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之后的理性解析

尽管面前有《暗算》、《潜伏》等优秀谍战剧树立的高峰难以超越,但《黎明之前》仍然具有它独特的艺术品质。
2010年年底,在《新周刊》中国娇子新锐榜中被评为 “年度电视剧”,并获得“国剧盛典十佳电视剧”称号,剧中两大主演林永健和吴秀波堪称亮点。
电视剧在开篇伊始就设置了一个“休眠”的卧底刘新杰,他一边要维护自己的卧底身份不被暴露,一边要和第八局的同事一起抓卧底——也就是自己,另一边还要配合“水手”完成党交给他的秘密任务:摧毁“木马计划”。所有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都围绕着这条主线来设置和铺展。
《黎明之前》在画面、声音、剪辑等许多技术层面的处理上都有其值得称道之处。紧凑连贯的剧情,起伏不断的悬念,张弛有度的节奏,不着痕迹的表演,无不显示出主创人员的用心良苦。很多观众都说此剧“好看如美剧”,这样的评价可谓是对国产谍战剧的最高赞赏了。
1、镜头处理简洁流畅
国产电视剧最常见的画面就是反复运用两个人对话的反打镜头切换,镜头处理十分单调,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然而,《黎明之前》却没有重蹈这些老套乏味的覆辙,而是使用了大量频繁转换的镜头,虽然视角经常由一个场景跳跃到另一个场景,但切换得十分简洁流畅,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黎明之前》的很多镜头都是从一个大特写开始,随着剧情的发展,反而不马上给出明白的解释,这样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悬念。比如,在第一集中,在亚新饭店中,突然出现一个滚动的纸团,随后神秘杀手出现,但却不给出杀手的正面镜头,这样就渲染了紧张诡秘的气氛。还有很多类似的镜头处理,都显示了导演的独具匠心。
2、剪辑节奏张弛有度
国产电视剧的剪辑大多没有章法,忽慢忽快,没有成为诠释剧情的有力手段,反而常常弄巧成拙。但《黎明之前》的剪辑完全根据剧情的发展而设计,节奏鲜明,张弛有度,充分发挥了其揭示情节、塑造人物的作用。
比如,正当观众被一系列纷至沓来的快速镜头转换弄得心神不宁时,接下来就会出现一些舒缓温情的慢镜头,原因是主角的情感受到了冲击,心灵受到了震撼。这样快慢相间的剪辑,不仅不会使镜头画面失去章法,反而在节奏转换之中有力地揭示了故事情节的变化和人物内心的活动。
3、音乐配合恰到好处
众所周知,电视剧中的音乐已经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如果音乐与画面、剧情、人物、语言配合默契,那么就会起到潜台词的作用,渲染气氛,引人深思,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如果音乐与剧情、气氛和情绪上貌合神离,甚至完全对立,那么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有时候会导致整部电视剧的失败。
《黎明之前》的导演刘江曾经说过,不懂音乐的导演不是好导演。他也实实在在地在作品中践行了自己的理念,配乐做得恰到好处。当镜头快速切换之时,音乐通常都配有紧密的鼓点儿;当镜头缓慢叙事之时,音乐也变得舒缓柔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尾曲《兄弟》激昂的曲调,深情的歌词,将剧中两大主角刘新杰和谭忠恕的兄弟情谊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慨唏嘘。
《黎明之前》不仅讴歌了共产党地下党员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崇高精神,也表现了身处国共不同立场、但却共过患难的刘新杰和谭忠恕这两个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再加上第八局几个处长的协同工作、地下党组织成员的机智勇敢,兄弟、家庭、爱情、国家牵扯其中,使得这部电视剧的主题具有多义性。
1、作者分析
2010年电视荧屏最火的两部电视剧,一部是《媳妇的美好时代》,一部是《黎明之前》,导演都是刘江。这个曾与许晴、蒋雯丽一起学习了四年的北京电影学院1988级表演系学生,却在毕业后近20年间,从未出演过一部影视剧。相反,他以导演的身份,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刘江在电影学院上学时最爱的是希区柯克的那种力量、速度和张力。但同时他也特别爱喜感,平常就爱开玩笑,对于温情、温暖的故事有特殊的偏爱。正是这样的性格和爱好,促成了他现在两部成功的作品。《黎明之前》的紧张、刺激和悬念借鉴了希区柯克惊悚片的风格,而《媳妇的美好时代》也浸染了刘江乐观、调侃、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2、时间分析
时间作为叙事文本的重要因素,对时间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在涵义。叙事文本通常具有双重时间系统,即被叙述的故事的原始时间和文本中的叙述时间。当这两个时间系统发生变化和转换时,文本的叙事手段就变得丰富多彩。
《黎明之前》运用了大量的闪回、闪前、交错、反转,故事情节不按照时间顺序表现,而是经常先把事件的结果提前交代,这样就给观众抛出了一个又一个谜团等到解答。然后,就在观众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再用闪回的方式把故事重新解读给观众看,给观众提供一个合理的答案。正是运用这样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段,《黎明之前》的高潮不断迭起,紧张和悬念表现到了极致。
3、符号分析
所谓“符号”,简言之,就是以一种东西表示另一种东西,包含能指和所指两项。《黎明之前》剧中集中了许多结构主义符号学中的二元对立的因素:国共双方、生存与死亡、家庭与事业、兄弟与敌人等等因子。这些符号透过其特定的文化象征和反复不断地出现,表达着文本的意义及创作者的审美价值判断。
比如,剧中谭忠恕和刘新杰共同的老母亲,象征了传统价值观中最温暖最美好的亲情守候。当她被谭忠恕从老家接到上海,刘新杰在她面前跪下的一刹那,一切斗争都不再那么重要了。当年兄弟俩生死与共的患难经历,都被老母亲的慈爱唤醒了,就连谭忠恕这样冷酷无情的局长都流下了热泪。
第八局局长谭忠恕作为反面角色,却有许多优点让人喜爱。他爱兄弟,珍惜同甘共苦的兄弟情义;他孝敬母亲,和妻子相濡以沫,疼爱儿子。尤其是在最后,尽管谭忠恕已经知道谁是真正的卧底了,他仍然选择嫁祸李伯涵,放走刘新杰。
又比如,剧中刘新杰经常喝酒,这一点被不少观众所质疑。其实,酒在剧中也是一个符号,它是人类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需要。饮酒,往往出自缓解自我紧张的动机,酒的存在正是痛苦的象征。孤军奋战时的恐惧,面对亲情时的纠结,眼睁睁看着战友、亲人、爱人遇难却无能为力的悲痛,所有这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都只能深深地掩盖于表面的无动于衷。于是,酒就成为了刘新杰在那样极端残酷的环境之下坚持信仰、对抗孤独的阿司匹林。
当然,任何一部电视剧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黎明之前》也不例外。
1、演员选取的失误
《黎明之前》的几个男演员都发挥出色,表演细腻、真实而不失个性,完整诠释了各自角色的性格特征。作为一部男人戏里仅有的女演员,海清扮演了与刘新杰有一段爱情纠葛的顾晔佳。以往海清扮演的海萍、毛豆豆、钟宁等角色,大多是比较市井气、性格直率、大大咧咧的女性。而这次,海清摘掉了媳妇的帽子,以单纯清新的形象出现,说话轻声细语,形态娇柔纤弱。
但海清的这次转型不够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她之前扮演的那些媳妇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是因为海清的年龄也不小了,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表演定势。因此,在塑造这类角色时显得有些做作,不够自如。这可以说是本剧选择演员上面的一个失误。
2、结尾有些牵强和潦草
许多看完整部剧的观众都抱怨结局有些匪夷所思。《黎明之前》用了29集半的时间试探刘新杰到底是不是卧底,但到最后却用不到半集时间就根据很不够说服力的证据把李伯涵枪毙了。这样的结局让观众感觉很突然,也很无力。
同时,在故事的结局中,一切情节都按照“水手”生前策划的步骤进行,毫无纰漏之处。刘新杰在“水手”周密的策划中全身而退,而之前困扰谭忠恕的两个最有力的证据——枪伤和电话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如此神化“水手”的神机妙算,又如此贬低第八局的智商,难免让观众觉得不可信。这样的结尾让人感觉牵强和潦草,成为整部剧的软肋。
2010年年底,在《新周刊》中国娇子新锐榜中被评为 “年度电视剧”,并获得“国剧盛典十佳电视剧”称号,剧中两大主演林永健和吴秀波堪称亮点。
电视剧在开篇伊始就设置了一个“休眠”的卧底刘新杰,他一边要维护自己的卧底身份不被暴露,一边要和第八局的同事一起抓卧底——也就是自己,另一边还要配合“水手”完成党交给他的秘密任务:摧毁“木马计划”。所有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都围绕着这条主线来设置和铺展。
《黎明之前》在画面、声音、剪辑等许多技术层面的处理上都有其值得称道之处。紧凑连贯的剧情,起伏不断的悬念,张弛有度的节奏,不着痕迹的表演,无不显示出主创人员的用心良苦。很多观众都说此剧“好看如美剧”,这样的评价可谓是对国产谍战剧的最高赞赏了。
1、镜头处理简洁流畅
国产电视剧最常见的画面就是反复运用两个人对话的反打镜头切换,镜头处理十分单调,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然而,《黎明之前》却没有重蹈这些老套乏味的覆辙,而是使用了大量频繁转换的镜头,虽然视角经常由一个场景跳跃到另一个场景,但切换得十分简洁流畅,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黎明之前》的很多镜头都是从一个大特写开始,随着剧情的发展,反而不马上给出明白的解释,这样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悬念。比如,在第一集中,在亚新饭店中,突然出现一个滚动的纸团,随后神秘杀手出现,但却不给出杀手的正面镜头,这样就渲染了紧张诡秘的气氛。还有很多类似的镜头处理,都显示了导演的独具匠心。
2、剪辑节奏张弛有度
国产电视剧的剪辑大多没有章法,忽慢忽快,没有成为诠释剧情的有力手段,反而常常弄巧成拙。但《黎明之前》的剪辑完全根据剧情的发展而设计,节奏鲜明,张弛有度,充分发挥了其揭示情节、塑造人物的作用。
比如,正当观众被一系列纷至沓来的快速镜头转换弄得心神不宁时,接下来就会出现一些舒缓温情的慢镜头,原因是主角的情感受到了冲击,心灵受到了震撼。这样快慢相间的剪辑,不仅不会使镜头画面失去章法,反而在节奏转换之中有力地揭示了故事情节的变化和人物内心的活动。
3、音乐配合恰到好处
众所周知,电视剧中的音乐已经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如果音乐与画面、剧情、人物、语言配合默契,那么就会起到潜台词的作用,渲染气氛,引人深思,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如果音乐与剧情、气氛和情绪上貌合神离,甚至完全对立,那么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有时候会导致整部电视剧的失败。
《黎明之前》的导演刘江曾经说过,不懂音乐的导演不是好导演。他也实实在在地在作品中践行了自己的理念,配乐做得恰到好处。当镜头快速切换之时,音乐通常都配有紧密的鼓点儿;当镜头缓慢叙事之时,音乐也变得舒缓柔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尾曲《兄弟》激昂的曲调,深情的歌词,将剧中两大主角刘新杰和谭忠恕的兄弟情谊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慨唏嘘。
《黎明之前》不仅讴歌了共产党地下党员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崇高精神,也表现了身处国共不同立场、但却共过患难的刘新杰和谭忠恕这两个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再加上第八局几个处长的协同工作、地下党组织成员的机智勇敢,兄弟、家庭、爱情、国家牵扯其中,使得这部电视剧的主题具有多义性。
1、作者分析
2010年电视荧屏最火的两部电视剧,一部是《媳妇的美好时代》,一部是《黎明之前》,导演都是刘江。这个曾与许晴、蒋雯丽一起学习了四年的北京电影学院1988级表演系学生,却在毕业后近20年间,从未出演过一部影视剧。相反,他以导演的身份,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刘江在电影学院上学时最爱的是希区柯克的那种力量、速度和张力。但同时他也特别爱喜感,平常就爱开玩笑,对于温情、温暖的故事有特殊的偏爱。正是这样的性格和爱好,促成了他现在两部成功的作品。《黎明之前》的紧张、刺激和悬念借鉴了希区柯克惊悚片的风格,而《媳妇的美好时代》也浸染了刘江乐观、调侃、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2、时间分析
时间作为叙事文本的重要因素,对时间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在涵义。叙事文本通常具有双重时间系统,即被叙述的故事的原始时间和文本中的叙述时间。当这两个时间系统发生变化和转换时,文本的叙事手段就变得丰富多彩。
《黎明之前》运用了大量的闪回、闪前、交错、反转,故事情节不按照时间顺序表现,而是经常先把事件的结果提前交代,这样就给观众抛出了一个又一个谜团等到解答。然后,就在观众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再用闪回的方式把故事重新解读给观众看,给观众提供一个合理的答案。正是运用这样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段,《黎明之前》的高潮不断迭起,紧张和悬念表现到了极致。
3、符号分析
所谓“符号”,简言之,就是以一种东西表示另一种东西,包含能指和所指两项。《黎明之前》剧中集中了许多结构主义符号学中的二元对立的因素:国共双方、生存与死亡、家庭与事业、兄弟与敌人等等因子。这些符号透过其特定的文化象征和反复不断地出现,表达着文本的意义及创作者的审美价值判断。
比如,剧中谭忠恕和刘新杰共同的老母亲,象征了传统价值观中最温暖最美好的亲情守候。当她被谭忠恕从老家接到上海,刘新杰在她面前跪下的一刹那,一切斗争都不再那么重要了。当年兄弟俩生死与共的患难经历,都被老母亲的慈爱唤醒了,就连谭忠恕这样冷酷无情的局长都流下了热泪。
第八局局长谭忠恕作为反面角色,却有许多优点让人喜爱。他爱兄弟,珍惜同甘共苦的兄弟情义;他孝敬母亲,和妻子相濡以沫,疼爱儿子。尤其是在最后,尽管谭忠恕已经知道谁是真正的卧底了,他仍然选择嫁祸李伯涵,放走刘新杰。
又比如,剧中刘新杰经常喝酒,这一点被不少观众所质疑。其实,酒在剧中也是一个符号,它是人类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需要。饮酒,往往出自缓解自我紧张的动机,酒的存在正是痛苦的象征。孤军奋战时的恐惧,面对亲情时的纠结,眼睁睁看着战友、亲人、爱人遇难却无能为力的悲痛,所有这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都只能深深地掩盖于表面的无动于衷。于是,酒就成为了刘新杰在那样极端残酷的环境之下坚持信仰、对抗孤独的阿司匹林。
当然,任何一部电视剧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黎明之前》也不例外。
1、演员选取的失误
《黎明之前》的几个男演员都发挥出色,表演细腻、真实而不失个性,完整诠释了各自角色的性格特征。作为一部男人戏里仅有的女演员,海清扮演了与刘新杰有一段爱情纠葛的顾晔佳。以往海清扮演的海萍、毛豆豆、钟宁等角色,大多是比较市井气、性格直率、大大咧咧的女性。而这次,海清摘掉了媳妇的帽子,以单纯清新的形象出现,说话轻声细语,形态娇柔纤弱。
但海清的这次转型不够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她之前扮演的那些媳妇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是因为海清的年龄也不小了,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表演定势。因此,在塑造这类角色时显得有些做作,不够自如。这可以说是本剧选择演员上面的一个失误。
2、结尾有些牵强和潦草
许多看完整部剧的观众都抱怨结局有些匪夷所思。《黎明之前》用了29集半的时间试探刘新杰到底是不是卧底,但到最后却用不到半集时间就根据很不够说服力的证据把李伯涵枪毙了。这样的结局让观众感觉很突然,也很无力。
同时,在故事的结局中,一切情节都按照“水手”生前策划的步骤进行,毫无纰漏之处。刘新杰在“水手”周密的策划中全身而退,而之前困扰谭忠恕的两个最有力的证据——枪伤和电话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如此神化“水手”的神机妙算,又如此贬低第八局的智商,难免让观众觉得不可信。这样的结尾让人感觉牵强和潦草,成为整部剧的软肋。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