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好舞蹈》到艺术民主

5个评委,坐在台下,看着众多成熟舞者的表演,最终以投票的方式决定谁会成为最受欢迎的舞蹈演员。这5个评委,尽管制作方竭尽所能的想将他们打造为舞蹈领域的权威,但是只有金星和黄豆豆是众所周知的舞蹈家,而郭富城,除了当年给梅艳芳伴舞以外,在舞蹈这个舞台上不知道还有什么代表作;至于海清,尽管她的拍手、她的冷峻,显示她那外在的高傲以外,人们在内心深处只有一个疑问:她不是一个电视剧演员吗?至于那个方俊,对于非舞蹈界的观众们,他的意义仅仅等于零。
然而,正是这5个专家——但我以为其实是2个专家,2个伪专家,1个X——决定了台上舞蹈者的命运,也通过那些“不知所谓”的评论给这些舞蹈者的作品做了“盖棺定论”,即便电视内外的观众,不管是否认同,但整体的气场就是——我是专家,我是权威,我说了算。于是观众们便觉得“我咋那么业余啊。”
是谁给予了这些人如此大的权力,乃至于可以影响到可以决定观众对艺术的审美取向呢?是谁把艺术的决定权交予了一小部分人手里呢?是谁忽略了观众的艺术认知,并且要强化这种“忽略”,营造一种绝对艺术权力的氛围?
一个伴舞出身并始终混迹于流行歌曲和影视表演的演员,一个跳舞没出名演电视剧的演员,一个或许业内有名气但圈外不知道的演员……他们当然有评判艺术作品的权力,但是他们是否具备决定他人艺术作品命运和影响观众审美判断的资格呢?作为观众,我在怀疑这三位资格的同时,我还考虑的是,我们,普通的观众,难道真的分辨不出艺术的优劣吗?
其实,不止《中国好舞蹈》,今天太多的大众传媒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它们把原本应该以呈现美为主要责任的艺术,或歌曲,或舞蹈,或戏曲……变成了竞技场,那些原本应该为观众创造美的艺术者们,那些原本应该为艺术而奋斗的艺术者们,却变成了这个竞技场里的魔兽;他们原本的艺术个性,被泯灭在那几个绝对权力的人手里,甚至也许只是制片人、投资人……他们如果稍有不同意见,就回得到劈头盖脸的驳斥,甚至是贬损——艺术在这里,不再是平等的,包容的、谦和的、温润的;而是权力的、功利的、刻薄的、狭隘的、不平等的。
而观众呢?他们的思想更是被双重禁锢着。首先他们要臣服于各种剪辑。一个人欣赏舞台艺术,应该是“长镜头”式的,他目光投放何处代表着他的思想和他的决定;然而电视里摄像师操控的各种机位,导播的各种切换……观众的思维都被迫跟着他们来运行,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原创作品,你感受的只是一个电视作品,而不是流畅的舞蹈艺术。
其次,他们不得不臣服于那些被包装成专家的评委。即便他们也会对专家进行质疑,但是他们也会在想:人家是专家啊,我是什么呢?我不懂舞蹈,怎么知道谁跳得号,谁跳得不好。而假如一个舞蹈真的打动了他,可是这个舞蹈的作者又被淘汰了,观众也许又会想:看,我的水平就是不高吧。我也只能看到这个水平了。
可是,他们其实不知道的是,专家们所说的那些主观的、毫无技术含量的话,例如张三的舞蹈很纯净,李四把气势跳出来了,王五动势太强反而削弱了注意力,而赵六的静反而让人关注……这些只要你有些文化,都是可以说出来的。
观众乃至一切非艺术工作者或许都会有这样一个误区:他们是搞艺术的,因此他们的审美能力比我们强,因为他们懂。而如果你这样想,你恰恰就钻进了大众传媒的制片人们为你设的圈套。
是的,你或许不懂舞蹈的某种技巧,你也不必非得去钻研各种流派,只要你记得任何涉及到人文层面,无论艺术、文学,乃至于哲学、历史学……他们在形而上层面都是共通的,你永远不是被动的接受艺术的,而是凭借你的思想、你的经历、你的学识,当你被一段舞蹈打动时,或者它引起的思考时,它就是有意义的;反过来,假如它打动不了你,即便那些权威们再怎么夸,它对你来说,也未必是好的。当然,我为什么要说未必呢?因为一部作品没有打动你,可能只是因为创作者的经历与你的经历没有交叉。
作为艺术工作者来说,参与这样的节目,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假若把这种霸权式的节目,把打动那些人造专家当做自己的目的,那么你自然就只是一种被人游戏的商品——或许你也就只能或者只配参加这种“魔兽争霸”了。
艺术,无论电影、戏剧、舞蹈、音乐、歌唱,它们都应该渗透着民主、开放之精神,艺术的话语权不应该被一小部分人所垄断,艺术为民众所有,而绝非艺术精英所有,这是由艺术的本性决定的,而这与一些人所理解的那个“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是两回事,一个是艺术本体所思考的,一个是基于政治和历史所留下的方针,尽管后者在一定条件下也不是错误的。
政治民主,是容易让人们所提及并关注的;但是艺术民主,却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因为政治民主可以改变人们的物质现实,但是艺术民主是不可能的,它只能改变的是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它改变的只能是精神层面的——在今天,精神给予人们的满足感是远远低于物质的。
我难以判断的是,“不知美丑”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一种影响,事实上每个专家学者都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我犹然记得马三立的一段相声,名叫《统一病》——当有一天,我们的美感也都开始统一的时候,我们就真的不知道我们自己是谁了。
请尊重艺术的民主吧,它源于人的个性!
然而,正是这5个专家——但我以为其实是2个专家,2个伪专家,1个X——决定了台上舞蹈者的命运,也通过那些“不知所谓”的评论给这些舞蹈者的作品做了“盖棺定论”,即便电视内外的观众,不管是否认同,但整体的气场就是——我是专家,我是权威,我说了算。于是观众们便觉得“我咋那么业余啊。”
是谁给予了这些人如此大的权力,乃至于可以影响到可以决定观众对艺术的审美取向呢?是谁把艺术的决定权交予了一小部分人手里呢?是谁忽略了观众的艺术认知,并且要强化这种“忽略”,营造一种绝对艺术权力的氛围?
一个伴舞出身并始终混迹于流行歌曲和影视表演的演员,一个跳舞没出名演电视剧的演员,一个或许业内有名气但圈外不知道的演员……他们当然有评判艺术作品的权力,但是他们是否具备决定他人艺术作品命运和影响观众审美判断的资格呢?作为观众,我在怀疑这三位资格的同时,我还考虑的是,我们,普通的观众,难道真的分辨不出艺术的优劣吗?
其实,不止《中国好舞蹈》,今天太多的大众传媒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它们把原本应该以呈现美为主要责任的艺术,或歌曲,或舞蹈,或戏曲……变成了竞技场,那些原本应该为观众创造美的艺术者们,那些原本应该为艺术而奋斗的艺术者们,却变成了这个竞技场里的魔兽;他们原本的艺术个性,被泯灭在那几个绝对权力的人手里,甚至也许只是制片人、投资人……他们如果稍有不同意见,就回得到劈头盖脸的驳斥,甚至是贬损——艺术在这里,不再是平等的,包容的、谦和的、温润的;而是权力的、功利的、刻薄的、狭隘的、不平等的。
而观众呢?他们的思想更是被双重禁锢着。首先他们要臣服于各种剪辑。一个人欣赏舞台艺术,应该是“长镜头”式的,他目光投放何处代表着他的思想和他的决定;然而电视里摄像师操控的各种机位,导播的各种切换……观众的思维都被迫跟着他们来运行,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原创作品,你感受的只是一个电视作品,而不是流畅的舞蹈艺术。
其次,他们不得不臣服于那些被包装成专家的评委。即便他们也会对专家进行质疑,但是他们也会在想:人家是专家啊,我是什么呢?我不懂舞蹈,怎么知道谁跳得号,谁跳得不好。而假如一个舞蹈真的打动了他,可是这个舞蹈的作者又被淘汰了,观众也许又会想:看,我的水平就是不高吧。我也只能看到这个水平了。
可是,他们其实不知道的是,专家们所说的那些主观的、毫无技术含量的话,例如张三的舞蹈很纯净,李四把气势跳出来了,王五动势太强反而削弱了注意力,而赵六的静反而让人关注……这些只要你有些文化,都是可以说出来的。
观众乃至一切非艺术工作者或许都会有这样一个误区:他们是搞艺术的,因此他们的审美能力比我们强,因为他们懂。而如果你这样想,你恰恰就钻进了大众传媒的制片人们为你设的圈套。
是的,你或许不懂舞蹈的某种技巧,你也不必非得去钻研各种流派,只要你记得任何涉及到人文层面,无论艺术、文学,乃至于哲学、历史学……他们在形而上层面都是共通的,你永远不是被动的接受艺术的,而是凭借你的思想、你的经历、你的学识,当你被一段舞蹈打动时,或者它引起的思考时,它就是有意义的;反过来,假如它打动不了你,即便那些权威们再怎么夸,它对你来说,也未必是好的。当然,我为什么要说未必呢?因为一部作品没有打动你,可能只是因为创作者的经历与你的经历没有交叉。
作为艺术工作者来说,参与这样的节目,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假若把这种霸权式的节目,把打动那些人造专家当做自己的目的,那么你自然就只是一种被人游戏的商品——或许你也就只能或者只配参加这种“魔兽争霸”了。
艺术,无论电影、戏剧、舞蹈、音乐、歌唱,它们都应该渗透着民主、开放之精神,艺术的话语权不应该被一小部分人所垄断,艺术为民众所有,而绝非艺术精英所有,这是由艺术的本性决定的,而这与一些人所理解的那个“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是两回事,一个是艺术本体所思考的,一个是基于政治和历史所留下的方针,尽管后者在一定条件下也不是错误的。
政治民主,是容易让人们所提及并关注的;但是艺术民主,却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因为政治民主可以改变人们的物质现实,但是艺术民主是不可能的,它只能改变的是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它改变的只能是精神层面的——在今天,精神给予人们的满足感是远远低于物质的。
我难以判断的是,“不知美丑”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一种影响,事实上每个专家学者都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我犹然记得马三立的一段相声,名叫《统一病》——当有一天,我们的美感也都开始统一的时候,我们就真的不知道我们自己是谁了。
请尊重艺术的民主吧,它源于人的个性!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