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足迹》:亚美尼亚风光中反思战争

作为第三届北京电影节中唯一的俄语参赛片,由亚美尼亚出品的《父辈足迹》显然未能引起太多的关注。这部电影中所表现的国度以及故事的背景,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导演竭力用美好的现实生活掩盖战争带来的创伤,但在酒精的作用下,在老朋友们对过去日子的回忆中,几位已经发福、谢顶的中年男主角还是会放声大哭。
片中的亚美尼亚几近梦幻,苏联时期遗留的居民楼、崭新的路虎汽车、贴着2000年悉尼奥运会标示的游艇在这个国家里共存,破败拥挤的城市和充满田园情趣的乡村形成鲜明对比,亚美尼亚的民间传统和美丽景色也一览无余。
一个有着一半俄罗斯血统一半亚美尼亚血统的女孩萨莎来到这里,她为了找到在战争中阵亡父亲的坟墓不得不求助于他曾经的战友。20年前开始的一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亚美尼亚与邻国阿塞拜疆的关系,也让萨莎的父亲永远埋在了国境线的另一边。
影片后续故事的发展完全没有新意,萨莎父亲原部队的指挥官古柯不清楚坟墓的位置,他们驾驶着从汽车维修店“借”来的橘黄色路虎,相继找到了另外两位老兵,一个非常肥胖还患了糖尿病,另一个在儿童剧团当演员。在战争期间熟识的牧师帮助下,他们想起了墓地位于今天的阿塞拜疆国境内,当贿赂边防军军官未果后,古柯和萨莎趁着黑夜冒险穿越边境线,并在她父亲的墓前种上了一棵白桦树。
《父辈足迹》大部分篇幅表现的像个公路片,亚美尼亚的高山溪流、村庄古迹从车窗旁不停闪过,萨莎也在人们的描述中逐渐加深对于“父亲”形象的理解。几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也通过这个事件,重聚在了一起。
“和解”是这部影片传达出的一个重要主题,萨莎和古柯跨过边境线后,遇到了一位持枪并且非常不友好的阿塞拜疆人,他年仅10岁的儿子死于地雷,主人公在小孩墓前也种上了一颗白桦树。电影的最后,“借”来的汽车被车主追了回去,老战士们躺在路边的草地上,一直讲俄语的萨莎用亚美尼亚语讲了句话,几个人开怀大笑。在电影里,两个相互征伐数十年的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解,两代人相互理解并且融入了彼此的生活。
片中的亚美尼亚几近梦幻,苏联时期遗留的居民楼、崭新的路虎汽车、贴着2000年悉尼奥运会标示的游艇在这个国家里共存,破败拥挤的城市和充满田园情趣的乡村形成鲜明对比,亚美尼亚的民间传统和美丽景色也一览无余。
一个有着一半俄罗斯血统一半亚美尼亚血统的女孩萨莎来到这里,她为了找到在战争中阵亡父亲的坟墓不得不求助于他曾经的战友。20年前开始的一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亚美尼亚与邻国阿塞拜疆的关系,也让萨莎的父亲永远埋在了国境线的另一边。
影片后续故事的发展完全没有新意,萨莎父亲原部队的指挥官古柯不清楚坟墓的位置,他们驾驶着从汽车维修店“借”来的橘黄色路虎,相继找到了另外两位老兵,一个非常肥胖还患了糖尿病,另一个在儿童剧团当演员。在战争期间熟识的牧师帮助下,他们想起了墓地位于今天的阿塞拜疆国境内,当贿赂边防军军官未果后,古柯和萨莎趁着黑夜冒险穿越边境线,并在她父亲的墓前种上了一棵白桦树。
《父辈足迹》大部分篇幅表现的像个公路片,亚美尼亚的高山溪流、村庄古迹从车窗旁不停闪过,萨莎也在人们的描述中逐渐加深对于“父亲”形象的理解。几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也通过这个事件,重聚在了一起。
“和解”是这部影片传达出的一个重要主题,萨莎和古柯跨过边境线后,遇到了一位持枪并且非常不友好的阿塞拜疆人,他年仅10岁的儿子死于地雷,主人公在小孩墓前也种上了一颗白桦树。电影的最后,“借”来的汽车被车主追了回去,老战士们躺在路边的草地上,一直讲俄语的萨莎用亚美尼亚语讲了句话,几个人开怀大笑。在电影里,两个相互征伐数十年的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解,两代人相互理解并且融入了彼此的生活。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