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为止的人性探讨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以前写在别处,现在贴过来
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钗,感觉张艺谋终于拍了一部实际意义上的大片,以前的那些所谓大片感觉都不伦不类。从英雄开始就是“中国大片“噩梦的开始,这回张总总算转回来了。
顺便说一下贺岁档,贺岁档基本上等于烂片档,有很多所谓的电影集体出丑就是这个时候,但是票房还很好。两个原因,垄断市场,自虐心理。自以为是的小资们以及处于甜蜜期的情侣在这样一个充满假期的时间段里必然是要娱乐一下,而电影院是个不错的地方,但是贺岁档是个烂片集中营,这就是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只是在进行这种生活方式而已;院线控制着放什么电影,所以才有了某部电影不超过多少票房就不上映变形金刚的时间。至于自虐,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一边看着烂片,一边享受着骂烂片的快感。
回到十三钗,先看技术,还是不错的,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战争场面贵在真实,一颗炮弹下来要有力量,国内的很多战争场面没有力道,而且也没有残酷性,光注意刻画领导的伟岸形象了。这其实也跟中国的语境有关,想想我们说过的话就是很大而无当,整天谈论的都是全球大事,从来关注领导,却很少细致的分析一个人。
其实欧美的战争大片和国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前者喜欢刻画个体,后者喜欢刻画集体;前者喜欢刻画小人物,后者喜欢刻画领导者;前者会描写战争的阵痛,后者着力刻画我军勇猛(其实这样的刻画并不能起到正面作用,你喜欢战争吗?这样的描写不会让人觉得你特好战吗?)。至少十三钗符合了世界主流的战争观,所以它的世界观是可以被欧美那波人接受的。至今为止这个片子是我看到的最能被世界范围内接受的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片子。有美女和英雄,有普世的价值观,有美国演员(呵呵),有不错的技术团队,有合理的叙事手法(从小人物的亲历来说)。要知道史诗这种东西不好拍,很容易拍成流水账或者变成大而无当的东西,比如某两部电影,看了第一部就已经觉得自己手贱了。至少说张艺谋的野性不小,要努力拓展海外影响力,奥斯卡先不谈了,这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至少这部片子会帮助中国来向世界诠释南京大屠杀起到不少作用,如果你想宣传或是解释什么东西,就要用普世的方式解释,就像跟外国人聊天要用英语一样,汉语行不通,讲述方式其实很重要。
再来,既然是大片,就肯定有探讨不足的地方,因为大片必须要符合全民价值观,所以有些问题就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比如以下几个:
第一,汉奸问题。什么是汉奸,那个父亲是吗?汪精卫是吗?汪精卫曾经写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他后来却和日本人合作了。我清晰的记得,历史课本上并没有介绍他前面的事迹,只说他和日本人合作了。难道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些说他是汉奸的人有没有好好了解他的历史细节。我不是想替汪精卫翻案,我只是想说一个道理,不要武断下结论,在中国的一个特殊时期内已经有很多人因为被说成是汉奸而遭到批斗,其实他们有些是在为日本人做事却提供了重要情报给抗日组织的,这些怎么算呢?看法庭审判也有个被告人辩护的环节。其实在那个战争年代,有很多人站在灰色地带,不是非黑即白的。现在我们很多人其实站在灰色地带,可是我们的价值观却是非黑即白的,所以悲观的人说自己不是好人,要么就像怨妇一样谴责社会,要么就一天到晚像卫道士一样到处说哪个哪个不好了,能真是自己是在人间而不是在电视剧里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好好说道理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第二,这个片子没有提及民族,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所有的主人公选择都是跟个人情感相关的,假神父是为了女儿选的职业,所以将心比心,也不愿那些女孩受到伤害,有慈父的风范。那个队长救了那些女孩,最后一直保护她们到死也是不想自己战友的血白流。其实民族是个很空泛的概念,而且扯到民族就很容易上纲上线的谈问题,愤青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你还是不是中国人“,遇到这种问题,我直接忽略,因为我知道他已经失去理智了。民族和性是最容易引起中国荷尔蒙的事情,郭美美事件、东北那个砸碑事件、奥运火炬事件、艳照门事件。中国的民族感说到底是自卑的反弹,记得有两个语境,一个是崇洋派,说外国人不闯红灯不插队的,就中国人素质不高,另一个是反洋派,天天觉得美帝国主义在对付我们,觉得要和美国干一仗,要么和日本要干一仗,其实这两种人的心理都是来自自卑,想要得到别人的承认。我看到有美国人跑去支持委内瑞拉,也没被人说是”你还是不是美国人“。如果你自信的话,还在乎别人的话,从来就是自卑,相反,其实这种人的控制欲是极强的,不希望得到相反意见,一旦相反就上纲上线,颇有文哥遗风。相反,我觉得中国强调个体太少了,一个人的精彩才能带动整个国家,而不是国家带动个人,突然想到了我们准备批量生产乔布斯,太有中国特色了。
第三,日本人的人性。我很赞同一句话,不要把战争中的日本人当魔鬼禽兽看,要把他当人看,魔鬼犯恶行是正常的,人犯恶行是要受到惩罚的。有一种说法叫平民的罪恶,就是在一个国家机器中,一个人他在履行职责的时候却是在行使罪恶,就像那个日本军官懂英文音乐,却要抓女学生,他是在上级的命令,而且这是军官的职责,而且侵略中国也是他们天皇和内阁的决定。当他在当好一个军官的时候却是在犯下罪行。人在一个集体里可能会丧失思考能力而去遵从集体意志,上升到国家就是民族爱国,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现在对民族主义这么担忧的缘故。有人又说那适当的民族主义就可以了,那我又问什么是适当,我叫你做一到菜,说要放适当的菜适当的盐,你知道怎么做吗?你看看被李阳忽悠的又是大呼小叫又是叩拜老师的学生就知道了,集体在一起很容易失去思考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要个人意识觉醒了,这也是避免灾难发生的唯一方式,人首先需要有良知,而不是国家民族。也决不能拿你是行使国家任务来逃避你的罪行,拒不认罪的日本战犯们。
第四,"众生皆平等"。妓女和女学生,他们有区别吗,这是John抛出来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妓女绝对是见不得阳光的,愤青估计会说“你竟然当妓女,你还是不是中国人”,呵呵。Mo是13岁被继父强奸,然后开始接客,如果你不去了解这个人的全部,仅仅凭借一个标签,你得到的不过是既有印象的翻版。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妓女和女学生,我觉得在这里命是等价,无关谁命更好。再换到另一个方面,关于道德,我一向认为道德是约束自己的,而不是要求他人的,是为了不让自己有负罪感,而不是要“划得来”或者成为颐指气使的道德标兵,想到了小月月事件,如果因为以前的那个扶老人却被判输而怕惹麻烦就是在计较“划得来”的事情。
第五,国名党军人。国名党军人在抗战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功绩怎么论断现在还很暧昧。这其中不乏参加了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军人。留在大陆的国名党军人晚年很惨,我看过一些报道,有些住的是草棚,其实就显示来看政治比民族重要,也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灰色地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有些越来越黑。保全性命很重要,所以来年祝大家不要被70码,约翰神父会保佑你的呵呵
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钗,感觉张艺谋终于拍了一部实际意义上的大片,以前的那些所谓大片感觉都不伦不类。从英雄开始就是“中国大片“噩梦的开始,这回张总总算转回来了。
顺便说一下贺岁档,贺岁档基本上等于烂片档,有很多所谓的电影集体出丑就是这个时候,但是票房还很好。两个原因,垄断市场,自虐心理。自以为是的小资们以及处于甜蜜期的情侣在这样一个充满假期的时间段里必然是要娱乐一下,而电影院是个不错的地方,但是贺岁档是个烂片集中营,这就是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只是在进行这种生活方式而已;院线控制着放什么电影,所以才有了某部电影不超过多少票房就不上映变形金刚的时间。至于自虐,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一边看着烂片,一边享受着骂烂片的快感。
回到十三钗,先看技术,还是不错的,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战争场面贵在真实,一颗炮弹下来要有力量,国内的很多战争场面没有力道,而且也没有残酷性,光注意刻画领导的伟岸形象了。这其实也跟中国的语境有关,想想我们说过的话就是很大而无当,整天谈论的都是全球大事,从来关注领导,却很少细致的分析一个人。
其实欧美的战争大片和国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前者喜欢刻画个体,后者喜欢刻画集体;前者喜欢刻画小人物,后者喜欢刻画领导者;前者会描写战争的阵痛,后者着力刻画我军勇猛(其实这样的刻画并不能起到正面作用,你喜欢战争吗?这样的描写不会让人觉得你特好战吗?)。至少十三钗符合了世界主流的战争观,所以它的世界观是可以被欧美那波人接受的。至今为止这个片子是我看到的最能被世界范围内接受的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片子。有美女和英雄,有普世的价值观,有美国演员(呵呵),有不错的技术团队,有合理的叙事手法(从小人物的亲历来说)。要知道史诗这种东西不好拍,很容易拍成流水账或者变成大而无当的东西,比如某两部电影,看了第一部就已经觉得自己手贱了。至少说张艺谋的野性不小,要努力拓展海外影响力,奥斯卡先不谈了,这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至少这部片子会帮助中国来向世界诠释南京大屠杀起到不少作用,如果你想宣传或是解释什么东西,就要用普世的方式解释,就像跟外国人聊天要用英语一样,汉语行不通,讲述方式其实很重要。
再来,既然是大片,就肯定有探讨不足的地方,因为大片必须要符合全民价值观,所以有些问题就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比如以下几个:
第一,汉奸问题。什么是汉奸,那个父亲是吗?汪精卫是吗?汪精卫曾经写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他后来却和日本人合作了。我清晰的记得,历史课本上并没有介绍他前面的事迹,只说他和日本人合作了。难道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些说他是汉奸的人有没有好好了解他的历史细节。我不是想替汪精卫翻案,我只是想说一个道理,不要武断下结论,在中国的一个特殊时期内已经有很多人因为被说成是汉奸而遭到批斗,其实他们有些是在为日本人做事却提供了重要情报给抗日组织的,这些怎么算呢?看法庭审判也有个被告人辩护的环节。其实在那个战争年代,有很多人站在灰色地带,不是非黑即白的。现在我们很多人其实站在灰色地带,可是我们的价值观却是非黑即白的,所以悲观的人说自己不是好人,要么就像怨妇一样谴责社会,要么就一天到晚像卫道士一样到处说哪个哪个不好了,能真是自己是在人间而不是在电视剧里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好好说道理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第二,这个片子没有提及民族,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所有的主人公选择都是跟个人情感相关的,假神父是为了女儿选的职业,所以将心比心,也不愿那些女孩受到伤害,有慈父的风范。那个队长救了那些女孩,最后一直保护她们到死也是不想自己战友的血白流。其实民族是个很空泛的概念,而且扯到民族就很容易上纲上线的谈问题,愤青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你还是不是中国人“,遇到这种问题,我直接忽略,因为我知道他已经失去理智了。民族和性是最容易引起中国荷尔蒙的事情,郭美美事件、东北那个砸碑事件、奥运火炬事件、艳照门事件。中国的民族感说到底是自卑的反弹,记得有两个语境,一个是崇洋派,说外国人不闯红灯不插队的,就中国人素质不高,另一个是反洋派,天天觉得美帝国主义在对付我们,觉得要和美国干一仗,要么和日本要干一仗,其实这两种人的心理都是来自自卑,想要得到别人的承认。我看到有美国人跑去支持委内瑞拉,也没被人说是”你还是不是美国人“。如果你自信的话,还在乎别人的话,从来就是自卑,相反,其实这种人的控制欲是极强的,不希望得到相反意见,一旦相反就上纲上线,颇有文哥遗风。相反,我觉得中国强调个体太少了,一个人的精彩才能带动整个国家,而不是国家带动个人,突然想到了我们准备批量生产乔布斯,太有中国特色了。
第三,日本人的人性。我很赞同一句话,不要把战争中的日本人当魔鬼禽兽看,要把他当人看,魔鬼犯恶行是正常的,人犯恶行是要受到惩罚的。有一种说法叫平民的罪恶,就是在一个国家机器中,一个人他在履行职责的时候却是在行使罪恶,就像那个日本军官懂英文音乐,却要抓女学生,他是在上级的命令,而且这是军官的职责,而且侵略中国也是他们天皇和内阁的决定。当他在当好一个军官的时候却是在犯下罪行。人在一个集体里可能会丧失思考能力而去遵从集体意志,上升到国家就是民族爱国,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现在对民族主义这么担忧的缘故。有人又说那适当的民族主义就可以了,那我又问什么是适当,我叫你做一到菜,说要放适当的菜适当的盐,你知道怎么做吗?你看看被李阳忽悠的又是大呼小叫又是叩拜老师的学生就知道了,集体在一起很容易失去思考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要个人意识觉醒了,这也是避免灾难发生的唯一方式,人首先需要有良知,而不是国家民族。也决不能拿你是行使国家任务来逃避你的罪行,拒不认罪的日本战犯们。
第四,"众生皆平等"。妓女和女学生,他们有区别吗,这是John抛出来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妓女绝对是见不得阳光的,愤青估计会说“你竟然当妓女,你还是不是中国人”,呵呵。Mo是13岁被继父强奸,然后开始接客,如果你不去了解这个人的全部,仅仅凭借一个标签,你得到的不过是既有印象的翻版。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妓女和女学生,我觉得在这里命是等价,无关谁命更好。再换到另一个方面,关于道德,我一向认为道德是约束自己的,而不是要求他人的,是为了不让自己有负罪感,而不是要“划得来”或者成为颐指气使的道德标兵,想到了小月月事件,如果因为以前的那个扶老人却被判输而怕惹麻烦就是在计较“划得来”的事情。
第五,国名党军人。国名党军人在抗战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功绩怎么论断现在还很暧昧。这其中不乏参加了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军人。留在大陆的国名党军人晚年很惨,我看过一些报道,有些住的是草棚,其实就显示来看政治比民族重要,也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灰色地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有些越来越黑。保全性命很重要,所以来年祝大家不要被70码,约翰神父会保佑你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