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e midnight——一切都似乎是应该发生的样子

本来一开始想写一大堆自己跟这个系列电影的故事来着,结果改了好几次,终于还是删了。不知道是总觉得这些记忆不是他们原本的样子,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再絮絮叨叨说一堆关于自己的事。
电影如同前两部一样,不缓不急地向前推进,甚至剧情情绪发展也会与before sunset一样,欢乐、思考、激烈、平静。电影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就在于,他几乎满足了你所有的期待,你觉得应该有的他讲得比你想的更好,你隐隐约约担心的他也毫无保留呈现了。
电影里能看到许多不同的爱情观和世界观的展现,而且巧妙地在有主次的前提下做到了没有偏见。于是,总有能引起你共鸣的,也总有能刷新你世界观的东西出现。
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到了极致,以至于仅仅通过这三部抽样的片段你就能大概还原出这一共18年他们的生活轨迹和心情变化,甚至还要感慨一下,对了,他们就应该这样成长了。他们都不完美,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而其实这些“优缺点”也仅仅是我们性格与偏好在他们身上的投射而已。他们真实却不庸俗,以至于到了这样一个境地,以前看同样题材的电影,总是会不自觉把自己代入到某个主人公身上,但是这里的两个人,却似乎是成了两位你认识的好朋友,屏幕上是他们在给我们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到最后,你连屏幕都感觉不到了。
写到这里,影评越发的难写了。因为这是一部与爱情观有关的电影。是啊,我已经过了那个能够勇敢地把自己在感情上的想法和境遇说出来的年纪了。不过还好,我还处于电影里提到的“发泄多余热情”的时候,哈哈。
不过,我还是说说里面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场景吧:
1.会餐时那个年轻情侣中女孩的故事,她说到关于她祖母的故事,主要思想就是,不要把爱情放得太重,其他东西组成了生活的大部分。我想为什么当时这个给我留下那么多的震撼,因为或许是跟现在我的心态有关吧,现在慢慢有了类似的想法,而且毫无以为这个想法在很多方面给了我满足让我释然了很多,但是心里却始终有些担心:会不会我就这样下去抱着这个想法到老了——终归我还是渴望爱情的。
2.还是会餐的时候,那个老太太讲的话,讲的是她丈夫死后她的感受,“we appear and we disappear,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一开始真的觉得生硬无比,觉得突然在欢快的会餐以及性和两性的讨论中出现这么样一段。不过到后来,却是是有种令人震撼的效果。你明明知道导演是在煽情明明知道这是多么老旧的桥段和句子,你还是会觉得头皮发麻,因为或许,无论我们变得多么现实,变得多么“现代”和“开放”,这样的经典的爱情的核心,一直留在我们心里。
3.Ceiling宾馆里向Jess说她在带着两个双胞胎时候的无助。宾馆这场戏,无疑是把Ceiling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在白天那么风情万种的巴黎女人心里的弱小和抓狂。我想正是这种对比吧,“后女权主义时代的女权主义者”之于弱小的需要安全感的女人,把家庭管理得仅仅有条的妈妈之于不知道怎么带孩子的无助母亲,“抓住男人的诀窍是让他们一把”之于“为什么总是我要做出牺牲和让步”。Ceiling是多变的坦诚的,她的狂野让人着迷,她的弱小惹人爱惜。
4.Jess描述他新书里面的人物。总是觉得一切都经历过的人,总是记不起一切的人,能够过目不忘的人,总是只看到变化的人。不管看的人是怎么解读的,但是无疑是我在这些人身上发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觉得生活无趣,对很多东西漠不关心,但是却总能够在心里留下很多闪着光的片段,又总是只想着一切都会变化……我无意给这些人打上标签,只是说说自己当时转瞬之间的想法。
其他的,电影还有着非常多的闪光点,真心推荐知道这个系列的人去看看,但是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应该受不了这种电影模式吧。给个9分吧,因为讲了太多中年的生活和无奈,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或许不能完全体会到其中的滋味,不过我相信,如果还有下一个9年,再回头看这几部电影,应该会有不同的东西出现。
电影如同前两部一样,不缓不急地向前推进,甚至剧情情绪发展也会与before sunset一样,欢乐、思考、激烈、平静。电影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就在于,他几乎满足了你所有的期待,你觉得应该有的他讲得比你想的更好,你隐隐约约担心的他也毫无保留呈现了。
电影里能看到许多不同的爱情观和世界观的展现,而且巧妙地在有主次的前提下做到了没有偏见。于是,总有能引起你共鸣的,也总有能刷新你世界观的东西出现。
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到了极致,以至于仅仅通过这三部抽样的片段你就能大概还原出这一共18年他们的生活轨迹和心情变化,甚至还要感慨一下,对了,他们就应该这样成长了。他们都不完美,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而其实这些“优缺点”也仅仅是我们性格与偏好在他们身上的投射而已。他们真实却不庸俗,以至于到了这样一个境地,以前看同样题材的电影,总是会不自觉把自己代入到某个主人公身上,但是这里的两个人,却似乎是成了两位你认识的好朋友,屏幕上是他们在给我们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到最后,你连屏幕都感觉不到了。
写到这里,影评越发的难写了。因为这是一部与爱情观有关的电影。是啊,我已经过了那个能够勇敢地把自己在感情上的想法和境遇说出来的年纪了。不过还好,我还处于电影里提到的“发泄多余热情”的时候,哈哈。
不过,我还是说说里面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场景吧:
1.会餐时那个年轻情侣中女孩的故事,她说到关于她祖母的故事,主要思想就是,不要把爱情放得太重,其他东西组成了生活的大部分。我想为什么当时这个给我留下那么多的震撼,因为或许是跟现在我的心态有关吧,现在慢慢有了类似的想法,而且毫无以为这个想法在很多方面给了我满足让我释然了很多,但是心里却始终有些担心:会不会我就这样下去抱着这个想法到老了——终归我还是渴望爱情的。
2.还是会餐的时候,那个老太太讲的话,讲的是她丈夫死后她的感受,“we appear and we disappear,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一开始真的觉得生硬无比,觉得突然在欢快的会餐以及性和两性的讨论中出现这么样一段。不过到后来,却是是有种令人震撼的效果。你明明知道导演是在煽情明明知道这是多么老旧的桥段和句子,你还是会觉得头皮发麻,因为或许,无论我们变得多么现实,变得多么“现代”和“开放”,这样的经典的爱情的核心,一直留在我们心里。
3.Ceiling宾馆里向Jess说她在带着两个双胞胎时候的无助。宾馆这场戏,无疑是把Ceiling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在白天那么风情万种的巴黎女人心里的弱小和抓狂。我想正是这种对比吧,“后女权主义时代的女权主义者”之于弱小的需要安全感的女人,把家庭管理得仅仅有条的妈妈之于不知道怎么带孩子的无助母亲,“抓住男人的诀窍是让他们一把”之于“为什么总是我要做出牺牲和让步”。Ceiling是多变的坦诚的,她的狂野让人着迷,她的弱小惹人爱惜。
4.Jess描述他新书里面的人物。总是觉得一切都经历过的人,总是记不起一切的人,能够过目不忘的人,总是只看到变化的人。不管看的人是怎么解读的,但是无疑是我在这些人身上发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觉得生活无趣,对很多东西漠不关心,但是却总能够在心里留下很多闪着光的片段,又总是只想着一切都会变化……我无意给这些人打上标签,只是说说自己当时转瞬之间的想法。
其他的,电影还有着非常多的闪光点,真心推荐知道这个系列的人去看看,但是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应该受不了这种电影模式吧。给个9分吧,因为讲了太多中年的生活和无奈,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或许不能完全体会到其中的滋味,不过我相信,如果还有下一个9年,再回头看这几部电影,应该会有不同的东西出现。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