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一夜听春雨

年少的时候,适逢春夏之交,空气中总会传来栀子花的香气,馥郁芬芳,沁心优雅。那香气忽远忽近的飘过,夹杂着青草和绿树的味道,轻柔的将你我包裹。岁月从此变得慵懒而悠长,如午后的阳光,肆意张扬。花鸟虫鸣,绿荫长廊,处处发散着夏天的感觉,这感觉伴着我成长,经年累月,如青春的痕迹,久久不忘。
无关痛痒,无关悲伤,我们就这样一身草莽义无反顾的冲进了青春。
《致青春》的话题总也离不开校园,似乎这里才是一切青春的起点,随着阳光从树丛间星星点点的折射出来,青春的躁动匹练般的破壳而出,而后穿过激扬的世界,踉踉跄跄跟着人生奔涌向前。
郑微是一个很绝的女人,很绝也很倔。她爽朗耿直,坦诚开放,自信大胆,敢爱敢恨。从开始到结束,她都是被人众星捧月悠然自得的独坐云端,任石榴裙下苍生拜倒,顶礼膜拜,始终不屑一顾我行我素。只是神一样的女人,并不是女神。她可以因为被他拉倒在地歇斯底里处处刁难,又可以因恨生爱愁肠百转,再因为一次爽约就轻松分手。多重性格矛盾交织的不确定性让她的拒绝或妥协显得如此的狼狈和不可理喻,火花飞溅却短暂无力,一切的一切都植根于一个自己也不确定的偶然的想法和决定,以至于后来她跟陈孝正终成正果后,羡慕嫉妒恨对着他接踵而来,更多的却是惊疑不安和深深惋惜的目光。
也许是导演太想给郑微著书立传了,她的性格看起来执拗不可回转,斧凿雕琢的痕迹太过明显,就像一棵本是枝繁叶茂的梧桐,枝枝蔓蔓全部砍掉,修剪的只剩光秃的树干,没头没脑,直刺云天。她永远不会被人爱,因为她不习惯接受被爱的温暖,她的两段爱情,从青梅竹马到因恨生爱,都曾是她主动的标榜。她的爱横冲直撞气势磅礴,让别人无从躲避也无力回应。可是很遗憾,一个明媚妖娆的女子每每输给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实,深厚的感情在泪眼婆娑中显得渺小和无足轻重,悲伤无奈却固执的坚持着自私,即使青春和幸福呼啸着从她身边飞过,她也绝不会试着去挽回和理解。骄傲和不羁都是做给人看的,背后的脆弱和不堪一击或许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的心里装了太多的东西,那一颗豌豆在她心里早扎下了根,即使隔着二十层锦被也依然清晰的感觉到,棱角分明,刃口锋利。她一遍遍的被割伤,一遍遍的流血悠长,却一遍遍无畏的无知的笑着沉默,笑着坚持,笑着将所有的离恨哀伤打碎搅拌,毫不迟疑一口吞下,纵使悲苦断肝肠,也要笑着秀霓裳。那么回头再看看,那个执手相望,杯酒离殇的姿势,她的美直指人心却又不明所以。
以感情经营感情,却以现实来考量感情。双重标准的不确定性让爱变得一无是处和低俗卑贱,成为了别人的笑柄和玩物。现实的残酷让她的青春中充满了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她总是在思考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很遗憾她没有沉浸在爱的欣喜中,在爱中她唯一做的就是不断的找理由和做决定,爱或不爱不再是自然和绵长的,变成了一种廉价的砝码和堕落的理由,无关于心,无关于青春,无关于白衣飘飘中的飞斛相望,也无关于滚滚红尘中的蜚短流长,更无关于醉笑陪公的轻诉离殇。那颗豌豆深深的植入了公主的心,咯着生疼,表面的强硬和内心的脆弱让她习惯性固执的放弃,即使一辈子失之交臂也不为所动。
阮菀是为爱而生的女人,也是这部戏中唯一具有中国古典美的女人,善良柔软,默默承受,对命运的不公没有抱怨,为了心爱的男人可以做一切牺牲,中国传统的美德和价值观在她身上显露无遗。爱是支撑她稀释痛苦蹒跚前行的唯一动力,只有她为了挽救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不遗余力,她应该获得应有的幸福和回报。世俗对待阮菀是苛刻的,她们嘲弄她并惊怖的试图改变她,或许连她们自己也不相信现代社会还有这样的女人,所以武断的给她一个人口只有300万的少数名族,布依族人的身份,像极了《阿甘正传》中的略有智障的阿甘,都是非主流的少数,相较于沉默的大多数,她们的真挚善良让人感伤的心生嫉妒,如岁月的流苏。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认同,而是我们本身已失去了它们。可是很遗憾,在奔向终极幸福的路上,飞来横祸的突兀和悲情击碎了所有的努力和幻想,青春随着刺耳的刹车声短暂绚烂嘎然而止,飞起的身体如断线的风筝无力的砸在价值的天平上瞬间成灰,无情的预示着传统价值观的可笑和崩塌。似乎在这样的社会,传统的美德根本无法适应和生存,就算尽了最大的努力,得到的只能是撕心裂肺结局和屌丝们冷血的不屑。
原来阮菀的出现只是用来衬托和比较,她代表的是不同于郑微的价值观念,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手贯穿全片,从一开始的互不搭理到最后的不离不舍,忠诚的友谊稳步发展,却与青春无关。如同阿甘和珍妮一样,矛盾冲突却又相互吸引欲罢不能。立意不同带来了两种不同结局,阿甘的坚持得到了珍妮的回归,丰满的人生崭新的生活如期而至。但阮菀却在最后的坚持中香消玉殒,与郑微的交手完败谢幕。当她去争取爱的最后一丝荣光时,郑微却问她还有没有尊严?这又是从现实出发利益权衡的发问,再一次忽视内心的真实感受。她其实不懂,青春和爱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这与尊严无关,或许也是为了更有尊严。阮菀是幸福的,这一生她全心全意的爱过,毫无保留的付出过,并永远的将自己的灿烂定格在了青春之巅。这一生,她已足够。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再来说说那帮离奇而又孱弱的男人们吧,刻意选择的样本让片中这帮男人个个悲情无趣,活的是男人却不似男人。没有一个人敢担当,担当不了世道的艰难,担当不了女人的爱,无论是陈孝正的出国留学还是赵世永的堕胎风波,亦或是林静的默默凝视,每个男人都哭得像个无助的孩子。我知道他们的心是痛得,却不齿于他们竭尽所能的躲避。“我的人生是一个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必须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的差池。”这个滑稽可笑的说法成了回应一切的藉口和真理,厚重的伪装下是内心极度缺乏的安全感和软弱无能。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因为生命不会重来。只是房子未必要精确无比,白墙灰瓦,绿树掩映也可怡然自得,邻水草庐,悠然南山自有一番心境。太高的楼房只会失去更多的善意和风景,只会耗费更多的心机。
青春的青春已经没有太多的悬念,没有小清新,没有残酷,没有花前月下的亲亲我我,没有疯狂大胆的肆意发泄,一切都像是安排好的,五味杂陈,意兴阑珊。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蓦然想起陆游的这首诗,细品着青春如昨。那小楼一隅,独坐凄然,听那春雨淅淅沥沥的下在心头,往事尽湿。西窗烛火明明灭灭,琥珀金樽如酒浓香,这一刻不再计较世俗的成败得失,不再缅怀曾经的红尘欢爱,就算是泪水浸了眼眉,也会微笑着一饮而尽吧。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另一种诠释,小楼不是地名不是店名,是人名,少年是叶小楼;春雨不是春也没有雨,少女是春雨。少年听得不是雨,而是少女。在红尘俗世的千万繁华间,或许真有一段这么凄美的爱情吧。
小楼一夜听春雨,我想,那就是青春。
有空,去听听。
无关痛痒,无关悲伤,我们就这样一身草莽义无反顾的冲进了青春。
《致青春》的话题总也离不开校园,似乎这里才是一切青春的起点,随着阳光从树丛间星星点点的折射出来,青春的躁动匹练般的破壳而出,而后穿过激扬的世界,踉踉跄跄跟着人生奔涌向前。
郑微是一个很绝的女人,很绝也很倔。她爽朗耿直,坦诚开放,自信大胆,敢爱敢恨。从开始到结束,她都是被人众星捧月悠然自得的独坐云端,任石榴裙下苍生拜倒,顶礼膜拜,始终不屑一顾我行我素。只是神一样的女人,并不是女神。她可以因为被他拉倒在地歇斯底里处处刁难,又可以因恨生爱愁肠百转,再因为一次爽约就轻松分手。多重性格矛盾交织的不确定性让她的拒绝或妥协显得如此的狼狈和不可理喻,火花飞溅却短暂无力,一切的一切都植根于一个自己也不确定的偶然的想法和决定,以至于后来她跟陈孝正终成正果后,羡慕嫉妒恨对着他接踵而来,更多的却是惊疑不安和深深惋惜的目光。
也许是导演太想给郑微著书立传了,她的性格看起来执拗不可回转,斧凿雕琢的痕迹太过明显,就像一棵本是枝繁叶茂的梧桐,枝枝蔓蔓全部砍掉,修剪的只剩光秃的树干,没头没脑,直刺云天。她永远不会被人爱,因为她不习惯接受被爱的温暖,她的两段爱情,从青梅竹马到因恨生爱,都曾是她主动的标榜。她的爱横冲直撞气势磅礴,让别人无从躲避也无力回应。可是很遗憾,一个明媚妖娆的女子每每输给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实,深厚的感情在泪眼婆娑中显得渺小和无足轻重,悲伤无奈却固执的坚持着自私,即使青春和幸福呼啸着从她身边飞过,她也绝不会试着去挽回和理解。骄傲和不羁都是做给人看的,背后的脆弱和不堪一击或许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的心里装了太多的东西,那一颗豌豆在她心里早扎下了根,即使隔着二十层锦被也依然清晰的感觉到,棱角分明,刃口锋利。她一遍遍的被割伤,一遍遍的流血悠长,却一遍遍无畏的无知的笑着沉默,笑着坚持,笑着将所有的离恨哀伤打碎搅拌,毫不迟疑一口吞下,纵使悲苦断肝肠,也要笑着秀霓裳。那么回头再看看,那个执手相望,杯酒离殇的姿势,她的美直指人心却又不明所以。
以感情经营感情,却以现实来考量感情。双重标准的不确定性让爱变得一无是处和低俗卑贱,成为了别人的笑柄和玩物。现实的残酷让她的青春中充满了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她总是在思考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很遗憾她没有沉浸在爱的欣喜中,在爱中她唯一做的就是不断的找理由和做决定,爱或不爱不再是自然和绵长的,变成了一种廉价的砝码和堕落的理由,无关于心,无关于青春,无关于白衣飘飘中的飞斛相望,也无关于滚滚红尘中的蜚短流长,更无关于醉笑陪公的轻诉离殇。那颗豌豆深深的植入了公主的心,咯着生疼,表面的强硬和内心的脆弱让她习惯性固执的放弃,即使一辈子失之交臂也不为所动。
阮菀是为爱而生的女人,也是这部戏中唯一具有中国古典美的女人,善良柔软,默默承受,对命运的不公没有抱怨,为了心爱的男人可以做一切牺牲,中国传统的美德和价值观在她身上显露无遗。爱是支撑她稀释痛苦蹒跚前行的唯一动力,只有她为了挽救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不遗余力,她应该获得应有的幸福和回报。世俗对待阮菀是苛刻的,她们嘲弄她并惊怖的试图改变她,或许连她们自己也不相信现代社会还有这样的女人,所以武断的给她一个人口只有300万的少数名族,布依族人的身份,像极了《阿甘正传》中的略有智障的阿甘,都是非主流的少数,相较于沉默的大多数,她们的真挚善良让人感伤的心生嫉妒,如岁月的流苏。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认同,而是我们本身已失去了它们。可是很遗憾,在奔向终极幸福的路上,飞来横祸的突兀和悲情击碎了所有的努力和幻想,青春随着刺耳的刹车声短暂绚烂嘎然而止,飞起的身体如断线的风筝无力的砸在价值的天平上瞬间成灰,无情的预示着传统价值观的可笑和崩塌。似乎在这样的社会,传统的美德根本无法适应和生存,就算尽了最大的努力,得到的只能是撕心裂肺结局和屌丝们冷血的不屑。
原来阮菀的出现只是用来衬托和比较,她代表的是不同于郑微的价值观念,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手贯穿全片,从一开始的互不搭理到最后的不离不舍,忠诚的友谊稳步发展,却与青春无关。如同阿甘和珍妮一样,矛盾冲突却又相互吸引欲罢不能。立意不同带来了两种不同结局,阿甘的坚持得到了珍妮的回归,丰满的人生崭新的生活如期而至。但阮菀却在最后的坚持中香消玉殒,与郑微的交手完败谢幕。当她去争取爱的最后一丝荣光时,郑微却问她还有没有尊严?这又是从现实出发利益权衡的发问,再一次忽视内心的真实感受。她其实不懂,青春和爱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这与尊严无关,或许也是为了更有尊严。阮菀是幸福的,这一生她全心全意的爱过,毫无保留的付出过,并永远的将自己的灿烂定格在了青春之巅。这一生,她已足够。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再来说说那帮离奇而又孱弱的男人们吧,刻意选择的样本让片中这帮男人个个悲情无趣,活的是男人却不似男人。没有一个人敢担当,担当不了世道的艰难,担当不了女人的爱,无论是陈孝正的出国留学还是赵世永的堕胎风波,亦或是林静的默默凝视,每个男人都哭得像个无助的孩子。我知道他们的心是痛得,却不齿于他们竭尽所能的躲避。“我的人生是一个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必须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的差池。”这个滑稽可笑的说法成了回应一切的藉口和真理,厚重的伪装下是内心极度缺乏的安全感和软弱无能。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因为生命不会重来。只是房子未必要精确无比,白墙灰瓦,绿树掩映也可怡然自得,邻水草庐,悠然南山自有一番心境。太高的楼房只会失去更多的善意和风景,只会耗费更多的心机。
青春的青春已经没有太多的悬念,没有小清新,没有残酷,没有花前月下的亲亲我我,没有疯狂大胆的肆意发泄,一切都像是安排好的,五味杂陈,意兴阑珊。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蓦然想起陆游的这首诗,细品着青春如昨。那小楼一隅,独坐凄然,听那春雨淅淅沥沥的下在心头,往事尽湿。西窗烛火明明灭灭,琥珀金樽如酒浓香,这一刻不再计较世俗的成败得失,不再缅怀曾经的红尘欢爱,就算是泪水浸了眼眉,也会微笑着一饮而尽吧。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另一种诠释,小楼不是地名不是店名,是人名,少年是叶小楼;春雨不是春也没有雨,少女是春雨。少年听得不是雨,而是少女。在红尘俗世的千万繁华间,或许真有一段这么凄美的爱情吧。
小楼一夜听春雨,我想,那就是青春。
有空,去听听。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