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饭店众生相+Wes Anderson历年作品人物集合(Updated)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复活节以来看的第一场电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其他那几部(美国队长2,Divergent,Under the skin等)看完的感想写完丢了,这部到现在才写,但是要开始保存起来。
Gustave 油嘴滑舌却谈吐优雅,跟女顾客们保持暧昧关系(居然有Kou Jiao片段,我去)却对她们真诚体贴,唯利是图却对身边的人关心备至,即使在生命危机的关头也要保持派头,他是大饭店生意兴隆的保证,他是饭店的顶梁柱,他像传教士一样教导下属,培养他们的职业修养。
饭店在传给Zero之后没落了,呵呵。影片里说饭店成为了孤独者的港湾,孤独者都是旧时代的追忆者和遗老遗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老去死掉,饭店只能没落了。
电影一开始,配乐立刻感觉到似曾相识,弦乐主打的小曲调皮而紧张,google后得知,大饭店和我最喜欢的动画片,Fantastic Mr Fox出自同一导演和音乐制作人,原来还弹过狐狸先生里的一首俏皮民谣,这作曲大哥太好玩了。
故事架构在一个战争时期的虚构的中欧,饭店鱼龙混杂,亲戚一大帮的没落贵族,上流社会的老妇,充当纳粹角色的ZZ党,带着狐狸帽徽的警察,饭店经理联合会(Society of Crossed Keys)。电影台词英法德文混用,大多数角色都操着文邹邹的英文夹杂着法语, 且用假正经的绅士范隐藏自己的目的,这样的设定跟Mr Fox里的角色十分相像。
留学几年了,可对于电影开始的大段的英语对白只能听个大概真是汗啊,法语除了先生小姐和问候语其他一概听不明白,德语用的较少,学过半年,大概都能听懂。
整个电影色彩运用鲜艳大胆,白茫茫的雪景,暖色调的饭店让人感觉正在回忆一个小时候看过的故事。举手投足间的夸张表演像极了一部动画电影,尤其是逃跑的时候,跟Mr Fox太像了,看到雪想起家了,东北的风雪漫天睁不开眼的景象。
演职人员汇集了一线男女星和很多脸熟的龙套,伏地魔是男主Gustave,裘德洛是讲这故事作家,纳尼亚传奇的冰雪女王演一富家老太,布洛迪演她儿子,老版本蜘蛛侠里面的绿魔演他跟班,爱德华诺顿演警长,量子危机的反派Dominic Green演个厨子,幽灵协议里的模特杀手演个女仆,比尔默瑞演Gustave的同僚,Hunger game 男主演个囚犯,赎罪里面把姐姐男友推向战争的小妹演Zero女友,午夜巴黎男主演Gustave的同僚,Friends里Joey尿一身的哥们演个律师,太多数不过来了。
我从来不喜欢宝莱坞电影和印度演员,所以也不关心男二的情况。
就说这些吧,整个电影很像是Fantastic Mr Fox的真人版,
最后如果你喜欢大饭店,那么你也一定会喜欢Fantastic Mr Fox。
最后,Gustave的一个人生信条我个人很同意,他对所有人都很好,其中的一些人帮到了他。
处处行善,终有善果。
----------------------------------------------------------------------------------------------
14/04/2014的更新。
今天的日期有3X4,更新一下。
恶补了一下Wes Anderson的早期作品,Rushmore, The Royal Tenenbaums,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Moonrise Kingdom。
Wes Anderson真是很擅长也很执着地不厌其烦的来回塑造这种,神经质而充满个人魅力,有出类拔萃却不被主流接纳的主角。电影里所有角色的表演都很夸张而脸谱化,符合他一贯用真人拍动画片的风格。
我认为狐狸爸爸是他之前几部作品男主角身上所有闪光点的集合,Rushmore的多才多艺, Zissou的领导才能和响指等等,然后用他最擅长的动画形式表现了出来,一切神经质,脸谱化,夸张表演放在动画片里就丝毫不过分了,相得益彰。
自狐狸爸爸开始, 在月升王国和大饭店里,他的导演风格更加主流化, 加上一线影星的加盟,克鲁尼(他真喜欢拍这些无厘头搞笑电影,越狱三王,阅后即焚,盯山羊的男人,囧),布罗迪,蒂尔达斯文顿,斯特里普,诺顿,威利斯,费因斯等,他的小众文艺范开始商业化并为大众所接受,博采他所有之前作品之长的大饭店广受褒议修成正果了。
一线影星戏路广,可以玩票地随心所欲参加Wes的动画真人秀,也可以全身而退投身主流大片。跟着Wes混的那些二线三线呢,演技不出出众,相貌不出众,跟着Wes一条路走到黑,真心佩服。
----------------------------------------------------------------------------------------------
04/10/2014的更新。
重看Wes Anderson作品:
对Wes电影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文艺喜剧。深厚的欧洲文化底蕴,神经质的人物,离奇搞笑的剧情,轻快小众的音乐,荒诞虚构的世界。
第一次都是当做温情喜剧片,图一乐呵;在看过几个Wes的访谈评论总结集The Wes Anderson Collection后,发现其作品里的悲观元素是不能略过的,每个主角都有一段破碎的家庭记忆,一种不安于现状的想证明自己的冲动,在一段闹剧之后找到情感归属并回归内心的平静。
Bottle Rocket (1996),月升王国 (2012),布达佩斯大饭店 (2014)没人尊敬遭人排挤的孤儿形象。
Rushmore (1998)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2009)
中都刻画了,自命不凡想标新立异的小毛孩形象。
特纳旁家族(2001),狐狸爸爸,孜舒先生的海洋片(2004),穿越大吉岭 (2007),月升王国中的没责任心的父母形象,和跟父母关系异常但渴望亲情的孩子形象。
狐狸爸爸,孜舒先生的海洋片中,历经中年危机的不服老的男人形象。
Wes把人们可能经历的心理创伤都写给我们,他在创造虚幻世界时,对剧情和道具的真实追求达到了强迫症患者的最高境界:每个电影都有小说,亲自构思并制作大到船舱小到一根停产香烟的道具。最后由他的铁杆班底和雷打不动的配角们,把这些小人物背着自己的伤心事,神经质的,自信的,脸谱化的表演一出喜剧。喜剧可能就是这样,把生活的苦涩用笑话说出来,我们笑过之后再重新启程。
Gustave 油嘴滑舌却谈吐优雅,跟女顾客们保持暧昧关系(居然有Kou Jiao片段,我去)却对她们真诚体贴,唯利是图却对身边的人关心备至,即使在生命危机的关头也要保持派头,他是大饭店生意兴隆的保证,他是饭店的顶梁柱,他像传教士一样教导下属,培养他们的职业修养。
饭店在传给Zero之后没落了,呵呵。影片里说饭店成为了孤独者的港湾,孤独者都是旧时代的追忆者和遗老遗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老去死掉,饭店只能没落了。
电影一开始,配乐立刻感觉到似曾相识,弦乐主打的小曲调皮而紧张,google后得知,大饭店和我最喜欢的动画片,Fantastic Mr Fox出自同一导演和音乐制作人,原来还弹过狐狸先生里的一首俏皮民谣,这作曲大哥太好玩了。
故事架构在一个战争时期的虚构的中欧,饭店鱼龙混杂,亲戚一大帮的没落贵族,上流社会的老妇,充当纳粹角色的ZZ党,带着狐狸帽徽的警察,饭店经理联合会(Society of Crossed Keys)。电影台词英法德文混用,大多数角色都操着文邹邹的英文夹杂着法语, 且用假正经的绅士范隐藏自己的目的,这样的设定跟Mr Fox里的角色十分相像。
留学几年了,可对于电影开始的大段的英语对白只能听个大概真是汗啊,法语除了先生小姐和问候语其他一概听不明白,德语用的较少,学过半年,大概都能听懂。
整个电影色彩运用鲜艳大胆,白茫茫的雪景,暖色调的饭店让人感觉正在回忆一个小时候看过的故事。举手投足间的夸张表演像极了一部动画电影,尤其是逃跑的时候,跟Mr Fox太像了,看到雪想起家了,东北的风雪漫天睁不开眼的景象。
演职人员汇集了一线男女星和很多脸熟的龙套,伏地魔是男主Gustave,裘德洛是讲这故事作家,纳尼亚传奇的冰雪女王演一富家老太,布洛迪演她儿子,老版本蜘蛛侠里面的绿魔演他跟班,爱德华诺顿演警长,量子危机的反派Dominic Green演个厨子,幽灵协议里的模特杀手演个女仆,比尔默瑞演Gustave的同僚,Hunger game 男主演个囚犯,赎罪里面把姐姐男友推向战争的小妹演Zero女友,午夜巴黎男主演Gustave的同僚,Friends里Joey尿一身的哥们演个律师,太多数不过来了。
我从来不喜欢宝莱坞电影和印度演员,所以也不关心男二的情况。
就说这些吧,整个电影很像是Fantastic Mr Fox的真人版,
最后如果你喜欢大饭店,那么你也一定会喜欢Fantastic Mr Fox。
最后,Gustave的一个人生信条我个人很同意,他对所有人都很好,其中的一些人帮到了他。
处处行善,终有善果。
----------------------------------------------------------------------------------------------
14/04/2014的更新。
今天的日期有3X4,更新一下。
恶补了一下Wes Anderson的早期作品,Rushmore, The Royal Tenenbaums,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Moonrise Kingdom。
Wes Anderson真是很擅长也很执着地不厌其烦的来回塑造这种,神经质而充满个人魅力,有出类拔萃却不被主流接纳的主角。电影里所有角色的表演都很夸张而脸谱化,符合他一贯用真人拍动画片的风格。
我认为狐狸爸爸是他之前几部作品男主角身上所有闪光点的集合,Rushmore的多才多艺, Zissou的领导才能和响指等等,然后用他最擅长的动画形式表现了出来,一切神经质,脸谱化,夸张表演放在动画片里就丝毫不过分了,相得益彰。
自狐狸爸爸开始, 在月升王国和大饭店里,他的导演风格更加主流化, 加上一线影星的加盟,克鲁尼(他真喜欢拍这些无厘头搞笑电影,越狱三王,阅后即焚,盯山羊的男人,囧),布罗迪,蒂尔达斯文顿,斯特里普,诺顿,威利斯,费因斯等,他的小众文艺范开始商业化并为大众所接受,博采他所有之前作品之长的大饭店广受褒议修成正果了。
一线影星戏路广,可以玩票地随心所欲参加Wes的动画真人秀,也可以全身而退投身主流大片。跟着Wes混的那些二线三线呢,演技不出出众,相貌不出众,跟着Wes一条路走到黑,真心佩服。
----------------------------------------------------------------------------------------------
04/10/2014的更新。
重看Wes Anderson作品:
对Wes电影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文艺喜剧。深厚的欧洲文化底蕴,神经质的人物,离奇搞笑的剧情,轻快小众的音乐,荒诞虚构的世界。
第一次都是当做温情喜剧片,图一乐呵;在看过几个Wes的访谈评论总结集The Wes Anderson Collection后,发现其作品里的悲观元素是不能略过的,每个主角都有一段破碎的家庭记忆,一种不安于现状的想证明自己的冲动,在一段闹剧之后找到情感归属并回归内心的平静。
Bottle Rocket (1996),月升王国 (2012),布达佩斯大饭店 (2014)没人尊敬遭人排挤的孤儿形象。
Rushmore (1998)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2009)
中都刻画了,自命不凡想标新立异的小毛孩形象。
特纳旁家族(2001),狐狸爸爸,孜舒先生的海洋片(2004),穿越大吉岭 (2007),月升王国中的没责任心的父母形象,和跟父母关系异常但渴望亲情的孩子形象。
狐狸爸爸,孜舒先生的海洋片中,历经中年危机的不服老的男人形象。
Wes把人们可能经历的心理创伤都写给我们,他在创造虚幻世界时,对剧情和道具的真实追求达到了强迫症患者的最高境界:每个电影都有小说,亲自构思并制作大到船舱小到一根停产香烟的道具。最后由他的铁杆班底和雷打不动的配角们,把这些小人物背着自己的伤心事,神经质的,自信的,脸谱化的表演一出喜剧。喜剧可能就是这样,把生活的苦涩用笑话说出来,我们笑过之后再重新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