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的浪子,南国的少年
初看《污泥》,让我想起了《伴我同行》,讲的同样是乳臭未干,但又满嘴成人语言的躁动少年探险与成长的故事,但是与《伴我同行》不同的是,《污泥》主题更偏向了关于成人世界爱情与家庭的介入、童真与成人世界接触之后的蜕变成长等等,内核上更加的沉重,充满文学味道,又是一部深厚的南方电影。影片中痴情的浪子,南国的少年,沉默的密西西比河等具象的符号让人印象深刻,缓慢的叙事之中,蕴藏着宽广的诗意。
14岁这个年龄非常尴尬,身体还未长成,但是心却加速的想摆脱童年,学着满嘴成人的语言,学着忧郁成熟,但是却又被排除在真正的成人世界之外,少年Ellis的忧郁来至于家庭的破裂,在父母的婚姻无耻的撕扯掉爱情的美好假象之后,家里只剩下硬生生、剑拔弩张的生活,Ellis渴望成长,渴望跳出这个局促的家,但是眼里只有迷茫,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人指导,可是这时候Ellis父母对Ellis的作用几近于失效,而莫名其妙的,Ellis把这种情感需求转向了偶然认识的逃犯Mud身上,Ellis感觉Mud似乎和镇上的凡夫俗子不一样,开始接触他,而恰好Mud是个痴情的浪子,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奋不顾身,杀了欺辱自己心爱女子的人,这段“传奇式”的梦幻爱情,几乎是Ellis心中最完美的爱情吧,这自然而然的扎根在成长期的Ellis身上,Ellis认为这种奋不顾身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心生憧憬,认为Mud是个真正的男人是个英雄,潜意识中把Mud当成了某种榜样,不余余力的与同伴游荡于沉默又充满生命力的密西西比河上,千方百计的去帮助Mud。家庭的不堪和争端让男孩更加逃避现实世界,不断的往Mud藏身的小岛跑,因为男孩把自己对爱情,对成长的最美好的憬寄托在了Mud身上,成长常有节点,对于Ellis而言,当这种憧憬破灭的时候,也就是男孩长大的时候罢。而关于道德方面,Ellis这个年龄的男孩对于道德的衡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朴素的阶段,对于成人世界即成的道德,Ellis他们有不同的标准看待,现实生活之中的种种不堪让他对英雄的崇拜、对冒险的渴望,对完美爱情的憧憬都深埋心中,在密西西比河沉默奔腾的河流之中,南国的少年重复着成长的故事,影片用较为诗意的方式讲述了这个很南方的故事,缓慢但是不冗长。
很快少年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Mud也计划着带上自己心爱的姑娘远走高飞,Ellis从最初只是单纯的冒险行为,到此时真心不余余力的帮助Mud完成他的计划,精神榜样的作用让少年似乎找到了成长的方向,剧情至此开始缓慢的掉入另一面,没有急转直下,而是一点一点缓慢的把爱情的假象打破,似乎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导演杰夫•尼克尔斯不露声色的捅破了这层薄薄的假象,最终少年发现这些所谓的“爱情”都是假的,都是不堪一击的,他愤怒的扑向Mud,大声斥责这成人虚伪的谎言,愤怒的指责Mud也不过是这小镇的凡夫俗子之一,这些破灭的憧憬,成为了Ellis成长的祭品,沉默壮阔的密西西比河见证了这一切,在密西西比河边长大的孩子,一生的重要蜕变都将染上乡土的气息,杰夫•尼克尔斯对密西西比河不动声色的描绘更增添了此片的魅力。在成人世界的残酷洗礼之下,Ellis的成长之痛,隐隐浸染了影片,在沉静缓慢的叙事之下,这种感觉更加的浓厚,平静缓和之中,孕育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复杂的情感。影片最后,少年向对新来的姑娘露出微笑,而Mud也在密西西比宽广的怀抱中驶向大海,一种宽和的力量给影片留下了最终的注解。影片以少年纯净的视角看待这个未加掩饰的成人世界,情感不加修饰真挚动人,充满感染力,另外Mud与Ellis的忘年之交算得上是此片为数不多暖色的地方,两者之间的关系纯粹平和,与影片中现实世界的各种关系种种格格不入,但是真是这种格格不入,方才是一路下来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痴情的浪子,南国的少年,沉默的密西西比河,这一切都似乎在澄净的诗里,又仿佛这一切都在浓厚的现实之中。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