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蒜和装蒜——《云图》观影报告

难得只有一句废话的开场白:这是一篇有影评嫌疑的观影报告,毫无剧透,请放心大胆进来。
在我有限的厨房见习经验里,我发现有两种切蒜的方式。第一种是带点强迫症倾向的。蒜的皮要先很艰难地被剥掉,然后从头至尾或者反过来用刀均匀地切开,假装不破坏蒜原始的样子。第二种就是“一拍两散”法,直接拿刀背狠狠地把蒜一拍,在第一种做法里还你侬我侬的皮和肉就一下子分开了,动动指头就可以把皮扔掉, 剩下的四分五裂的肉就可以被随意处理。(旁白:像不像对“天荒地老”或“真爱永远”的讽刺,重压之下原形毕露)。简而言之,(旁白,我是得多喜欢‘at the risk to reduction’这句废话)《云图》就是第二种切法的复杂版本。他们据说拍碎了六颗大蒜,稍微对四分五裂的一堆蒜肉进行处理,然后按照形状相似的标准重新把这一堆蒜肉摆成一个大蒜。
鉴于这个比喻歧视厨房敏感者,我就送一个简单点的说明书。那天让表弟帮我按顺序整理一下我几年积累下来的《读书》杂志,结果让我哭笑不得。这小子按照数字,即111...222...333...的方式把我的杂志重新排了一遍。而我的原意是按照时间顺序,2003.1,2003.2...。当然在顺势责骂他观察不仔细的同时,我忘了提供我的理由,因为这是本按照自然月出版的杂志,有些文章会连载,且它会在12月那一期提供全年的目录,按照时间顺序的话会更有利于查找与阅读。我也忘了欣赏他整理方式的优越性,简单明了。那的确是比较省劲的整理方式,因为不需要照顾两个数字,年份和月份。(旁白:我为什么就不能单纯地写篇观影报告,老乱引申爱说教!)。《云图》的目的之一就是告诉大家,杂志也可以这样摆,按照自然数,或者更蛋疼一点,按照封面的色系来整理。
《云图》当然不愿意这么轻而易举地被揭穿。除了复杂化它的排列标准, 营造或鼓励着各种“看不懂”评论的散播,它还如那个“撒面包屑”的小姑娘一样,用各种交叉的蛛丝马迹来挑逗有推理癖的观众们,好让他们不要中途离场。童话故事里住着一个小姑娘,她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一路上撒了面包屑做记号。而《云图》的聪明之处在于它还用了黄豆,石头等其他记号,然后观众可以各取所需。有人顺着面包屑,有人找到了黄豆,有人什么都找到,用来在影评平台各种炫耀和交流。
讽刺的是,《云图》费尽心机搭出来那个眼花缭乱的叙事结构,最后一如既往地回到最原始的框框里被人接受,那个永恒的三角结构:“平衡,失去平衡,再度恢复平衡”。于是很多人如我,把高度紧张的精神全部贡献到寻找蛛丝马迹上,而来不及对没啥新意(相对而言)的内容进行咀嚼。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装蒜”也需要“装蒜”的电影。这里还取“装蒜”的原始本意,即用水仙来冒充青蒜,它需要的是人的联想活动和配合,依然还是在 Articulate-disarticulate-rearticulate里循环。这样的观影经验的确能够挫败一些想坐享其成的观众,延伸观影经验的生命,但是问题是,然后呢?
喜欢阿婆的小说多一点就是因为她在挑逗你的阅读盲点挫败你的联想时还会顺便夹杂点写人情世故,虽笔墨不多却让人回味无穷。
在我有限的厨房见习经验里,我发现有两种切蒜的方式。第一种是带点强迫症倾向的。蒜的皮要先很艰难地被剥掉,然后从头至尾或者反过来用刀均匀地切开,假装不破坏蒜原始的样子。第二种就是“一拍两散”法,直接拿刀背狠狠地把蒜一拍,在第一种做法里还你侬我侬的皮和肉就一下子分开了,动动指头就可以把皮扔掉, 剩下的四分五裂的肉就可以被随意处理。(旁白:像不像对“天荒地老”或“真爱永远”的讽刺,重压之下原形毕露)。简而言之,(旁白,我是得多喜欢‘at the risk to reduction’这句废话)《云图》就是第二种切法的复杂版本。他们据说拍碎了六颗大蒜,稍微对四分五裂的一堆蒜肉进行处理,然后按照形状相似的标准重新把这一堆蒜肉摆成一个大蒜。
鉴于这个比喻歧视厨房敏感者,我就送一个简单点的说明书。那天让表弟帮我按顺序整理一下我几年积累下来的《读书》杂志,结果让我哭笑不得。这小子按照数字,即111...222...333...的方式把我的杂志重新排了一遍。而我的原意是按照时间顺序,2003.1,2003.2...。当然在顺势责骂他观察不仔细的同时,我忘了提供我的理由,因为这是本按照自然月出版的杂志,有些文章会连载,且它会在12月那一期提供全年的目录,按照时间顺序的话会更有利于查找与阅读。我也忘了欣赏他整理方式的优越性,简单明了。那的确是比较省劲的整理方式,因为不需要照顾两个数字,年份和月份。(旁白:我为什么就不能单纯地写篇观影报告,老乱引申爱说教!)。《云图》的目的之一就是告诉大家,杂志也可以这样摆,按照自然数,或者更蛋疼一点,按照封面的色系来整理。
《云图》当然不愿意这么轻而易举地被揭穿。除了复杂化它的排列标准, 营造或鼓励着各种“看不懂”评论的散播,它还如那个“撒面包屑”的小姑娘一样,用各种交叉的蛛丝马迹来挑逗有推理癖的观众们,好让他们不要中途离场。童话故事里住着一个小姑娘,她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一路上撒了面包屑做记号。而《云图》的聪明之处在于它还用了黄豆,石头等其他记号,然后观众可以各取所需。有人顺着面包屑,有人找到了黄豆,有人什么都找到,用来在影评平台各种炫耀和交流。
讽刺的是,《云图》费尽心机搭出来那个眼花缭乱的叙事结构,最后一如既往地回到最原始的框框里被人接受,那个永恒的三角结构:“平衡,失去平衡,再度恢复平衡”。于是很多人如我,把高度紧张的精神全部贡献到寻找蛛丝马迹上,而来不及对没啥新意(相对而言)的内容进行咀嚼。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装蒜”也需要“装蒜”的电影。这里还取“装蒜”的原始本意,即用水仙来冒充青蒜,它需要的是人的联想活动和配合,依然还是在 Articulate-disarticulate-rearticulate里循环。这样的观影经验的确能够挫败一些想坐享其成的观众,延伸观影经验的生命,但是问题是,然后呢?
喜欢阿婆的小说多一点就是因为她在挑逗你的阅读盲点挫败你的联想时还会顺便夹杂点写人情世故,虽笔墨不多却让人回味无穷。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