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不是攻击和讽刺,是一种不尽兴的失落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云图》:不是攻击和讽刺,是一种不尽兴的失落
首先说明,我看的是未剪辑完整版。
写这篇不是自认自己多高明,或者认为导演或者原著多傻逼,相反,我认为导演都是nb导演,原著我虽然没看过,但我相信能引起巨大反响的原著绝非浪得虚名。我只是真真正正彻头彻尾的郁闷:为毛这部电影会让我有这么夸张糟糕的观影体验?!电影结束时我几乎发起火来:就这么就结束了?!你们玩我呢?!
多少年来我跟老公保持着无论读书还是看剧都趣味相通和探讨开悟的默契,虽然自怀孕后我很少看这么长的电影,但他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我秉着对他审美情趣的信任,怀着对西方作家动辄着眼人类文明兴衰更迭大视角的期待,做好接受巨大信息量的准备,用极严肃认真的心情,并在有老公不剧透前提下及时补充由于故事穿插太频繁导致我来不及接受的信息这重保障下,我很顺畅的把整部片子从情节上接纳完整,所谓“看懂”。
看到一半时,我火了,忍不住想骂人。我自己都很惊讶,尼玛看电影都能看火?你是有多小心眼儿?我怀着对老公作出的“坚持下去,结局会让这一切豁然开朗,到时你会发现你之前的坚持都是值得的”这个承诺的坚信,一直坚持到了三小时后,字幕都出来了我都没死心,我想要看到的“哇!原来是这样的!”画面和感觉竟然没出现!!!
大跌眼镜!
就像星美说的:“我们的生命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生还是今世。每一桩恶行,每一项善举,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重生。”这大抵就是这部电影的着眼。
可是,你总得用充分的手段表现出来吧?好吧,你说有线索串联。
六段故事是这样串起来的:故事二里的作曲家读到了故事一里的航海日记;故事三里的女记者读到了故事二中作曲家的信件;故事四里的出版商读到了旁线人物写的有关故事三里女记者经历的小说;故事五的星美在启蒙时看的是有关故事四里出版人经历的电影;故事六里的河谷人被先知纠正了他们对“星美神”的盲目崇拜和误读,得知了河谷人顶礼膜拜的神只是个在故事五中下场凄惨的复制人。
还有一些具体的小意象,比如美丽的纽扣,先后出现在故事一的衬衫上故事二的马甲上故事六河谷人的脖子上,云图六重奏也多次在不同时空中出现,最重要的是那个彗星胎记,出现在各个故事的主角身上。
可是这一切有什么意义?这些意象、纽扣、曲子、彗星胎记、半本日记、信件、电影,它们的作用仅仅是“存在”而已,而且是很生硬的存在,就是为了串起而串起,如果说这就是传说中的转世轮回、冥冥自有天意,是否太肤浅太牵强太刻意?比如那个彗星胎记,我明白导演是想表达一种冥冥之中的宿命感和轮回联系的意思,但是当你等着看他发酵这个胎记带给人的这个感觉时,他停了、不往前走了,止步于给每个人的这个胎记一个镜头,告诉观众“他们都有这个胎记”、就完了!
在电影里,“轮回”这个概念似乎是仅仅为了说明而说明,为了串联而串联,只是某种刻意牵强下的人为巧合和联系,没有在整体情节中体现哲学范畴上的更深的探讨。
这给我的感觉,就像有一把散落的珍珠,要被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我期待的效果是我明明知道这把珍珠必然要有一根线把它串起来、但是我却明眼看不到这根真实存在的线,只见一串珍珠浑然天成的连在一起挂在颈间,但事实却事与愿违,匠人很粗暴的用裸露的铁丝环把珍珠一个一个扣在一起,好像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你:你看,我确实用了办法把珍珠给你串起来了!事实就摆在你眼前!
对于这部电影里诸多的情节元素串联,虽然导演剪辑颇费了思量联结的十分紧密,但也仅仅是“连起来”而已,为了连而连,珠子扣得再紧也不是一串好项链,引用一篇影评里类似的观点:别看结与结之间的线很结实,但依然不是一张好网,因为编得不齐。精致的结构只是连接了内容,并没有内化为筋骨
我想要看到的不是你告诉我“这世界有轮回转世、万事万物冥冥间皆有联系”这个早已不新鲜的观点,而是想看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甚至升华,是怎么轮回?怎么联系?怎么一代代文明启迪?难道前人的日记流传到后人的手里、前人的故事被后人得知、前人的影像被后人看到、这样就可以了?太浅了吧!
看电影时我一直只有一个感觉,总觉得后面还有话要说,还有感情要表达,还有什么什么我不知道的什么要出来shock我一下,可是没有,统统没有,每一个故事都没有,一口气儿上不来的感觉,很不爽。
这感觉就像你有一个地方很痒,你让人给你抓抓,但是这人抓来抓去怎么抓都抓不到位,你要急死了!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我甚至不懂赞美它的人在激动什么。我不是在自我标榜,而是真的很着急,对自己没有体会到那些激动的影评里的惊叹和巅峰体验感到特别落寞,甚至不甘心。
但我想我应该懂得《云图》要表达什么,不是科幻,不是yy,是一种哲思,其实是很现实的东西。但是电影没有让我感受到它阐述了这样东西,导演只是告诉了我,他要阐述什么,但是他却没有去做、或者做得很不充分,他只是讲了六个风格迥异又局于篇幅而没有充分展开的老套故事、而已。就像在写一篇议论文,作者在第一段告诉大家我的论点是这个啊!然后用六段反复提醒你它的论点,却毫无进一步阐述之的有力论据,甚至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去进一步阐述这个论点,只是通知你一声:我的论点就是这个,爱咋咋地。
看完电影后,老公对我莫名的愤怒弄得一头雾水,我一顿吐槽后丢给他一句结语:“这种被导演当成傻瓜的感觉很不爽!”之后我翻了翻豆瓣影评,竟然发现我的这种反应并不独特,而是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一位网友甚至直接写了篇《对云图的失望,源于导演把我们都当成了傻瓜》,惊人的一致,我顿时原谅了自己的失态。
这种被当傻瓜的感觉还表现在演员的运用上,电影里出现了这么多明星,每个人都是各个故事穿插着演好几个角色,每次认出来就会顺利成章的觉得这人是不是上个故事那人的转世?然后开始思索,但是后面的种种迹象又表明观众朋友你确实想多了,他们是不同的人,没啥联系,就是演员不够用了,妆又没化好,被你认出来了。你刚自责自己想得太高深,然后又发现虽然大多数是你想多了,你还是要小心鉴别,因为里面还是有个把确实是转世轮回的,白种人变黄种人,男的变女的之类的。最后的结果就是:确实是轮回转世的我几乎都没看出来或者说很费劲才看出来,被我看出来是同一个演员演的以为是轮回的那些全部都是我想多了,确实只是演员不够用换个妆又上场了。导演我问你你到底想不想让我们看出来?真是太捉弄人了!
也许老公说的对,我对这部电影不满意,也许根源在我原本就笃信电影里阐述的东西,我读了太多类似的东西,有太多先入为主的观点,并且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有意识的去幻想甚至体验。对于他来说,在平日里他不曾留意这些,也没有太多的沉浸在类似于人类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的哲学迷思中,在他看来,有人为他呈现出“转世轮回”这个事实,他就已经感到够新奇,因为这打开了他之前未开启的一个视角。而我,已经开启了这个视角,并且期待看到更多。
就像王菲李亚鹏周迅谢霆锋他们那一伙人的八卦,如果有个人很煞有介事的讲给我听,我一定会嗤之以鼻大呼“old了!”而如果是讲给我那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听,她八成会惊得下巴都要脱环儿吧。
首先说明,我看的是未剪辑完整版。
写这篇不是自认自己多高明,或者认为导演或者原著多傻逼,相反,我认为导演都是nb导演,原著我虽然没看过,但我相信能引起巨大反响的原著绝非浪得虚名。我只是真真正正彻头彻尾的郁闷:为毛这部电影会让我有这么夸张糟糕的观影体验?!电影结束时我几乎发起火来:就这么就结束了?!你们玩我呢?!
多少年来我跟老公保持着无论读书还是看剧都趣味相通和探讨开悟的默契,虽然自怀孕后我很少看这么长的电影,但他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我秉着对他审美情趣的信任,怀着对西方作家动辄着眼人类文明兴衰更迭大视角的期待,做好接受巨大信息量的准备,用极严肃认真的心情,并在有老公不剧透前提下及时补充由于故事穿插太频繁导致我来不及接受的信息这重保障下,我很顺畅的把整部片子从情节上接纳完整,所谓“看懂”。
看到一半时,我火了,忍不住想骂人。我自己都很惊讶,尼玛看电影都能看火?你是有多小心眼儿?我怀着对老公作出的“坚持下去,结局会让这一切豁然开朗,到时你会发现你之前的坚持都是值得的”这个承诺的坚信,一直坚持到了三小时后,字幕都出来了我都没死心,我想要看到的“哇!原来是这样的!”画面和感觉竟然没出现!!!
大跌眼镜!
就像星美说的:“我们的生命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生还是今世。每一桩恶行,每一项善举,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重生。”这大抵就是这部电影的着眼。
可是,你总得用充分的手段表现出来吧?好吧,你说有线索串联。
六段故事是这样串起来的:故事二里的作曲家读到了故事一里的航海日记;故事三里的女记者读到了故事二中作曲家的信件;故事四里的出版商读到了旁线人物写的有关故事三里女记者经历的小说;故事五的星美在启蒙时看的是有关故事四里出版人经历的电影;故事六里的河谷人被先知纠正了他们对“星美神”的盲目崇拜和误读,得知了河谷人顶礼膜拜的神只是个在故事五中下场凄惨的复制人。
还有一些具体的小意象,比如美丽的纽扣,先后出现在故事一的衬衫上故事二的马甲上故事六河谷人的脖子上,云图六重奏也多次在不同时空中出现,最重要的是那个彗星胎记,出现在各个故事的主角身上。
可是这一切有什么意义?这些意象、纽扣、曲子、彗星胎记、半本日记、信件、电影,它们的作用仅仅是“存在”而已,而且是很生硬的存在,就是为了串起而串起,如果说这就是传说中的转世轮回、冥冥自有天意,是否太肤浅太牵强太刻意?比如那个彗星胎记,我明白导演是想表达一种冥冥之中的宿命感和轮回联系的意思,但是当你等着看他发酵这个胎记带给人的这个感觉时,他停了、不往前走了,止步于给每个人的这个胎记一个镜头,告诉观众“他们都有这个胎记”、就完了!
在电影里,“轮回”这个概念似乎是仅仅为了说明而说明,为了串联而串联,只是某种刻意牵强下的人为巧合和联系,没有在整体情节中体现哲学范畴上的更深的探讨。
这给我的感觉,就像有一把散落的珍珠,要被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我期待的效果是我明明知道这把珍珠必然要有一根线把它串起来、但是我却明眼看不到这根真实存在的线,只见一串珍珠浑然天成的连在一起挂在颈间,但事实却事与愿违,匠人很粗暴的用裸露的铁丝环把珍珠一个一个扣在一起,好像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你:你看,我确实用了办法把珍珠给你串起来了!事实就摆在你眼前!
对于这部电影里诸多的情节元素串联,虽然导演剪辑颇费了思量联结的十分紧密,但也仅仅是“连起来”而已,为了连而连,珠子扣得再紧也不是一串好项链,引用一篇影评里类似的观点:别看结与结之间的线很结实,但依然不是一张好网,因为编得不齐。精致的结构只是连接了内容,并没有内化为筋骨
我想要看到的不是你告诉我“这世界有轮回转世、万事万物冥冥间皆有联系”这个早已不新鲜的观点,而是想看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甚至升华,是怎么轮回?怎么联系?怎么一代代文明启迪?难道前人的日记流传到后人的手里、前人的故事被后人得知、前人的影像被后人看到、这样就可以了?太浅了吧!
看电影时我一直只有一个感觉,总觉得后面还有话要说,还有感情要表达,还有什么什么我不知道的什么要出来shock我一下,可是没有,统统没有,每一个故事都没有,一口气儿上不来的感觉,很不爽。
这感觉就像你有一个地方很痒,你让人给你抓抓,但是这人抓来抓去怎么抓都抓不到位,你要急死了!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我甚至不懂赞美它的人在激动什么。我不是在自我标榜,而是真的很着急,对自己没有体会到那些激动的影评里的惊叹和巅峰体验感到特别落寞,甚至不甘心。
但我想我应该懂得《云图》要表达什么,不是科幻,不是yy,是一种哲思,其实是很现实的东西。但是电影没有让我感受到它阐述了这样东西,导演只是告诉了我,他要阐述什么,但是他却没有去做、或者做得很不充分,他只是讲了六个风格迥异又局于篇幅而没有充分展开的老套故事、而已。就像在写一篇议论文,作者在第一段告诉大家我的论点是这个啊!然后用六段反复提醒你它的论点,却毫无进一步阐述之的有力论据,甚至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去进一步阐述这个论点,只是通知你一声:我的论点就是这个,爱咋咋地。
看完电影后,老公对我莫名的愤怒弄得一头雾水,我一顿吐槽后丢给他一句结语:“这种被导演当成傻瓜的感觉很不爽!”之后我翻了翻豆瓣影评,竟然发现我的这种反应并不独特,而是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一位网友甚至直接写了篇《对云图的失望,源于导演把我们都当成了傻瓜》,惊人的一致,我顿时原谅了自己的失态。
这种被当傻瓜的感觉还表现在演员的运用上,电影里出现了这么多明星,每个人都是各个故事穿插着演好几个角色,每次认出来就会顺利成章的觉得这人是不是上个故事那人的转世?然后开始思索,但是后面的种种迹象又表明观众朋友你确实想多了,他们是不同的人,没啥联系,就是演员不够用了,妆又没化好,被你认出来了。你刚自责自己想得太高深,然后又发现虽然大多数是你想多了,你还是要小心鉴别,因为里面还是有个把确实是转世轮回的,白种人变黄种人,男的变女的之类的。最后的结果就是:确实是轮回转世的我几乎都没看出来或者说很费劲才看出来,被我看出来是同一个演员演的以为是轮回的那些全部都是我想多了,确实只是演员不够用换个妆又上场了。导演我问你你到底想不想让我们看出来?真是太捉弄人了!
也许老公说的对,我对这部电影不满意,也许根源在我原本就笃信电影里阐述的东西,我读了太多类似的东西,有太多先入为主的观点,并且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有意识的去幻想甚至体验。对于他来说,在平日里他不曾留意这些,也没有太多的沉浸在类似于人类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的哲学迷思中,在他看来,有人为他呈现出“转世轮回”这个事实,他就已经感到够新奇,因为这打开了他之前未开启的一个视角。而我,已经开启了这个视角,并且期待看到更多。
就像王菲李亚鹏周迅谢霆锋他们那一伙人的八卦,如果有个人很煞有介事的讲给我听,我一定会嗤之以鼻大呼“old了!”而如果是讲给我那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听,她八成会惊得下巴都要脱环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