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就是柄锋利的剑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其实看完第一集《蜗居》,我就有很多想说的了。实话是国产电视剧能拍得超过《蜗居》的,目前还真不多。直指当下,直逼现实,将现实生活最血淋淋的一面,活生生地展示在眼前。这三十三集犹如怒啸的巨浪,无时无刻不敲击着内心的礁石。演的人情真意切,看的人心惊肉跳。荧屏内外,似乎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似乎是我们的影子,那么真切,那么无助,又那么感同身受。现实好似一柄锋利的剑,尚未出窍,却剑气夺人。
所有人都是郭海萍
郭海萍走的是大众路线,所以这个人物形象我认为塑造的最现实。从一个充满梦想,励志与爱的人在江州立足的青涩少女,到每天吃挂面,与邻里恶斗,为一块钱与苏淳大吵大闹的妇人,现实将我们磨砺得找不到当初的样子。要在大城市立足,第一步就是要买房子,但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都市白领,十年挣首付,二十年还房贷,半辈子大概就是这么过去的。秉烛夜读十多年,腹中的书籍车载斗量,到头来住合租房,吃挂面汤,看老板脸色,聚餐给上级端茶倒酒。说得难听点,上学到最后,毕业就是给人去当孙子。难道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最终目标就是买房、还贷、养孩子、照顾老人、当孙子、混资历?那当初的梦想在去了哪里?没错,所有人都想生活在大都市,因为大都市资源多,信息量大,福利待遇好,它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但是落实到一个底层白领,她又得到了什么?仅仅为了都市的一本户口,就要夫妻反目,孩子疏远,成年不买衣服?值吗?反之,大都市高档的消费地点,奢华的娱乐项目,丰富的物质资源,她又享受到了什么?有吗?故事的最后,30多岁的海萍脱离了蜗居,住上了新买的房子。这似乎是美满的结局,但是还贷呢?养育女儿呢?再正常不过的人生,就是折磨的你不年至垂老,就不会有一天去享受生活。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一生吗?
男人最怕女人瞧不起
苏淳这个形象有些唯诺。我一直不太明白苏淳为什么没有脾气,有时候屏幕这边的我都暴跳如雷,义愤填膺了,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的样子。后来我分析原因有三。其一,这个人性格使然。其二,有一个郭海萍这样被生活磨砺的尖刻的妻子,并且还很爱她。其三,他没有钱也没有权。他在付首付的时候,由于不愿向父母开口要钱,又不愿违背老婆的意愿,最后只能借高利贷;他为了在家中有地位,博得老婆的欢心,接私活,给别人画图纸,最终因为泄露商业机密而锒铛入狱。他的一生似乎总是事倍功半,但即便如此,作为一个男人还是最怕女人瞧不起。他厌倦海萍的抱怨,他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名牌大学毕业,天之骄子的他,不应该是以这个样子去面对生活。男人并不一定靠拥有的财富与地位,来评判他的能力。尤其在中国,一个很讲关系的国家,更不应该。但现实如此残酷,工资增长的节奏,永远追不上房价抬高的鼓点。没有房,银行卡里再多的数字也无法给人安全感。什么天之骄子?回到家面对海萍没完没了的抱怨、贬低、责骂、羞辱,有时为了一块钱就闹得乌烟瘴气。难道是婚姻错了吗?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到头来就是为了被自己最爱的人瞧不起?如果当初为了钱,海萍何必跟着自己呢?曾经那个执子之手,信誓旦旦要跟你同甘共苦的人,如今面露凶残得责骂你的无能。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之一。而川流不息的生活,往往让你在“感情”这盘棋上输得倾家荡产。
在开始与结束的那场雨里
在写这段前,我考虑了很多个小标题,但是最后还是选了最“矫情”的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郭海藻是整个故事中最浪漫的那个人,所以她输得最惨。她与小贝相识是在一场瓢泼大雨里,那场雨带给了她一个伴侣。她笃定她是小贝儿子的妈妈,小贝孙子的奶奶。两人卿卿我我,郎情妾意。海藻会因为哈根达斯太贵而抑制住口水,小贝会对海藻言听计从;海藻会买过季的,打了两三折的衣服,小贝会执意拉着海藻吃她喜欢的冰激凌;海藻会做饭,小贝会养花。年轻的我们就是这样亲昵的厮磨在一起,一起玩乐,一起奋斗,一起面对,一起担当,那是属于两个人的生活,那是最单纯不添加任何杂质的感情。而当海藻看到姐姐海萍面对生活的窘态,同时又看到市长秘书宋思明解决问题的游刃有余时,海藻心中的天平动摇了。她以为她爱上了宋思明,她甘心做为世人所不齿的二奶,她陶醉于游弋在豪华公寓与奢侈服饰之间。而真实的她,其实是醉心于物质与权力带给她的快乐,这种感觉并非爱情,但这种感觉的确快乐。两万块钱,区区两万块钱,可以使她与小贝发生争执,可以使她与海萍姐妹反目,而这两万块钱就这样轻松的从宋思明车里拿出来,这份洒脱让海藻深深沉沦其中。海藻就这样游弋在两个男人之间,游弋在贵妇与白领之间,她觉得新奇刺激,但殊不知生活是单行道,从来试图走两条路的人到最后都是一无所获的。故事的最后,小贝离去,宋思明身亡,腹中的孩子流产,并且还搭上了自己的子宫。角田光代在《八日目的蝉》中早就说过:没有子宫的女子,只是一具空壳。在收束时的那场雨里,海藻恍然间看到的,还是第一次与小贝躲雨的情形。故事的最后似乎回到起点,却早已物是人非。
彼此伤害就像玻璃杯的细小裂纹
玻璃杯有了细小的裂纹,天长日久后裂纹是会变深,变长,还是会恢复如初?答案不言自喻。两个人在一起也是一样,曾经细小的争吵,在日后的吵闹中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出现。不要简单以为爱可以弥合一切。小贝是公认的好男人,这个人物形象甚至“好”得有点夸张,有点不切合实际。他可以包容海藻的一切缺点,甚至可以原谅海藻的偷情。但是他真的原谅了吗?爱情的裂痕往往让双方敏感而小心,始终不能忘掉海藻背叛的他也是深陷折磨。一方面很爱海藻,另一方面又恨海藻的不忠。局外人往往看得清这一点,但这其实是一个怪圈。因为爱海藻而在乎她,在乎她又因她的不忠而伤情,可感情这东西不是物质,说不在就可以不在的。于是细小的裂纹被其后的日子反复蹂躏,使得伤口更深、更痛、更长。其实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玻璃杯的粉碎,做再多的努力都是于事无补地挣扎。小贝最后一个镜头是从大楼的阴影里走向了阳光,那个背影决绝而悲伤。
宋思明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官
说到宋思明我反而不想谈他与海藻之间的偷情,因为这是个人问题。感情逾越道德底线的事,在当下社会已经司空见惯,多付诸笔墨无非还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没什么好批判的,宋思明是真爱海藻,尽管这份爱是孽缘,这份感情超越道德评价的标准,可是如果真的爱上,就不会考虑那么多社会的枷锁。我更关注的是宋思明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官。导演让张嘉译演宋思明,有人说是让张嘉译反串,其实我倒觉得导演想说没有绝对的对错。张嘉译习惯性演正派人物,深邃而机智,果敢而沉着,这不太符合我们通常对贪官污吏的认识。我没有涉足过官场,因而不敢妄加评论,但就常理来思考,官商勾结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政府有地产招标,而政府官员让自己亲信的房地产公司中标,只要在建设中并无纰漏,国家与人民就不会去问责是哪家房地产公司承包的项目,而获利者不言而喻。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就不要想着跟清廉挂上钩。但评价好官的标准也未必只有清廉一个,只要他为百姓做了事情,提高了经济发展,那么大方向还是好的。当然,剧本中的宋思明毕竟钻了政府政策的空子,他手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也的确克扣了百姓的房屋居住面积。但是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即便不钻空子宋子明也已经很成功。他拥有几处豪宅,路虎揽胜和奥迪A6可以换着开,有一个持家的妻子,有一个懂事的女儿,有令人敬仰的地位以及过千万的家产。一个男人该有的他全有了,他完全没有必要再去钻那些空子,他已经不能得到更多。如果他不去钻那些政策的空子,而是继续在不妨碍江州市建设的前提下,牟取些个人利益,这样虽然谈不上是一个好官,但至少也没有多坏。
《蜗居》深入地挖掘到当下生活最艰辛,最苦难的一面。生活在令人手足无措间,便已面目全非。没有更多的感慨,就是觉得生活像柄锋利的剑,削金断木,披荆斩棘。
所有人都是郭海萍
郭海萍走的是大众路线,所以这个人物形象我认为塑造的最现实。从一个充满梦想,励志与爱的人在江州立足的青涩少女,到每天吃挂面,与邻里恶斗,为一块钱与苏淳大吵大闹的妇人,现实将我们磨砺得找不到当初的样子。要在大城市立足,第一步就是要买房子,但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都市白领,十年挣首付,二十年还房贷,半辈子大概就是这么过去的。秉烛夜读十多年,腹中的书籍车载斗量,到头来住合租房,吃挂面汤,看老板脸色,聚餐给上级端茶倒酒。说得难听点,上学到最后,毕业就是给人去当孙子。难道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最终目标就是买房、还贷、养孩子、照顾老人、当孙子、混资历?那当初的梦想在去了哪里?没错,所有人都想生活在大都市,因为大都市资源多,信息量大,福利待遇好,它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但是落实到一个底层白领,她又得到了什么?仅仅为了都市的一本户口,就要夫妻反目,孩子疏远,成年不买衣服?值吗?反之,大都市高档的消费地点,奢华的娱乐项目,丰富的物质资源,她又享受到了什么?有吗?故事的最后,30多岁的海萍脱离了蜗居,住上了新买的房子。这似乎是美满的结局,但是还贷呢?养育女儿呢?再正常不过的人生,就是折磨的你不年至垂老,就不会有一天去享受生活。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一生吗?
男人最怕女人瞧不起
苏淳这个形象有些唯诺。我一直不太明白苏淳为什么没有脾气,有时候屏幕这边的我都暴跳如雷,义愤填膺了,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的样子。后来我分析原因有三。其一,这个人性格使然。其二,有一个郭海萍这样被生活磨砺的尖刻的妻子,并且还很爱她。其三,他没有钱也没有权。他在付首付的时候,由于不愿向父母开口要钱,又不愿违背老婆的意愿,最后只能借高利贷;他为了在家中有地位,博得老婆的欢心,接私活,给别人画图纸,最终因为泄露商业机密而锒铛入狱。他的一生似乎总是事倍功半,但即便如此,作为一个男人还是最怕女人瞧不起。他厌倦海萍的抱怨,他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名牌大学毕业,天之骄子的他,不应该是以这个样子去面对生活。男人并不一定靠拥有的财富与地位,来评判他的能力。尤其在中国,一个很讲关系的国家,更不应该。但现实如此残酷,工资增长的节奏,永远追不上房价抬高的鼓点。没有房,银行卡里再多的数字也无法给人安全感。什么天之骄子?回到家面对海萍没完没了的抱怨、贬低、责骂、羞辱,有时为了一块钱就闹得乌烟瘴气。难道是婚姻错了吗?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到头来就是为了被自己最爱的人瞧不起?如果当初为了钱,海萍何必跟着自己呢?曾经那个执子之手,信誓旦旦要跟你同甘共苦的人,如今面露凶残得责骂你的无能。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之一。而川流不息的生活,往往让你在“感情”这盘棋上输得倾家荡产。
在开始与结束的那场雨里
在写这段前,我考虑了很多个小标题,但是最后还是选了最“矫情”的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郭海藻是整个故事中最浪漫的那个人,所以她输得最惨。她与小贝相识是在一场瓢泼大雨里,那场雨带给了她一个伴侣。她笃定她是小贝儿子的妈妈,小贝孙子的奶奶。两人卿卿我我,郎情妾意。海藻会因为哈根达斯太贵而抑制住口水,小贝会对海藻言听计从;海藻会买过季的,打了两三折的衣服,小贝会执意拉着海藻吃她喜欢的冰激凌;海藻会做饭,小贝会养花。年轻的我们就是这样亲昵的厮磨在一起,一起玩乐,一起奋斗,一起面对,一起担当,那是属于两个人的生活,那是最单纯不添加任何杂质的感情。而当海藻看到姐姐海萍面对生活的窘态,同时又看到市长秘书宋思明解决问题的游刃有余时,海藻心中的天平动摇了。她以为她爱上了宋思明,她甘心做为世人所不齿的二奶,她陶醉于游弋在豪华公寓与奢侈服饰之间。而真实的她,其实是醉心于物质与权力带给她的快乐,这种感觉并非爱情,但这种感觉的确快乐。两万块钱,区区两万块钱,可以使她与小贝发生争执,可以使她与海萍姐妹反目,而这两万块钱就这样轻松的从宋思明车里拿出来,这份洒脱让海藻深深沉沦其中。海藻就这样游弋在两个男人之间,游弋在贵妇与白领之间,她觉得新奇刺激,但殊不知生活是单行道,从来试图走两条路的人到最后都是一无所获的。故事的最后,小贝离去,宋思明身亡,腹中的孩子流产,并且还搭上了自己的子宫。角田光代在《八日目的蝉》中早就说过:没有子宫的女子,只是一具空壳。在收束时的那场雨里,海藻恍然间看到的,还是第一次与小贝躲雨的情形。故事的最后似乎回到起点,却早已物是人非。
彼此伤害就像玻璃杯的细小裂纹
玻璃杯有了细小的裂纹,天长日久后裂纹是会变深,变长,还是会恢复如初?答案不言自喻。两个人在一起也是一样,曾经细小的争吵,在日后的吵闹中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出现。不要简单以为爱可以弥合一切。小贝是公认的好男人,这个人物形象甚至“好”得有点夸张,有点不切合实际。他可以包容海藻的一切缺点,甚至可以原谅海藻的偷情。但是他真的原谅了吗?爱情的裂痕往往让双方敏感而小心,始终不能忘掉海藻背叛的他也是深陷折磨。一方面很爱海藻,另一方面又恨海藻的不忠。局外人往往看得清这一点,但这其实是一个怪圈。因为爱海藻而在乎她,在乎她又因她的不忠而伤情,可感情这东西不是物质,说不在就可以不在的。于是细小的裂纹被其后的日子反复蹂躏,使得伤口更深、更痛、更长。其实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玻璃杯的粉碎,做再多的努力都是于事无补地挣扎。小贝最后一个镜头是从大楼的阴影里走向了阳光,那个背影决绝而悲伤。
宋思明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官
说到宋思明我反而不想谈他与海藻之间的偷情,因为这是个人问题。感情逾越道德底线的事,在当下社会已经司空见惯,多付诸笔墨无非还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没什么好批判的,宋思明是真爱海藻,尽管这份爱是孽缘,这份感情超越道德评价的标准,可是如果真的爱上,就不会考虑那么多社会的枷锁。我更关注的是宋思明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官。导演让张嘉译演宋思明,有人说是让张嘉译反串,其实我倒觉得导演想说没有绝对的对错。张嘉译习惯性演正派人物,深邃而机智,果敢而沉着,这不太符合我们通常对贪官污吏的认识。我没有涉足过官场,因而不敢妄加评论,但就常理来思考,官商勾结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政府有地产招标,而政府官员让自己亲信的房地产公司中标,只要在建设中并无纰漏,国家与人民就不会去问责是哪家房地产公司承包的项目,而获利者不言而喻。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就不要想着跟清廉挂上钩。但评价好官的标准也未必只有清廉一个,只要他为百姓做了事情,提高了经济发展,那么大方向还是好的。当然,剧本中的宋思明毕竟钻了政府政策的空子,他手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也的确克扣了百姓的房屋居住面积。但是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即便不钻空子宋子明也已经很成功。他拥有几处豪宅,路虎揽胜和奥迪A6可以换着开,有一个持家的妻子,有一个懂事的女儿,有令人敬仰的地位以及过千万的家产。一个男人该有的他全有了,他完全没有必要再去钻那些空子,他已经不能得到更多。如果他不去钻那些政策的空子,而是继续在不妨碍江州市建设的前提下,牟取些个人利益,这样虽然谈不上是一个好官,但至少也没有多坏。
《蜗居》深入地挖掘到当下生活最艰辛,最苦难的一面。生活在令人手足无措间,便已面目全非。没有更多的感慨,就是觉得生活像柄锋利的剑,削金断木,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