人?但老友的话还是使他豁然开朗,也为他已有的或将有的行为提供某种合理依据。其实,只要不试图改变他人就是一种尊重,但艾登在尊重上似乎走得更远:他已愿意为别人而改变自己:他顺应了妻子的要求,回应了弱势群体的自由和平等意识,接受了妹妹的建议,不再纠缠大众感兴趣的道德和信仰问题。
无论是弱势在寻求自由和平等,抑或是他们要求尊重,针对艾登来说,就是要求他作出妥协。然而,从影片将近结束之时,艾登放走了野马,但他仍然猎杀了野兔,当他提着猎物回家,似乎是在声明,妥协是有底限的。这就不能不让我们陷入沉思: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解决起来尚且如此,那民族间、国家间的问题,解决起来岂不更难?如何妥协,看来是需要智慧的。(by:heshenggen/2015-02-11)
——对电影《冬眠》的一点看法
《冬眠》是一部代入感比较强的电影,所以影片虽长,但仍能让人看下去,也正因为如此,不同的观影人就会有不同的观影体验。
“冬眠”这个影名应当是有寓意的。有人说,“冬眠”其实就寓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这显然让“冬眠”名不符实。其实冬眠指的是包含了各种对立关系的整体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是针对冬眠后的“苏醒”状态来说的。冬眠的寓意就在于此:如果我们将虽有激烈的人性冲突但仍能保持有序的状态视为“冬眠”,那么,冬眠后的“苏醒”将是一种非常强的无序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将这部电影名称直译成“冬眠”,不如像港台地区那样意译为“冬日苏醒”,这样就更能彰显本片的寓意。
作为整体状态的“冬眠”其实包含诸多对立关系,这些对立关系将导致怎样的“苏醒”,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影片也似乎无意于此,它只是向我们展示各种对立关系中逐渐苏醒的“人心”,而人心的苏醒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对待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大家都心知肚明吧:夫妻的对立会导致劳燕分飞,兄妹对立则分道扬镳,阶级对立可能会导致剧烈的社会变革。但本片也不仅仅止于展示人心的苏醒,它还提供了一剂解决各方冲突的良药——妥协。这种妥协是由而且应当由强势一方作出,否则就是“臣服”,无益于冲突的解决和对立关系的缓和。之所以说“妥协”是一剂良药,是因为强者的这种态度是对逐渐苏醒人心的一种反应,更是对人性需要的一种尊重。
那么,逐渐苏醒的人心是怎样的?妥协是如何作出的,它又是基于什么样的人性尊重呢?
首先,平等意识的觉醒。影片首先展现了土耳其的社会现状: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而且大地主们似乎漠视这一点,他们认为贫穷是一种自然灾难,但对于下层的租户和佃农来说,他们并不认为这种现状是合理的,他们对此表现出强烈的“怨恨”,这足见他们平等意识已开始觉醒,从租户Ismail一家与大地主艾登(Aydin)之间冲突的几幕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点;而且从阶级冲突中,我们明显感觉到革命的气息,尤其从Ismail烧钱这一幕,以及他儿子那种愤怒的眼神,似乎在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而,这种阶级矛盾不是个人能够直接解决的,富人们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还是在积极地为教育募捐,而且,开明的地主,比如艾登的父亲,从不会过分逼迫租户,这些都能证明他们还是试图对穷人作出一定的妥协,这种妥协就是对穷人平等意识的尊重。
其次,自由意识的觉醒。“活在你的控制之下,花着你的钱,代价是自由和无所谓的忠诚。”从艾登年轻的妻子尼哈尔(Nihal)的这句控诉中,我们明显看出尼哈尔的自由意识。她不愿意过着被豢养的生活,她积极从事公益,想自由地做着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种“自由”是她存在感的来源,然而,争取这种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她是以离婚作要挟来争取自由,虽然成功了,但她的成功是以给予丈夫权威的必要尊重作为前提的,因为她最终还是示弱了,这在艾登看来就是一种尊重,一种感恩。可见,尼哈尔的自由是相互妥协的结果,她是以对权威的尊重来换取艾登对自由的尊重。
第三,尊重意识的觉醒。尊重是一种人性需要,但给予尊重从来不是基于人的本性,它是后天习得的,甚至经过惨烈的流血冲突才能明白的道理。本片在阐明这点上可谓不惜笔墨。尼哈尔想帮助穷人,但他不知道方式方法,没有考虑到“穷人的尊严是他们唯一的骄傲”,当她直接给Ismail家送钱时,得到的是钱被当场烧毁的羞辱。当然,本片是将艾登尊重意识的觉醒当作自始至终的主题,几个较长幅度的对话都反映了这一点。在第一个长篇对白中,艾登妹妹尼卡(Necla)认为应当宽容罪恶,艾登拒绝接受这一观点,并对此冷嘲热讽,他的行为不仅引起了妹妹的不满,也引起了妻子的不快;在接下来的另一场长对白,尼卡与艾登的交谈变成相互攻击,只因价值观的不同,他俩闹得不欢而散;第三场长对白涉及到尼哈尔争取自由的问题。经过前三场对白,艾登几乎成了孤家寡人,他似乎意识到什么,他想到离开,但又觉得这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想寻求朋友的建议,这就有了最后一幕对白。这场对白是发生在与老朋友Suavi和那个募捐教师之间。Suavi的一席话打中了他的软肋:“既然有些事情我们改变不了,就要学会变通,不要评判别人,接受事情本来的样子。”这显然与他骄傲的性格不合,至少在他的王国里,他向来是要别人来适应他的,他何曾想过要适应别人?但老友的话还是使他豁然开朗,也为他已有的或将有的行为提供某种合理依据。其实,只要不试图改变他人就是一种尊重,但艾登在尊重上似乎走得更远:他已愿意为别人而改变自己:他顺应了妻子的要求,回应了弱势群体的自由和平等意识,接受了妹妹的建议,不再纠缠大众感兴趣的道德和信仰问题。
无论是弱势在寻求自由和平等,抑或是他们要求尊重,针对艾登来说,就是要求他作出妥协。然而,从影片将近结束之时,艾登放走了野马,但他仍然猎杀了野兔,当他提着猎物回家,似乎是在声明,妥协是有底限的。这就不能不让我们陷入沉思: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解决起来尚且如此,那民族间、国家间的问题,解决起来岂不更难?如何妥协,看来是需要智慧的。(by:heshenggen/2015-02-11)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