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不了的假如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他不羁的脸像天色将暗,她洗过的发像心中火焰。”
距离看完《致青春》已经过了四天。
晚上七点二十的票,挤满人的电影院。上一次碰到满影厅的还是《泰坦尼克号3D》。不同的是,前者是经典爱情大片,电影史上的亮点受欢迎到能让影院加座;后者是新晋导演赵薇加足宣传王菲献声由原著变为电影的受期待等等因素造就的票房新锐“小情新”。两者其实没有可比性,前者的伟大辉煌也是后者无法效仿的。只是后者,给我们众多拥有青春遗憾的人,一个公开的宣泄口,在银幕上找自己的影子,缝补自己的伤口,再继以光鲜亮丽的面目示人。
郑微、陈孝正、林静。那一年,我锲而不舍的追过你,那一年,你花费心计的忘却我,那一年,我瓜熟蒂落的找回你。
我真的很喜欢歪歪的一句感叹-------“在你遇到陈孝正之前,你以为林静就是你的青春,幸好你遇见了他。”没有陈孝正,郑微的人生不会完整。
林静是郑微在学会爱之前的一个对爱情的憧憬。美好无暇,是最初最原始的念想。所以我觉得直到故事发生到最后,郑微对林静的印象也应该只是“他,莫名离我而去,但只有他在我最需要肩膀的时候出现”。再出现的林静早已成熟稳重,且为了郑微随叫随到。相对于陈孝正来说,林静没有为了前途未来而放弃对郑微深挚的感情。从原著中更可以看出陈孝正略自私且极度没有安全感,这样的人不值得托付终生,只适合谈恋爱或者说,只适合相伴一段路,即使陈孝正对郑微来说是最刻骨铭心的。换做我,也宁愿选择林静来一起安度余生。这是书的结尾。对于电影结尾的设定,也许是赵薇还是想理想化一些。有人说可能最后郑微还是和陈孝正在一起,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毕竟经历了那么多,彼此的感情即使一如当初,两个人也已不适合再在一起了。早已物是人非,是找不回当初的各自,错过了碰撞出火花的时刻,也许朋友更适合他们。不过我也相信,即使最后林静和郑微在一起,郑微心里最爱的应该只有陈孝正。查百科的时候看到书版陈孝正曾经对他妈妈说过:“有些人,你知道的,一辈子只可能遇到一次。”生活在继续,你就必须不断往前走。其实孝正的选择可以理解,毕竟,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网上曾经有一句很经典话流传:人一辈子有三场恋爱,一次懵懂,一次刻骨,一次一生。对比《致青春》,林静如懵懂,阿正如刻骨,一生暂且未知,也许赵薇也是在启发我们每个人,即使我们的青春终将逝去,陪伴我们一生的人终会在未来等着我们。
很为阮阮扼腕。好好的女神爱上了贱男,最终还为爱而死。不知道编剧和原作者是不是在暗示我们,如果一味以爱情至上爱爱情胜过爱自己,下场一般都不会好看。。。。。。我相信贱男在太平间外的眼泪都是真的,只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未免太马后炮。突然想到前阵子的郭富城和熊黛林分手事件,对于女方八年的付出,郭富城竟然以“鞋子不合适,穿再久都不会舒服”草草总结。真是贱男啊,真是不负责任啊,既然觉得不合适为什么要拖八年,你八年了才后知后觉吗?女孩子有多少个八年?真为熊黛林感到不值。
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是朱小北。性格豪爽大咧,假小子一般,我在看电影的时候真心是非常怀疑小北的性别的。。。。。。在超市被诬陷偷东西,证明没有偷后依旧被保卫处不公平对待,终于将年少气盛的心中自尊的委屈不甘一并发泄。当我看到小北怒气冲冲的冲下楼,肆意把超市的商品柜摔碎,商品柜上装的满满当当的货物掉落在她身边,等到她在一地狼藉的废墟中踉踉跄跄转过身看到橱窗外的同学们对她指指点点时,她心中的悲凉愈发加重,她便直接随手拎起一个凳子径直砸碎了橱窗,也彻底粉碎了她对大学曾经的美好期望。我非常喜欢橱窗破碎的那场戏,刺耳犀利的玻璃破碎声伴着橱窗的碎裂,仿佛暗示着,朱小北破灭的个人憧憬和我们各位看官彼此心中曾经美好不可磨灭的青春回忆,早已被残酷现实无情冲碎。在影片的最后,改名换面的朱小北发明了刘云记忆法,却对许开阳的询问故意撒谎,隐瞒不堪的过去。看了一些影评才知道,原来朱小北当年暗恋的人就是许开阳。靠记忆为生的人却故装失忆,讽刺如人生。
其实相信一些自尊心比较强的人,对朱小北砸玻璃这段应该更能感同身受。毕竟这样的事,在一些地方还在上演着。倔强如青春。
老张是电影的一个亮点。在毕业工作了多年后,老同学大部分都变了,只有老张还是那么乐呵乐呵,也只有老张似乎混的最差。这似乎实在暗示,其他人都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改变了自己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只有老张坚持了初心,尽管他混的最差。他对阮阮的暗恋让人唏嘘。“满天星的花语是甘愿做配角。”原来那些年送花给阮阮的就是老张。纵观众角色,只有这个角色最单纯,最原始,也最让人感到暖意。
有人说,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是有遗憾的,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郑微最后或许谁也没有选,林静或许没有和郑微在一起,孝正或许再也回不到原来,阮阮没有和贱男或者吴江在一起,小北失去了美好的期望,老张贱男失去了阮阮等等。这让我又联想到《北京爱情故事》,同样是青春的遗憾,疯子最后或许失去了沈冰,沈冰或许再也醒不过来,小猛为了赎罪去自首,林夏失去最珍贵的东西最后或许也没有选择对她很好的大药瓶子,小五没有和吴敌在一起,吴敌的哥哥带着一颗永远爱小五的心离世,杨紫曦虽然最后和吴敌在一起了相信也回不到以前了。《北爱》这部电视剧比《致青春》对青春的诠释更多,毕竟《致青春》里只有对爱情友情的描写,而《北爱》里则在爱情友情的基础上加入了事业奋斗人生抉择,更加深刻得诠释了不可挽回永远不朽的青春。尤其是石小猛这个角色后期的转变,真心是让人无法忘却。这两部影视作品都在告诉我们,青春美好必会被现实打碎,青春终将在年华的侵蚀下面目全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吧。此事古难全,不敢奢望太多,只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致青春》给了我对青春的唏嘘长叹,《北京爱情故事》给了我青春的面目全非。如果你想体验感同身受的刺骨冰冷,我建议还是看《北京爱情故事》,毕竟《致青春》太仓促,很多细节省略了,而《北爱》够长,更加残酷,也够经典,主题曲《再见青春》和《北京,北京》都很耐听。共同点还有,里面都有佟丽娅~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由信乐团《假如》而来,在写文时正好听到。“假如时光倒流,我能做什么,找你没说的却想要的,假如我不放手,你多年以后,会怪我恨我或感动,想假如,是空虚的痛。”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总有一天,我们会戴着面具,掩盖面目全非的自己,轻轻叹一声,“青春,再见”。
“我曾随迷失的航船沉没,陷入璀璨虚空的碎梦,沉入乱欲冰封的深谷,随烂漫的星群沉没。我看着满目疮痍的繁华,感到痛彻心扉的惆怅,听着心在爆裂的巨响,陷入深不见底的悲伤。
再见,青春,再见美丽的疼痛。
再见,青春,永远的故乡。
再见,青春,再见灿烂的忧伤。
再见,青春,永恒的迷惘。”
Sinky·靉
2013.05.02封
(已自动发到微博和人人还有空间。)
PS:看了欢写的更正一下。致青春全片真正拥有真正诠释青春的只有小北和老张。其他人有些矫作。
“边看着边想着《疯狂游戏》,其实无论是北京爱情故事还是致青春都带着矫作之态,所谓残酷的现实应是被人自己最真实的原罪逼到角落的生活,而不是被貌似无情的生活玩弄于鼓掌之中的所谓命运。郑微无理取闹的青春与我没有半分相同,没有共鸣是正常。我没看过原著,只觉得阮莞的死突兀而莫名,林静的形象偏于符号化,学生时代的陈孝正那句【可是我不愿意】生生侮辱了郑微为他唱的红日,而郑微多年后再次犯下替别人作决定的错,【她更适合你】。这里面真正有点青春的味道的反倒是如阿缺说的小北与张开,不是什么外表出众爱恨纠葛复杂的角色,但是却是最真的。何必要自找不痛快看些无病呻吟故作世界悲凉的作品浪费眼泪。依我看还不如疯狂游戏来的酣畅。在这里错的不是青春,错的只是角色自己。勇敢地承认,未尝不是青春。(当然我观点略狭隘,疯狂游戏也有戏剧处理,从一个真实故事上升为小说必然有处理,但是它依旧一次又一次打动了我)----欢”
距离看完《致青春》已经过了四天。
晚上七点二十的票,挤满人的电影院。上一次碰到满影厅的还是《泰坦尼克号3D》。不同的是,前者是经典爱情大片,电影史上的亮点受欢迎到能让影院加座;后者是新晋导演赵薇加足宣传王菲献声由原著变为电影的受期待等等因素造就的票房新锐“小情新”。两者其实没有可比性,前者的伟大辉煌也是后者无法效仿的。只是后者,给我们众多拥有青春遗憾的人,一个公开的宣泄口,在银幕上找自己的影子,缝补自己的伤口,再继以光鲜亮丽的面目示人。
郑微、陈孝正、林静。那一年,我锲而不舍的追过你,那一年,你花费心计的忘却我,那一年,我瓜熟蒂落的找回你。
我真的很喜欢歪歪的一句感叹-------“在你遇到陈孝正之前,你以为林静就是你的青春,幸好你遇见了他。”没有陈孝正,郑微的人生不会完整。
林静是郑微在学会爱之前的一个对爱情的憧憬。美好无暇,是最初最原始的念想。所以我觉得直到故事发生到最后,郑微对林静的印象也应该只是“他,莫名离我而去,但只有他在我最需要肩膀的时候出现”。再出现的林静早已成熟稳重,且为了郑微随叫随到。相对于陈孝正来说,林静没有为了前途未来而放弃对郑微深挚的感情。从原著中更可以看出陈孝正略自私且极度没有安全感,这样的人不值得托付终生,只适合谈恋爱或者说,只适合相伴一段路,即使陈孝正对郑微来说是最刻骨铭心的。换做我,也宁愿选择林静来一起安度余生。这是书的结尾。对于电影结尾的设定,也许是赵薇还是想理想化一些。有人说可能最后郑微还是和陈孝正在一起,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毕竟经历了那么多,彼此的感情即使一如当初,两个人也已不适合再在一起了。早已物是人非,是找不回当初的各自,错过了碰撞出火花的时刻,也许朋友更适合他们。不过我也相信,即使最后林静和郑微在一起,郑微心里最爱的应该只有陈孝正。查百科的时候看到书版陈孝正曾经对他妈妈说过:“有些人,你知道的,一辈子只可能遇到一次。”生活在继续,你就必须不断往前走。其实孝正的选择可以理解,毕竟,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网上曾经有一句很经典话流传:人一辈子有三场恋爱,一次懵懂,一次刻骨,一次一生。对比《致青春》,林静如懵懂,阿正如刻骨,一生暂且未知,也许赵薇也是在启发我们每个人,即使我们的青春终将逝去,陪伴我们一生的人终会在未来等着我们。
很为阮阮扼腕。好好的女神爱上了贱男,最终还为爱而死。不知道编剧和原作者是不是在暗示我们,如果一味以爱情至上爱爱情胜过爱自己,下场一般都不会好看。。。。。。我相信贱男在太平间外的眼泪都是真的,只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未免太马后炮。突然想到前阵子的郭富城和熊黛林分手事件,对于女方八年的付出,郭富城竟然以“鞋子不合适,穿再久都不会舒服”草草总结。真是贱男啊,真是不负责任啊,既然觉得不合适为什么要拖八年,你八年了才后知后觉吗?女孩子有多少个八年?真为熊黛林感到不值。
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是朱小北。性格豪爽大咧,假小子一般,我在看电影的时候真心是非常怀疑小北的性别的。。。。。。在超市被诬陷偷东西,证明没有偷后依旧被保卫处不公平对待,终于将年少气盛的心中自尊的委屈不甘一并发泄。当我看到小北怒气冲冲的冲下楼,肆意把超市的商品柜摔碎,商品柜上装的满满当当的货物掉落在她身边,等到她在一地狼藉的废墟中踉踉跄跄转过身看到橱窗外的同学们对她指指点点时,她心中的悲凉愈发加重,她便直接随手拎起一个凳子径直砸碎了橱窗,也彻底粉碎了她对大学曾经的美好期望。我非常喜欢橱窗破碎的那场戏,刺耳犀利的玻璃破碎声伴着橱窗的碎裂,仿佛暗示着,朱小北破灭的个人憧憬和我们各位看官彼此心中曾经美好不可磨灭的青春回忆,早已被残酷现实无情冲碎。在影片的最后,改名换面的朱小北发明了刘云记忆法,却对许开阳的询问故意撒谎,隐瞒不堪的过去。看了一些影评才知道,原来朱小北当年暗恋的人就是许开阳。靠记忆为生的人却故装失忆,讽刺如人生。
其实相信一些自尊心比较强的人,对朱小北砸玻璃这段应该更能感同身受。毕竟这样的事,在一些地方还在上演着。倔强如青春。
老张是电影的一个亮点。在毕业工作了多年后,老同学大部分都变了,只有老张还是那么乐呵乐呵,也只有老张似乎混的最差。这似乎实在暗示,其他人都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改变了自己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只有老张坚持了初心,尽管他混的最差。他对阮阮的暗恋让人唏嘘。“满天星的花语是甘愿做配角。”原来那些年送花给阮阮的就是老张。纵观众角色,只有这个角色最单纯,最原始,也最让人感到暖意。
有人说,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是有遗憾的,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郑微最后或许谁也没有选,林静或许没有和郑微在一起,孝正或许再也回不到原来,阮阮没有和贱男或者吴江在一起,小北失去了美好的期望,老张贱男失去了阮阮等等。这让我又联想到《北京爱情故事》,同样是青春的遗憾,疯子最后或许失去了沈冰,沈冰或许再也醒不过来,小猛为了赎罪去自首,林夏失去最珍贵的东西最后或许也没有选择对她很好的大药瓶子,小五没有和吴敌在一起,吴敌的哥哥带着一颗永远爱小五的心离世,杨紫曦虽然最后和吴敌在一起了相信也回不到以前了。《北爱》这部电视剧比《致青春》对青春的诠释更多,毕竟《致青春》里只有对爱情友情的描写,而《北爱》里则在爱情友情的基础上加入了事业奋斗人生抉择,更加深刻得诠释了不可挽回永远不朽的青春。尤其是石小猛这个角色后期的转变,真心是让人无法忘却。这两部影视作品都在告诉我们,青春美好必会被现实打碎,青春终将在年华的侵蚀下面目全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吧。此事古难全,不敢奢望太多,只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致青春》给了我对青春的唏嘘长叹,《北京爱情故事》给了我青春的面目全非。如果你想体验感同身受的刺骨冰冷,我建议还是看《北京爱情故事》,毕竟《致青春》太仓促,很多细节省略了,而《北爱》够长,更加残酷,也够经典,主题曲《再见青春》和《北京,北京》都很耐听。共同点还有,里面都有佟丽娅~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由信乐团《假如》而来,在写文时正好听到。“假如时光倒流,我能做什么,找你没说的却想要的,假如我不放手,你多年以后,会怪我恨我或感动,想假如,是空虚的痛。”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总有一天,我们会戴着面具,掩盖面目全非的自己,轻轻叹一声,“青春,再见”。
“我曾随迷失的航船沉没,陷入璀璨虚空的碎梦,沉入乱欲冰封的深谷,随烂漫的星群沉没。我看着满目疮痍的繁华,感到痛彻心扉的惆怅,听着心在爆裂的巨响,陷入深不见底的悲伤。
再见,青春,再见美丽的疼痛。
再见,青春,永远的故乡。
再见,青春,再见灿烂的忧伤。
再见,青春,永恒的迷惘。”
Sinky·靉
2013.05.02封
(已自动发到微博和人人还有空间。)
PS:看了欢写的更正一下。致青春全片真正拥有真正诠释青春的只有小北和老张。其他人有些矫作。
“边看着边想着《疯狂游戏》,其实无论是北京爱情故事还是致青春都带着矫作之态,所谓残酷的现实应是被人自己最真实的原罪逼到角落的生活,而不是被貌似无情的生活玩弄于鼓掌之中的所谓命运。郑微无理取闹的青春与我没有半分相同,没有共鸣是正常。我没看过原著,只觉得阮莞的死突兀而莫名,林静的形象偏于符号化,学生时代的陈孝正那句【可是我不愿意】生生侮辱了郑微为他唱的红日,而郑微多年后再次犯下替别人作决定的错,【她更适合你】。这里面真正有点青春的味道的反倒是如阿缺说的小北与张开,不是什么外表出众爱恨纠葛复杂的角色,但是却是最真的。何必要自找不痛快看些无病呻吟故作世界悲凉的作品浪费眼泪。依我看还不如疯狂游戏来的酣畅。在这里错的不是青春,错的只是角色自己。勇敢地承认,未尝不是青春。(当然我观点略狭隘,疯狂游戏也有戏剧处理,从一个真实故事上升为小说必然有处理,但是它依旧一次又一次打动了我)----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ABCDEAC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