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3+7》:一小步,一大步

记得去年这时候,几乎身边所有的媒体人、电影工作者甚至是普通网民都在为微电影及网络剧的崛起而欢呼雀跃,在乐此不疲地谈论着这项新媒体产物的大好未来,尽管期间也偶尔有理性人士跳出来指责微电影的不伦不类,但终究还是被淹没在了良性舆论的唾沫之中。然而时间是一张天然的试纸,任何富有争议的东西都难逃时间的检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一次回过头去讨论微电影,基本上已经不会再有人坚定地认为它是电影产业生机勃勃的第二战场。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微电影,充其量只是对加长版广告片的一种委婉称谓,仅此而已。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除了广告商的强硬干涉外,入行门槛过低也是一大因素。任何人只要花钱买上一台DV,从文艺青年那搞来一个自以为很牛的剧本,便可以大胆投入制作。稍微专业点的拍客只要傍上一两个广告商,再找来一两个小明星,那基本上就可以顺利晋级为微电影圈中的商业大片了。但由于整个行业都缺乏正统电影立项与技术审查的筛选流程,最后出来的成品多半是质量堪忧的次品,有些甚至连学生毕业作品都不如。于是一部分电影人冷静下来后都开始委婉地与微电影划清界限。例如某电影从业人员在同学聚会上被问及最近在忙啥时答道:“在拍片子呢。”对方反问说:“微电影?”。该从业人员立马澄清说:“不不,带龙标,院线电影。”一夜间,曾经被视作烂片高发率的国产片都要比走在时尚前沿的微电影强百倍,不禁让人无比唏嘘。
一样东西衰败了,另一样新的东西势必会有崛起的萌芽。继微电影之后,纳米剧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之中。所谓纳米剧取自英文“NANO MOVIE”,从字面上看有着小巧精致之意,似乎旨在扭转微电影之类粗制滥造的广告定制剧泛滥成灾的现状。以近期在番茄台热播的电视系列剧《刷新3+7》为例,一群有着电影知名度的当红艺人,在一支专业影视公司的统筹下,将微电影的初衷与美剧模式相结合,剑走偏风地试水冰冻三尺的内地荧屏,为市场注入了一丝新的活力。虽然纳米剧当下的前景与微电影问世之初一样,其长远发展并不好说,但是在《刷新3+7》的身上多少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欣慰的生机。
首先,从硬件上来看。《刷新3+7》的制作团队完全由有着丰富从影经验的影视公司一手筹建,几乎等同于电影摄制的专业班底,搭配上胡歌、安以轩等有着相当知名度的明星阵容,外加专业的故事策划团队,从根本上就可以保证整部作品的水准高于普通的微电影,精致于一般的电视剧。大量运动镜头的使用也让它的影像风格总体上可以做到仅次于国产电影。其次,从软件上看,影片的操作模式与美剧非常相似。每集一个当红明星,每集的故事独立成片,在播出上更是采用了与美剧如出一辙的周播模式,整体的数量控制在10集左右,玩起了“季”的概念。这在传统电视剧集依旧大行其道的当下社会,无疑是一种勇于吃螃蟹的尝鲜行为。此外,电视平台与网络平台相辅相成,左右夹击,广告植入运用妥当,在没有抛弃微电影广告特性的前提下,也能最大限度地让故事主题自成一派,实属可贵。也许这对于制作方来说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但对于业余选手占多数的微电影市场来说,却无异于是一次重大的冲击。
倘若从长远来说,《刷新3+7》这部作品背后的意义也是要大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一方面纳米剧的技术标准为目前参差不齐的微电影市场树立了标杆,这就好比是长期生活在VCD时代的人,突然发现有一种叫DVD的东西的精良程度要高得多,对粗制滥造的低门槛作品的网络污染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美剧周播模式上的尝试,也为国内所有电视台及电视剧投资方起到了探路作用,它用事实告诉人们,中国观众不仅是可以接受周播剧的,而且也可以接受一部剧集只在一家电视台独播。对于电视台来说,与电影公司联手打造属于自己的王牌独播剧集,也未尝不是一种良性竞争的方式。观众也不用再面临10个频道同时热播《亮剑》之类的窘境。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早已被年轻人忽视的电视剧可以有着仅次于电影般的制作水准,每天都有不同题材的精良剧集等着观众去追,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今天这改变微电影的一小步,极有可能成为将来改编中国电视圈的一大步,也许纳米剧真的可以在将来刷新点什么,而我们也真的希望它可以刷新那早已冰冻了几千年的内地电视荧屏。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除了广告商的强硬干涉外,入行门槛过低也是一大因素。任何人只要花钱买上一台DV,从文艺青年那搞来一个自以为很牛的剧本,便可以大胆投入制作。稍微专业点的拍客只要傍上一两个广告商,再找来一两个小明星,那基本上就可以顺利晋级为微电影圈中的商业大片了。但由于整个行业都缺乏正统电影立项与技术审查的筛选流程,最后出来的成品多半是质量堪忧的次品,有些甚至连学生毕业作品都不如。于是一部分电影人冷静下来后都开始委婉地与微电影划清界限。例如某电影从业人员在同学聚会上被问及最近在忙啥时答道:“在拍片子呢。”对方反问说:“微电影?”。该从业人员立马澄清说:“不不,带龙标,院线电影。”一夜间,曾经被视作烂片高发率的国产片都要比走在时尚前沿的微电影强百倍,不禁让人无比唏嘘。
一样东西衰败了,另一样新的东西势必会有崛起的萌芽。继微电影之后,纳米剧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之中。所谓纳米剧取自英文“NANO MOVIE”,从字面上看有着小巧精致之意,似乎旨在扭转微电影之类粗制滥造的广告定制剧泛滥成灾的现状。以近期在番茄台热播的电视系列剧《刷新3+7》为例,一群有着电影知名度的当红艺人,在一支专业影视公司的统筹下,将微电影的初衷与美剧模式相结合,剑走偏风地试水冰冻三尺的内地荧屏,为市场注入了一丝新的活力。虽然纳米剧当下的前景与微电影问世之初一样,其长远发展并不好说,但是在《刷新3+7》的身上多少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欣慰的生机。
首先,从硬件上来看。《刷新3+7》的制作团队完全由有着丰富从影经验的影视公司一手筹建,几乎等同于电影摄制的专业班底,搭配上胡歌、安以轩等有着相当知名度的明星阵容,外加专业的故事策划团队,从根本上就可以保证整部作品的水准高于普通的微电影,精致于一般的电视剧。大量运动镜头的使用也让它的影像风格总体上可以做到仅次于国产电影。其次,从软件上看,影片的操作模式与美剧非常相似。每集一个当红明星,每集的故事独立成片,在播出上更是采用了与美剧如出一辙的周播模式,整体的数量控制在10集左右,玩起了“季”的概念。这在传统电视剧集依旧大行其道的当下社会,无疑是一种勇于吃螃蟹的尝鲜行为。此外,电视平台与网络平台相辅相成,左右夹击,广告植入运用妥当,在没有抛弃微电影广告特性的前提下,也能最大限度地让故事主题自成一派,实属可贵。也许这对于制作方来说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但对于业余选手占多数的微电影市场来说,却无异于是一次重大的冲击。
倘若从长远来说,《刷新3+7》这部作品背后的意义也是要大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一方面纳米剧的技术标准为目前参差不齐的微电影市场树立了标杆,这就好比是长期生活在VCD时代的人,突然发现有一种叫DVD的东西的精良程度要高得多,对粗制滥造的低门槛作品的网络污染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美剧周播模式上的尝试,也为国内所有电视台及电视剧投资方起到了探路作用,它用事实告诉人们,中国观众不仅是可以接受周播剧的,而且也可以接受一部剧集只在一家电视台独播。对于电视台来说,与电影公司联手打造属于自己的王牌独播剧集,也未尝不是一种良性竞争的方式。观众也不用再面临10个频道同时热播《亮剑》之类的窘境。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早已被年轻人忽视的电视剧可以有着仅次于电影般的制作水准,每天都有不同题材的精良剧集等着观众去追,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今天这改变微电影的一小步,极有可能成为将来改编中国电视圈的一大步,也许纳米剧真的可以在将来刷新点什么,而我们也真的希望它可以刷新那早已冰冻了几千年的内地电视荧屏。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