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现代英雄

奥丽芙不但不完美,离日常生活中所谓的“好人”尚有距离。她尖酸刻薄不通人情,有时候你觉得她略带机智和洞察力的揶揄有那么点可爱,这个世界上不装逼的人毕竟太少,但随后她就小肚鸡肠,人家说她坏话她就偷偷把人家漂亮衣服给糟蹋了,还扔了人家的一只耳环和一只鞋,而且这个人就是她的儿媳。
最让她受不了的就是那些虔诚教徒假惺惺的仁智礼义信,总是为鸡毛大的小事幸福半天——即使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成天觉得世界特别美好,讲究人与人之间无差别地互助互爱,做人的底线之高,好像动一动邪念都亵渎了上帝。还有那些所谓极度美学正确的古典艺术,一放古典音乐她就浑身不舒服。而她恰恰找了这么一个老公。
奥丽芙总说自己家里有抑郁的基因,其实这种抑郁指得是所有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马克思·韦伯在他两篇著名的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中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处在一个除魔的世界中,一个人如何面对献身与距离,激情与自律,理想与现实感,理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之间的复杂张力,不是逃避或者屈从于各种幻觉,而是坚守一种天职的日常要求,来形塑一种人格。
说白了,就是在这个不顾诸神的时代,你只能靠自己做出所有的判断。
奥丽芙没有值得炫耀的人生:生活在无聊到爆的缅因州,幼年眼睁睁看着父亲打爆了自己脑袋,一直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教师生涯每天要面对一群不争气的熊孩子,婚姻出现危机,孩子结了婚又离了婚并和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同居,相依为命的老公中风五年先走一步。
但同时,她把孩子抚养大,对工作尽心尽职,退休后举重若轻地拯救了一名自杀边缘的昔日学生,并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多年。
法语现代性(modernitý)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1849年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所发表的(Mémories d’outre – tombe)这本书中。夏多布里昂贬义地用“现代性”来形容平庸乏味的“现代生活”,以对应古代中世纪传说的高贵辉煌。哈贝马斯和西方的一些学者都指出在西方存在两种现代性——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和美学的现代性,前者造就了科技的兴盛和物质的极大丰富,而后者探讨的是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异化,两者之间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科学打破了人类给自己制造的全部幻象,但无法告诉人们在失去了信仰之后应该如何活下去。
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奥丽芙无疑是一名英雄,她把人生坚持了下去,拒绝重蹈父亲的覆辙;抵制服用一切药物,决定用自己的心智去抵抗所有外界的负能量。无疑她羡慕自己的丈夫,一生受着崇高的指引,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所以她和他能白头到老,她说庆幸她的儿子没找个和她一样的儿媳,言外之意庆幸自己没有找一个和自己一样的老公。
她能做的,就是“不逃避或者屈从于各种幻觉,而是坚守一种天职的日常要求,来形塑一种人格”。所以,当生活的重担有一天突然卸去,反而让她到了崩溃的边缘——再也没有什么天职,只有面对湖光山色走向死亡。她成了无用之人。于是,她走向树林,把手枪上了膛。
枪并没有响,她慌张地把枪包好,好像要藏起一桩见不得人的勾当。奥丽芙回去找那位同样厌世的耶鲁毕业生,敲门没人应,门开着,推门进去,听到从卧室里传出他的声音。她问:你是不是又不舒服了?他躺着,虚弱地:只是心灵空虚,身体还是很好。她和他并排躺下,把头枕在他的胸口上。他问:你听到什么吗?她点点头:心脏还在跳动。
她活下来了。
最让她受不了的就是那些虔诚教徒假惺惺的仁智礼义信,总是为鸡毛大的小事幸福半天——即使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成天觉得世界特别美好,讲究人与人之间无差别地互助互爱,做人的底线之高,好像动一动邪念都亵渎了上帝。还有那些所谓极度美学正确的古典艺术,一放古典音乐她就浑身不舒服。而她恰恰找了这么一个老公。
奥丽芙总说自己家里有抑郁的基因,其实这种抑郁指得是所有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马克思·韦伯在他两篇著名的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中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处在一个除魔的世界中,一个人如何面对献身与距离,激情与自律,理想与现实感,理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之间的复杂张力,不是逃避或者屈从于各种幻觉,而是坚守一种天职的日常要求,来形塑一种人格。
说白了,就是在这个不顾诸神的时代,你只能靠自己做出所有的判断。
奥丽芙没有值得炫耀的人生:生活在无聊到爆的缅因州,幼年眼睁睁看着父亲打爆了自己脑袋,一直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教师生涯每天要面对一群不争气的熊孩子,婚姻出现危机,孩子结了婚又离了婚并和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同居,相依为命的老公中风五年先走一步。
但同时,她把孩子抚养大,对工作尽心尽职,退休后举重若轻地拯救了一名自杀边缘的昔日学生,并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多年。
法语现代性(modernitý)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1849年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所发表的(Mémories d’outre – tombe)这本书中。夏多布里昂贬义地用“现代性”来形容平庸乏味的“现代生活”,以对应古代中世纪传说的高贵辉煌。哈贝马斯和西方的一些学者都指出在西方存在两种现代性——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和美学的现代性,前者造就了科技的兴盛和物质的极大丰富,而后者探讨的是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异化,两者之间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科学打破了人类给自己制造的全部幻象,但无法告诉人们在失去了信仰之后应该如何活下去。
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奥丽芙无疑是一名英雄,她把人生坚持了下去,拒绝重蹈父亲的覆辙;抵制服用一切药物,决定用自己的心智去抵抗所有外界的负能量。无疑她羡慕自己的丈夫,一生受着崇高的指引,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所以她和他能白头到老,她说庆幸她的儿子没找个和她一样的儿媳,言外之意庆幸自己没有找一个和自己一样的老公。
她能做的,就是“不逃避或者屈从于各种幻觉,而是坚守一种天职的日常要求,来形塑一种人格”。所以,当生活的重担有一天突然卸去,反而让她到了崩溃的边缘——再也没有什么天职,只有面对湖光山色走向死亡。她成了无用之人。于是,她走向树林,把手枪上了膛。
枪并没有响,她慌张地把枪包好,好像要藏起一桩见不得人的勾当。奥丽芙回去找那位同样厌世的耶鲁毕业生,敲门没人应,门开着,推门进去,听到从卧室里传出他的声音。她问:你是不是又不舒服了?他躺着,虚弱地:只是心灵空虚,身体还是很好。她和他并排躺下,把头枕在他的胸口上。他问:你听到什么吗?她点点头:心脏还在跳动。
她活下来了。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