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明显用力过猛的电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明显是个烂电影,豆瓣前几名的影评都这么高分,应该是觉得烂的都懒得说了,我服务大众,来说说大家心里的话。
首先啥叫用力过猛,一个水杯掉地下了,碎了,怎么拍呢,第一次正面一个玻璃杯,碎了,马上给主角面部特写,极其痛苦的表情和动作,背景音乐响起悲壮的音乐,同时镜头慢放,主角双手捂住脸,跪下看着玻璃渣,最后镜头慢慢拉远,以远景结束。
自己脑补下这个镜头和场面,看电影的人一定觉得,cao,太夸张了吧,没错,这就是用力过猛,过度的表现一个主题和冲突,这不电影这个问题非常明显,而且也是同类电影常犯的错误,简单从几个方面说说。
第一是主题用力过猛,大家都能有感觉,不就是个工作么,找不到拉倒呗,至于吗,对呀,有人还把这个电影和《心慌方》《狙击电话亭》作对比,不说别的地方,就这一个基本冲突就有天差地别,心慌方里面您不走就得死,电话亭里面您不说就得被击毙,这里面呢,丢个工作,摆脱,这能一样么,所以,即使是导演从头到尾的气氛烘托,紧张的音乐,依然不能回答这一个简单又至关重要的问题。
其次是过渡夸大了人性,整部电影,个人感觉,前半部分基本还是节奏正常的,人物关系也比较鲜明,一个主导(white),几个偶尔的挑出来一下,一个局外人,也有几个唱唱反调,总体的剧情推演也比较合理,一切的失控是在white被打晕开始的。要知道,人性不是那么好表现的,最基本的是要有对比,到了white被打晕的地方,电影的情感趋向是认为white比较恶,而打他的比较正面(忘名字了。。),结果看着看着,这个人有点失控,再下来,第三个人男的开始拷问一个女的,到这里,三个男的,全部失控,给人感觉是精神病院,再后来的开枪,草草的结尾,让人觉得后半部电影似乎是制片方为了票房硬搞出来的噱头,让人难以接受。
再说说结尾,谁会这样设计面试,当结尾看到那个NO作为全局的答案,真心给跪了,就好像那个捡起废纸的人当选的找工作经典鸡汤一样,就这么个屁事儿,就能让你看出来这个人highly qualified啦,完全是意淫,莫名其妙,最终的大boss是最开始的那个弱者,这种模式很常见,估计也有很多人能猜到,关键是,您要这么写,逻辑得通顺吧,把这么个人放进去,逻辑何在,如果自相残杀中杀了他怎么办,把他放进去有什么意义,就是要考察关心弱者的话,放进去个傻子不是更安全吗?
电影中这样的设置比比皆是,要么是用力过猛,要么是过猛之后,没法合理解释造成的莫名其妙,各位网友各种剧情吐槽,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再简单的说下写人性这个问题,看有的评论说这个写人性写的深刻,我真无力吐槽,难道在危机情况下大家互相残杀就是写人性?那人性岂不是太好写了,是个人都会写,所以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电影,封闭空间中,人们的猜忌导致的各种问题,但是这样的人性实在是太过肤浅和弱智了,更多是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刺激,人性的思考少之又少,包括刚才提到的《心慌方》,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电影,但是他的优点我以为不全是人性的描写,更关键的是这个cube本身的隐喻非常深刻,同时里面的人物结构及其工整,张弛有度,一个貌似牛人死了,看似领导者,其实一个占有欲狂,最后的救世主反而是个傻子和话最少的人,但是这个电影,就如我所言,男的没一个正常的,这哪里是人性,基本就是动物世界。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封闭空间,其实并不适合描写深刻的人性,原因也很简单,人性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各种价值观的冲突,道德和利益的选择,导致了人性的复杂,而在一个很简单的,和外界隔绝的环境里面,无论你怎么写,人性都会显得太过简单,即要么恶,要么善,其实世界上哪有什么好人坏人呢?
什么是写人性,一个中年男人,工作失败,忽然有了生活的起色,能破一个大案,还爱上一个女人,忽然发现这案子的凶手就是这个女人,怎么选择,没错,白日焰火,这才是人性,复杂环境下的抉择和无奈;一对夫妻3岁的孩子被杀害了,为了弥补感情,收养了一个孩子,多年后发现这个孩子原来是杀自己孩子的凶手的后代,事态如何发展,没错,我个人很喜欢的三浦绫子的《冰点》,这才是写人性,再去看看法国大革命下的冉阿让,去看看《罪与罚》,这些才是人性的复杂和深刻,而不是一群陌生人在一个封闭空间里面给你们几分钟自相残杀。
电影也许可以成为快餐,但是人性的苦辣酸甜绝对不是几分钟就可以尝遍的。
首先啥叫用力过猛,一个水杯掉地下了,碎了,怎么拍呢,第一次正面一个玻璃杯,碎了,马上给主角面部特写,极其痛苦的表情和动作,背景音乐响起悲壮的音乐,同时镜头慢放,主角双手捂住脸,跪下看着玻璃渣,最后镜头慢慢拉远,以远景结束。
自己脑补下这个镜头和场面,看电影的人一定觉得,cao,太夸张了吧,没错,这就是用力过猛,过度的表现一个主题和冲突,这不电影这个问题非常明显,而且也是同类电影常犯的错误,简单从几个方面说说。
第一是主题用力过猛,大家都能有感觉,不就是个工作么,找不到拉倒呗,至于吗,对呀,有人还把这个电影和《心慌方》《狙击电话亭》作对比,不说别的地方,就这一个基本冲突就有天差地别,心慌方里面您不走就得死,电话亭里面您不说就得被击毙,这里面呢,丢个工作,摆脱,这能一样么,所以,即使是导演从头到尾的气氛烘托,紧张的音乐,依然不能回答这一个简单又至关重要的问题。
其次是过渡夸大了人性,整部电影,个人感觉,前半部分基本还是节奏正常的,人物关系也比较鲜明,一个主导(white),几个偶尔的挑出来一下,一个局外人,也有几个唱唱反调,总体的剧情推演也比较合理,一切的失控是在white被打晕开始的。要知道,人性不是那么好表现的,最基本的是要有对比,到了white被打晕的地方,电影的情感趋向是认为white比较恶,而打他的比较正面(忘名字了。。),结果看着看着,这个人有点失控,再下来,第三个人男的开始拷问一个女的,到这里,三个男的,全部失控,给人感觉是精神病院,再后来的开枪,草草的结尾,让人觉得后半部电影似乎是制片方为了票房硬搞出来的噱头,让人难以接受。
再说说结尾,谁会这样设计面试,当结尾看到那个NO作为全局的答案,真心给跪了,就好像那个捡起废纸的人当选的找工作经典鸡汤一样,就这么个屁事儿,就能让你看出来这个人highly qualified啦,完全是意淫,莫名其妙,最终的大boss是最开始的那个弱者,这种模式很常见,估计也有很多人能猜到,关键是,您要这么写,逻辑得通顺吧,把这么个人放进去,逻辑何在,如果自相残杀中杀了他怎么办,把他放进去有什么意义,就是要考察关心弱者的话,放进去个傻子不是更安全吗?
电影中这样的设置比比皆是,要么是用力过猛,要么是过猛之后,没法合理解释造成的莫名其妙,各位网友各种剧情吐槽,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再简单的说下写人性这个问题,看有的评论说这个写人性写的深刻,我真无力吐槽,难道在危机情况下大家互相残杀就是写人性?那人性岂不是太好写了,是个人都会写,所以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电影,封闭空间中,人们的猜忌导致的各种问题,但是这样的人性实在是太过肤浅和弱智了,更多是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刺激,人性的思考少之又少,包括刚才提到的《心慌方》,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电影,但是他的优点我以为不全是人性的描写,更关键的是这个cube本身的隐喻非常深刻,同时里面的人物结构及其工整,张弛有度,一个貌似牛人死了,看似领导者,其实一个占有欲狂,最后的救世主反而是个傻子和话最少的人,但是这个电影,就如我所言,男的没一个正常的,这哪里是人性,基本就是动物世界。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封闭空间,其实并不适合描写深刻的人性,原因也很简单,人性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各种价值观的冲突,道德和利益的选择,导致了人性的复杂,而在一个很简单的,和外界隔绝的环境里面,无论你怎么写,人性都会显得太过简单,即要么恶,要么善,其实世界上哪有什么好人坏人呢?
什么是写人性,一个中年男人,工作失败,忽然有了生活的起色,能破一个大案,还爱上一个女人,忽然发现这案子的凶手就是这个女人,怎么选择,没错,白日焰火,这才是人性,复杂环境下的抉择和无奈;一对夫妻3岁的孩子被杀害了,为了弥补感情,收养了一个孩子,多年后发现这个孩子原来是杀自己孩子的凶手的后代,事态如何发展,没错,我个人很喜欢的三浦绫子的《冰点》,这才是写人性,再去看看法国大革命下的冉阿让,去看看《罪与罚》,这些才是人性的复杂和深刻,而不是一群陌生人在一个封闭空间里面给你们几分钟自相残杀。
电影也许可以成为快餐,但是人性的苦辣酸甜绝对不是几分钟就可以尝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