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49剧相关的二三事

来为我沉迷了俩个来月的东西说点什么。我有死扎一个东西的惯性,一旦喜欢上一个就会以其为圆心画圆,尽自己可能的辐射,找所有相关的东西来看,乐此不疲。像很多人一样很久没碰国产剧,在家甚至都很少开电视,先前从暑假起的几个月以来一直在看日剧,也因为短,剧情轻松紧凑,看着舒心。到十二月底时因为闲,看上《我的团长我的团》,开始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喜欢,但一直在和别人念叨,像某种心理暗示一样,头几集看了一个多礼拜,上到十几集上一下子陷了进去,不能自拔。因为不清楚和画面小一直最反感在线视频的我,赶上考试也义无反顾的每天把后半夜让出来,盯着豆腐块大的画面看在线。然后有了某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印象
对249的印象最早自然是来自《士兵突击》的,07、08年最火的时候我高二,班上有人喜欢,而我一向反感军旅题材,始终觉得这和平年代成天演习拍出来就是为了扬我军威展我实力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小时候那种军人就应该在战场上的“陈腐”观念,早就被现实中看到的许多戴眼镜的文官击得粉碎。不喜欢。那时班上并不很熟络的同学指着那本挺厚的书说,我特喜欢这个,扫见书封上“兰晓龙”的名字,她跟我说“据说作者是个女的”。不知道她是哪搞错了还是我记错了,当时一愣,啊,居然是女的写部队题材,好强。接着便留下了“兰晓龙是个女的”这种奇怪的印象。然后会常在各处听到“征服天堂”,在学校的某某活动里用作背景,底下会有人窃窃私语“这是《士兵》里的曲子……”09年高考前,大家各忙各的,偶然会听人提起《团长》。在老爹拿回家的“瞭望东方周刊”上某一期用它做了封面,才知道,原来《团长》讲的是远征军。那个在历史书上只提过一句的缅甸远征军,1942年国家派出的海外作战部队,在默写时部队的名字曾多次被我以“国民党军队”敷衍过去。记得杂志上开篇的一句话“他们为卫国走出国门,却流落到历史之外,他们的献身庇护了我们这个时代,却在时代的夹缝中辗转老去。”喜欢这句话的腔调,或者你可以说我矫情,对这部戏产生了兴趣,并且确认了,兰晓龙就是男的……
震动
看《团长》前半部分我一直感叹原来电视剧还有这么拍的,主角们可以脏乱差黑乎乎“不体面”到如此地步,操着南腔北调来骂街,作为军人在逃跑时溃散成如此模样,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如此的不着调。长期惊讶于这片子它是怎么审过播出的,居然大范围上星播出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惯性使我在未看之前把他们定性为“好人”,并抱有诸多期待。在烦啦无休止的拖后腿保命言论后,我寄希望于死啦。起初我总以为他的行为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总该是为了点什么,他有能力,他会带领那群人重塑理想。之后我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啊,这家伙就他妈是个疯子!他是有一股子劲儿,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把自己逼到那份儿上的。想都没想过会看到在缅甸丛林里,日军堵过来后,领头的大喊着跑,在枪林弹雨中一群人溃散得什么似的;那边炮轰着,这边一个女人会轮着斧子追一军人跑;鬼子在河对岸威胁着,这边厢娶老婆办事彻夜唱二人转……没见过,没见过。印象中革命先烈们舍小家为大家,满口家国大义的形象粉碎粉粉碎。倒不是说哪个就真实了,但看着痛快,是真痛快。原来事情可以是这个样子的。然后后半部分在嬉笑中,事情残酷起来,你明白他要说的东西,开始压抑,半夜在宿舍里抑制自己想要冲出去大吼的冲动。在第一周考试结束时看完,周末明晃晃的正午,压得内伤。
台词
这是看是最先抓住我的东西,《团长》里以孟烦了的旁白为突出,还有其他那些在贴吧里被人整出来奉为经典的很多。会在看完后一边翻小说一边去抄下来。并不是什么多特别的句子,但会在他们被说出来时被触动了神经,甚至很多都没有特别的意义,矫情也就矫情了,反正我一向如此。到了《生死线》也是,头里四道风和欧阳斗嘴斗得叫人拍案叫绝,后头小何悼辞和龙乌鸦在山上那声吼的煽情。损得淋漓,煽得尽致。
哭和笑
这是没法调和的状态,在宿舍看的《团长》和《士兵》就算绷着自己不在人前哭,他们也能每天听见我对着电脑屏幕神经病一样的抽起来笑。夜深人静只剩我自己鏖战时还是会绷不住,《团长》我看得很“冷静”,在30多集攻南天门前他们回城孟烦了和他爹和小醉“不欢而散”时难过莫名。《士兵》班长走时没怎样,反而是马小帅的入伍仪式看得我眼泪冲出了眼眶。《生死线》更多时候处在一种哭笑不得的状态,一边心拔凉拔凉的,一边又有种荒谬感。看之前就知道了各角色的命运走向,在大限来临之前却怎么也把那些人和死亡联系不起来,最终在六品给龙妈编制那个鲜衣怒马的英雄谎言时哭得一塌糊涂。知道不过是出戏,虚假的人物虚假的故事,却依然止不住投入大量的情感,没办法一边看着一边嘲笑哪里多么不合理,哪里太假简直是扯淡,把自己绕了个结结实实,很久没有电视剧能把我看成这样。
庆幸
我庆幸的是自己在《士兵》之前看了《团长》。觉得《士兵》还是挺正的东西,看时就觉得应该有很多看了《士兵》去看《团长》的人受不了,也有很多人消化不了后者。自己看时宿舍里半数的姐们都是看过《士兵》的,但他们没人看完《团长》。然后一人惊讶地说没看过《士兵》的谁看《团长》啊,我也惊讶地回:我就是啊。现在也是喜欢《团》和《线》胜于《兵》的。看士兵时听到许木木同学那经典的“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时崩溃的不得了,好久没接触这么纯粹的东西了,一时难以消化,或者本身上还是喜欢那种生反骨的东西。不过且不管真实与否这部剧让我清除了对军人的偏见,至少让我在救灾之外对这群人更增了一份敬意。然后顺着另两部戏抗战的藤,开始反攻历史,让自己生疏了半年的高中课本知识立体丰满了起来,他们不再那么枯燥了。看正面战场纪实,翻远征军的节目,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敬畏生命也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也罢,更大程度上是在心里暗自庆幸自己没生在那个年代实在是太好了。
评论的东西看别人写了很多,非常强非常好非常对自己再多也说不出来什么。扯了两个来月,逢人便“去看《团长》吧”“去看《生死线》吧”,懒得进新的东西了,又不想再看。某种程度上挺佩服那些看了好几遍的人的,好看,是好看。现在《线》在电视上放二轮,就没有很强再看的动力。我宁愿去看《团长》,觉得这是沉重,但说到底是军人,死是死在战场上,炮轰一倒一大片的悲壮。《线》里都是普通人,你那么一点点从头看他们,死亡过程如此缓慢,到底了是悲伤,伤心。
他们把我一下由看日剧转拉回抗日,看自己人的东西让人有种踏实的感觉,没那么轻飘飘的,但同时也不得不抱怨国产剧的长度看得我真是累死了,基本上都要到十几集才渐入佳境。还是很高兴,自己没错过这些好看的东西。个人认为他们讲道理的方式是诗意的,想多想少是自己的事,但不管怎么说他们让你有个想头。因为没处比较,也不知道249有多强。反正接下来观望,并且期待。
印象
对249的印象最早自然是来自《士兵突击》的,07、08年最火的时候我高二,班上有人喜欢,而我一向反感军旅题材,始终觉得这和平年代成天演习拍出来就是为了扬我军威展我实力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小时候那种军人就应该在战场上的“陈腐”观念,早就被现实中看到的许多戴眼镜的文官击得粉碎。不喜欢。那时班上并不很熟络的同学指着那本挺厚的书说,我特喜欢这个,扫见书封上“兰晓龙”的名字,她跟我说“据说作者是个女的”。不知道她是哪搞错了还是我记错了,当时一愣,啊,居然是女的写部队题材,好强。接着便留下了“兰晓龙是个女的”这种奇怪的印象。然后会常在各处听到“征服天堂”,在学校的某某活动里用作背景,底下会有人窃窃私语“这是《士兵》里的曲子……”09年高考前,大家各忙各的,偶然会听人提起《团长》。在老爹拿回家的“瞭望东方周刊”上某一期用它做了封面,才知道,原来《团长》讲的是远征军。那个在历史书上只提过一句的缅甸远征军,1942年国家派出的海外作战部队,在默写时部队的名字曾多次被我以“国民党军队”敷衍过去。记得杂志上开篇的一句话“他们为卫国走出国门,却流落到历史之外,他们的献身庇护了我们这个时代,却在时代的夹缝中辗转老去。”喜欢这句话的腔调,或者你可以说我矫情,对这部戏产生了兴趣,并且确认了,兰晓龙就是男的……
震动
看《团长》前半部分我一直感叹原来电视剧还有这么拍的,主角们可以脏乱差黑乎乎“不体面”到如此地步,操着南腔北调来骂街,作为军人在逃跑时溃散成如此模样,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如此的不着调。长期惊讶于这片子它是怎么审过播出的,居然大范围上星播出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惯性使我在未看之前把他们定性为“好人”,并抱有诸多期待。在烦啦无休止的拖后腿保命言论后,我寄希望于死啦。起初我总以为他的行为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总该是为了点什么,他有能力,他会带领那群人重塑理想。之后我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啊,这家伙就他妈是个疯子!他是有一股子劲儿,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把自己逼到那份儿上的。想都没想过会看到在缅甸丛林里,日军堵过来后,领头的大喊着跑,在枪林弹雨中一群人溃散得什么似的;那边炮轰着,这边一个女人会轮着斧子追一军人跑;鬼子在河对岸威胁着,这边厢娶老婆办事彻夜唱二人转……没见过,没见过。印象中革命先烈们舍小家为大家,满口家国大义的形象粉碎粉粉碎。倒不是说哪个就真实了,但看着痛快,是真痛快。原来事情可以是这个样子的。然后后半部分在嬉笑中,事情残酷起来,你明白他要说的东西,开始压抑,半夜在宿舍里抑制自己想要冲出去大吼的冲动。在第一周考试结束时看完,周末明晃晃的正午,压得内伤。
台词
这是看是最先抓住我的东西,《团长》里以孟烦了的旁白为突出,还有其他那些在贴吧里被人整出来奉为经典的很多。会在看完后一边翻小说一边去抄下来。并不是什么多特别的句子,但会在他们被说出来时被触动了神经,甚至很多都没有特别的意义,矫情也就矫情了,反正我一向如此。到了《生死线》也是,头里四道风和欧阳斗嘴斗得叫人拍案叫绝,后头小何悼辞和龙乌鸦在山上那声吼的煽情。损得淋漓,煽得尽致。
哭和笑
这是没法调和的状态,在宿舍看的《团长》和《士兵》就算绷着自己不在人前哭,他们也能每天听见我对着电脑屏幕神经病一样的抽起来笑。夜深人静只剩我自己鏖战时还是会绷不住,《团长》我看得很“冷静”,在30多集攻南天门前他们回城孟烦了和他爹和小醉“不欢而散”时难过莫名。《士兵》班长走时没怎样,反而是马小帅的入伍仪式看得我眼泪冲出了眼眶。《生死线》更多时候处在一种哭笑不得的状态,一边心拔凉拔凉的,一边又有种荒谬感。看之前就知道了各角色的命运走向,在大限来临之前却怎么也把那些人和死亡联系不起来,最终在六品给龙妈编制那个鲜衣怒马的英雄谎言时哭得一塌糊涂。知道不过是出戏,虚假的人物虚假的故事,却依然止不住投入大量的情感,没办法一边看着一边嘲笑哪里多么不合理,哪里太假简直是扯淡,把自己绕了个结结实实,很久没有电视剧能把我看成这样。
庆幸
我庆幸的是自己在《士兵》之前看了《团长》。觉得《士兵》还是挺正的东西,看时就觉得应该有很多看了《士兵》去看《团长》的人受不了,也有很多人消化不了后者。自己看时宿舍里半数的姐们都是看过《士兵》的,但他们没人看完《团长》。然后一人惊讶地说没看过《士兵》的谁看《团长》啊,我也惊讶地回:我就是啊。现在也是喜欢《团》和《线》胜于《兵》的。看士兵时听到许木木同学那经典的“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时崩溃的不得了,好久没接触这么纯粹的东西了,一时难以消化,或者本身上还是喜欢那种生反骨的东西。不过且不管真实与否这部剧让我清除了对军人的偏见,至少让我在救灾之外对这群人更增了一份敬意。然后顺着另两部戏抗战的藤,开始反攻历史,让自己生疏了半年的高中课本知识立体丰满了起来,他们不再那么枯燥了。看正面战场纪实,翻远征军的节目,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敬畏生命也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也罢,更大程度上是在心里暗自庆幸自己没生在那个年代实在是太好了。
评论的东西看别人写了很多,非常强非常好非常对自己再多也说不出来什么。扯了两个来月,逢人便“去看《团长》吧”“去看《生死线》吧”,懒得进新的东西了,又不想再看。某种程度上挺佩服那些看了好几遍的人的,好看,是好看。现在《线》在电视上放二轮,就没有很强再看的动力。我宁愿去看《团长》,觉得这是沉重,但说到底是军人,死是死在战场上,炮轰一倒一大片的悲壮。《线》里都是普通人,你那么一点点从头看他们,死亡过程如此缓慢,到底了是悲伤,伤心。
他们把我一下由看日剧转拉回抗日,看自己人的东西让人有种踏实的感觉,没那么轻飘飘的,但同时也不得不抱怨国产剧的长度看得我真是累死了,基本上都要到十几集才渐入佳境。还是很高兴,自己没错过这些好看的东西。个人认为他们讲道理的方式是诗意的,想多想少是自己的事,但不管怎么说他们让你有个想头。因为没处比较,也不知道249有多强。反正接下来观望,并且期待。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立不住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